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朱熹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
名句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雲呢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以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以書院)內。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凍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呢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裡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簡評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乾、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苹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他往來於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讚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朱熹名句,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名句
名句推薦
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食其實者不折其枝
劉安及其門客《淮南子·說林訓》大丈夫處世,當埽除天下
范曄《後漢書·列傳·陳王列傳》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李白《從軍行》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佚名《尚書·周書·牧誓》得閉口時須閉口,得放手時須放手。
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六》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墨子《墨子·01章 親士》富貴多憂,貧窮自在。
佚名《增廣賢文·上集》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
劉安及其門客《淮南子·主術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