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歷史字典解釋

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通饜,滿足;膾:切細的魚或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謂糧食舂得越精白越好,魚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講究飲食,主食品精細,講究烹飪技巧。魯迅《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條令卻有些稀奇。”


其他 精,上等的好米;膾,細切的魚和肉;厭,滿足。米舂得越精越好,魚和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飲食力求精美。語出《論語· 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陸文夫《美食家》:“最好能碰上孔夫子,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膾,不讀作huì和kuì。△多用於飲食方面。↔糲食粗餐 食不求 食不重味

歷史典故推薦:雞鳴渡關

謂為國事奔波受難。清黃遵憲《近世愛國志士歌》: “雞鳴曉渡關,烏棲夜系獄。長歌招和魂,一歌一聲哭。” 參見:○雞鳴狗盜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歷史

相關歷史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_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