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綍

歷史字典解釋

源見“綸綍”。指帝王的詔令。唐 駱賓王《上廉察使啟》:“列職 * ,標離光於青殿;代工天府,明台耀於紫宸。故得龍綍垂光,戢兩星而開照;鶴蓋浮影,翼五雲以連陰。”熙晉箋註:“喻銜詔出使也。”

詞語分解

  • 龍綍的解釋 《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後因以“龍綍”指帝王的詔旨。 唐 駱賓王 《上廉察使啟》:“列職 * ,標離光於青殿;代工天府,明台耀於紫宸。故得龍綍垂光,戢兩星而開照;鶴蓋
  • 龍的字典解釋 龍 (龍) ó 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作雨:龍舟。龍燈。龍宮。龍駒(駿馬,喻才華出眾的少年)。畫龍點睛。龍蟠虎踞。 古生物學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 綍的字典解釋 綍 ú 繩索。 古同“紼”。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歷史典故推薦:鴒原

源見“鶺鴒在原”。喻指友愛的兄弟。唐 杜甫《贈韋左丞丈濟》詩:“鴒原荒宿草,鳳沼接亨衢。”宋 范成大《新館》詩:“鴒原定相念,因風報無恙。”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龍綍歷史

相關歷史

龍綍_龍綍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