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馮桂芬書法>> 馮桂芬百科介紹字帖

馮桂芬百科介紹

人物生平

  馮桂芬因出生時,正值桂花開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覽群書,通經史,精歷算、鉤股
馮桂芬像

馮桂芬像

之學,以才學聞名鄉里。道光十二年(1833),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識拔了素昧平生的馮桂芬,稱他為“百年以來僅見”的人才,並招入撫署讀書,收為學生。道光二十年(1840),馮桂芬高中一甲二名進士,榜眼,入北京擔任翰林院編修。鹹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於南京建都,他則被指派於南京附近的蘇州,協助組織軍隊與太平軍對抗。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下蘇州,兵敗的他前往上海,並繼續參與李鴻章的湘軍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並協助李鴻章,以英美兵器經驗自創淮軍。幕僚期間,他完成了政論代表作《校邠廬抗議》四十篇,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他的主張對洋務派有很大影響,被資產階級維新派奉為先導。俞樾曾經讚揚他“於學無所不通,而其意則在務為當世有用之學”(《顯志堂集序》)。  清軍奪取蘇、常後,他於同治元年(1862)力請李鴻章奏減蘇南田賦,最後朝廷同意蘇州、松江、太倉三州府減稅三分之一,常州、鎮江府減稅十分之一。章太炎在《訄書·定版藉》中曾予以抨擊。晚年移居木瀆後,在家開修志局,纂修成《蘇州府志》153卷。曾先後主講南京惜陰、上海敬業、蘇州紫陽、正誼諸書院,約20年。所學甚博,經史掌故之外,於天文、輿地、算學、國小、水利、農田,皆有講求。對當時的河漕、兵刑、鹽鐵等問題尤有研究。論學不為門戶之爭,能接受資本主義影響,主張“采西學”,“制洋器”。工書法,書宗歐、虞,工行草,疏秀簡逸,別具畦町。馮桂芬後卒於木瀆寓所,葬在天池山北竹塢雞窠嶺,木瀆現辟有“榜眼府第”。

文學主張

  馮桂芬的文學主張,要求突破桐城派的樊籬。他在《復莊衛生書》中聲言“不信義法之說”,並針對桐城派所標榜的孔、孟、程、朱的“道統”,指出文雖載道,“道非必天命、率性之謂,舉凡典
馮桂芬行書六言聯

馮桂芬行書六言聯

章制度、名物象數,無一非道之所寄,即無不可著之於文”。又針對桐城派標榜的韓、柳、歐、蘇的文統,指出“長於經濟者,論事之文必佳,宣公奏議,未必不勝韓、柳;長於考據者,論古之文必佳,貴與《考》序,未必不勝歐、蘇”。明確要求“稱心而言”,擴大散文的思想內容,解放散文的語言形式。他認為桐城義法是束縛散文創作之例,反對“周規折矩,尺步繩趨”,體現了鴉片戰爭前後要求打破桐城枷鎖的進步潮流。  馮桂芬文,長於持論,不為浮詞,以政論文成就最高,往往心細慮周,指陳剴切,氣理暢達。有《校邠廬抗議》40篇,最為突出,曾被俞樾比作仲長統的《昌言》。如《制洋器議》開頭說:“有天地開闢以來未有之奇憤,凡有心知血氣,莫不冠發上指者,則今日之以廣運萬里地球中第一大國而受制於小夷也。”但其子所編的《顯志堂集》,則將《采西學議》、《制洋器議》等最有代表性的18篇略去,僅收22篇。除《校邠廬抗議》、《顯志堂集》外,還有學術著作《說文解欄位注考證》、《弧失算術細草圖解》、《西算新法直解》等。

洋務思想

  馮桂芬之思想,上接林、魏,下啟康、梁,其意義不單單只是“求西學、思變法”的一脈相承,而在於其率先提出了消解現代化過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的方法,即“惟善是從”。馮桂芬“惟善是從”的思想根基於中國文化中的見賢思齊、剛健有為的傳統,是從中國文化本土生長出來的、可以導致中國文化與時俱進的極其寶貴的思想,也是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生動體現。  馮桂芬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更加全面地論述了向西方學習問題。他繼承了林則徐、魏源的傳統,肯定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主張學習西方的軍事工業。不過,軍事工業只是他學習的一個方面了。馮桂芬指出“此外,如算學、重學、視學、光學、化學,皆得格物致理。輿地書備山川厄塞風土物產,多中人所不及。”看到了“農具、織具百工所需,多用機輪,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資以治生。”明確提出在農、工業生產中採用機器的主張。究竟夷之長技有哪些?馮桂芬的認識較魏源有較大的進步。他總結出中國五不如夷。除了認識到船堅炮利不如夷外,還認識到“人無棄才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這裡馮桂芬除了在技術方面外,還提出了“君民不隔”問題,這是很可貴的。馮桂芬提出了“自強攘夷”的主張,他把其主張概括為“以中國之名教倫常為原本,輔之以諸國富強之術。”  馮桂芬非常強調中國自己掌握新式技術。他用了一段很精彩的話:“或曰,購船僱人何如?曰,不可。能造,能修,能用,則我之利器。不能造,不能修,不能用,則仍人之利器也。利器在人手,以之轉漕,而一日可令我飢餓;以之運鹽,而一日可令我食淡;以之涉江海,而一日可令我復溺┅┅借兵僱船皆暫也,非常也。目前固無隙,固可暫也。日後豈能必無隙,固不可常也。終以自造、自修、自用之為無弊也。”這裡包含著開發中國家在向已開發國家學習中必須自己掌握經濟命脈,才能確保獨立的思想。這個思想,對於今天第三世界諸國在同已開發國家打交道有借鑑意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