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蘇邁書法>> 蘇邁百科介紹字帖

蘇邁百科介紹

人物履歷

  1065治平二年,蘇軾判登聞鼓院,直史館,蘇邁隨父在京讀書,五月,母親王弗逝,次年祖父蘇洵又逝,8歲蘇邁隨父、叔嬸扶喪出都,返眉山,後在眉山讀書。1068宋神宋熙寧元年,蘇軾除服後,續娶王弗堂妹王季章、字潤之,10歲蘇邁受王季章撫養,同時亦受乳母任採蓮撫養,本年冬,邁隨父、繼母、叔嬸回京讀書。1072熙寧五年,邁又隨父在
蘇邁

蘇邁

杭州讀書。1075熙寧八年,邁再隨父在密州讀書。1077熙寧十年三月,十九歲蘇邁,經蘇軾向殿中侍御史呂陶(注2)同鄉求婚:“里門之游,篤於早歲;交朋之分,重於世姻。某長子邁,天資樸魯,近憑一藝於師傳。賢小娘子姆訓夙成,遠有萬石之家法。聊申不腆之幣,願結無窮之歡。”邁娶呂陶公女。次年(1078)八月生一子簞。(1081)辛酉神宗元豐四年,對試策進士第。1082元豐五年,邁妻呂氏病逝,葬黃州。(1084)甲子元豐七年,邁授饒州(今江西省鄱陽湖東)府德興縣尉,六月初九丁丑日,同父至齊安湖口石鐘山下,(注3)公分路赴德興任。期間,邁遵父囑,立志為民,身體力行,盡職盡責。蘇軾《與陳季常書》云:“長子邁作吏,頗有父風”。《德興縣誌·卷八》謂,邁公有政績,後人立‘景蘇堂’仰之。(1085)乙丑元豐八年正月,邁續娶石康伯(字幼安,故中書舍人石昌言之子)女。三月,蘇軾告病蒙準,邁隨父到徐州養病,城南立業‘蘇家湖’莊。(1086)丙寅元祐元年,蘇符生。初秋,邁罷德興任,責授酸棗縣令。1089元祐四年改任西安縣丞,因朝中程頤政岐而途中誥免。1090元祐五年十月,授雄州防禦推官,知河間令。1094紹聖元年,罷河間令回‘蘇家湖’。(1096)丙子哲宗紹聖三年,邁上書求職韶州仁化令,獲準。於是,趁赴任之機,將自己家眷和蘇過家眷都搬至惠州。後又因韶惠相鄰迥避謫籍而不得上任。蘇軾在給王古的信中說:“小兒授仁化,又礙新制,不得赴,蓋韶、惠亦鄰州也。食口猥多,不知所為”。軾貶瓊,蘇邁只好寄居惠州,挑起家庭重擔。1100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軾自瓊北歸,提舉成都玉局觀,自廣州後邁陪父北行,至常州,軾逝,遵父願,乘舟護柩經準汴赴汝州,並遷繼母王潤之靈柩來汝,與父合葬於汝州郟縣釣台鄉上瑞里(後人稱小峨眉山)。1104崇寧三年,蘇邁在汝州除服後,回蘇家湖居住。1107大觀元年,知嘉禾令(嘉禾為秀州,治嘉興)。蘇過有《送伯達兄赴嘉禾令》詩:“五歲臥箕穎,分甘一廛氓”。1112政和二年,罷嘉禾令,回蘇家湖。攜孫前往穎州看望叔父蘇撤。蘇撤有《喜侄邁還家》詩:“一別匆匆歲五除,還家怪我白髭鬚。懷中初見孫三世,巷口新成宅一區(侄房添一男孫,予亦葺成敝廬,皆別後事)。林下酒尊還漫設,床頭《易傳》近看無。老年遊宦真安往,南北相望結草廬” 。1113政和三年,55歲蘇邁在蘇家湖,常攜孫到皇藏峪龍崗泉岳父呂陶隱居處居住,至1119己亥宋徵宗宣和元年三月十五日,蘇邁卒於龍崗泉,終年六十一歲。遵蘇邁遺願,葬徐州城南小龍崗東無艷泉主穴龍頭之上。邁娶呂氏,續娶石氏,側室李氏、高氏,子六:長簞,次符,三籥,四筍,五笈,六笙。女適紫微舍人劉仲武。  注1:參考安徽‘蘇家湖’的《眉山堂蘇氏世家》‘蘇邁年譜’和蘇過《斜川集·送仲豫兄赴官武昌敘》:蘇邁生於(1059)己亥宋朝仁宗嘉祐4年。其中蘇過《斜川集·送仲豫兄赴官武昌敘》述:“長兄年五十有三,猶為州縣吏。”蘇過此敘作於政和元年(1111),上朔五十三年,當於嘉祐4年(1059)生於眉山。  注2:呂陶,字元鈞,號淨德,皇祐進士,曾任翰林侍讀侍講、殿中侍御史等職,為人忠厚正直,時王安石為相,改新法,他對策屢抨其過,觸怒王安石,貶其外任通判蜀州。之後,他又上書論蔡確、韓縝、章惇之奸等,得罪了一批當朝重臣。後被打入元佑逆黨,奪官後,他執意要入深山老林過隱居生活,在女婿蘇邁和外孫蘇簞的舉薦下,他來到皇藏峪北側龍崗泉邊,築茅墾荒,過著‘桃園’生活。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呂陶復召集賢殿修撰,知梓州。龍泉崗茅舍由蘇邁家人看護。  注3:蘇軾經常與長子蘇邁一起讀書作文,說古論今。有一天,父子倆不知怎的竟談到了鄱陽湖畔石鐘山的名稱由來。蘇邁從《水經注》等古書中找出許多說法,如“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止響騰,餘音徐歇”。對這些說法,蘇軾都覺得是牽強附會,實不可信。蘇邁想找其它書,蘇軾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學問、考證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憑道聽途說就妄下結論。看來,石鐘山這個問題,還必須實地考察求實才能解決呢!”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今江西省鄱陽湖東)擔任縣尉,48歲的蘇軾送他到湖口,順便帶著蘇邁一起考察石鐘山。白天,廟裡的和尚叫一個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間挑了其中的一二塊石頭來敲打地,父子倆當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當晚,父子倆乘著小舟來到山的絕壁下,沿著山腳尋找。尋到一個地方,只聽見一陣陣清暢高揚的聲音,“噌 如鐘鼓不絕”,原來,這裡的山腳下遍布石竅,大小、形狀、深淺各不相同。它們不停地受到波濤撞擊,所以才發出各種不同的音響,宛若周景王的無射鍾,魏莊子的歌鐘,龐大樂隊中的鐘鼓齊鳴一般……父子倆此刻終於恍然大悟:這才是“石鐘”名稱的由來啊!難能可貴的是,蘇軾能抓住父子倆同探石鐘山這件事,諄諄告誡兒子蘇邁:“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為讓兒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實”的重要性,蘇軾又提筆撰文,寫下名篇《石鐘山記》。

故事一

  蘇軾下獄後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後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於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訊息,就改送魚,以便心裡早做準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託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其一:“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詩作完成後,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賞蘇軾的才華,並沒有將其處死的意思,只是想藉此挫挫蘇軾的銳氣。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餘,也不禁為如此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台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

故事二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因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擔當團練副使。這是一個閒差使,43歲的蘇軾得以有閒經常與長子蘇邁一起讀書作文,說古論今。有一天,父子倆不知怎的竟談到了鄱陽湖畔石鐘山的名稱由來。蘇邁從《水經注》等古書中找出許多說法,如“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止響騰,餘音徐歇”。對這些說法,蘇軾都覺得是牽強附會,實不可信。蘇邁想找其它書,蘇軾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學問、考證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憑道聽途說就妄下結論。看來,石鐘山這個問題,還必須實地考察求實才能解決呢!”

由來

  “石鐘名稱由來”這一問題,在蘇軾父子倆的心中一懸就是5年,一直到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決的機會。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今江西省鄱陽湖東)擔任縣尉,48歲的蘇軾送他到湖口,順便帶著蘇邁一起考察石鐘山。白天,廟裡的和尚叫一個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間挑了其中的一二塊石頭來敲打地,父子倆當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當晚,父子倆乘著小舟來到山的絕壁下,沿著山腳尋找。尋到一個地方,只聽見一陣陣清暢高揚的聲音,“噌 如鐘鼓不絕”,原來,這裡的山腳下遍布石竅,大小、形狀、深淺各不相同。它們不停地受到波濤撞擊,所以才發出各種不同的音響,宛若周景王的無射鍾,魏莊子的歌鐘,龐大樂隊中的鐘鼓齊鳴一般……父子倆此刻終於恍然大悟:這才是“石鐘”名稱的由來啊!   難能可貴的是,蘇軾能抓住父子倆同探石鐘山這件事,諄諄告誡兒子蘇邁:“石鐘”名稱由來,此事本不難明白,只須實地考察就行了,由於一般人不肯去下這功夫,寧願到書本里去尋找答案,而淺薄的人又往往附會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來解釋,最終以訛傳訛,使本不難明白的事千百年來不得明白。你應當切切記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是不可能找到正確答案的!

其他信息

  為讓兒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實”的重要性,蘇軾又提筆撰文。於是,蘇邁乃至後人就讀到了出自蘇軾筆下的名篇《石鐘山記》。   《水滸傳》寫的小蘇學士,指的是蘇軾的弟弟蘇轍。但南宋王明清《揮麈後錄》說“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史,草札頗工。”《水滸傳》則讓小蘇學士為其兄背了個黑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