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湘君

作者:屈原 朝代:先秦

九歌·湘君原文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余太息;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桂棹兮蘭枻,斵冰兮積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閒;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詩詞問答

問:九歌·湘君的作者是誰?答:屈原
問:九歌·湘君寫於哪個朝代?答:先秦
問:九歌·湘君是什麼體裁?答:楚辭
問:屈原的名句有哪些?答:屈原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你猶豫不決遲遲不來,為誰停留在水中沙洲?
我天生麗質又修飾打扮,急流中駕起芳香的桂舟。
令沅水湘水風平浪靜,讓長江安安靜靜地流。
盼望你啊你卻不來,吹排簫啊我在思念誰?
我駕起龍舟向北航行,掉轉船頭抵達洞庭。
用薜荔做簾蕙草做帳,拿香蓀飾槳香蘭飾旌。
極目騁懷遙望涔陽,揚起風帆橫渡大江。
一路飛舟不見你的蹤影,侍女啊也為我嘆息悲傷。
熱淚縱橫不住流淌,思念你啊痛斷肝腸。
盪起雙槳把穩船舵,飛舟破浪捲起千堆雪。
薜荔長在陸上啊偏要水中采,荷花開在水中啊卻上樹梢折。
二人不同心媒人也徒勞,恩愛不深厚輕易拋棄我。
石灘上的水啊淺又淺,龍舟輕又快啊飛向前。
相愛不忠誠招人長怨恨,約會不守信卻說沒空閒。
早晨在江邊急速奔走,傍晚泊舟在北洲停留。
孤獨的鳥兒在屋上棲息,彎彎的江水在堂前緩流。
把玉塊拋向滾滾江流。
把玉佩丟在澧水之濱。
在芳洲上採摘杜若,贈給下女聊表寸心。
時光匆匆不會再來,放寬心懷靜候佳音。

譯文二

湘君啊你猶豫不走。因誰停留在水中的沙洲?
為你打扮好美麗的容顏,我在急流中駕起桂舟。
下令沅湘風平浪靜,還讓江水緩緩而流。
盼望你來你卻沒來,吹起排簫為誰思情悠悠?
駕起龍船向北遠行,轉道去了優美的洞庭。
用薜荔作簾蕙草作帳,用香蓀為槳木蘭為旌。
眺望涔陽遙遠的水邊,大江也擋不住飛揚的心靈。
飛揚的心靈無處安止,多情的侍女為我發出嘆聲。
眼淚縱橫滾滾而下,想起你啊悱惻傷神。
玉桂制長槳木蘭作短楫,劃開水波似鑿冰堆雪。
想在水中把薜荔摘取,想在樹梢把荷花採擷。
兩心不相同空勞媒人,相愛不深感情便容易斷絕。
清水在石灘上湍急地流淌,龍船掠過水麵輕盈迅捷。
不忠誠的交往使怨恨深長,不守信卻對我說沒空赴約。
早晨在江邊匆匆趕路,傍晚把車停靠在北岸。
鳥兒棲息在屋檐之上,水兒迴旋在華堂之前。
把我的玉環拋向江中,把我的佩飾留在澧水畔。
在流芳的沙洲采來杜若,想把它送給陪侍的女伴。
流失的時光不能再得,暫且放慢腳步逍遙盤桓。

注釋
①湘君:湘水之神,男性。一說即巡視南方時死於蒼梧的舜。
②君:指湘君。夷猶:遲疑不決。
③蹇(jian3簡):發語詞。洲:水中陸地。
④要眇(miao3秒):美好的樣子。宜修:恰到好處的修飾。
⑤沛:水大而急。桂舟:桂木製成的船。
⑥沅湘:沅水和湘水,都在湖南。無波:不起波浪。
⑦夫:語助詞。
⑧參差:高低錯落不齊,此指排簫,相傳為舜所造。
⑨飛龍:雕有龍形的船隻。北征:北行。
⑩邅(zhan1沾):轉變。洞庭:洞庭湖。
⑾薜荔:蔓生香草。柏(bo2伯):通“箔”,帘子。蕙:香草名。綢:帷帳。
⑿蓀:香草,即石菖蒲。橈(rao2饒):短槳。蘭:蘭草:旌:旗桿頂上的飾物。
⒀涔(cen2岑)陽:在涔水北岸,洞庭湖西北。極浦:遙遠的水邊。
⒁橫:橫渡。揚靈:顯揚精誠。一說即揚舲,揚帆前進。
⒂極:至,到達。
⒃女:侍女。嬋媛:眷念多情的樣子。
(17)橫:橫溢。潺湲(yuan2援):緩慢流動的樣子。
(18)陫(pei2培)側:即“悱惻”,內心悲痛的樣子。
(19)櫂(zhao4棹):同“棹”,長槳。枻(yi4弈):短槳。
(20)斲(zhuo2琢):砍。
(21)搴(qian1千):拔取。芙蓉:荷花。木末:樹梢。
(22)媒:媒人。勞:徒勞。
(23)甚:深厚。輕絕:輕易斷絕。
(24)石瀨:石上急流。淺(jian1間)淺:水流湍急的樣子。
(25)翩翩:輕盈快疾的樣子。
(26)交:交往。
(27)期:相約。不閒:沒有空閒。
(28)鼂(zhao1招):同“朝”,早晨。騁騖(wu4務):急行。皋:水旁高地。
(29)弭(mi3米):停止。節:策,馬鞭。渚:水邊。
(30)次:止息。(31)周:周流。
(32)捐:拋棄。玦(jue1決):環形玉佩。
(33)遺(yi2儀):留下。佩:佩飾。醴(li3里):澧水,在湖南,流入洞庭湖。
(34)芳洲:水中的芳草地。杜若:香草名。
(35)遺(wei4味):贈予。下女:指身邊侍女。
(36)聊:暫且。容與:舒緩放鬆的樣子。

詩文賞析

【簡析】:
帝舜死於蒼梧,葬於九嶷山。他的兩個妃子,帝堯的女兒娥皇、女英聞訊,便去奔喪,亦死於湘江。帝舜死後,天帝封其為湘水之神,號湘君,封二妃為湘水女神,號湘夫人。在楚人心目中,他們是一對配偶神。
本篇是祭湘君的詩歌,描寫了湘夫人思念湘君那種臨風企盼,因久候不見湘君依約聚會而產生怨慕神傷的感情。
【賞析】

在屈原根據楚地民間祭神曲創作的《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是兩首最富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的作品。人們在欣賞和讚嘆它們獨特的南國風情和動人的藝術魅力時,卻對湘君和湘夫人的實際身份迷惑不解,進行了長時間的探討、爭論。

從有關的先秦古籍來看,儘管《楚辭》的《遠遊》篇中提到“二女”和“湘靈”,《山海經·中山經》中說“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江淵”,但都沒有像後來的注釋把湘君指為南巡道死的舜、把湘夫人說成追趕他而溺死湘水的二妃娥皇和女英的跡象。最初把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書中記載秦始皇巡遊至湘山(即今洞庭湖君山)時,“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後來劉向的《列女傳》也說舜“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這就明確指出湘君就是舜的兩個妃子,但未涉及湘夫人。到了東漢王逸為《楚辭》作注時,鑒於二妃是女性,只適合於湘夫人,於是便把湘君另指為“湘水之神”。對於這種解釋。唐代韓愈並不滿意,他在《黃陵廟碑》中認為湘君是娥皇,因為是正妃故得稱“君”;女英是次妃,因稱“夫人”。以後宋代洪興祖《楚辭補註》、朱熹《楚辭集注》皆從其說。這一說法的優點在於把湘君和湘夫人分屬兩人,雖避免了以湘夫人兼指二妃的麻煩,但仍沒有解決兩人的性別差異,從而為詮釋作品中顯而易見的男女相戀之情留下了困難。有鑒於此,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採取了比較通脫的說法,即把湘君說成是湘水之神,把湘夫人說成是他的配偶,而不再拘泥於按舜與二妃的傳說一一指實。應該說這樣的理解,比較符合作品的實際,因而也比較可取。

雖然舜和二妃的傳說給探求湘君和湘夫人的本事帶來了不少難以自圓的穿鑿附會,但是如果把這一傳說在屈原創作《九歌》時已廣為流傳、傳說與創作的地域完全吻合、《湘夫人》中又有“帝子”的字樣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堯之二女等等因素考慮在內,則傳說的某些因子如舜與二妃飄泊山川、會合無由等,為作品所借鑑和吸取也並不是沒有可能的。因此既注意到傳說對作品可能產生的影響,又不拘泥於傳說的具體人事,應該成為我們理解和欣賞這兩篇作品的基點。

由此出發,不難看出作為祭神歌曲,《湘君》和《湘夫人》是一個前後相連的整體,甚至可以看作同一樂章的兩個部分。這不僅是因為兩篇作品都以“北渚”相同的地點暗中銜接,而且還由於它們的末段,內容和語意幾乎完全相同,以至被認為是祭祀時歌詠者的合唱(見姜亮夫《屈原賦校注》)。

這首《湘君》由女神的扮演者演唱,表達了因男神未能如約前來而產生的失望、懷疑、哀傷、埋怨的複雜感情。第一段寫美麗的湘夫人在作了一番精心的打扮後,乘著小船興致勃勃地來到與湘君約會的地點,可是卻不見湘君前來,於是在失望中抑鬱地吹起了哀怨的排簫。首二句以問句出之,一上來就用心中的懷疑揭出愛而不見的事實,為整首歌的抒情作了明確的鋪墊。以下二句說為了這次約會,她曾進行了認真的準備,把本已姣好的姿容修飾得恰到好處,然後才駕舟而來。這說明她十分看重這個見面的機會,內心對湘君充滿了愛戀。正是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她甚至虔誠地祈禱沅湘的江水風平浪靜,能使湘君順利赴約。然而久望之下,仍不見他到來,便只能吹起聲聲幽咽的排簫,來傾吐對湘君的無限思念。這一段的描述,讓人看到了一幅望斷秋水的佳人圖。

第二段接寫湘君久等不至,湘夫人便駕著輕舟向北往洞庭湖去尋找,忙碌地奔波在湖中江岸,結果依然不見湘君的蹤影。作品在這裡把對湘夫人四出尋找的行程和她的內心感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你看她先是駕著龍舟北出湘浦,轉道洞庭,這時她顯然對找到湘君滿懷希望;可是除了眼前浩渺的湖水和裝飾精美的小船外,一無所見;她失望之餘仍不甘心,於是放眼遠眺涔陽,企盼能捕捉到湘君的行蹤;然而這一切都毫無結果,她的心靈便再次橫越大江,遍尋沅湘一帶的廣大水域,最終還是沒有找到。如此深情的企盼和如此執著的追求,使得身邊的侍女也為她嘆息起來。正是旁人的這種嘆息,深深地觸動和刺激了湘夫人,把翻滾在她內心的感情波瀾一下子推向了洶湧澎湃的高潮,使她止不住淚水縱橫,一想起湘君的失約就心中陣陣作痛。

第三段主要是失望至極的怨恨之情的直接宣洩。首二句寫湘夫人經多方努力不見湘君之後,仍漫無目的地泛舟水中,那如劃開冰雪的船槳雖然還在擺動,但給人的感覺只是她行動的遲緩沉重和機械重複。接著用在水中摘采薜荔和樹上收取芙蓉的比喻,既總結以上追求不過是一種徒勞而已,同時也為後面對湘君“心不同”、“恩不甚”、“交不忠”、“期不信”的一連串斥責和埋怨起興。這是湘夫人在極度失望的情況下說出的激憤語,它在表面的絕情和激烈的責備中,深含著希望一次次破滅的強烈痛苦;而它的原動力,又來自對湘君無法迴避的深愛,正所謂愛之愈深,責之愈切,它把一個大膽追求愛情的女子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四段可分二層。前四句為第一層,補敘出湘夫人浮湖橫江從早到晚的時間,並再次強調當她兜了一大圈仍回到約會地“北渚”時,還是沒有見到湘君。從“捐余玦”至末為第二層,也是整首樂曲的卒章。把玉環拋入江中。把佩飾留在岸邊,是湘夫人在過激情緒支配下做出的過激行動。以常理推測,這玉環和佩飾當是湘君給她的定情之物。現在他既然不念前情,一再失約,那么這些代表愛慕和忠貞的信物又留著何用,不如把它們拋棄算了。這一舉動,也是上述四個“不”字的必然結果。讀到這裡,人們同情惋惜之餘,還不免多有遺憾。最後四句又作轉折:當湘夫人心情逐漸平靜下來,在水中的芳草地上採集杜若準備送給安慰她的侍女時,一種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感覺油然而生。於是她決定“風物長宜放眼量”,從長計議,鬆弛一下繃緊的心弦,慢慢等待。這樣的結尾使整個故事和全首歌曲都餘音裊裊,並與篇首的疑問遙相呼應,同樣給人留下了想像的懸念。

詩詞推薦

  • 和東林湛堂禪師喜雪韻五首

    袁燮宋代〕祈禱精誠凱上通,培祥未與去年同。老懷日夜憂無奈,安得寒花屢舞風。
    九歌·湘君原文_九歌·湘君的賞析_古詩文
  • 寄李播評事

    杜牧唐代〕子列光殊價,明時忍自高。寧無好舟楫,不泛惡風濤。大翼終難戢,奇鋒且自韜。春來煙渚上,幾淨雪霜毫?
  • 答楊公朝

    劉克莊宋代〕昔抱遺編事悅堂,蟆陵宰樹想荒涼。問君鄉土生悲感,家住秦溪又姓楊。
  • 和曼叔憩永惠院

    韓維宋代〕立春月在季,我時如滍皋。驚風揚紅塵,頗有行役勞。自駭茲剎勝,願言憩驂鑣。前對高花繁,後視萬竹交。虛堂
  • 戊申元日立春題道山堂前梅花

    楊萬里宋代〕今年元日不孤來,帶領新春一併回。夜雨初添石渠水,東風先入道山梅。不妨數朵且微破,未要十分都盡開。江路
    九歌·湘君原文_九歌·湘君的賞析_古詩文
  • 生查子

    趙師俠宋代〕庭虛任雀喧,院靜無人到。回首十年非,賴得知幾早。心隨香篆銷,意與梅花好。萬事轉頭空,一笑吾身老。
    九歌·湘君原文_九歌·湘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金陵送張十一再游東吳

    李白唐代〕張翰黃花句,風流五百年。誰人今繼作,夫子世稱賢。再動游吳棹,還浮入海船。春光白門柳,霞色赤城天。去國
    九歌·湘君原文_九歌·湘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題羅漢手軸

    釋祖欽宋代〕松風浩浩,澗水潺潺。白雲影里,枯木寒岩。十八高人,行住坐臥,神通遊戲其間。龍耳無聽,虎體元班。
    九歌·湘君原文_九歌·湘君的賞析_古詩文
  • 和仲蒙石龍渦

    文同宋代〕群岡壓涇湄,於此聚眾首。其間石屋露,遠視若呀口。林端躡絙上,卻入勢愈斗。圍空豎古壁,闊可百人受。洪鐘
  • 館中新蟬

    劉筠宋代〕庭中嘉樹發華滋,可要螳螂共此時。翼薄乍舒宮女鬢,蛻輕全解羽人屍。風來玉女烏先轉,露下金莖鶴未知。日永
  • 初春感事

    陸游宋代〕馬跡車聲是處忙,經旬無客到龜堂。水初泛溢黏天綠,梅欲飄零特地香。世事紛紛人自老,歲華冉冉日初長。百錢
  • 浣溪沙

    袁易元代〕鞭罷泥牛無好春。草青空入夢中頻。從今更有二分塵。我自醉眠那問客,身猶如寄更誰親。百年同是可憐人。
    九歌·湘君原文_九歌·湘君的賞析_古詩文
  • 別鄭谷

    戴叔倫唐代〕朝陽齋前桃李樹,手栽清蔭接比鄰。明年此地看花發,愁向東風憶故人。
    九歌·湘君原文_九歌·湘君的賞析_古詩文
  • 寄劉蕡問疾

    王建唐代〕年少病多應為酒,誰家將息過今春。賒來半夏重熏盡,投著山中舊主人。
  • 躍馬泉

    陸九韶宋代〕靈泉蓄幽憤,躍石作良馬。奔騰曳練駛,追風非汎駕。行健石有跡,氣驕珠汗灑。何當奮厥志,萬騎陰山下。
  • 再次韻四首

    黃庭堅宋代〕延和西路古槐陰,不隔朝宗夙夜心。公有胸中五色線,平生補袞用功深。
    九歌·湘君原文_九歌·湘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雨歇二首

    張耒宋代〕雨歇山園竹引芽,老禪睡起日初斜。今朝卻憶香嚴老,解點溈山一◇茶。
  • 婆餅焦

    洪咨夔宋代〕萬斛精神一握身,清吭宛轉欲飛塵。雞才唱後便知曉,燕未來前先得春。驚覺海棠休苦睡,提醒楊柳莫空顰。最憐
    九歌·湘君原文_九歌·湘君的賞析_古詩文
  •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杜甫唐代〕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春江 一作:江春)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九歌·湘君原文_九歌·湘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金雞叫

    馬鈺元代〕日日朝朝常報曉。誰知道、人人錯了。孳孳為利貪虛矯。性命俱忘,財色心奸狡。惡業無涯陰德少。將來事、一場
九歌·湘君原文_九歌·湘君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