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范仲淹書法>> 范仲淹百科介紹字帖

范仲淹百科介紹

生平經歷與事件

童年

  范仲淹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9月5日),范仲淹生於真定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縣),在百日時隨家人去無錫。 父親范墉,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990年病逝。謝氏貧困無依,抱著二歲的范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河南村(今鄒平縣長山鎮范公村)給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通“悅”),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拌於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斷粥劃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這樣過了快三年,長山鄉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密秘。他發現自己原是蘇州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驚,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再接母歸養。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
范仲淹

范仲淹

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求學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舊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敷千卷。1043年,宋仁宗下旨將應天府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與東京開封國子監、西京洛陽國子監並列成為北宋時全國最高學府。更主要的是這裡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應天府後來改名南京,應天府書院所以又叫南都學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肴發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劃粥割齏的生活,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後就咽不下粥和鹹菜了。” 范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范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秋歷冬;凌晨舞一通劍,回家糊塗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 “白雲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鍾期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此詩是范仲淹寫給書院同窗晏殊的) 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諸如《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下同),整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
范仲淹

范仲淹

就得中進士,這位學生就是日後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應試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遊街:“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余”。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二十七歲。比起旁邊的滕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著,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入仕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調往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省東台縣附近),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西溪鎮瀕臨黃海之濱,鎮上雖也可偶見牡丹,其荒遠情景畢竟與內地不同。乍聽風浪的呼嘯及野鶴的長唳,范仲淹不免略覺惆悵.而倉官既屬於閒差,他便暫以疏懶飲宴采自我解嘲:“卑犧曾未托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蒙叟自當齊黑白,於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然而,他很快發現,這裡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當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經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田民宅,也屢受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  對於這項浩大的工程,張綸慨然表示贊同,並奏準朝廷,調范仲淹做興化縣令(今江蘇省興化市),全面負責治堰。  天聖二年(1024年)秋,興化縣令范仲淹率領來自四個州的數萬民夫,奔赴海濱。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卷著浪濤衝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驚慌失措,范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現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下來。 經過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復工。不久,綿延數百里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亘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的生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乾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興化縣令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范。 至今興化仍有范公祠遺址,為父老懷念。“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風塵三十六,未做萬人英”。這是范仲淹三十六歲時寫的詩句。他大約至三十四、五歲才結婚,這年得了一子,並被調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從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興化縣衙(范仲淹紀念館)

興化縣衙(范仲淹紀念館)

服喪

  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謝氏病故。范仲淹含淚服喪,回南京居住。當時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風聞仲淹通曉經學,尤長於《易經》。他邀請仲淹協助戚氏主持應天府學的教務。仲淹慨然領命,還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薦給晏殊。   為了便於工作,范仲淹搬到學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時刻表,按時訓導諸生讀書。夜晚,還經常深入宿舍,檢查和責罰那些偷閒嗜睡的人。每當給諸生命題作賦,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試題難度和著筆重點,使諸生迅速提高寫作水平。  應天府書院的學風,很快就煥然一新。四方前來就讀和專意向范仲淹問業的人,絡繹而至。范仲淹熱誠接待這些迢迢而來的學者,不倦地捧書為他們講授。有時,還用自己的微薄俸祿招待他們吃飯,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遊學乞討的孫秀才,前來拜謁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錢。過了一年,孫秀才又來拜謁范公,范仲淹一邊送錢給他,一邊問他為何匆匆奔討,不坐下來靜心讀書。孫秀才悲戚地說,“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夠使用。”  范仲淹對他說:“聽語氣,你不像乞客。待我幫你在本校找個職事,讓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養老人。如此這般,你能安心治學不能?”孫秀才大喜拜命,從此,跟著范仲淹攻讀《春秋》。第二年,范仲淹離開南京,孫秀才也辭去職事。  十年之後,朝野上下傳誦著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泰山廣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孫名復.就連山東著名的徂錸先生石介,也師事於他。這位學者,便是當年那位孫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說:“貧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復一直乞討到老,這傑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沉淪。”   除了孫復之外,范仲淹還聯絡和幫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胡璦、李覯、張載,石介等。或邀聘他們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務,或薦舉他們出任朝廷的學官,或指點他們走上治學之路。從海陵到高郵,從蘇州到邠州(今陝西彬縣),范仲淹每到一處,總是首先興學聘師,關心教育。後來做到宰相時,更下令所有的州縣一律辦
范仲淹

范仲淹

學。而經他指教和影響過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波折

  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喪結束。經過晏殊的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閣設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秘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於皇上的文學侍從。在此,不但可以經常見到皇帝,而且能夠耳聞不少朝廷機密。對一般宋代官僚采說,這乃是難得的騰達捷徑。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內幕,便大膽介入險惡的政治鬥爭.他發現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種軍政大事,卻全憑六十歲開外的劉太后一手處置,而且,聽說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讓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損害君主尊嚴的事,應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評這一計畫。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責備他為何如此輕狂,難道不怕連累舉主嗎?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這次卻寸步不讓,沉臉抗言:“我正為受了您的薦舉,才常怕不能盡職,讓您替我難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議論而獲罪於您。”一席話,說得晏殊無言答對。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寫信給晏殊,詳細申辯,並索性再上一章,乾脆請劉太后撤簾罷政,將大權交還仁宗。  朝廷對此默不作答,卻降下詔令,貶范仲淹寓京,調趕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濟縣一帶)任副長官——通判.秘閣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舉酒餞別說;“范君此行,極為光耀呵!” 三年之後,劉太后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師,派做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仁宗不予理會,他便質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驚然慚悟,就讓范仲淹前去賑災。他歸來時,還帶回幾把災民充飢的野草,送給了仁宗和後苑宮謄。   這時的宰相呂夷筒,當初是靠討好劉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趕忙說太后的壞話.這種狡詐行徑,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職務也被罷免.但夷簡在宮廷中的因緣關係,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過內侍閻文應等重登相位,又與閻文應沆瀣一氣,想借仁宗的家務糾紛,而廢掉郭后。墮入楊美人、尚美人情網的年輕皇帝,終於決定降詔廢后,並根據呂夷簡的預謀,明令禁止百官參議此事。   范仲淹懂得,這宮廷家務糾紛背後,掩藏著深刻而複雜的政治角逐。他與負責糾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輔等,數人徑趨垂拱殿,求見仁宗面談。他們伏閣籲請多時,無人理睬:司門官又將殿門砰然掩閉。范仲淹等人手執銅環,叩擊金扉,隔門高呼質問:“皇后被廢,為何不聽台諫入言!”看看無濟於事,大家在鋼虎畔議定一策,準備明日早朝之後,將百官統統留下,當眾與呂相辯論。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牽著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勸戒他勿去招惹禍機。他卻頭也不回地出門而去。剛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聽降詔傳呼,貶他遠放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知州。接著,朝中又派人趕到他家,催促著要押他即刻離京。孔道輔等人,也或貶或罰,無一倖免。   這次至城郊送別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舉酒讚許說:“范君此行,愈為光耀!”在離開諫職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並無悔恨,只是略覺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卻認為自己更象孟軻:“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騷人”,“軻意正迂闊,悠然輕萬鍾”!   過了幾年,他由睦州移知蘇州,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前時一同遭貶的孔道輔等人,也重歸朝廷。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僅僅幾個月,號稱繁劇的開封府就“肅然稱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根據調查,繪製了一張“百官圖”,在景祐三年(1036年)呈給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呂夷簡更誣衊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   范、呂之爭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呂夷簡老謀深算,善於利用君主之勢而最終取勝.仁宗這年二十七歲,尚無子嗣。據說范仲淹曾關心過仁宗的繼承人問題,或許談論過立什麼皇太弟侄之類的事。這事雖出於興旺宋廷的至誠和忠直之心,卻不免有損仁宗的自尊。加以呂夷簡的從旁中傷,范仲淹便被遞奪了待制職銜,貶為饒州知州。後來幾乎又貶死嶺南。   台官韓瀆為迎合宰相意旨,請把范仲淹同黨的人名,寫成一榜,張掛於朝堂。余靖、尹洙、歐陽修等人,因為替范仲淹鳴不平,也紛紛被流放邊遠僻地.從此,朝中正臣奪氣,直士咋舌。   這次到都門外送范仲淹的親朋,已寥寥無幾。但正直的王質,卻扶病載酒而來,並稱許“范君此行,尤為光耀!”幾起幾落的范仲淹聽罷大笑道:“仲淹前後巳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請備一隻整羊,作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質說,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動,都被監視者記錄在案,他將作為范黨被審查。王質聽了,毫無畏色,反引以為榮。   饒州在鄱陽湖畔。從開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須經十幾個州。除揚州外,一路之上竟無人出門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對此,也並不介意.他已經習慣於從京師被貶作地方官了。他捻著花白的髭纘,在饒州官舍吟起一詩;“三出青城鬢如絲,齋中蕭灑過撣師”,“世間榮唇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在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並告訴他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昔日願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五十歲前後,范仲淹先後被調到潤州(今江蘇鎮江一帶)和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作知州。這時,一樁重大事
范仲淹_范仲淹介紹_書法字典

件震動了全國,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戍邊

  原來住在在甘州和涼州(今甘肅張掖、武威)一帶的党項族人,本來臣屬於宋朝。從寶元元年(1038年)起,党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對西夏的突然挑釁,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內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宋仁宗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  邊境上更是狼狽,由於三十多年無戰事,宋朝邊防不修,士卒未經戰陣,加上宋將范雍無能,延州北部的數百裡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仁宗與呂夷簡商議,派夏竦去做陝西前線主帥:又採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范仲淹作另一員副帥——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後來又把尹洙也調至西線。 五十二歲的范仲淹,先被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轉眼間又榮獲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進京面辭仁宗之後,范仲淹便掛帥趕赴延州,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髮,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發現宋軍官兵、戰陣、後勤及防禦工事等,各方面都頗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制,並採取嚴密的戰略防禦,實難扭轉戰局。韓琦的看法卻不同;他低估了西夏軍優勢,並激於屢受侵擾的義憤,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  夏竦為請仁宗批准反攻計畫,派韓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獲仁宗詔準後,尹洙又奉命謁見范仲淹,請他與韓帥同時發兵.范仲淹與韓、尹雖為至交,卻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尹洙慨嘆道:“韓公說過,‘且兵須將勝負置之度外’。您今天區區過慎,看來真不如韓公!”范仲淹說:“大軍一發,萬命皆懸,置之度外的觀念,我不知高在何處!”   慶曆元年(1041年)正月,韓琦接到西夏軍侵襲渭州(今甘肅平涼一帶)的戰報。他立即派大將任福率軍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直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卻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餘人。韓琦大敗而返,半路碰上數千名死者的家屬。他們哭喊著親人的姓名,祈禱亡魂能跟著韓帥歸來。韓琦駐馬掩泣,痛悔不迭。  范仲淹的戰略防禦,並非單純或消極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檢閱軍旅,並實行了認真的裁汰和改編。他從士兵和低級軍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將,由當地居民間選錄了不少民兵;又開展了嚴格的軍事訓練。按軍階低高先後出陣的機械臨陣體制,也被他取締,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在防禦工事方面,他採納種世衡的建議,先在延北築城;後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築堡寨。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則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這樣,鹿延、環慶、涇原等路邊防線上,漸漸屹立起一道堅固的屏障。 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長子純佑和蕃將趙明,率兵偷襲西夏軍,奪回了慶州西北的馬鋪寨。他本人,又隨後引軍出發。諸將誰也不知道這次行動的目的。當部隊快要深入西夏軍防地時,他突然發令:就地動工築城。建築工具事先已經備好,只用了十天,便築起一座新城。這便是鍥入宋夏夾界間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順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來攻,卻發現宋軍以大順城為中心,已構成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 從大順城返回慶州的途中,范仲淹覺得如釋重負。頭年,在延州派種世衡築青澗城,東北邊防已趨穩定。西夏軍中私相戒議的話,也傳到他的耳朵里。他們說“不能輕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對付”。現在慶州北部的邊防,也大體接近鞏固。只是他自己的身體,卻感到十分疲乏。此刻正是暮春季節,山畔的野花剛剛開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巳百花爛漫了。他隨口吟起四句詩:“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見花;將軍了邊事,春老未還家。”  轉眼又是夏去秋來.范仲淹為了嚴密防務,不能不赴大順城等處踏勘.他今年已逾五十四歲,滿頭白髮,在朔風中搖曳,望望天空南飛的大雁,心中有無盡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燈填起詞來;一連數闋《漁家傲》,都以相同的四個字開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還採取了一些辦法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宋朝皇帝的詔旨中曾規定了各級將領統率軍隊的數目,若遇敵侵犯,地位低的軍官就帶軍隊先行出陣抵禦。范仲淹說:“戰將不選擇適當的人,只以官階高低作為出陣先後的標準,這是自取失敗的辦法。”於是,他認真檢閱了延州的軍隊,淘汰了一批怯懦無能的將校,選拔了一批經過戰火考驗的有才幹的人代替他們,他又淘汰老弱,選擇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們分成6部,讓每個將領統率3千人,分別予以訓練,改變了過去兵將不相識的狀況,臨戰時根據敵軍多寡,調遣他們輪流出陣抗敵。  范仲淹又積極召募士兵,因為原來守邊的大都是從內地調來的已經腐化的禁軍,這批人既不耐勞苦,又因久戌思鄉,鬥志不高,而從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強悍敢戰,又因保衛家鄉,鬥志較強。精練士卒,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則,將士沒喝上水他從不說渴,將士沒吃上飯他從不叫餓,朝廷賞賜給他的金帛都分發給將士。范仲淹賞罰分明,獎勵勇猛殺敵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將領,對剋扣軍餉的貪污分子則當眾斬首,毫不留情。這樣,在范仲淹的率領下,西北軍中湧現出許多像狄青、種世衡那樣有勇有謀的將領,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在范、韓等人苦心經營下,邊境局勢大為改觀。這時,西夏國內出現了各種危機,西夏軍將領中間,也矛盾重重.至慶曆二年以後,邊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誠的人,已陸續不斷。宋夏兩國的百姓,都希望儘快停止軍事行動。雙方議和的使節,也開始秘密往返於興慶府(今銀川市)與汴梁之間。慶曆四年(1044年)雙方正式達
范公堤

范公堤

成和議。宋夏重新恢復了和平,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
鄱陽孔廟范仲淹雕像

鄱陽孔廟范仲淹雕像

改革

  從元昊叛宋起,宋軍的邊防開支便突然膨脹起來。政府為了擴大收入,又不得不增加百姓負擔。於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內,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動與騷亂,紛然而起。 慶曆三、四年間(1043—1044年),急待穩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顯得格外開朗和進步。他將西線的三名統帥——夏竦、韓琦和范仲淹,一同調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的正副長官——樞密使、樞密副使:又擴大言官編制,親自任命下三、四名諫官——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後來號稱“四諫”。   “四諫”官一聲奏言,撤掉了略無軍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為軍事長官。“四諫”官又一聲奏言,徹底罷免了呂夷簡的軍政大權。“四諫”們第三聲奏論,則驅逐了副宰相王舉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面對這前所未有的出色班底,石介喜出望外。他寫詩讚頌說:舉擢俊良,掃除嬌魅!提升眾賢,就象拔茅一樣,大批群起,驅逐奸邪,就象切掉雞爪一般,永難長續。   慶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連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變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韓琦,連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別是范仲淹,認真總結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它的主要內容是:   (一)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時,升降官員不問勞逸如何,不看政績好壞,只以資歷為準。故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循苟且,無所作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有大功勞和明顯政績的,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二)抑僥倖,即限制僥倖作官和升官的途徑。當時,大官每年都要自薦其子弟充京官,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經過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這樣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朝廷,不僅增加了國家開支,而且這些紈絝子弟又不乾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結黨營私。為了國家政治的清明和減少財政開支考慮,應該限制大官的恩蔭特權,防止他們的子弟充任館閣要職。   (三)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為了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首先應該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這樣,學生有真才實學,進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實了。  (四)擇長官。針對當時分布在州縣兩級官不稱職者十居八九的狀況,范仲淹建議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級監察和財政區劃)檢查地方政績,獎勵能員,罷免不才;選派地方官要通過認真地推薦和審查,以防止冗濫。   (五)均公田。公田,即職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額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認為,供給不均,怎能要求官員盡職辦事呢?他建議朝廷均衡一下他們的職田收入;沒有發給職田的,按等級發給他們,使他們有足夠的收入養活自己。然後,便可以督責他們廉節為政;對那些違法的人,也可予以懲辦或撤職了。   (六)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范仲淹建議朝廷降下詔令,要求各級政府和人民,講窮農田利害,興修水利,大興農利,並制定一套獎勵人民、考核官員的制度長期實行。  (七)修武備,即整治軍備。范仲淹建議在京城附近地區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這些衛士,每年大約用三個季度的時光務農,一個季度的時光教練戰鬥,寓兵於農,實施這一制度,可以節省給養之費。京師的這種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仿照執行。   (八)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主管部門若有人拖延或違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從重處置。另外,還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應當施行的各種惠政是否施行。這樣,便處處都沒有阻隔皇恩的現象了。   (九)重命令,即要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范仲淹認為,法度是要示信於民,如今卻頒行不久便隨即更改,為此朝廷必須討論哪些可以長久推行的條令,刪去繁雜冗贅的條款,裁定為皇帝制命和國家法令,頒布下去。這樣,朝廷的命令便不至於經常變更了。   (十)減徭役。范仲淹認為如今戶口已然減少,而民間對官府的供給,卻更加繁重。應將戶口少的縣裁減為鎮,將各州軍的使院和州院塥署,並為一院;職官廳差人幹的雜役,可派級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擔,將那些本不該承擔公役的人,全部放回農村。這樣,民間便不再為繁重的困擾而憂愁了。   《條陳十事》寫成後,立即呈送給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員商量,表示贊同,便逐漸以詔令形式頒發全國。於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諸實施。 新政實施的短短几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以往憑家勢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單憑資歷晉升的官僚,增加了調查業績品德等手續,有特殊才幹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全國普遍辦起了學校。   范仲淹還主張,改變中央機關多元領導和虛職分權的體制,認真擴大宰臣的實權,以提高行政效率。為了撤換地方上不稱職的長官,他又派出許多按察使,分赴各地。按察的匯報一到,賊官姓名就從班簿上勾掉。富弼看他一手舉簿、一手執筆,儼若無情的閻羅判官,便從旁勸諭:“你這大筆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說:“一家人哭,總該比幾個州縣的人哭好些!”   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往往和它遭到的反對成正比.大批守舊派的官僚們,開始竊竊私議。御史台的官員中,已有人抨擊某些按察使——說什麼“江東三虎”、“山東四倀”。范仲淹在邊防線上的幾員部將,也遭到秘密的調查,並遇到許多麻煩。歐陽修等“四諫”,企圖攆走這些保守派的爪牙,另換幾名台官。但他們很快發現,台官背後,掩藏著更有權勢的人物。歐陽修本人,反被明升暗撤,離京出使河東。范仲淹預感到,事情絕不象石介頌揚的那么簡單:改革路上,隱患重重;新政前程,也岌岌可危。   慶曆四年(1044年)仲夏時節,台官們忽然聲稱破獲了一起謀逆大案。該案直接涉及的,是石介和富弼。仁宗不信會有這等事情。石、富二位,更覺莫名其妙。但是,台官卻有石介給富弼的親筆信件作證;而信中又隱然有廢黜仁宗之意。石介對此,矢口否認.富弼未及辯誣,先已惶恐不迭。其實,此事純為夏竦一手製造。從他被撤去樞密使職、並被石介斥為“奸魅”時起,便秘密買通婢女臨摹石介的手跡。該婢臨寫之功,已非一日。  此案一興,蜚語四起;後來,甚至牽連到范仲淹改革的誠意,乃至擴大相權的居心之類。宋仁宗雖然對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么強大,他開始動搖了,這時,宋夏之間已正式議和:政治危機,也大略消弭。仁宗對於改革的興致,已漸冷漠和淡釋。富弼為了避嫌,請求出使邊地。范仲淹也自知無趣,帶職去視察河東與陝西。   宰相章得象和副相賈昌朝,當初曾附和過范仲淹的新政。但在實際執行中,他們卻陽奉陰違。待到新政受挫,革新派遭誣,他們便立即轉向。范、富離京之後,他們索性與保守勢力聯合,對范仲淹等人落井下石;並通過台官,製造新的冤案,將在京的革新人物一網打盡。   慶曆五年(1045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終於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實行僅一年有餘的各項新政,也先後紛紛取締。京師內外的達官貴人及其子弟,依舊歌舞喧天。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詣,轉瞬間付之流水。他被調作那州(今陝西彬縣一帶)知州,準備為這
范公塑像

范公塑像

范氏祖先的發祥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施展自己的抱負。

謝世

  這年冬天,范仲淹已近五十八歲。邊塞的嚴寒威脅著他的健康,他被允許移到稍暖的鄧州(今河南省鄧州市)做知州。此時,富弼已貶至青州(今山東省益都一帶),歐陽修貶去滁州(今安徽省滁縣等地),滕宗諒貶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陽一帶),尹洙則流竄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並備受凌辱。范仲淹經過申請。把尹洙接到鄧州來養病,尹洙臨終,極為貧困,他笑著告訴范仲淹:“死生乃是正常的規律。既無鬼神,也無恐懼。”  皇佑元年(1049年),范調往杭州作知州。他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弟找賢人經營,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積金,對范氏遠祖的後代子孫義贈口糧,對婚喪嫁娶也均有資助(有俸祿的官員除外),這種善舉感動天下,全國范姓人民視范仲淹為聖賢而敬之。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這裡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調往潁州,他堅持扶疾上任。但只趕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6月19日)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這時范仲淹積蓄已盡。一家人貧病交困,僅借官屋暫棲,略避風雨。范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器哀悼。范仲淹死後沒有選擇葬在蘇州,而是選擇了河南洛陽伊川。據說一方面其母改嫁無法入蘇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另一個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漢代的清詔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則天時曾任宰相。所以范仲淹曾在給兄信中說過:“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他葬伊川後,長子純佑、次子純仁(任過宰相)、三子純禮和四子純粹及九孫、六曾孫也葬在他夫婦周圍。  北宋皇帝聞訊後難過萬分,追加范公為兵部尚書,並親書褒賢之碑。紀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兩年方成,熱情飽滿,詞語生動。   范公的勤奮、正直,為國為民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國人。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格也成為中華民族品德的代表。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已經熔鑄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影響了千千萬萬人,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其“先憂後樂”精神已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樹立在海內外炎黃子
范仲淹

范仲淹

孫的心目中。

徐州情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膾炙人口的散文《岳陽樓記》中的經典名句。千百年來,這句話不知勉勵了多少為官者或知識分子。而作者——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也因此被人們所熟知。翻開所有的文學書籍,都無一例外寫著:“范仲淹,江蘇吳縣人”,也就是江蘇蘇州人。我要告訴大家一個歷史秘密:作為“蘇州人”的范仲淹,卻生於徐州,死於徐州。這一獨特空間的“生死結”,多少透露了一種人生宿命。   文史學者田秉鍔先生說,一個人不可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地,因為這一切都是上一輩的生活際遇造成的。據說,范仲淹的老家其實並不在蘇州,而是河北幽州。   “在五代的時候,天下大亂,幽州更亂,這時范仲淹的高祖父(五世祖)叫范隋,唐朝末年的時候,他是做幽州梁相縣的主簿(副縣級),那時候為了逃避戰亂跑到了浙江(那時候的浙江叫兩浙,實際上是現在的蘇南和浙北),於是在蘇州安了家。”   范隋在蘇州安家之後,其後代便一直在蘇州生活著。直到五代即將結束時,趙匡胤“陳橋兵變”以後,一家人仍在蘇州。當時大宋王朝在北方建立的時候,南方還存在著好多分裂政權,比如說南漢,比如說吳越國,還有南唐,淮河以南還有好多國家,趙匡胤就有一個任務,統一中國。   當時,吳越國的國王叫錢俶。范仲淹的祖輩在吳越國擔任重要官職。田秉鍔先生說:“范仲淹的曾祖父叫范夢靈,當時做吳越國的糧料判官,就是管糧油的官,他的祖父叫范贊,是吳越國的秘書監的一個小官,替吳越國王來掌管圖籍,掌管檔案,范仲淹的父親叫范墉,范墉年輕時,也在吳越國錢俶手下做文字官。”   由於南方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聰明的吳越國國王錢俶決定投靠趙匡胤。田秉鍔先生說:“他知道統一是國家大事,而且吳越國作為一個小國家,在戰爭上如果跟宋國打的話,他打不過他,於是他就積極投靠趙匡胤,就表示‘我願意稱臣納貢,我願意不作國王。’這樣,趙匡胤就把鬥爭的矛頭指向南唐,打南唐的時候,吳越國抄了南唐的後路,才造成了南唐李後主被俘。”   不過,當時投降宋朝並不是容易的事,是有條件的。宋朝當時政策很苛刻,最後,吳越國國王錢俶帶著他的所有後宮妃子、王族、臣民,帶著傾國的財寶,乘著大船順著過去的泗水,就是現在的大運河,到了大宋國都開封。這一年是宋太宗太平興國3年,公元978年。   此時,范仲淹的父親范墉也帶著全家老小,跟隨吳越王錢俶來到了開封。田秉鍔先生說:“我估計那時候范墉的年紀不是太大,所以范仲淹的祖墳,高祖、曾祖、祖父的墳塋都在蘇州的天平山下,他父親就跟著吳越王到了汴京。歸順大宋王朝以後,吳越王錢俶被封為淮海國國王,又改封為鄧王,後來就是在端貢元年(公元988年),吳越王去世。這時吳越王帶的所有人馬就被宋王朝重新分配工作,范仲淹的父親就被分配到武寧軍節度使下做掌書記。武寧軍住的司令部就在徐州,節度使以管軍為主。他是職位相當於秘書長,於是,范仲淹的父親就在徐州安家了。”   隨後,范仲淹的兩個哥哥先後在徐州出生。公元989年8月2號,范仲淹出生了。此時距離其父范墉來徐州已經有11年了。   然而命運的變化總是不可預測,就在范仲淹兩歲那年,父親范墉去世。幼小的范仲淹只好跟隨家人回到了蘇州老家。田秉鍔先生說:“這時候他的母親、哥哥就帶著他,護送著父親的靈柩坐船重回蘇州,安葬在蘇州天平山下的范氏陵園裡。父親已經去世了,等於是全家斷了生路,他母親沒有辦法,就改嫁給一個朱姓軍官,這個朱姓軍官當時做平江推官,平江就是現在的蘇州,是州里的副職,改嫁朱文翰以後,范仲淹就隨母到了朱家。”   隨母親來到朱家的范仲淹,此時已改姓朱,取名叫朱說(月)。幾年後,在蘇州作官的後父朱文翰辭官回到了山東常山縣老家。范仲淹也跟著後父到了山東。   田秉鍔先生說:“可以說,范仲淹從兩三歲開始,就隨母到了朱家,在朱家過了童年、少年,讀書、識字應該都是後父把他培養起來的,後來到了20多歲以後,范仲淹中了進士,有功名了,這時候就迎母親回到范家,又過幾年,他才恢復了范姓,名字叫范仲淹。”   隨後,恢復了姓氏的范仲淹開始在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他曾經作過知州、作過經略副使,防守邊關,抵抗住了西夏人的大舉進攻。田秉鍔先生說:“當時宋代有一個制度,重文輕武,因為自從趙匡胤陳橋兵變以後,叛將沒有了,但是軍隊的首腦,真正能打仗的軍官也不多了,所以,兩宋時代武備特別疲弱,經常受侵略,所以他經常派文官做監軍,范仲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到了邊疆。”   除此之外,范仲淹還是一位傑出的改革家和清廉的官員。田秉鍔先生說:“當時宋朝政治上開始腐敗,官僚機構的運作開始不靈,范仲淹最早提出改革的口號,向皇帝提出10大建議,包括:減輕賦稅、廉潔吏治、加強武備、加強軍隊建設、加強法制等共10條。當時他做副宰相,負責懲辦貪官污吏,當時有一句話就說,‘只要范仲淹拿大筆一勾,一個家庭就要痛哭流涕’。因為他對貪官只要勾了,就查,一查就抓,一抓就判,那么這個家庭就要痛哭流涕,但范仲淹說:‘我寧可大筆一揮,讓一個家庭痛哭流涕,我不能讓一路的百姓痛哭流涕。’” (註:路,是當時宋朝的一個建制,若干個縣可以組成一個路)   正因為他雷厲風行的反貪污,反腐敗,遭到了保守派的竭力攻擊,因此只幹了不到3年副宰相,便被貶職做了知州。而那篇大家耳熟能詳的《岳陽樓記》就是被貶職時寫出來的。很多人都到岳陽樓去過,很多人都寫過岳陽樓記,范仲淹怎么寫的呢?他就抓住了由岳陽樓記一個悲、一個喜,比如說“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那時候你感到很悲涼;第二個就是“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就很喜,他抓住悲、喜兩個字,不是景物讓我們喜,是天下事讓我們憂,讓我們喜。最後他就歸結到一點,就是“進也憂,退也憂”。什麼時候才能快樂呢?他就得出一個結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實際上就在封建時代給所有的封建士大夫提出一個憂樂標準,也就是給我們現在說的“為天下老百姓而憂愁,為人民的幸福而歡樂。”所以這句話已經1000多年了,已經成為勉勵每一個知識分子的座右銘和格言。   晚年的范仲淹仍然處在貶官的命運里沒有改變。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64歲時,由於身體多病,他決定辭去山東青州知州職務,到穎州(安徽阜陽)任職。得到皇帝的準許後,這一年春暖花開的時候,范仲淹從青州出發到穎州阜陽赴任。途經他的生身之地徐州時,病情加重,只好停下來就地養病。   沒想到這一病,卻再也沒有起來。田秉鍔先生說:“這時候徐州的知州是孫娩,也是范仲淹的好朋友,他來了以後又病重了,又是好朋友,就在這住下來了。這時范仲淹很有組織原則,臥在床上就給朝廷寫了一封信,就說‘我病重了,讓我暫時在徐州調養一段時間。’皇帝知道後,特別降旨,派御醫帶著好藥,到徐州為他診病,但是,范仲淹終於積勞成疾病逝在徐州。這時,他的家人才把他成殮以後運到河南安葬,所以,現在范仲淹的墓還在河南。”

遺蹟

  范仲淹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范仲淹死後葬於洛陽,即今洛陽城東南15公里處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萬安山南側。  分前後兩域,前為范仲淹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溥公范純佑墓,中央祭廟一所,內有殿房,殿中懸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有歐陽修撰文石碑。宋仁宗篆額的褒賢之碑,高4.08米,寬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跡大體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獅等。後域為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及後代之墓,墓圍古柏參差,綠樹成蔭。  2006年05月25日,范仲淹墓作為宋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范仲淹

范仲淹

評價

  王安石在《祭范潁州文》中稱范仲淹為“一世之師”。可是早在熙寧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評范仲淹“好廣名譽,結游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   朱熹評說:“範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明復,徂徠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後來遂有周子、程子、張子出。”  呂中說:“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宋元學案·序錄》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   王夫之對范仲淹有苛評:“(范公)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繫於其心。……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幸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

軼事

  1.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閒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定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並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準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2.范仲淹曾給別人寫墓志銘。當他寫完封好,正準備寄走時,忽然想起說:『不能不讓尹師魯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志銘交給尹師魯過目。師魯看後說:『你的文章現在影響很大,後代人將會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據,所以下筆不能不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史寫成部刺史,把知州寫成太守等漢代官名,的確是夠清雅的了,但是現在已經沒有這些官名了,後代必將因此產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們爭論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用手按著小桌子說:『幸虧請你過目,不然,我差一點就失誤了。』(《宋人佚事彙編》)   3. 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載:“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時人謂之范履霜。”
四川省羅江縣御營鎮響石村范家大院

四川省羅江縣御營鎮響石村范家大院

詩文

成就

  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現編入國中語文八下教材),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主詞”。著作為《范文正公集》。范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 “彼希聲之鳳皇,亦見譏於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見傷於魯人。鳳豈以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烏賦》(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歐陽修、余靖、尹洙諸人因言事被貶謫的時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當時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要少說話,少管閒事,自己逍遙就行。《靈烏賦》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強調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顯了古代士大夫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即現今所謂的“知識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頗類似於美國開國前期爭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的“給我自由,否則給我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晚講了七百四十年。
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

范仲淹書法(10張)

名篇

  嚴先生祠堂記   【原文】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聖人之清,泥塗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志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於名教也。某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其為後者四家,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題解】  見《范文正公集》。嚴先生即嚴光,字子陵,少與漢光武帝劉秀同學。劉秀稱帝後嚴光變姓名隱遁於釣,劉秀覓訪徵召至京,嘗共臥偃,嚴光以足加秀腹上,次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聯故人嚴子陵共臥耳。’”後辭官不受,退隱於富春山(今浙江桐廬),後人稱其所居之地為嚴陵瀨。事見《後漢書·隱逸傳》。范仲淹於宋仁宗明道年間出知睦州(轄境相當於今浙江桐廬、建德、淳安),始構嚴先生祠堂,使其後人奉祀,並作此記。  江上漁者  【原文】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題解】  見《範文公正集》。詩題一作《贈釣者》。詩中寫漁者駕一葉扁舟隱顯于波峰浪谷,似是淡淡道來,卻使人強烈感到漁者命輕如葉,身危如寄。表現出對漁者的深切同情和關懷,與作者《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種以民為念、關懷民瘼的思想一脈相通。  蘇幕遮 【原文】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題解】  見《范文正公集》。《全宋詞》題為“懷舊”,《花菴詞選》作“別恨”。《蘇幕遮》,唐玄宗時教坊曲名。源於西龜茲國,“蘇幕遮”乃“西戎胡語”。曲辭原為七絕體。詞抒遊子思鄉之情。  漁家傲 秋思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題解】  見《范文正公集》。題為“秋思”。宋仁宗時,西夏常侵擾宋西北邊疆,康定元年(1040),仁宗任命范仲淹為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陝西延安)。范仲淹守邊四年,對西夏恩威並施,羌人不敢輕易來犯,稱之為“龍圖老子”。此詞為范仲淹在邊塞軍中所作。內容表達邊疆將士決心抵禦敵人保衛家邦的英雄氣概,也反映他們思念家鄉的悽苦心情。  御街行  【原文】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攲,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題解】  自《范文正公集》。《全宋詞》題為“秋日懷舊”。點明時間是秋天,主旨是懷舊。

岳陽樓記

  一、岳陽樓   《岳陽樓記》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而名留史冊。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奪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鄧州(現在河南省鄧縣)。第二年六月,謫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行將落成,函請范仲淹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年九月十五日寫成的。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另一說為江南四大名樓,其中還包括安徽宣州的謝脁樓)。   岳陽樓是以三國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遊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覆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現在的岳陽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所建時的形制。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和岳陽旅遊業的龍頭。二、原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譯文  宋仁宗慶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舊時的規模,在樓上雕刻唐代和當今賢士名人的詩詞歌賦。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岳州的好景色,全在一座洞庭湖上。包含著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寬闊無邊;早晨湖面上撒滿日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象的變化無窮無盡。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么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遠調的人和詩人,大多在這裡聚會,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連綿細雨紛紛而下的時候,一整月都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嶽隱沒了形跡;商人和遊人不能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只聽得見老虎的怒吼、猿猴的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讒言、懼怕譏諷的心情,滿眼看去都是蕭條冷落的景象,感傷到了極點,悲傷極了。  又如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沒有驚濤駭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游來游去;岸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的光閃著的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種樂趣哪有窮盡呢!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著酒杯對著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蘇州范仲淹紀念館

  范仲淹紀念館坐落在景色秀麗的蘇州天平山風景區內。天平山為江南名山,景色雄麗,歷史上屬范氏祖塋,以“奇石、紅楓、清泉”三絕而聞名於世,為蘇州著名景區。1981年蘇州市政府撥款修葺了幾經廢毀的建築,並於1985年重塑范文正公彩色坐像,1989年又修建了刻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石牌樓,樹立了一尊范仲淹銅像,成為本地和附近城市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去處。今年以來,蘇州市委、市政府為適應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挖掘整理一大批歷史文化遺蹟,並根據范仲淹的生平事跡製成了蠟像。蠟像採用科學技術製成,動靜結合,十分逼真,對參觀者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范仲淹、學習先賢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品德提供了極好的教材。此館被蘇州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范仲淹的一聲
返回
范仲淹_范仲淹介紹_書法字典小程式
范仲淹_范仲淹介紹_書法字典
范仲淹_范仲淹介紹_書法字典糾錯
范仲淹_范仲淹介紹_書法字典

范仲淹_范仲淹介紹_書法字典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
范仲淹_范仲淹介紹_書法字典 載入中....

書法推薦

精彩推薦

上拉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