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宣漢縣

宣漢縣

歷史字典解釋:

①東漢和帝時置,屬巴郡。治所即今四川達川市。建安六年 (201) 屬巴西郡。三國蜀漢屬宕渠郡,尋屬巴西郡。西晉初廢。惠帝時復置,屬宕渠郡。南朝宋為巴渠郡治。西魏廢帝二年 (553) 改為石城縣。

②南朝宋僑置,屬南宕渠郡。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北。梁廢。

③南朝梁大同元年 (535) 置,為伏虞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儀隴縣東。隋開皇十八年 (598) 改為伏虞縣。

④西魏廢帝二年 (553) 置,屬南晉郡。治所在今四川宣漢縣東北。北周屬永昌郡。隋屬通川郡。唐武德元年 (618) 為南并州治。貞觀元年 (627) 移治今宣漢縣西北,屬通州。天寶初屬通川郡,乾元初屬通州。北宋乾德五年 (967) 廢。

⑤1915年改東鄉縣置,屬東川道。治所即今四川宣漢縣。民國呂式斌 《今縣釋名》 卷6: 宣漢縣,“ 《寰宇記》: 宣漢水源出伏虞縣東四十里,宣漢蓋以水名”。據 《地學雜誌》 1914年2號 《擬改各省重複縣名呈文並批》 稱: “該縣舊為宣漢縣地”,故改名宣漢。1928年直屬四川省。


(1)古縣名。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置,治今四川省儀隴縣東。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伏虞縣。(2)今縣名。在四川省東部、渠江支流的通江上源,東鄰重慶市。屬達州市。面積 4 266 平方千米。人口114.7萬。轄6鎮、69鄉。縣人民政府駐東鄉鎮。以古為宣漢縣地,故名。西漢巴郡宕渠縣地。東漢和帝分其東部置宣漢縣(治今達州市),屬巴郡。南朝宋析置東關縣,治今縣東北;梁又析宣漢縣置東鄉縣,治今縣東北,屬開巴郡。西魏於東鄉縣置石州巴渠郡,為州郡治。西魏廢帝時改東關縣為宣漢縣,同時原宣漢縣改為石城縣(治今達州市)。北周廢石州,改巴渠郡為三巴郡。隋開皇初郡廢。唐東鄉縣為通州治。武德元年(618年)於宣漢縣復置南并州;貞觀元年(627年)州廢,宣漢縣屬通州。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省宣漢縣入東鄉縣。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省東鄉縣入通川縣。明成化元年(1465年)復置東鄉縣,徙今治,屬達州。清屬綏定府。1913年屬川東道,1914年屬東川道。同年因與江西省東鄉縣同名,復稱宣漢縣。1928年直屬四川省。1933—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置宣漢縣蘇維埃政府。1950年屬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52年屬四川省達縣專區。1968年屬達縣地區,1993年屬達川地區,1999年屬達州市。縣境南跨川東平行嶺谷北端,北為大巴山南坡中山地帶。後河、中河自北入,於中部匯流稱州河,前河東北來,與三河匯合後西南流出境,屬渠江。屬中 * 帶濕潤氣候。農產有稻、小麥、玉米、苧麻、薯類。以產宣漢黃牛、山羊板皮聞名。為全國油桐生產基地縣,楠竹、生漆為省生產基地縣。有煤、鐵、天然氣、大理石、富鉀滷水、耐火粘土及硫黃礦。有火電、化肥、採煤、造紙、建材、食品加工等工業。襄渝鐵路,漢渝、宣開公路經此。州河通航運。紀念地有清溪宏文國小、項山紅三十三軍成立紀念碑,風景名勝有朝陽洞、百里峽風景區、馬渡石林等。

詞語分解

  • 縣的字典解釋 縣 (縣) à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á 古同“懸”。 筆畫數:; 部首:厶;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帖堅古

一作鐵堅古、迭怯里古。在今蒙古國阿爾泰山與杭愛山之間扎布河流域。《元史·囊加歹傳》:“武宗在潛邸,囊加歹嘗從北征,與海都戰於帖堅古。”

宣漢縣_宣漢縣介紹_歷史知識
宣漢縣_宣漢縣介紹_歷史知識糾錯

猜你喜歡:


宣漢縣_宣漢縣介紹_歷史知識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