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黃庭堅書法>> 黃庭堅百科介紹字帖

黃庭堅百科介紹

  
黃庭堅塑像

黃庭堅塑像

生平簡介

  黃庭堅 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於宜州貶所。

藝術造詣

  
黃山谷寒食詩跋(局部)

黃山谷寒食詩跋(局部)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遊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時,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意境,於今宜賓市郊北鑿石飲水為池,曰“流杯池”。

代表作《登快閣》

  
黃庭堅畫像

黃庭堅畫像

我國南方樓台亭閣甚多,但具名氣的屈指可數。快閣算得上是全國聞名的古閣樓建築之一。它以獨特的建築風格、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遺產而載入《中國名勝字典》。  快閣雄踞在泰和縣城東側的泰和中學校園內。這座閣樓始建於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它初為奉祀西方慈氏(俗稱觀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閣”。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縣令期間,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常登閣遠眺,心曠神怡,遂易名“快閣”。史稱:“閣曰快,自得之謂也”。  快閣名聞天下,始於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名詩《登快閣》。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江西詩派首領,在北宋詩壇上,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齊名,世號“蘇黃”。黃庭堅任泰和知縣時,也常登閣遊憩,並於元豐五年(1082)賦詩一首: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這就是膾炙人口的《登快閣》詩。此後,“閣名遂大著”。史載:“迨黃太史庭堅繼至,賦詩其上,而名聞天下”。  快閣因有黃庭堅的題詩,吸引了許多達官名流和飽學之士前來遊覽題詠,歷經宋、元、明、清諸代不絕。著名的有南宋陸游、文天祥、楊萬里,元代的劉鶚,明朝的王直、羅欽順,清代的高詠等。歷代題詠的詩篇數以百計,其中文天祥的《囚經泰和仰望快閣感賦》為黃庭堅《登快閣》詩之後最負盛名的詩篇。1278年10月,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廣東,被元人所執,囚於船中,解往大都。船過泰和,文天祥望見快閣,如遇廬陵父老鄉親,作《囚經泰和仰望快閣感賦》,以志傷懷:“書生曾擁碧油幢,恥與群兒共豎降。漢節幾回登快閣。楚囚今度過澄江。丹心不改君臣義,清淚難忘父母邦。惟恐鄉人知我瘦,下帷絕粒坐蓬窗。”其凜然氣節和赤子之情躍然紙上,至今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星移斗轉,世事滄桑。一千多年來,這座著名的古建築卻屢建屢毀。據記載,明萬曆十六年(1588)毀於水,十九年修復;清嘉慶十八年(1813)公修,道光四年(1824)由邑人曾敏才捐資重建;鹹豐三年(1853)毀於兵燹,五年重建。  快閣為磚木結構,共三層,高台迴廊,大紅石柱,青瓦重檐,瓷鷗蓋頂。檐楔彩色螭頭,梁雕龍畫鳳,穹頂圖飾。閣廳正面牆上嵌有黃庭堅像及黃庭堅自題像贊。藏經室臨河左右側的牆壁上,分別嵌有一石匾。左側是宋代詩人陸游題寫的“詩境”二字,右側是黃庭堅的手書箴言,即著名的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些題詞筆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書法精品。閣下的涪園、盟鷗館、山谷祠與快閣參差媲美,構成“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閣盟鷗”。

文學成就

  同他的前輩一樣,黃庭堅對西崑體也是猛烈攻擊的。西崑詩人講究聲律、對偶、辭藻,   
黃庭堅像

黃庭堅像

為了在藝術上擺脫西崑詩人的影響,從歐陽修、梅堯臣開始就企圖在立意、用事、琢句、謀篇等方面作些新的探索。到北宋中葉以後,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舊黨爭的風險,即使許多詩人愈來愈脫離現實;當時大量書籍的刊行,封建文化的高漲,又使他們不滿足於尋常典故的運用,而務求爭新出奇(註:歐陽修與梅堯臣書,不滿意當時人作白兔詩“皆以常娥月宮為說”,蘇軾《聚星堂雪》詩“禁體物語”,皆見當時詩人爭新出奇的風氣,到黃庭堅更變本加厲。)。這樣,他們雖努力在詩法上向杜甫、韓愈以來的詩人學習,卻未能更好地繼承杜甫、白居易以來詩家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們擺脫了西崑體的形式主義,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義道路。這就是從北宋後期逐漸形成的江西詩派。這一派詩人並不都是江西人,只因黃庭堅在這派詩人里影響特別大,所以有此稱呼。《苕溪漁隱叢話》曾稱引黃庭堅的詩說:“隨人作計終後人。”又說:“文章最忌隨人後。”可見他在文學創作上是有開闢道路的雄心的。然而他的社會接觸面較之前輩詩人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遠為狹小,長期的書齋生活與脫離現實的創作傾向使他只能選擇一條在書本知識與寫作技巧上爭勝的創作道路。他說:“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又說:“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胡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答洪駒父書》)可以看出他的這種傾向。那么怎樣取古人陳言點鐵成金呢?就是根據前人的詩意,加以變化形容,企圖推陳出新。他稱這種作法是“脫胎換骨”,是“以俗為雅,以故為新”,是“以腐朽為神奇”。比如王褒《僮約》以“離離若緣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鬍鬚。黃庭堅《次韻王炳之惠玉版紙》詩:“王侯須若緣坡竹,喔詩清風起空谷。”進一步用空谷的清風形容王炳之那聞聲不見嘴的大鬍子,就有了新的意思。又如後人根據李延年《佳人歌》,用“傾城”、“傾國”形容美色,已近俗濫。黃庭堅《次韻劉景文登鄴王台見思》詩:“公詩如美色,未嫁已傾城。”意思就深了一層,而且符合於這些文人的雅趣。這些運用書本材料的手法,實際是總結了杜甫、韓愈以來詩人在這方面的經驗的。他同一般低能文人的慕擬、剽竊不同之處,是在材料的選擇上避免熟濫,喜歡在佛經、語錄、小說等雜書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見的字面。在材料的運用上力求變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剝。為了同西崑詩人立異,他還有意造拗句,押險韻,作硬語,連向來詩人講究聲律諧協和詞彩鮮明等有成效的藝術手法也拋棄了。象下面這首詩是比較能表現他這一方面的特點的。 我詩如曹鄶,淺陋不成邦;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風月笛,玉堂雲霧窗;句法提一律,堅城受我降。枯松倒澗壑,波濤所舂撞;萬牛挽不前,公乃獨力扛。諸人方嗤點,渠非晁張雙;袒懷相識察,床下拜老龐。小兒未可知,客或許敦龐;誠堪婿阿巽,買紅纏酒缸。——《子瞻詩句妙一世,乃雲效庭堅體,次韻道之》這是他答和蘇軾的一首詩。開首四句說他的詩沒有蘇軾那樣闊大的氣象。中間十二句寫蘇軾對他的賞識,同時表現他的傲兀性格,象倒在澗壑里的枯松,波濤推不動,萬牛挽不前的。結四句說他兒子或可以同蘇軾的孫女阿巽相配,言外之意即說他的詩不能同蘇軾相比。這正是後來江西派詩人說的“打猛諢入,打猛諢出”,用一種詼諧取笑的態度表示他們的情誼。這詩從用字、琢句以至命意布局,變盡建安以來五言詩人熟習的道路。然而比之曹植贈丁儀、沈約寄范雲、杜甫贈李白等詩篇,黃庭堅雖然字敲句打,作意出奇,卻仍未能有效地表達他的真情實感。   當然,作為一個開創詩流派的藝術大匠,黃庭堅的詩並不是每篇都這樣生硬的。當他受到真情實境的激發,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刻意好奇的習氣時,依然能夠寫出一些清新流暢的詩篇,象下面的例子。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灩預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黃庭堅 送劉季展詩帖

黃庭堅 送劉季展詩帖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登快閣》  前人論宋詩,每以蘇黃並稱。蘇詩氣象闊大,如長江大河,見起濤涌,自成奇觀;黃詩氣象森嚴,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藝術上各自創造了不同的境界。然而黃庭堅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蘇軾相比,因為他的詩雖能屏除陳言濫調,形成一種以生新瘦硬為其特徵的風格,但仍無法掩蓋他生活內容的空虛和脫離現實的傾向。  宋詩最初形成反西崑的流派,是由於當時作者如歐陽修、蘇舜欽、梅堯臣等的面向現實,以詩配合他們的政治鬥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意願。黃庭堅論詩說:“詩者,人之性情也,非強諫諍於庭,怨憤詬於道,怒鄰罵座之為也。”又說:“其發為訕謗侵凌,引領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憤者,人皆以為詩之禍,是失詩之旨,非詩之過也。”(《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後》)顯然,這是取消了詩歌的戰鬥作用,其結果必然要走上脫離現實、片面追求藝術技巧的道路,偏離了詩文革新運動的方向。

書法成就

  
黃庭堅書法作品

黃庭堅書法作品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後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並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後人所謂宋代  
《諸上座帖》封面

《諸上座帖》封面

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於《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作相印證。   流傳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流暢,沉靜典雅。大字行書有《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郁拔,而神閒意穠,表現出黃書的特色。草書有《李白憶舊遊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後》等。  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  《經伏波神祠詩》,行書墨跡,紙本,46行,每行字數不一,共477字。原跡現在日本。此詩帖,洋洋數十行,揮灑自如,筆筆精到,氣勢開張,結體舒展,范成大評“山谷晚年書法大成,如此帖毫髮無遺恨矣,心手調合,筆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種心平氣和的境況下的經意之作,具有黃庭堅書法藝術的特點,是黃庭堅晚年的得意之作。

書法淵源

  黃庭堅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於其行書和草書中。我們分別就其行書和草書來探討其藝術風格形成之淵源。

行書

  宋代近接盛唐,書家很難不受唐代書風影響。但宋代書家更注重內在精神情趣的訴求,因而和案頭文牘融而為一的行書手札便成為一個時代書風發展的主流形式。“宋四家”和其他宋代書
黃庭堅題跋像

黃庭堅題跋像

家的成就無不首先表現在行書上。而且在一大批古文運動領袖的筆墨實踐中,自然不會為近時書風所束縛籠罩。自晉代以後,特別是經唐李世民力推王羲之為“盡善盡美”之後,作行書者莫不以“二王”為標準。黃庭堅最早是學時人周越的。大凡學書,學時人容易上手,但同時易流於俗氣。隨著眼寬識高,黃庭堅很快便轉學於“二王”甚至說是《蘭亭》。他有一首讚頌楊凝式的詩可以說明他對《蘭亭序》習練體會之深:“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這其中不能沒有其對羲之書法忽有深悟的感慨自道。  在筆者看來,黃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蘇軾,甚至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的。黃庭堅作為游於蘇門的四學上之一,不能不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氏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上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榜樣。在山谷題跋中,即反映出黃庭堅從蘇軾處學習書法的一些訊息,如“予與東坡俱學顏平原。然予手拙,終不近業”,又如“東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銘草。余嘗評東坡善書乃其天性。往嘗於東坡見手澤二囊,中有似柳公權、褚遂良者數紙,絕勝平時所作徐浩體字。又嘗為余臨一卷魯公帖,凡二十紙,皆得六七,殆非學所能到”。黃庭堅與蘇軾相差八歲。,二人交誼師友之間。從黃庭堅流傳至今的行幫手札墨跡看,其撇捺開張、字形扁闊、字勢向右上揚等,都明顯表現出蘇軾書法的特徵,甚至有些誇張強調,唯嫌生澀,未有蘇書圃熟也。而黃庭堅以禪悟書當與蘇軾互為影響。如蘇軾《禱雨帖》,筆意極似山谷,特別是其末尾數字,從容嫻雅,行筆鬆緩,幾若山谷代筆。  至於黃庭堅的行楷大字,則又另當別論。山谷行楷大字書風的形成當為其於京口見斷崖《瘞鶴銘》之後並不斷師
黃庭堅頭像

黃庭堅頭像

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山谷師《瘞鶴銘》有一個誤會,即他把《瘞鶴銘》看做右軍所書,且深信不疑,故而傾力揣摩師西習。不過也算是歪打正著,這倒促進了黃庭堅長槍大戟、綿勁遲澀書風的形成。從客觀上看,黃庭堅與蘇東坡是中國書法史上早於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書風的籠罩而遠溯先唐碑版或者說進行碑帖結合的書家。對於蘇軾書風形成的淵源,只要我們把其代表作《寒食詩帖》與洛陽《龍門二十品》做一比較,即可得出明確答案。黃庭堅則明確標榜師法《瘞鶴銘》。

草書

  黃庭堅曾有一段學習草書的概括性自白:“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字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於燹道舟中,觀長年盪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由黃此自道可知,其學草首先是學時人周越的。周越的書法我們現在難以得見,不過從一些文獻記載中還是可以想見其大概規模的。蘇軾以周越書為“險劣”,米芾則評周越書為“氣勢雄健而鋒刃交加”。黃後來在一則論書語中道出了其書法及書學思想成熟後對周越書法的看法:“王著臨《蘭亭》、《樂毅論》,補永禪師、周散騎《千文》,皆妙絕,同時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西台、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力也。”  
黃庭堅草書作品

黃庭堅草書作品

無疑,山谷對草書筆法的深刻認識和掌握,當是“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軒詩》中寫道:“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可,不知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餘三人悟此法可。蘇才翁有悟處而不能盡其宗趣,其餘碌碌耳。”  黃庭堅草書獨自面日的成熟還得益於其書外功的參悟。除其上述“於燹道舟中,觀長年盪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外,他還有一段自道可說明因緣:“余寓居開元寺夕怡思堂.坐見江山。每於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顛長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山谷所作《諸上座帖》等佛家經語諸草書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詩作集萃

  題鄭防畫夾  惠崇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  欲喚扁舟歸雲,故人言是丹青。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ps:傳該詩為黃七歲之作。  病起荊江亭即事  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維摩。  近人積水無鷗鷺,時有歸牛浮鼻過。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  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登快閣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灩澦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弈棋二首呈任漸  其一  偶無公事負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隱不知岩穴樂,手談勝與俗人言。  簿書堆積塵生案,車馬淹留客在門。  戰勝將驕疑必敗,果然終取敵兵翻。  其二  偶無公事客休時,席上談兵校兩棋。  心似蛛絲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東一目誠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誰謂吾徒猶愛日,參橫月落不曾知。  喜太守畢朝散致政  功名富貴兩蝸角,險阻艱難一酒杯。  百體觀來身是幻,萬夫爭處首先回。  晚樓閒坐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來一味涼。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新竹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影離離。  歸閒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題竹石牧牛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  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詞作精選

  清平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鷓鴣天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情歡。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望江東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將暮。  訴衷情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錦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
黃庭堅紀念館

黃庭堅紀念館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裡願懷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醉落魄  蒼顏華發,故山歸計無因得.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家人,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生頰.淚珠不用羅巾沾,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定風波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台南追雨謝,池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謁金門  山又水,行盡吳頭楚尾。兄弟燈前家萬里,相看如夢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厭歲寒無氣味,餘生今已矣!  訴衷情  小桃灼灼柳髳髳,春色滿江南。雨晴風暖煙淡,天氣正醺酣。  山潑黛,水挼蘭,翠相攙。歌樓酒旆,故故招人,權典青衫。  南鄉子  諸將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台南金絡頭。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髮簪花布解愁。  滿庭芳  修水濃清,新條淡綠,翠光交映虛亭。錦鴛霜鷺,荷徑拾幽苹。香渡欄乾屈曲,紅妝映、薄綺疏欞。風清夜,橫塘月滿,水淨見移星。  堪聽,微雨過,媻姍藻荇,瑣碎浮萍。便移轉胡床,湘簟方屏。練靄鱗雲鏇滿,聲不斷、檐響風鈴。重開宴,瑤池雪滿,山露佛頭青。  滿庭芳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驚動京關。粉身碎骨,功合上凌煙。樽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登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水調歌頭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攲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千秋歲  苑邊花外,記得同朝退。飛騎軋,鳴珂碎。齊歌雲繞扇,趙舞風回帶。嚴鼓斷,杯盤狼藉猶相對。  灑淚誰能會?醉臥藤陰蓋。人已去,詞空在。兔圍高宴悄,虎觀英游改。重感慨,波濤萬頃珠海。醉蓬萊  對朝雲靉靆.暮雨霏微,亂峰相倚。巫峽高唐,鎖楚宮朱翠。畫戟移春,靚妝迎馬,向一川都會。萬里投荒,一身弔影,成何歡意!  盡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重煙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枝紅深,麝臍香滿,醉舞茵歌袂。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念奴嬌  斷紅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亂,為誰偏照淥?  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遶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曲。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  點評:  復齋漫錄云:王逐客送鮑浩然之浙東長短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韓子蒼在海陵送葛亞卿,用其意以為詩,斷章云:“明日一杯愁送春,後日一杯愁送君。君應萬里隨春去,若到桃源記歸路。”苕溪漁隱曰:山谷詞云:“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體山谷語也。

文章精華

  《書幽芳亭》  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巨而後貴之也。蘭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薄叢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  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族。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離騷》曰:“予既滋蘭之九碗,又樹蕙之百畝。”以是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蘭蕙叢生,初不殊也,至其發華,一乾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乾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不若蘭,其視椒樧則遠矣。世論以為國香矣,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點評:  此文一再為後人引用,主要內容有三:第一,對蘭花香味的闡述,認為蘭花香蓋一國故稱“國香”;其香的特點是“清風過之,其香藹然”。第二,是寫蘭蕙之別,蘭花似君子,蕙似士,古之人貴蘭而賤蕙。這一部分,似乎是針對當時蘭蕙部分的現實有感而發。第三,是因為文末數語的點睛之筆,指出賢人君子隱於山林的原因是統治者的摧殘。龔自珍詩云:“香蘭自判前因誤,生不當門也被除。”憤慨比山谷還要深沉。

典故——洗滌溺器

  史載: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黃庭堅故里——修水縣風光

黃庭堅故里——修水縣風光

作品拍賣

  2010年6月3   日23點12分,經過近70輪競價,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價的世界紀錄首   
黃庭堅作品砥柱銘

黃庭堅作品砥柱銘

次在國內誕生——北宋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卷以3.9億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總成交價達到了4.368億元。這一成交價遠遠超過了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創造的約2.3億元中國藝術品成交紀錄。

書法特點

  黃庭堅在繼承傳統、學習前輩書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從而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但他的書法也存在某些缺點,如有些筆畫過瘦過長,像蘇東坡譏之為“樹梢掛蛇”那樣,的確
黃庭堅四川宜賓自繪石刻像

黃庭堅四川宜賓自繪石刻像

顯得難看。然而,瑕不掩瑜,從總體上來說,黃書有他的獨特風格。  黃庭堅 送劉季展詩帖  一、中宮斂結,長筆四展:  黃庭堅的行書,每個字大都長橫長豎、大撇大捺,但每個字的中宮(“中宮”即中心)似乎都有一個圓心,其他筆畫從圓心中放射出來。這種“破體”的“輻射式”的字形結構,突破了晉、唐以來流行的那種方方正正、四面停勻的外形,而以其點畫的借讓,既把握重心,又誇張某些筆畫,使他的書法表現出渾融蕭逸的雅韻和骨力道勁的氣魄。   二、欹側變化,不受羈束:  黃庭堅的書法的第二個特點是字形的結構筆畫欹側,不受羈束。他寫出的橫畫傾斜不平,豎畫虬曲不正,每個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應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橫平豎直的平淡、呆板的結構,使他的字顯得風神瀟灑,瑰瑋跌宕。蘇東坡很欣賞黃書欹側的特點,曾說:“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遊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可謂‘三反’。 (《東坡續集》卷四《跋魯直為王晉卿小書爾雅》)。  三、點不挑起,一代奇書:  黃書的第三個特點是寫三點水偏旁時,最下一點多不作挑起如《范滂傳》中的“范”、“滂”、“汝”等字,《諸上座帖後記》中的“淨”字,《松風閣詩》中的“濤”、“洗”、“灑”、。潺,、“沈”等字,特別如行書《經伏波神祠詩卷》,全篇有十七個三點水偏旁的字,除“澤”、“得”二字外,其他十五個字的最下一點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評黃庭堅的書法時說:“字之從水者,篆文作此*字,蓋水字也。至隸書不作*字,乃更為三點,亦是水字,然三點之中,最下一點挑起,本無義,乃字之體耳;若不挑起,則似不美觀。本朝獨黃太史三點多不作挑起,其體更道麗,信一代奇書也。”(《瓮牖間評》卷四)。  四、撇改為點,蹙寫上收:  黃書大多以大撇大捺、長筆四展見功夫,這是黃書的明顯特點,但黃書也有時將一些字的筆畫故意縮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純中墓志銘》、《詩送四十九侄帖》,《松風閣詩》等中的“修”字和“參”字,黃庭堅都將字中的三撇蹙寫和上收為三點,這種異乎尋常的處理,使字型結構中的“展”與“蹙”形成對比,長筆短畫,多姿多態,使這些字的筆畫多變化和不重複。這是黃書的又一特點。  五、動靜結合,和諧統一:  黃庭堅對一些下面帶有四點的字,寫時都將筆畫連續,成一道波浪形,如《黃州寒食詩卷跋》中的“兼”字,《花氣詩帖》中的“薰”字,《經伏波神祠詩卷》中的“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王純中墓志銘》中的“無”字等。這樣處理,使字的上半部較為端正、平穩,表現為“靜”,而下面的四點寫作波浪形,連續一筆而成,則顯得瀟灑飄逸,表現為“動”,這樣便使字型結構動靜結合,和諧統一。  六、不泥古法,得筆外意:  黃庭堅的草書如龍飛風舞,超軼絕塵,為世人所稱讚。他雖師承張旭、懷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創新。金代詩人施宜生稱讚黃庭堅的草書時說:“行行當行止當止,錯亂中間有條理。意溢毫搖手不知,心自書空不書紙。”(《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書”)趙秉文在《題涪翁草書文選書後》說:“涪翁參黃龍禪,有倒用如來印手段,故其書得筆外意,如莊周之談大方,不可端倪。”黃庭堅草書的有些字形雖與張旭、懷素所寫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於用筆,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黃書的線條千姿萬態,變化多端。旭、素的許多筆畫雖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筆簡單而過,而黃書則一波三折,或籜龍坼石,或輕梢遏雲,妙兼數體,圓轉卓絕。我個人認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黃庭堅的草書已超過張旭和懷素。另外,蘇東坡說過:“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從生活閱歷、文章學問等方面來說,黃庭堅遠比旭、素豐富和淵博。

書法作品的評述

  黃庭堅的書法,可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即他自稱的元祐間書。是繼承各家,融化為己。後一階段,則極力創新。他對自己要求很高很嚴格,常否定元祐間即四十九歲前所寫的作品。說:“
黃庭堅全身題跋像

黃庭堅全身題跋像

元祐間書,筆意痴鈍,用筆多不到。”甚至在被貶戎州時說:“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但我們從現今存世的黃書來看,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歲時寫的正書《伯夷叔齊廟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樹立獨特的風格。然他參用薛稷學褚的方法,步步頓挫,力避學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後來作品中用筆到處擒縱,筆筆凝練的基礎。至於他的大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歲時所書《游青原山詩石刻》,縱橫開闔,浩逸雄偉,深得《瘞鶴銘》神髓.並融會成自己的面目。勝過古人羊欣學王羲之、薛稷學褚遂良的步趨惟肖。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歲時,所書的《王長者墓誌稿》,行楷妙得《蘭亭》筆意。近年出土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即他四十三歲時正書《王純中墓誌》和行書《糟姜帖》又受到蘇軾影響。但他用中鋒直落的方法,糾正了蘇軾“腕著而筆臥”的缺點。《藥方》則筆筆欲飛,後二行隨意草草,置諸顏真卿《祭侄文》、《爭坐位帖》兩稿中,幾莫辨出於兩手。由此足見他學古人功力的深邃。但他在認真創作時,即立意創新,不屑蹈前人的陳跡。餘如《華嚴疏》、《發願文》等,尚未力趨險絕,可斷定為元祐中書,採用顏真卿大字筆意,而把顏體縮短的筆畫展之使長,成自己的面目。事實上黃庭堅書,在元祐間早已成家。但他志高氣昂,沒有絲毫自滿。反而貶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績。他在書法藝術中,汲取了古今人之優點,融為己有後,還進一步不斷改造,力創新奇,成為他晚年前無古人的獨特風格。在《山谷文集》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晁美叔嘗背議予書唯有韻耳,至於右軍波戈點畫,一筆無也。有附予者傳若言於陳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則與右軍合者,優孟抵掌談說,乃是孫叔敖耶?”往嘗有丘敬和者,摹仿右軍書,筆意潤澤,便為繩墨所縛,不得左右。予嘗贈以詩,中有“字身藏穎秀勁清,向誰學之果《蘭亭》。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石崖《頌中興》。小字莫作痴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嘗聞此論乎?  從這裡可以看出黃庭堅對書法藝術,學古而不寄古人籬下,立志創新的宏志。他晚年所書《松風閣詩》儘管筆不稱手,仍阻止不了他發揮創造力的才能。《經伏波神祠詩卷》是病後筆,自稱合作。其後自題云:“若持到淮南,見余故舊,可樂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也?”以及《蘇軾寒食詩卷後跋》,《范滂傳》都是晚年合作。《范滂傳》是他最後謫居宜州時所書,鏇即身卒。老筆更為遒練。  黃庭堅草書的成就,在宋人中是最突出的。《宋史.黃庭堅傳》中著重提出他“善草書”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旭)、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被謫四川入峽時,看到“長年湯漿,群丁拔掉”又見到石揚休家藏的《懷素自敘帖》,“縱觀不已,頓覺超異”才悟到了藏真(懷素別號)筆法的三昧。脫去了“俗氣”。張旭、懷素、高閒是以狂草聞名的。黃庭堅淪書以為:“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右矩。”我們在其所書《李太白憶舊遊詩》《諸上座帖》中可以看到他的狂草,雖滿紙雲煙,飛花亂墜。而格律很嚴,筆筆周到,無一筆輕率繚繞。《憶舊遊詩》中的一個“樓”字,競參用了繪畫線條的筆法。《諸上座帖》則如輕雲緩行,凌霄萬變。而《花氣詩帖》乃作草如正書,一變旭、素舊法,達到了極高的成就。  黃庭堅的正書盈尺大字《明瓚詩後題卷》,更明顯地啟示了後人掌握羊毫筆,發揮兔毫勁健作用的門法。小楷《李公麟五馬圖題字》,點畫結字,可展至尋丈不失。真達到了“小字如大字”的高度藝術造就。  黃庭堅書的特點,在“筆陣”中,猶如嚴陣行軍,步步為營,萬弩張弦,相機齊發。步步為營言其點畫之周到圓滿,無一筆涉於輕佻。在作戰中保證無失;張弦待發,言其取勢之險,奇兵出襲,百戰百利,以大自然界現象來比,其在靜的方面,如崗巒起伏,奇峰爭險。動的方面,如雲岫環山,變化無際。黃庭堅在書法藝術創作上的構思,取得了動靜兩方面矛盾的統一。  若以黃書比之蘇米,以唐詩為喻,蘇猶李白,才氣出於天然,“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不求細琢而自工,黃如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米則錦囊集句,到處雕蟲,猶李賀鬼才,因此不便初學。學三家書,當以蘇黃為體,米芾為用。詩宗杜甫,繼讀百家。可免仰攀不及,誤入歧徑。  凡事都應一分為二,大醇小醨,不可避免。要從整體和主流上著眼。蘇黃之間,蘇屬前輩。黃對蘇的文章道德,包括書法,都極欽佩。當時有人對蘇書提出缺點:“東坡作戈多病筆,又腕著而筆臥。”黃氏以為“管中窺豹,不識大體。”黃氏書亦吸收蘇法。但在南宋汪應辰所刻《成都西樓蘇帖》中,可以看到蘇書《贈秦少章序》大似黃體。說明他們之間,是相互學習,各取所長,彼此影響的。黃氏之書,至晚年,在一意創新過程中,過分求變,也帶來了些習氣。他把顏真卿正書中某些特別縮短的筆畫放長,是他善變的一面。但有時放得逾制了。最顯而易見的,如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十五歲時,所寫《張大同乞書卷》的“舍”字上帽。這類習氣,有人把它形容如長蛇掛樹,舟人執篙。善學黃書者,也要酌量求變,不宜照畫葫蘆,瑕瑜兼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