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河口鎮

河口鎮

歷史字典解釋:

①即今山西嵐縣北河口鄉。《清一統志·太原府二》 “東村鎮” 條下: 河口鎮 “在縣北”。

②即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南河口村。為黃河渡口。清王慶雲 《石渠余記》 卷5: 吉蘭泰鹽 “向由船運至山西省北……磴口為發運之所。河口鎮為入晉停泊要區,各設大使一”。光緒 《山西通志》 卷71: 嘉慶十二年 (1807) 河東復行商運。“立口岸於托克托之河口鎮,歲額八萬七千五百引,課銀六萬三千五百餘兩”。

③明置,屬蕪湖縣。在今安徽蕪湖青弋江口南岸。《明史·地理志》 蕪湖縣: “西有河口鎮巡檢司,後移於魯港鎮。”

④即今江西鉛山縣駐地。《清一統志·廣信府二》: 河口鎮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移同知駐此”。1949年鉛山縣由永平鎮遷駐於此。

⑤一名兩河口。清置,屬黃陂縣。即今湖北大悟縣東南七十六里河口鎮。有巡。民國設縣佐。


(1)在山西省古交市東部。面積34.5平方千米。人口1.1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 2480。 因位於汾河北岸和磨石溝口,故名。1949年屬交城縣,1956年設河口鄉。1958年劃歸太市,屬古交工礦區,後改河口公社。1984年改鎮。地處汾河中游山區。主產玉米、穀子、蔬菜,為市主要蔬菜生產基地。有豐富的煤炭和石灰石。有煤礦、鋼鐵、水泥、化肥、炭等廠。太原市古交鋼鐵廠設此。太古嵐鐵路、太寧公路經此。(2)在江蘇省沛縣西南部。面積81.5平方千米。人口5.8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 3600。 早年賀、兩姓於河口建村,名賀張口,後簡稱賀口,諧音為河口。1962年從棲山、孟莊兩公社析置河口公社,1983年改鄉,1999年置鎮。2000年孟莊鄉併入。產小麥、玉米、大豆、薯、棉花。盛產山藥、辣椒、韭、西瓜。食用菌培植業、肉鴿養殖業和果林業較發達。有皮革、化工、鬃刷、釀酒、電線、木器、水泥製品、冬粉、紡織、皮鞋等廠。徐豐、龍口公路經此。(3)在江蘇省如東縣西北部、江海河兩岸、栟茶運河南岸。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3.9萬。鎮人民政府駐花園頭,人口 2500。 1949年為直夫鄉,以烈士王直夫之名命名。1958年與於港鄉合建直夫公社。1965年以境內灘河口改名河口公社。1983年改鄉,1994年置鎮。2000年於港鄉併入。產稻、小麥、棉花、蠶繭等。有建材、電纜、紡織、機械等廠。新沿等公路經此。(4)在安徽省霍邱縣中西部、灃河西岸。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 7770。 因地處灃河、找母河匯流口得名。1950年置河口鎮。1958年屬星公社,1961年改河口公社。1966年置鎮。1992年艾井鄉併入。特產青蘿蔔,早在清代中葉已成上通光(河南省光化)、固(河南省固始),下達沿淮的重要集鎮,為縣境中部糧油及農副產品集散地。有農具、軋花、造紙、制香等廠。105國道、長南公路經此。(5)在江西省鉛山縣北部、信江上游。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75.6平方千米。人口5.5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2.5萬。古名沙灣市。明末鉛山河改道由此入信江,改稱河口。清同治《廣信府志》:河口鎮“(鉛山)縣西三十里。即古沙灣市也,當信河、鉛河二水交會之沖,汭口九陽石之上”,故名。為明、清時江西省四大名鎮之一。1949年設河口市,屬上饒專區;同年9月撤市為縣轄鎮,鉛山縣人民政府由永平鎮移此。1958年改公社,1981年復設河口鎮。主產稻、蔬菜,盛產荸薺、甘蔗。工業有機械、造船、建材、食品、紡織、化工、釀造等。名特產有茶葉、絹扇、古漢酒等。橫南鐵路和樂江、橫河公路經此。名勝古蹟有天乳寺及明、清古建築一條街。(6)在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東部。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 4200。 因地處大冶湖出口長江處,故名。1958年設河口公社,1984年改四顧閘鎮,1993年改河口鎮。1995年由大冶縣劃歸黃石市。主產稻、蔬菜等。有煤、白雲石、水泥、磚瓦、造船、機械等廠。瀕江設航運碼頭。有公路通大冶、黃石。(7)在湖北省大悟縣東南角。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 7050。 因地處灄水與西大河匯合口之洲頭,故名。1949年屬禮山縣一區。1955年設大悟縣河口鄉,屬河口一區。1957年屬河口區,1958年河口區改設五一公社,1960年復名為河口區。1987年置河口鎮。地處大別山半丘陵半平原地帶。主產稻、棉花、油料作物等,盛產茶葉、花生、大豆。有農機、麻紡、豬鬃、人造金剛石、水泥預製板、制磚等廠。為大悟、紅安、黃陂三地交界地區集貿中心。宋大、黃土公路會此。(8)在湖南省湘潭縣中部。面積93.9平方千米。人口4.5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 2470。 以地處漣水匯入湘江處,得名湘河口,俗稱河口。1953年置河口鄉,1956年併入雙板橋鄉。1958年屬鋼鐵公社,1961年為河口公社。1984年復鄉,1993年置鎮。1995年古塘橋、雙板橋二鄉併入。主產稻,並產湘蓮、木材。為縣重要商品魚生產基地。有農業機械、電器設備、船舶修造、建築機械、電熱合金材料等廠。107國道經此,漣水上建有公路大橋。江岸有客、貨運碼頭,歷為湘潭水運要津。(9)在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中部。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城河崗,人口 6100。 因處西、北、綏三江匯合點,故名。明嘉靖五年(1526年)為三水縣治,稱三水城,縣在該鎮城內村。1897年闢為商埠,曾設有海關。1945年縣治遷西南鎮後改稱城河鄉。1950年屬三水縣一區。1957年置河口鄉,1958年先與青岐合置超美公社,後再合高豐置河口公社。1984年稱河口區,1986年建鎮。1994年撤鎮建街道辦事處。2001年復設河口鎮。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台地平原區。農產稻、甘蔗、花生、西瓜、蔬菜、水果、塘魚等。有石膏、油母頁岩、白陶土礦。工業有水泥、塑膠、避雷器、製鞋、燒磚、五金、鑄造、風扇、石灰等廠。廣三鐵路終點,324國道經此。有北江西江、綏江及珠江三角洲河網航線。古蹟有魁崗文塔。(10)在廣東省陽春市南部。面積192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 2000。 因鎮區處龍門河與潭水河匯合處東南側,故名。明、清分屬南鄉都、太平都。民國時屬陽春縣第五區,1953年為十三區。1957年分置河口、龍門鄉,1958年合置河口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地處河尾山東部的低山丘陵區。主產稻、甘蔗,林產松、杉、竹等。特產龍門土紙。有爆竹、衛生香、土紙等廠。有公路通崗美、漳水和春城。水路通漠陽江幹流。(11)在廣東省陸河縣南部。面積169平方千米。人口4.9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圩,人口 3070。 因駐地在南、北、螺河三河交匯處,故名。1952年設河口區,1957年設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復區,1986年建鎮。屬螺河及其支流南溪河谷地,多丘陵、台地,西部有小片河谷平原。農產稻、甘薯、小麥、花生、木薯,水果產梨、鳳梨、油柑等。林產馬尾松、杉、赤黎、竹。鄉鎮企業以水電為主。揭陸公路經此。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12)在廣東省鬱南縣東南部。面積77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 1780。 因處白石河南江匯合口,故名。1950年屬鬱南縣第四區。1956年置河口鄉,1960年改公社。1983年設區,1986年建鎮。地處羅定江(南江)谷地丘陵區。主產稻,並產菸葉、黃麻、蠶繭等。盛產荔枝、杧果。有煤、雲石、紅朱石等岩礦。有水泥廠和採石場、水電站。德朱公路經此。羅定江通航。(13)在四川省江油市東部。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小河口,人口 2000。 1951年為中興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為河口公社。1983年改為河口鄉,1992年置鎮。有農機、糧油加工等業。為農副產品集散地。江梓公路經此。(14)在四川省萬源市西南部。面積116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 7000。 因地處三叉河與澌灘河交匯處,故名。1949年為河口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4年置鎮,秦河鄉併入。森林覆蓋55%。有獐、麂、猴、兔等野生動物。產油菜籽、芝麻、蠶繭、茶葉、核桃、板栗等。有茶場、農機修理、糧油加工等業。老場居澌灘河北岸,新街建於南岸。萬平公路經此。(15)在四川省榮縣南部。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700。因位於沙溪河與小河灘交匯處,原名雙河口,後改為河口場。1949年為河口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5年與河東鄉合併置河口鎮。有造紙、農機加工、釀酒、食品加工等業。通公路。(16)在四川省雅江縣中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485平方千米。人口 7400。 鎮人民政府駐本達宗,人口 4500。 “本達宗”,藏語意為“兄弟村”。因地處雅礱江臥龍寺河匯合處得名。1956年設河口鄉,1973年為公社,1983年復鄉,1986年置鎮。產玉米、馬鈴薯、麥子、青稞等。有農機具、縫紉、電力、磚瓦、木材加工、手工編織等業。川藏公路南線和雅窪、雅道、雅新公路經此。(17)在雲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南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85.2平方千米。人口1.1萬(不含河口、壩灑農場)。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 6570。 鎮以駐地名。因處紅河與南溪河交匯處,故名。清設河口卡、河口汛。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開為商埠。光緒二十三年置河口副督辦區。辛亥革命後置河口鎮,後廢。1950年屬河口市河溪區。1951年改第一區。1955年為河口縣城關鎮,1958年設城關公社,1981年置城關鎮,1987年改河口鎮。地處紅河與南溪河之間山谷、丘陵地帶。產稻、玉米、香蕉、鳳梨、杧果、橡膠等。有農機、汽車修理、制膠、藤竹編織等廠。為國家一級口岸,設有海關等機構。省屬河口、壩灑橡膠農場、紅河熱帶作物研究所駐此。昆河鐵路經境內並設山腰站、河口站(終點站)。為昆河、硯河、蔓河公路終點。(18)在陝西省鳳縣中部。面積211平方千米。人口 7800。 鎮人民政府駐河口,人口570。鎮以駐地名。昔稱合河口。後簡稱河口。1949年設河口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設鎮。主產小麥、玉米,特產安河米。盛產核桃、蜂蜜、生漆。鉛、鋅礦藏豐富,有採礦、選礦業。有林場和水泥廠。鳳太公路經此並設站。

詞語分解

  • 河口的解釋 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河段詳細解釋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 唐 孟郊 《贈轉運陸中丞》詩:“帆影咽河口,車聲聾 關中 。”《明史·河渠志一》:“河口各建石堰,以時啟閉。” 孫中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阿剌山衛

明永樂五年置,屬奴兒乾都司。在今俄羅斯阿穆爾州黑龍江中游右岸阿剌爾山地區。後廢。

河口鎮_河口鎮介紹_歷史知識
河口鎮_河口鎮介紹_歷史知識糾錯

猜你喜歡:


河口鎮_河口鎮介紹_歷史知識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