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_歷史百科_歷史字典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學習歷史知識可以讓人知興替,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歷史知識(第15頁):

  • 羅城
  • 見“郭城”。
  • 訊杖
  • ①古代刑具。拷問囚犯的棍棒。《新唐書·刑法志》:“凡杖,皆長三尺五寸,削去節目。訊杖,大頭徑三分二厘,小頭二分二厘。”明代的訊杖以荊條製成,長亦三尺五寸,大頭徑四分五厘,小頭三分五厘。行刑時,杖打犯人臀腿。②刑罰方法之一。五代及宋,凡開庭審訊犯人,先杖其臀或...
  • 命卿
  • ①西周春秋時天子任命的諸侯的卿。《禮記·王制》:“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此乃天子用來控制諸侯的一種制度。春秋時周天子號令不行,但名義上,諸侯的上卿仍由天子任命,稱為“命卿”或“王之守臣”。《周禮·夏官·司馬》:“王六軍,大國三...
  • 埤雅
  • 書名。初名《物性門類》。北宋陸佃撰。二十卷。宣和七年(1125)始刊於世。其後再刻於贛州。兩版傳世絕少。明末,林榆訪於耆民黃維而重刊於崇禎十三年(1640)。今有《五雅》、《四庫全書》等版本傳世。全書按魚、獸、鳥、蟲、馬、草、木、天的順序排列篇目,不及《爾雅》...
  • 大盈庫
  • 亦稱百寶大盈庫。唐皇帝私庫之一。唐初以天下財賦歸左藏庫。天寶四載(745),王鉷為戶口包役使,征剝財貨,歲進錢百億萬緡,非租庸正額者皆入百寶大盈庫,以供天子私用,因亦稱內庫。至德中,第五琦為度支鹽鐵使,奏以天下財賦所入皆歸大盈庫,供天子給賜。以宦官為使主之。自...
  • 三事忠告
  • 書名。《牧民忠告》、《風憲忠告》及《廟堂忠告》三書之合稱。元張養浩撰。《牧民忠告》系任縣令時著,二卷,分拜命、上任、聽訟、御下、宣化、慎獄、救荒、事長、受代、居閒十章。《風憲忠告》為任御史時著,一卷,分自律、示教、詢訪、按行、審錄、薦舉、糾彈、奏對、臨難、全節...
  • 羅後
  • 西夏仁宗皇后。漢人,姓羅氏,失名。陷沒於夏,仁宗納為後。生子純祐(桓宗)。仁宗死,純祐立。天慶十三年(1206),與鎮夷郡王安全(仁宗侄)廢純祐,奉表於金,請立安全。金冊封安全為夏國王。
  • 闊闊真
  • 即“伯藍也怯赤”。
  • 彭衙
  • 春秋秦邑。在今陝西白水縣東北,南、北彭衙村一帶。《春秋》文公二年(前625):“晉侯及秦師戰於彭衙”,即此。西漢置衙縣。
  • 提舉修敕令
  • 官名。北宋初,編修敕令例由翰林學士等儒臣掌之。天聖五年(1027)以後,改差宰臣提舉,選侍從官曉法令者為詳定官,另又置刪定官,無常員。
  • 僧律
  • 佛教制度。出家佛教徒應遵守的戒律。三國魏時始翻譯戒律和實行受戒,所依典據通稱為“四律五論”,均於魏晉南北朝時譯出。唐宋及其後代佛教戒律沿襲。
  • 文書庫
  • 官署名。亦稱金耀門文書庫、三司文書庫,俗稱故紙倉。北宋景德三年(1006)置,收貯三司積年舊帳,設專副主管,以三司軍大將充任。
  • 隴西縣
  • 隋開皇十年(590)以武陽縣改名。治今甘肅隴西縣東南。屬隴西郡。唐屬渭州。寶應二年(763)地入吐蕃,遂廢。北宋元祐五年(1090)復置縣於古渭寨,即今隴西縣。為通遠軍治。後為鞏州治。元為鞏昌路,明、清為鞏昌府治。
  • 通阜司
  • 官署名。清末度支部所屬機構。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掌稽核各省金銀銅鉛礦務,籌鑄金屬貨幣,核議製造紙幣,訂正銀行造幣廠章程,籌畫全國流通貨幣辦法諸事宜。置郎中三人,員外郎四人,主事三人。
  • 和容
  • 官名。春秋時晉國置。掌接待賓客及出使。《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羊舌大夫)至於其為和容也,溫良而好禮,博聞而時出其志。”盧辨註:“和容,主賓客也。”王聘珍解詁:“主賓客,謂應對諸侯及受命而使也。”
  • 奎章閣
  • 元殿閣名。在興聖殿西廊。文宗天曆二年(1329),立奎章閣學士院。閣內收藏古器物及圖書甚多,聚集文人學士,鑑賞文籍,兼備皇帝諮詢。順帝至元六年(1340)罷。現存古代書畫,不少曾經奎章閣收藏,鈐有“奎章閣寶”、“天曆之寶”印。
  • 河中府
  • 唐開元九年(721),升蒲州置。以地當黃河中游得名。同年降為蒲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河東郡。乾元元年(758),復為蒲州,三年,又升為河中府。治河東縣(今永濟市西南蒲州)。轄境相當今山西西南部的永濟、臨猗、運城、河津、萬榮等市、縣和芮城、陝西大荔兩縣的部分...
  • 皇建元寶
  • 西夏國錢幣。銅質,圓形方孔,漢字。鑄於襄宗年間。
  • 傳奉官
  • 明代皇帝傳旨所授之官。始於憲宗即位之初,命中官傳旨,用二人為文思院副使。自後相繼不絕,有一次傳旨授官至百十人者。因以傳奉聖旨授官,故名。
  • 涿州
  • 唐大曆四年(769)析幽州置。治范陽縣(今河北涿州市)。轄境相當於今河北涿州、高碑店、定興、固安等市、縣及北京市部分地區。元太宗八年(1236)改置涿州路。中統四年(1263)復故。1913年,改置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