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行草偃

拼音:fēng háng cǎo yǎn

風行草偃的解釋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加草以風,無不仆者,猶民之化於上。”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上。後以“風行草偃”比喻有聲望者的言行影響世態俗情。《三國志·吳志·張紘傳》“少府 孔融 等皆與親善”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 紘 至,與在朝公卿及知舊述 策 材略絶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 宋 陳亮 《癸卯秋答朱元晦秘書熹書》:“世俗日淺,小小舉措足以震動一世,使秘書得展其所為,於今日斷可以風行草偃。”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小引:“其出入者謂之邪説異端,謂之非聖無法,風行草偃,民遂移風。”亦作“ 風行草從 ”。《後漢書·郎顗傳》:“故周南之德,《關雎》政本。本立道生,風行草從,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濁。”

詞語分解

  • 風行的解釋 .風吹。 北周 庾信 《賀新樂表》:“臣聞天地順動,則雷出為豫;聖人成功,則風行有節。” 清 黃遵憲 《和鍾西耘庶常德祥津門感懷詩》:“電掣重輪走水車,風行千里獻比閭。”參見“ 風行水上 ”。.形
  • 草偃的解釋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比喻在上者能以德化民, * 之向化,猶風吹草仆,相率從善。 晉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明後御世,風向草偃,道洽化醇。” 唐 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