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時歌:夏歌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詩詞問答

問:子夜四時歌:夏歌的作者是誰?答:李白
問:子夜四時歌:夏歌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子夜四時歌:夏歌是什麼體裁?答:樂府
問:李白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白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鏡湖之大有三百餘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採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選進了宮中。

注釋

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唐書·樂志》:“《子夜吳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樂府解題》:“後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吳歌》也是分詠四季,這是第三首《秋歌》。並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鏡湖:一名鑑湖,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南。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別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隘:滿的意思

歸去越王家:西施為越王所選取,不能再見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境內。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蹟,相傳西施浣紗於此,故又名“浣紗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離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就被帶邀而去了。這是誇飾的修辭手法。

英文翻譯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UMMER
On Mirror Lake outspread for miles and miles,
The lotus lilies in full blossom teem.
In fifth moon Xi Shi gathers them with smiles,
Watchers o'erwhelm the bank of Yuoye Stream.
Her boat turns back without waiting moonrise
To yoyal house amid amorous sighs. 

詩文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採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這一“隘”字傳神,那種人潮洶湧、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這裡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讓讀者以合理的想像來補足: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么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後,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這等於是提醒讀者:“到底是因為吳王夫差好色之過,還是由於西施成了亡吳的關鍵?如果西施是滅亡吳國的關鍵,那么越國在後來的滅亡又是因為什麼?”李白沒有對後續的發展著墨,並不是他寫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寫。這樣做,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

西施採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於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像了。但這一想像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餘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標籤:荷花哲理寫人唐詩三百首夏天

詩詞推薦

  •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李商隱唐代〕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劉郎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信陵君竊符救趙

    司馬遷兩漢〕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仁而
  • 浣溪沙 春情

    蘇軾宋代〕道字嬌訛苦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傾。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困人天氣近清明。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左丘明先秦〕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女冠子

    李珣唐代〕星高月午,丹桂青松深處。醮壇開,金磬敲清露,珠幢立翠苔。步虛聲縹緲,想像思徘徊。曉天歸去路,指蓬萊。
  • 集靈台二首

    張祜唐代〕日光斜照集靈台,紅樹花迎曉露開。昨夜上皇新授籙,太真含笑入簾來。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
  • 宮詞

    薛逢唐代〕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鎖銜金獸連環冷,水滴銅龍晝漏長。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遙窺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唐代〕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清平調·其一

    李白唐代〕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夢李白二首·其二

    杜甫唐代〕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溪居

    柳宗元唐代〕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山居秋暝

    王維唐代〕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次北固山下

    王灣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滿庭芳

    邵緝宋代〕落日旌旗,清霜劍戟,塞角聲喚嚴更。論兵慷慨,齒頰帶風生。坐擁貔貅十萬,銜枚勇、雲槊交橫。笑談頃,匈奴
  • 蔽月山房

    王守仁明代〕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伯夷列傳

    司馬遷兩漢〕夫學者載籍極博。尤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
  • 夏日登車蓋亭

    蔡確宋代〕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題隨州紫陽先生壁

    李白唐代〕神農好長生,風俗久已成。復聞紫陽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妙氣,步虛吟真聲。道與古仙合,心將元化並。樓疑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勸學

    孟郊唐代〕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 蠶婦

    來鵠唐代〕曉夕採桑多苦辛,好花時節不閒身。若教解愛繁華事,凍殺黃金屋裡人。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
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_子夜四時歌:夏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