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高士奇書法>> 高士奇百科介紹字帖

高士奇百科介紹

人物生平

  高士奇(1645~1703.8.12)字澹人,號江村,諡文恪。 順治二年(1645
高士奇

高士奇

)生於浙江餘姚樟樹鄉高家村(今慈谿匡堰鎮高家村),祖上於 “ 靖康之難 ” 時,自汴京(開封)南遷而至。順治十八年(1661)入籍錢塘(杭州),補杭州府學生員。康熙三年(1664)隨父古生公遊學京師。因父不久亡故,遂以賣文自給。康熙八年入太學,得以初覲康熙,皇上喜其一手 “ 王字 ” ,好其理學文章,欽賜撥取,記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從此踏上仕途,進入皇宮大院。  為便於了解高士奇的仕途生涯,也許列圖表是最為簡明的一法:   
年份 康熙治政 高士奇的狀況
康熙八年(1669) 除鰲拜,宣布永停圈地 . 高入太學,初覲皇上,被欽賜撥取,記名翰林院供奉 .
康熙十年(1671) 開御考(博學鴻詞科的前身) . 高御試第一,上經面試後,特旨恭寫經筵講義 .
康熙十一年(1672) 上東巡 高隨駕 .
康熙十二年(1673) 朝議撤藩,吳三桂反 .
康熙十四年(1675)
授高為詹事府錄事
康熙十六年(1677) 授靳輔為河道總督,用陳潢之策治理黃河 . 授高為中書舍人,入直內廷,賜御書 “ 忠孝 ” .
康熙十七年(1678) 設南書房掌票擬諭旨,加強皇權 . 高入南書房,上賜 “ 忠孝之家 ” 印璽一方。賜居大內 “ 苑西 ” .
康熙十八年(1679) 開博學鴻詞科 . 高中博學鴻詞科 .
康熙十九年(1680)
授高為翰林院侍講(助教) .
康熙二十年(1681) 平定 “ 三藩 ”.
康熙二十二年(1683) 收復台灣,山河一統 授高執事日講官起居注
康熙二十三年(1684) 上南巡,赴曲阜祭孔,御題 “ 萬世師表 ” 。至南京親謁明孝陵。開放海禁 高遷右春坊右庶子,又轉左春坊左庶子。升翰林院侍講學士(老師)。隨駕南巡 .
康熙二十四年(1685) 沙俄入侵,下令抗擊,收復雅克薩 .
康熙二十五年(1686) 設廣州十三行 授高為統制總裁,政治典訓副總裁
康熙二十八年(1689) 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上南巡,再謁明孝陵 . 高隨駕南巡。賜號 “ 竹窗 ” ,上御書 “ 竹窗 ” 二字。十月,高辭官歸田,定居平湖 .
康熙二十九年(1690) 上親征噶爾丹 高在籍賦閒
康熙三十三年(1694) 設館纂修《明史》,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 . 高奉召二度進京,官復原職,仍入住大內 .
康熙三十四年(1695) 噶爾丹二次南犯 . 高在職修書 .
康熙三十五年(1697) 御駕親征噶爾丹 . 高隨駕征噶爾丹 .
康熙三十六年(169 8 ) 御駕親征噶爾丹 . 授詹事府詹事。賜 “ 清吟堂 ” 御匾一幅。現次辭官賦閒 .
  表至康熙三十六年,高士奇的仕途生涯可以說已基本結束,餘下的只是與康熙的情誼而已。   常言道: “ 人一走,茶就涼 ” 。可是,康熙對親政後自認的並非兩榜出身的老師高士奇,卻總是那么情意綿綿,念念不忘,充滿著真摯的關愛呵護,是史所罕見的。   康熙三十二年( 1693 ),高士奇第一次在籍賦閒。康熙於四月十六日賜高士奇手敕一道: “ 朕少年最不喜參,爾所素知。只為前大病,後賴此藥復元氣。所以,使人到長白山覓得八九寸長五六兩重者十餘根,上好者數斤,念爾江湖遠隔,苦楚頻躬,想是未必當年氣相也。故賜南方所無蜜餞人參一瓶,上好人參一斤,土木參二斤。爾當寬心自養,不必多慮。 ”   七月,賜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製詩一首: “ 故人已久別三年,寄語封書白日邊;多病相鄰應有意,呤詩每念白雲篇。 ”   康熙三十七年( 1698 )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賦閒。賜御製詩一首: “ 廿年載筆近螭頭,心慕江湖難再留;忽憶當時論左國,依稀又是十三秋。 ”   康熙三十八年( 1699 )三月,康熙賜高士奇 “ 忠孝節義 ” 的御篇一幅。   同年 , 康熙第四次南巡 . 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莊接駕 . 康熙御書 ” 竹窗 ” 相賜 .   康熙四十年八( 1701 )康熙賜高士奇聯一對,上御書: “ 忠為表,孝為里;言有物,行有恆。 ”   康熙四十一年( 1702 ),康熙擢升高士奇為禮部侍郎。高士奇以母老為由未上京赴任。   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誰安接駕,隨康熙巡視江南。南巡後,高士奇又隨駕入京。第三次居寓於大內直廬。二月後回平,六月三十日在籍病故。   康熙四十三年( 1704 )正月,康熙諭祭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處承先布政使加三級郎廷極為代天御祭的欽差。康熙親制悼詞,並御書悼聯: “ 勉學承先志,存誠報國思。 ” 賜諡號文恪。

人物分析

  高士奇就這樣在康熙的欽賜御祭中為一生畫上了句號。回顧他的一生,不難發現,他是從考入太學才踏進仕途,憑的是自身的才學。他平生所受的皇恩欽賜,其榮耀實在令人羨慕。《雍正正朝》中,一幅康熙御書的匾額,就鎮住了敢作敢為的四阿哥胤禛,《鐵嘴鋼牙紀曉嵐》中,一把乾隆御扇就宛如可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雖然,今天的電視劇是決不能把它看作為歷史的事實,但是此類情節里所反映
高士奇畫像

高士奇畫像

的皇權的威懾,卻就是歷史的事實。因此,這不難看到康熙對高士奇的器重和篤信。   既然康熙對高士奇如此器重和篤信,那高士奇為什麼要二度辭官歸田?那他為什麼授其禮部侍郎卻偏偏要推故而不去赴任呢?這莫非是因為郭琇的彈劾。說不是也就不是。其實,高士奇並不懼怕郭琇的彈劾。高士奇自康熙八年入太學,以記翰林院供奉起,至康熙四十二年未赴任的禮部侍郎止。不曾放過地方官,也不曾在京畿直隸執掌過實權。無雞焉能生蛋?無米豈可煮飯?所以,對於 “ 貪贓枉法,賣官鬻爵 ” 這究竟從何說起?郭琇的彈劾聽來錚錚有詞,實質不過是聳人聽聞罷了。康熙對此彈劾不予理會,高士奇原本可以聽之任之。當然,要說是也就是。為只為當時的時代背景錯縱複雜,犬牙交錯。不僅滿漢矛盾尖銳,而且太子與阿哥黨的鬥爭日趨激烈。高士奇怎能不明白 “ 木秀於林,風必吹之 ” 的道理?高士奇豈會不曾讀過王充用三十年心血寫成的《論衡》?書中 “ 累害第二 ” 篇里指出,因嫉妒而生的毀謗,歸納為 “ 三累 ” 和 “ 三害, ” 最終結論是: “ 雖孔丘、墨翟不能自免,顏回、曾參不能全身。 ” 因此,郭琇的彈劾造就了高士奇激流勇退的理由。   說到毀謗,其基礎就是謊言。在謊言面前,別說一個處於動亂年代的臣子高士奇,就是在伊朗歷史上的一代霸主 —— 大流士,他威征四野,睥睨天下,可是他也害怕謊言,甚至把謊客列在乾旱之前,居然成了他最害怕的東西。高士奇一個文弱書生,只能對謊言望而生畏。   謊言果然可怕,可誤解和曲解也常給人帶來傷害。後世有的史學界人士,把高士奇貶義地稱為寵臣,甚至是幸臣。我真為他們的歷史識見而深感遺憾,難道他們不領會 “ 不知其人,但觀其友 ” 的含義?難道他們把史所公認的千古一帝,一代英主康熙,只是視其為隋之煬帝。宋之徽宗了。   那末高士奇的一生究竟有什麼功勳和業績?為什麼康熙要對他如此超乎常例的器重,關愛和高度評價?真的,也許誰也不可能有根有據地說個明白。看來人們只能從高士奇伴隨康熙的二十餘年中去推測,這二十餘年間是康熙在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年代。康熙他 —— 除鰲拜 , 止圈地 , 舉恩科(博學鴻詞科)治黃河,設書房(南書房)平三藩、收台灣、祭孔子、謁孝陵、開海禁、建洋行、抗沙俄、編史書 , 征噶逆等等。正是這一系列治政方略,才開啟了 “ 康乾盛世。 ”   常伴隨康熙身邊,有幾年甚至是朝夕相處的高士奇,自然是傾注了幾多心血。是呀,康熙四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康熙領高士奇游暢春苑,過觀瀾榭時,上日: “ 爾尚能記此地否? ” 高士奇答: “ 尚憶創造大略。 ” 這有如偈語般的問答,使天機稍稍露白。人世間每每有 “ 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 的玄義。高士奇一生的功勳和業績,大概也歸屬於此間。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運的。因為他深得康熙的知遇。常言道: “ 忠孝不能兩全。 ” 可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賜的印璽 “ 忠孝之家 ” ( 此印在平湖市博物館 ) 。常言道: “ 伴君如伴虎 ” 。可高士奇即使在籍賦閒,還不時使日理萬機的康熙的思念。稱其為 “ 故人 ” ,揣摩其 “ 氣相 ” 。確實,有誰能會比他更幸運呀!   高士奇的一生也是最為不幸的。因為,古人有言人生三大悲哀: “ 少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 ” 對於高士奇來說,這人生的三大悲哀,他全領受了。確實,有誰會比他更不幸呀!

作品概況

  幸運也好,不幸也罷。高士奇就在這幸與不幸之間自行其是。一方面效忠於康熙,一方面悉心鑽研學術和才藝。他生平著作甚富,有《春秋地名考略》、《左傳紀事本末》、《春秋講義》、《毛詩講義》、《江頓消夏錄》、《金鰲退食筆記》……等等。他的畫大多留於故宮,他的字,可看 “ 西湖十
《江村銷夏錄》局部

《江村銷夏錄》局部

景 ” 的碑題。為此,高士奇的名字,不僅留在史冊,而且民國初就入冊《辭源》、《辭海》,同時入冊以後發行的《中國文學家辭典》、《中國美術家辭典》、《中國書法家辭典》、《中國收藏家辭典》。就是在魯迅先生所著的《中國小說史略》中,在評論《石頭記》的一節里,他運用了前人對《石頭記》人物的影射,說薛寶釵影射高澹人(士奇),林黛玉影射朱彝尊。說到此,實在湊巧。高士奇曾邀朱彝尊來平舉行詩會,是平湖東湖的一大盛會,給詩壇留下了佳話。可見,高士奇就是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的名士。   再說高士奇數次隨駕南巡,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在鎮江金山寺,留下了 “ 江天一覽 ” ,在蘇州獅子林留下了 “ 真趣 ” ,在杭州靈隱寺留下了 “ 雲林禪寺 ” ,在山東泰山之巔留下了 “ 高明配天 ” 。這些故事都透露了高士奇的機敏和才智。   高士奇生平事母至孝,居鄉謙和,約束家人從不馬虎。對後代子孫提出告誡: “ 祖宗法度不可廢,德澤不可恃;法度廢則變亂之事起,恃德澤則驕佚之心生。 ” 故高氏子孫在平湖已傳十二世,均恪守祖訓,安貧樂道,奉公守法,無一貪卑之徒,無一犯法之男。   高士奇的足跡是不平靜的,是不尋常的,也是不平凡的,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歷史名人。一個縣城,一個省份,大至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 所謂的文明史,就是由無數個歷史名人的堆壘。   紀念古人,其要點就是為了激勵後人。願我們以奮發進取的姿態,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吧!   2005年元月(初搞) 平湖文化報 2005 年第 2 期第 4 版   並收入 2006 年平湖西瓜燈節禮品書《風雅平湖》

古書記載

  [清](一六四五至一七o四)一作(一六四五至一七o三)字澹人,號瓶廬,又號江村,賜號竹窗,浙江平湖人(世) 錢塘。初以國學生就試京師,不利,賣文自給。新歲為人作春帖子,自為句書之,偶為聖祖所見,旬日中二試皆第一。命供奉內廷,官至禮部侍郎。諡文恪。精鑑賞,收藏名跡,與孫退谷(承澤)相埒。所著江郁銷夏錄,亦與庚子銷夏記同工。工,書,尤善鍾、王小楷。畫有仿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擬徐賁枯木竹石圖、仿宋克山水軸,又有絲綸垂釣圖,均精妙。有清吟堂全集。卒年六十,一作五十九。 《清史傳、山靜居畫論、名人扇集小傳、平湖縣誌、當湖歷代畫人傳》  高士奇(1645-1703) 清朝大臣、史學家。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字澹人,號江村、全祖。以諸生供奉內廷,為清聖祖康熙帝所崇信,官詹府少詹事。以植黨營私,被劾、解職歸里。後復召入京,官
康熙高士奇端硯

康熙高士奇端硯

至禮部侍郎。卒,諡文恪,他能詩、善書法,且精鑑賞,所藏書畫頗多。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傳記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錄》、《天錄識余》、《扈從目錄》等。  補充:清康熙十九年(1680),授額外翰林院侍講。二十二年,補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二十三年,遷右春坊右庶子,不久,提升為翰林院侍講學士。次年,轉侍讀學士,充《大清一統志》副總裁官。後遷詹事府少詹事。二十八年春,隨康熙南巡至杭州。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上疏彈劾,指責他結黨營私、貪贓受賄、私營土木,結果被解職歸杭。三十三年,應詔入京到南書房修書。三十六年,以養母請歸,特授詹事府詹事。四十一年,授禮部侍郎,未赴任。四十三年,又迎駕南巡杭州。高士奇學識淵博,康熙曾在左右大臣面前說:“士奇無戰陣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學問者大也。”能詩,善書法,精考證,能鑑賞,所藏書畫甚富。

人物生平

  清朝康熙皇帝是一代英主,可謂名垂史冊。他與高士奇的君臣交往,野史不少。對高士奇的評價,貶的多,褒的少。但反映高士奇早期生活的文章,卻不多見。即使是《清史列傳》、《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傳》、《清平湖縣誌》,還是高氏的家譜《渤海高氏家譜》均敘述得不翔實。   但據上述史料可知,高士奇出生於餘姚(今慈谿樟樹鎮高家村)。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全家北遷。不幸的是,到京後不久其父故世,一家的生活重擔無情地壓在這個二十歲的文弱書生身上。直到二十六歲入太學時,生活才有所轉機。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初三,康熙這位不滿二十歲的年青皇帝,在果斷巧妙地剷除專權諂佞的鰲拜等輔政大臣後,親試太學生,高士奇榮登榜首,御試第一。因此,他入仕,不是如《清史稿》所述的為明珠所薦,而是憑他的書法才學。這年五月,康熙欽命高士奇為其抄寫經筵講義,高士奇兢兢業業,每夜書成後,與妻對讀,常至半夜。由於高士奇工作出色,翌年七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在懋勤殿破格地接見了這位抄寫員,且特賜內緞。而高士奇也不失機會,獻《東巡賦》,既表達了對皇上的忠心,又顯現出自己的才華,得到康熙的賞識。
高士奇 作品

高士奇 作品

康熙十四年冬,高土奇被補詹事府錄事,高土奇高興地寫下:“禁初開簡從臣,多年供奉拜官新。”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高士奇以錄事隨康熙行南苑,從此高士奇就成了康熙的隨從。高士奇得意地寫下:“自笑功名薄,誰知雨露深”的詩句。同年冬,高士奇又升任內閣中書舍人,食六品俸。康熙賜御書“忠孝”二字。後來,康熙又賜救高士奇曰:“爾在內辦事有年,凡密諭及朕所覽講章詩文等件纂輯書寫甚多,特賜表里十匹,銀五百兩,以旌爾之勤勞。還賜“忠孝之家”御印一方(現藏平湖市博物館,篆體,七月初一賜)。   康熙十九年五月,康熙又諭吏部曰:高士奇學問淹通,居職勤慎,供奉有年,應授為翰林院。吏部議敘後,授高士奇為額外翰林院侍講。康熙稱高士奇學問淹通,當然有依據的。在高士奇任內閣中書後,親試其學問,賜博學鴻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高士奇補侍讀充日講起居住官,與康熙的關係更貼近了。   康熙二十三年,高士奇遷右春坊右庶子,二月轉左春坊左庶子。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成了康熙的“老師”。   這幾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總勞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備具酒食坐待,偶話直廬事,則以清勤相勉。當進講《周易》時,高士奇深夜歸郎後,輒以明日所講易義探索瞭然,才敢入寢,而其夫人總相陪伴,雖寒暑也如此。這時期,康熙外巡,高士奇總相伴,先後巡訪松亭、塞北、盛京、烏喇、浙江等地。高士奇寫下了這樣的詩:“塞北松亭載筆頻,江南山左扈時巡,旨甘不缺慈幃奉,內顧無憂賴爾身。”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與康熙的“載筆頻”,同時也對他夫人的歉意,“內顧無憂賴爾身”。但高士奇畢竟以康熙為重,當南巡江南,二十三年十一月,壬戊朔,康熙夜讀三更,高士奇請曰:“聖躬過勞,宜少節奉。”康熙回答說:“朕自五齡受書;誦讀恆至夜今,樂此不為疲也!”足見君臣之親。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高士奇又轉為侍讀學士,充大清一統志副總裁。丁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遷詹事府少詹事。從一個監生宜人宦官之列,成了四品官。這在舉科年代是絕無僅有的。   高士奇在內廷的這段時間,正是康熙大展雄圖的時期。康熙二十年,已徹底平定了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之亂。二十二年,收復了台灣,促進了國家的統一。二十五年,康熙又下令抗擊沙俄侵略者,收復了雅克薩。並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而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不難想像,一直在內廷的高士奇,對康熙皇帝的影響和作用。   正當高士奇步步高升的時候,厄運降臨。康熙二十七年,山東巡撫張汧以賚銀赴京行賄事發,經審訊,獄辭涉及高土奇。康熙諭令勿滋蔓,高士奇才得置弗問。那么獄辭涉及高士奇,而康熙諭令勿滋蔓的原因是什麼呢?正如高士奇疏言所說:“臣等編摩纂輯,惟在直廬”,“非進講,或數月不覲天顏,從未干涉政事……獨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張汧無端疑怨,含沙污衊……伏乞賜歸田裡。”康熙心中十分明白,高士奇的疏言辭懇言衷,所以康熙同意高士奇解任。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又南巡杭州,解甲的士奇仍為隨從。在杭州,康熙題西溪山莊詩一首,並以御書“竹窗”兩字賜高士奇。士奇即以“竹窗”為賜號。可見,康熙並不因為高士奇涉及張案
《江村銷夏錄》局部

《江村銷夏錄》局部

而冷落,這必然引來更大的攻擊。九月,左都御史郭琇嚴辭彈劾高士奇等人,高士奇成了一個表里為奸,植黨營私的主犯,列舉高士奇四大可誅之罪,最後又說:“高士奇、王鴻緒、陳允龍、何楷、王頊齡等豺狼其性,蛇蠍其心,鬼蜮其形,畏勢者既觀望而不敢言,趨勢者復擁戴而不肯言,臣若不言,有負聖恩……”這樣慷慨激昂之辭言,誰能不信呢?就這樣高士奇等人休致回籍,康熙令他們回家。   高士奇因聞平湖風俗敦樸,地僻事簡,無外物之擾,得優遊林野。10月,奉聖命歸田,入籍平湖,成了平湖人。   高士奇離開康熙,但康熙仍念念不忘,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四月十六日,又賜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參,爾所素知,只因前歲大病,後賴此藥復還元氣,所以,使人到長白山覓得八九寸長,五六兩重者十餘根,上好者數斤,念爾江湖遠隔,苦楚頻躬,想是未必當年氣相也,故賜南方所無蜜餞人參一瓶,上好人參一斤,土木參二斤,爾當寬心自養,不必多慮。”筆者認為,康熙對待高士奇遠遠超出一般的君臣關係,高士奇離康熙三年多,當康熙大病復元,就想到江湖遠隔的高士奇,一定沒有當年的氣相,賜南方所沒有的補品,並安慰他“爾當寬心自養,不必多慮。”意思十分明顯。七月,又賜高士奇御製扇詩一首:“故人久別已三年,寄語封書白日邊,多病相鄰應有意,吟詩每念白雲篇。”康熙賜物寄情,君臣關係成了“久別的故人”。在封建社會中,又有誰能被皇上稱故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康熙命大學士於翰林院官員內薦長於文章、學問超卓者前來修書,這實際上為高士奇等復出開了大門,這一點大學士王熙、張玉書等人很明白,況且張玉書與高士奇在南書房共事過。因此,自然薦徐乾學、王鴻緒、高士奇等人。這樣高士奇在離京回鄉五年後,又官復原職,住進內廷,在封建王朝中,二次能住進內廷的能有幾人?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噶爾丹叛亂,康熙三次親征。高士奇也隨皇上遠征,風餐露宿。當噶爾丹叛亂平息後,高士奇就以母老乞還,康熙授高士奇詹事府詹事,為三品官,難其回鄉,並賜“清吟堂”御匾一幅。   高士奇回歸後,康熙仍然惦記著高士奇,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七月,賜詩一首:“廿年載筆近螭頭,心慕江湖難再留,忽憶當時論左國,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追憶高士奇當年講授《左傳》、《國語》時的情景,訴說了高士奇心慕江湖,無法挽留的傷情。可見康熙與高士奇之間情感是多么的篤誠。   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三月,康熙又賜高士奇“忠孝節義”匾。這“忠孝節義”四個大字,實際是對郭琇彈劾的四大可誅之罪的最好答覆。四十年八月,康熙又賜高士奇聯一對:“忠為表,孝為里,言有物,行有恆”,這是一代英主康熙對高士奇的一生評價。   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康熙授高士奇禮部侍郎、二品官,高士奇以母老未赴,四十二年癸未春,康熙南巡杭州,高士奇特奔淮安接駕。康熙皇帝還曾為高士奇在杭州的私宅——西溪山莊——賜字“竹窗”。
高宅

高宅

南巡後,士奇又隨駕入京,三月十七日至暢春苑,即住進內直。二十一日,康熙對高士奇說:“爾在內歷有年所,與眾不同,今日令爾遍觀園中諸景。”康熙一整天陪伴高士奇遊覽皇宮內園各式景點,正如高士奇在《蓬山密記》中寫道:“是日所經,即內待少疏遠者,亦不能至也!”康熙對高士奇最難能可貴的是四月十七日,他當著左右說:“當日初讀書,教我之人止云:熟讀四書本經而已……後得高   士奇,始引詩文正路,他常向我言,詩文各有朝代,一看便知,朕甚疑此言,今朕邇年,探討家數,看詩文便能辨白時代,詩文亦自覺稍進,皆高士奇之功。”   那么,高士奇到底有多少學問?清光緒《平湖縣誌》、《高士奇傳》的評價說得好:“策圖書編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詩,尤長應制體;論者與桐城張相國英並稱;精賞鑒;凡法書、名繪、彝鼎、琬琰,經拂拭者,聲價十倍。”可見,他在文學、史學、政典、書法、鑑賞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是一位學者。   三百多年來,除了郭琇彈劾高士奇的奏摺外,不少野史也把高士奇當作貪得無厭的佞臣這是不足為奇的。筆者認為缺少確實的依據。   對高士奇的評價,筆者認為,康熙是歷史上人們肯定的英主,高士奇是他的內臣,並不是外官,郭琇所以彈劾徐、高、王三家,實際上是太平盛世中官僚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的反映。康熙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未對高士奇論罪。高士奇的離京,是康熙為鞏固統治而採取的一個措施。因此,高士奇解任回鄉,康熙還是念念不忘,當高士奇最後一次離京時,康熙說:“見爾感涕,朕亦難忍。”命闔宮首領內監送至苑門外,此時不覺大慟,人人哀傷,這在封建王朝“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裡,有如此激動的場面,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是少有的。   高士奇從北京回來,就為康熙編纂《御製詩》,六月十五月完稿並寫了跋。可是,僅過半個月,三十日,他就病逝了。應該說,高士奇帶著康熙對他的信任與他對康熙的忠誠離開了這個世界的。

人物評價

  高士奇是一生效忠於康熙的官吏,一位在文史哲諸方面都有貢獻的學者,決不是郭琇等人所說的“國之一路蠹,民之賊”。正因為如此,在高士奇病故後,康熙賜諡號文恪,意思是:一個謹慎守規章的文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