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褂

外褂怎么寫好看

外褂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服飾名。清朝官服之一。其長及股,其袖端平,對襟,罩於袍外,俗稱“外套”。官員用之,有朝褂、行褂、常服褂之別。所用顏色,多為石青,紺色(黑中透紅),乾隆(1736—1795)中尚玫瑰紫,嘉慶(1796—1820)以後尚泥金、淺灰色。所用物料按季節更換,或布、綢,或棉、皮,惟不得用亮紗及羊皮。

詞語分解

  • 外褂的解釋 清 朝官員的禮服之一,因加於各衣之外,故名。長及脛,裾前左右開叉,胸部及背部皆繡有花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後頭送出來的主人,卻是穿的棗紅寧綢箭衣,天青緞子外褂。”
  • 外的字典解釋 外 à 與“內”、“里”相對:外邊。外因。里應(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這方面的:外國。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國”:外域。外賓。外商。 稱母親、姐妹或女兒方面的親
  • 褂的字典解釋 褂 à 上身的衣服:褂子。馬褂兒。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歷史官職推薦:書記員

縣職員名。北洋政府設於縣知事和承審員之下,佐理文書、記錄等事務。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外褂歷史

相關歷史

外褂_外褂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