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輓歌辭三首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餚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詩詞問答

問:擬輓歌辭三首的作者是誰?答:陶淵明
問:擬輓歌辭三首寫於哪個朝代?答:魏晉
問:陶淵明的名句有哪些?答:陶淵明名句大全

注釋

嶕嶢:很高的樣子。
幽室:指墳穴。
向來:剛才。
或余悲:也許有些人還有悲傷。亦已歌:也開始唱歌了。
何所道:有什麼可說的呢?山阿:山陵。

詩文賞析

陶詩一大特點,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說,基本上是直陳其事的“賦”筆,運用比興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語雖淺而涵義實深,雖出之平淡而實有至理,看似不講求寫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這就是蘇軾所說的“似枯而實腴”。魏晉人侈尚清談,多言生死。但賢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之嘆;而真正能勘破生死關者,在當時恐怕只有陶淵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釋》詩的結尾處說:“縱浪大化中,不憂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意思說人生居天地之間如縱身大浪,沉浮無主,而自己卻應以“不憂亦不懼”處之。這已是非常難得了。而對於生與死,他竟持一種極坦率的態度,認為“到了該死的時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顧慮!”這同陶在早些時候所寫的《歸去來辭》結尾處所說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實際是一個意思。

這種勘破生死關的達觀思想,雖說難得,但在一個人身體健康、並能用理智來思辨問題時這樣說,還是比較容易的。等到大病臨身,自知必不久於人世,仍能明智地認識到這一點,並以半開玩笑的方式(如說“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寫成自輓詩,這就遠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淵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幾歲(梁啓超、古直兩家之說)還是活到六十三歲(《宋書·本傳》及顏延之《陶徵士誄》),至今尚有爭議;因之這一組自輓詩是否臨終前絕筆也就有了分歧意見。近人逯欽立先生在《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中就持非臨終絕筆說,認為陶活了六十三歲,而在五十一歲時大病幾乎死去,《擬輓歌辭》就是這時寫的。對於這三首自輓詩,吳小如先生斷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認為自己即將死去時寫的。而詩中所體現的面對生死關頭的達觀思想與鎮靜態度,畢竟是太難得了。至於寫作時間,由於《自祭文》明言“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輓詩的第三首開頭四句說:“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竟與《自祭文》時令全同,倘自輓詩寫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這三首詩隸屬於作者臨終前絕筆更為適宜。

第一首開宗明義,說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這是貫穿此三詩的主旨,也是作者對生死觀的中心思想。然後接下去具體寫從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錄。從詩的具體描寫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氣絕就再無知覺的道理的,是知道沒有什麼所謂靈魂之類的,所以他說:“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屍體納入空棺而已。以下“嬌兒”、“良友”二句,乃是根據生前的生活經驗,構想自己死後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斷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徹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斷氣,一切了無所知,身後榮辱,當然也大可不必計較了。最後二句雖近詼諧,卻見出淵明本性。他平生俯仰無愧怍,畢生遺憾只在於家裡太窮,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紀實,未必用典。不過陶既以酒與身後得失榮辱相提並論,似仍有所本。蓋西晉時張翰有云:“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見《晉書·文苑》本傳)與此詩命意正復相近似。

此三詩前後銜接,用的是不明顯的頂針續麻手法。第一首以“飲酒不得足”為結語,第二首即從“在昔無酒飲”寫起。而詩意卻由入殮寫到受奠,過渡得極自然,毫無針線痕跡。“湛”訓沒,訓深,訓厚,訓多(有的注本訓澄,訓清,似未確),這裡的“湛空觴”指觴中盛滿了酒。“今但湛空觴”者,意思說生前酒觴常空,現在靈前雖然觴中盛滿了酒,卻只能任其擺在那裡了。“春醪”,指春天新釀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於秋收後開始醞釀,第二年春天便可飲用。“浮蟻”,酒的表面泛起一層泡沫,如蟻浮於上,語出張衡《南都賦》。這裡說春酒雖好,已是來年的事,自己再也嘗不到了。“餚案”四句,正面寫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預言葬後情狀,但這時還未到殯葬之期。因“一朝出門去”是指不久的將來,言一旦棺柩出門就再也回不來了,可見這第二首還沒有寫到出殯送葬。末句是說這次出門之後,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無窮無盡之日了。一本作“歸來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長夜無窮,永無見天日的機會了。亦通。

從三詩的藝術成就看,第三首寫得最好,故蕭統《文選》只選了這一首。此首通篇寫送殯下葬過程,而突出寫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寫出基地背景,為下文烘托出悽慘氣氛。“嚴霜”句點明季節,“送我”句直寫送葬情狀。“四面”二句寫墓地實況,說明自己也只能與鬼為鄰了。然後一句寫“馬”,一句寫“風”,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繪出來,雖僅點到而止,卻歷歷如畫。然後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結,說明壙坑一閉,人鬼殊途,正與第二首末句相呼應。但以上只是寫殯葬時種種現象,作者還沒有把真正的生死觀表現得透徹充分,於是把“千年”句重複了一次,接著正麵點出“賢達無奈何”這一層意思。蓋不論賢士達人,對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規律總是無能為力的。這並非消極,而實是因看得破看得透而總結出來的。而一篇最精彩處,全在最後六句。“向來”猶言“剛才”。剛才來送殯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閉,便自然而然地紛紛散去,各自回家。這與上文寫死者從此永不能回家又遙相對照。“親戚”二句,是識透人生真諦之後提煉出來的話。家人親眷,因為跟自己有血緣關係,可能想到死者還有點兒難過;而那些同自己關係不深的人則早已把死者忘掉,該乾什麼就乾什麼去了。《論語·述而篇》:“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這是說孔子如果某一天參加了別人的喪禮,為悼念死者而哭泣過,那么他在這一天裡面就一定不唱歌。這不但由於思想感情一時轉不過來,而且剛哭完死者便又高興地唱起歌來,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實孔子這樣做,還是一個有教養的人訴諸理性的表現;如果是一般人,為人送葬不過是禮節性的周旋應酬,從感情上說,他本沒有什麼悲傷,只要葬禮一畢,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淵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論語》之意,爽性直截了當地把一般人的表現從思想到行動都如實地寫了出來,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達觀而毫無矯飾的地方。陶之可貴處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觀中還是有著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詩的最後兩句寫道:“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後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他把屍體託付給大自然,使它即將化為塵埃,同山腳下的泥土一樣。這在佛教輪迴觀念大為流行的晉宋之交,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唯物觀點呢。

至於前面說的此三首陶詩極有新意,是指其藝術構思而言的。在陶淵明之前,賢如孔孟,達如老莊,還沒有一個人從死者本身的角度來構想離開人世之後有哪些主客觀方面的情狀發生;而陶淵明不但這樣構想了,並且把它們一一用形象化的語言寫成了詩,其創新的程度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當然,藝術上的創新還要以思想上的明徹達觀為基礎。沒有陶淵明這樣高水平修養的人,是無法構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實、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作品來的。

詩詞推薦

  • 佚名先秦〕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 詠梅花

    庾信南北朝〕常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裡看。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_擬輓歌辭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和聖俞農具詩十五首其十一錢鎛

    王安石宋代〕於易見耒耜,於詩聞錢鎛。百工聖人為,此最功不薄。欲收禾黍善,先去蒿萊惡。願同欹器悟,更使臣工作。
  • 沿江買魚不得詢之則前比我為官船所強取故有

    姚勉宋代〕江行安可食無魚,問著笭箵總道虛。底事官船渠不賣,從來污吏喜侵漁。
  • 讀史

    范成大宋代〕鏤冰琢雪戰毛氂,畫餅聲名骨朽時。汗簡書青已兒戲,峴山辛苦更沉碑!
  • 歲寒雜詠

    錢時宋代〕彎弓稍稍舒雙肘,圓竹頻頻運兩骭。覓得養生書一卷,只留樑上不曾看。
  • 自述

    楊公遠宋代〕年踰關百頗酸心,眼底朋儔試選掄。松竹梅花三益友,詩書畫卷一閒人。北窗高臥那非樂,南阮甘貧只任真。卻喜
  • 聞張山翁入黃鵠山

    區仕衡宋代〕採薇黃鵠嶺,投跡去無蹤。我亦從今逝,浮雲四百峰。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_擬輓歌辭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征婦嘆

    馬戴唐代〕稚子在我抱,送君登遠道。稚於今已行,念君上邊城。蓬根既無定,蓬子焉用生?但見請防胡,不聞言罷兵。及老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_擬輓歌辭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沁園春

    佚名宋代〕霜剝枯崖,何處郵亭,玉龍夜呼。喚經年幽夢,悠然獨覺,參橫璇漢,潛徹徹銅壺。漠漠風煙,昏昏水月,醉聳詩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_擬輓歌辭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春風

    王安石宋代〕春風過柳綠如繰,晴日烝紅出小桃。池暖水香魚出處,一環清浪涌亭皋。
  • 隴州魚龍川石魚

    宋祁宋代〕織鱗藏介石,物化自何年。無復西江水,長依東海田。苔紋堪代藻,雲葉即成蓮。琥珀藏蚊影,佳名共此傳。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_擬輓歌辭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尋隱者不遇

    魏野宋代〕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采芝何處未歸來,白雲遍地無人掃。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_擬輓歌辭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寄高尹

    丘葵宋代〕桐下歸來學釣魚,歲寒相伴只鷗鳧。何期天上郎官宰,肯到江邊處士廬。仲蔚自憐頭似雪,阿勤豈解唾成珠。郎君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_擬輓歌辭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春嬉

    趙汝鐩宋代〕十分晴色趁春嬉,鄰有灰驢惜我騎。舌囀雖然聞翠柳,葉濃卻不見黃鸝。小詩題壁同僧知,丫角攜琴更鶴隨。傍水
  • 南陽春日十首

    陳舜俞宋代〕半生名宦是塗顏,菽水當年尚可歡。鐘鼎未能光祖妣,牛羊雖美愧杯盤。五千強誦誰雲補,四十無聞得自安。不覺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_擬輓歌辭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餞唐州高使君赴任

    崔湜唐代〕芳春桃李時,京都物華好。為岳豈不貴,所悲涉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贈君雙佩刀,日夕視來期。
  • 羔羊

    佚名先秦〕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絲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 手影戲

    釋惠明宋代〕三尺生綃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_擬輓歌辭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 踏雲行

    馬鈺元代〕重到興平,廣開言路。驀然興盡思歸去。踏莎行計指長安,願人早早心開悟。貧富由天,子孫陰注。算來分定休思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_擬輓歌辭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
擬輓歌辭三首原文_擬輓歌辭三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