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西缶雪恥

西缶雪恥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戰國時,秦昭王倚仗強大的國勢,向趙強索傳國之寶“和氏璧”。趙臣藺相如帶璧入秦,當廷力爭,使得以完璧歸趙。公元前二七九年,藺相如隨趙惠文王赴澠池與秦王相會。會上,秦王強使趙王為其鼓瑟,而秦王卻不肯為趙王擊缶(音fǒu,古代一種樂器)。藺相如以“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相威脅,終於迫使秦王“為一擊缻(同缶)”。從而為趙雪恥。

六國之中,秦在西方,故稱秦王在澠池會上所擊之缶為“西缶”。後以“西缶雪恥”為折服強敵,為國雪恥之典。

《文選》卷十晉.潘岳《西征賦》:“恥東瑟之偏鼓,提西缶而接刃。”

西缶雪恥字典分解

西缶的解釋 戰國 時,在 秦 趙 澠池 之會上, 趙王 為 秦王 鼓瑟, 秦王 卻不肯為 趙王 擊缶。 趙 臣 藺相如 以“頸血濺大王”威脅 秦王 ,迫使 秦王 擊缶,

雪恥的解釋 [avenge an insult;wipe out a disgrace] 洗雪恥辱報仇雪恥

多看看:西倉鎮【歷史地名】

在今江蘇無錫市東三十六里安鎮南。清光緒《江蘇全省輿圖》金匱縣圖:東南有西倉。民國《江蘇六十一縣誌》:無錫縣東有“西倉鎮”。

西缶雪恥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