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難而退

知難而退怎么寫好看

知難而退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本謂作戰時要見機而動,不硬去做做不到的事情。後常指見困難退縮不前。公元前636年,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後歸國為君,是為晉文公。為了取威定霸,公元前632年以救宋為名,聯合諸侯楚國軍隊進行了著名的城濮之戰。在雙方部戰爭時,楚成王發現戰爭形勢於己不利,下令各路軍隊撤兵回國。他派遣使者告訴楚軍統帥成得臣說:“晉在外流亡十九年而終於回國為君,經歷了數不清的艱難困,對民情真偽都了解。天意讓他回國,怎么能違背呢?《軍志》上說,適可而止。又說,知難而退。又說,正義的事不可抵擋。這幾句話,現在說的就是晉國。”成得臣不聽楚王命令,仍然進軍,結果導致城濮之敗。

【出典】: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子入居於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矣。’”

【例句】:

《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吳子·料敵》:“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


連動 ①作戰或做事要見機行事,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則應退卻。《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②怕困難而退縮不前。高陽《粉墨春秋》:“這是他故意出個難題,好讓川本知難而退。”△多用於因困難而退卻方面。→畏縮不前 ↔知難而進

詞語分解

  • 知的解釋 知 ī 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 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
  • 退的解釋 退 ì 向後移動,與“進”相對:退步。退路。退卻。退讓。倒退。 離開,辭去:退席。退伍。退職。退休。引退。 送還,不接受,撤銷:退還。 脫落:退色。退毛。減退。 和柔的樣子:退然。 遲緩,畏縮:“求也

歷史典故推薦:沿門持缽

原指僧、尼挨門向人求布施,後泛指到處乞求施捨。明 高攀龍《講義.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當,我卻無分了,便至沿門持缽,仰息他人。”亦作“沿門托缽”。《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知難而退歷史

相關歷史

知難而退_知難而退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