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王士禎書法>> 王士禎百科介紹字帖

王士禎百科介紹

生平簡介

  王士禎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晉,為明朝河南省布政使。士
王士禛全身像

王士禛全身像

禎出生於河南官舍,祖父呼其小名為豫孫。五歲入家塾讀書,六七歲時讀《詩經》。順治七年(1650),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與大哥王士祿、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詩名。順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進士,文名漸著,23歲遊歷濟南,邀請在濟南的文壇名士,集會於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和作者甚多,當時被文壇稱為“秋柳詩社”,從此聞名天下。後人將大明湖東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  順治十六年(1659),任揚州推官,“晝了公事,夜接詞人”,康熙十七年(1678),受到康熙帝召見,轉侍讀,入值南書房。升禮部主事,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不久,因受王五案牽連,被以“瞻循”罪革職回鄉。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帝眷念舊臣,特詔官復原職,因避雍正諱,改名士正。乾隆賜名士禎,諡文簡。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世貞)、李(攀龍)之膚廓,鍾(惺)、譚(元春)之纖仄,於是談詩者競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為有韻之語錄;元詩縟艷,流為對句之小詞。於是士禎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錢鍾書在《談藝錄》中評王漁洋的詩:“一鱗半爪,不是真龍”。  王士禎的詩清新蘊藉、刻畫工整,散文、詞也很出色。他提出的神韻詩論,淵源於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要訣。所傳詩文中,有不少題詠濟南風物,記敘濟南掌故之作。 曾為蒲評點《聊齋志異》並題詩共勉。  一生著述達500餘種,作詩4000餘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雜俎類筆記《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
王士禎故里

王士禎故里

康熙四年(1665年),王士禎升任戶部郎中,到京城為官。當時的京城才人墨客雲集,為王士禎施展才華提供了舞台,他在詩歌創作中提出“神韻”說,開一代詩風。王士禎多才多藝,有大量名篇傳世,他寫景的詩文尤其為人稱道,所作小令中的“綠楊城郭是揚州”一句,被當時許多名畫家作為畫題入畫。王士禎的才華很快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康熙皇帝稱其“詩文兼優”,“博學善詩文”。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士禎受到皇帝的召見,“賦詩稱旨,改翰林院侍講,遷侍讀,入仕南書房”,成為清代漢臣由部曹充詞臣的第一人。康熙皇帝還下詔要王士
淄博王士禎紀念館

淄博王士禎紀念館

禎進呈詩稿,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殊榮。王士禎遂選錄自己300篇詩作進奉,定名《御覽集》。從此,王士禎平步青雲,常常得到御賜字畫,還多次參加重要宴飲。   當時,王士禎詩名揚天下,官位也不斷遷升,成為清初文壇公認的盟主,一時間,詩壇新人、文壇後輩到京城求名師指點作品,往往首先拜見王士禎,如能得其一言片字褒獎,就會聲名鵲起。蒲松齡是落拓不第的文人, 《聊齋志異》也久不被世人認識,當蒲松齡找到王士禎時,王士禎“加評騭而還之”,還贈詩蒲松齡:“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為了讓《聊齋志異》出版,王士禎在該書上大書“王阮亭鑑定”,使得各家書坊爭相求索書稿,刊刻《聊齋志異》“以為榮”。當時的名流稱讚此事:“國家文治軼千秋,扢雅揚風,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稱首。”   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要訣。所傳詩文中,有不少題詠濟南風物,記敘濟南掌故周村城西長白山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吸引了王士禎,他便在修建了別墅,名叫“夫於草堂”。每逢閒暇便來遊玩小住。盛夏酷暑,則全家來此消夏。這裡有漫山的森林,清碧的泉水,鹿鳴鶴舞,湖光山色,是難得的避暑勝地。附近又有繁華的周村,生活十分方便。苑城的袁守侗等大官僚,也都在山中見有別墅。   王士禎被罷官後,曾長期在山中別墅居住,登峰觀瀑,臨池戲魚。有時登臨會仙高峰,謠望清河碧帶,芽莊湖帆
王士禛幽篁坐嘯圖

王士禛幽篁坐嘯圖

,乘興吟喔“東山清風來,西澗涼雨度”。興致高時,仰天長嘯,空谷傳響,極為愜意。他的《長白山錄》對長白山周圍的自然景色、山川風物做了詳細記敘,《夫於草堂集》、《香祖筆記》等,也是在這裡寫成的。   王士禎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王士禎的詩清新蘊藉、刻畫工整,散文、詞也很出色。他提出的神韻詩論,淵源於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之作。  王士禎是清初詩壇上“神韻說”的倡導者。後人所輯《帶經堂詩話》,反映了他的論詩主張。王士禎論詩以“神韻”為宗,而其淵源則本於司空圖和嚴羽。他鼓吹“妙悟”、“興趣”,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的最高境界。強調淡遠的意境和含蓄的語言。王士禛的詩歌創作,早年從明七子入手,“中歲逾三唐而事兩宋”,晚年又轉而宗唐,但是在這三次轉變中,提倡“神韻說”是貫穿始終的最能體現王士禎“神韻說”理論,並且寫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絕句。

作品詳細

先祖事略

  王士禎  山人名士禎,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諸城人。
感舊集十六卷 清·王士禎編

感舊集十六卷 清·王士禎編

始祖諱責遷,濟南新城著藉焉,稱琅琊公。後避居新城之曹村,為某大姓傭作。一日大風晦暝,有一女子從空而墮,良久既霽,公於塵坌中得之。雲即諸城縣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覺至此。時公方鰥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為天作之合,遂令諧伉儷焉。  二世祖諱伍,有善行,稱善人公。琅琊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謹,事父母諸兄皆得其歡心,尤好施予,歲時勤力治家,人產計口給食,余悉以賑鄉里貧乏者。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枝疏,時作糜哺餓者於其下。諸餓者以次受糜,紡其笠於槐,累累如也。鄉人呼之曰“王菩薩”,而稱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諱麟明,經官潁川王府教授,稱潁川公。潁川為善人次子,生而警穎強記,於書無所不睹。十四補博士弟子員,每試輒冠其群。數困棘闈,隨例應里選,官永平郡司訓,勸學興行,為多士式。最後遷教授潁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傳稱公內廉行修。人倫醇備。事大父琅琅公至孝,遇諸兄弟門以內,蒸蒸如也。  高祖諱重光,字廷宣。潁川公卒,哀毀如禮,服闕除戶部。當事以其能,晉秩僉事,守雲中。強直奉法,軍民賴之。尋晉參議,守上谷。條上谷機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當事意,調貴陽。丁巳,肅皇新三殿,求大木,取辦貴竹。公至,彝人爭以所知異木走報公。公深入其阻。衝風瘴癘,勤事以死。事聞,特加恩恤,賜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績詔贈太僕寺少卿。公性孝友,為潁川公次子,方齔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繼母常、岳、盧,如所生。兩弟早夭,撫其遺孤,不殊己子。居鄉,恂恂退讓,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艱險。及卒,無一語及家事。世廟諭祭文,有“忠勤報國”之褒,故稱忠勤公焉。  (選自《漁洋山人自撰年譜》,有刪改)

譯文

  我名叫士禎,姓王,字子真,青州諸城人。
王士禎編 文粹詩選六卷

王士禎編 文粹詩選六卷

始祖名叫王責遷,濟南新城藉人,世人稱琅琊公。後來避亂居住在新城的曹村,給某大姓人家做傭人。有一天颳起大風,天空昏暗,一女子從天而降,好一會兒風停了,天空明朗,始祖在塵土中看到她。她自稱是諸城縣初氏之女,早晨起來取火,不知不覺就來到這個地方。當時始祖正好孤身一人,女子十八九歲。主人認為是天賜良緣,就叫他們結為夫妻。  二世祖名叫王伍,有善良的德行,人們稱他叫“善人公”。琅琊公有五個兒子,善人公最小,他生性淳樸謹慎,對待父母和幾個兄長,都能得到他們的歡心,他尤其喜歡施捨,時常勤於治理家務,按人定量供給糧食,剩餘的全部拿來救濟鄉里貧困缺糧的人。家門前種有一棵槐樹,枝繁葉茂,(善人公)時常在下面煮粥給飢餓的人吃,那些飢餓的人依次得到粥。(善人公)還在槐樹下編織斗笠,常常像這樣。鄉里人稱呼他叫“王菩薩”,而稱呼他家叫“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名叫王麟明,官至潁川王府教授,世人稱潁川公。潁川公是善人公的第二個兒子,生來機警聰明,記憶力強,對於書無所不讀。十四歲補博士弟子員,每次考試都得第一。後來屢試不第,隨著常例參加地方官推舉選拔,官至永平郡司訓,他勉勵人們學習並努力實行,成為許多士人的榜樣。最後升任潁川王府教授。到任後,疾病發作,一年後去世。志傳上稱他為公內廉行修。他長幼尊卑分得極細。對大伯父琅琅公最孝順,遇到哥哥兄弟們很尊敬,天天如此。  高祖名叫王重光,字廷宣。潁川公去世後,他十分哀傷盡其禮節,補缺升任戶部員外郎。因為他做事能幹,進升為僉事,做雲中郡守。他強硬耿直,奉公守法,軍隊百姓都信賴他。不久升為參議,駐守上谷。呈奏上谷應該做的十二件事,完全符合法則。因為違背了上司的意圖,調任貴陽。丁巳年,皇帝新建三大殿,要用大木料,在貴州一帶採辦。他到後,彝人爭著跑去把所知道的奇異樹木告訴他。他深入險要的地方(調查勘采)。冒著寒風瘴癘,勞累過度而死去。皇上聽說後,特地加以撫恤,賜祭文以厚葬。壬戍年的秋天,三殿落成,因為他先前有功,皇上下詔追贈太僕寺少卿。他天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潁川公的第二個兒子,剛換牙齒時母親沈安人就去世了。後來奉養三個繼母常氏、岳氏、盧氏,就像對親生母親一樣。兩個弟早亡,撫養他們的孩子,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住在鄉里,小心謹慎,謙虛退讓,是君子啊。遇到事情十分慷慨,不避艱險。到去世時,沒有一句話說到家事。祠堂祭文,有皇帝“忠勤報國”的褒獎,所以稱為忠勤公啊。

理論觀點

  清初詩人王士禎是繼司空圖、嚴羽之後倡導神韻理論的又一大家 是
清·王士禎撰 池北偶談二十

清·王士禎撰 池北偶談二十

“神韻說”的“集大成”者。他也因標舉“神韻”而名聲大噪。遺憾的是 ,王漁洋平生只“拈出神韻”二字 ,並未對此作正面系統闡述。後世注家各執己見,紛紛詮釋 ,出現了一些不同觀點 :  有認為“神韻”即 “格調”亦即 “肌理” ,它是“徹上徹下無所不該”的 ,這是翁方綱“泛神韻論”的解釋。有認為 即,郭紹虞先生力主此說 ,他指出 :“神韻”“韻” “實則漁洋所謂神韻 ,單言之也只一‘韻’字而已。 ”敏澤先生以為神韻 “有時是指創作上和形似 ,形式等等相對應的內在的神似、氣韻、風神等一類的東西” ,“有時它又是指創作中那種在內容上以寫景為特點,在風格上比較清新 ,富有詩情畫意的氣氛和境界。 ”蔡鍾翔先生認為 :神韻是“古淡清遠的意境”。吳調公先生在其著作《神韻論》“。葉嘉瑩先生也說 :總論中則說 :神韻的主要內涵是指詩味的清逸淡遠”“總清遠二妙 ,則為神韻。 ”錢鍾書先生在談到漁洋詩論時亦評述道“神韻乃詩中最高境 :界” ,”“說 ,說等等。以上諸“優遊痛快 ,各有神韻。 此外還有味外味”“神韻分離 ,以韻為主”說自有其合理乃至深刻的方面 ,它們都不同程度地談到“神韻”的某種內涵。然而就漁洋詩論和詩歌創作的實際傾向來看 ,似感不甚妥切。筆者認為 ,王漁洋標舉的 “之 神韻”“神韻說”“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詩歌藝術風格上 ,優遊不迫”與“沉著痛快”兩種風格並舉而又側重於古淡閒遠一格 (簡稱“並舉說”   ),二是指在某一首詩歌中追求“與的高度統一 ,重在詩的內在品質 ,韻”則偏重詩的外在風貌神”“韻”“神”“(簡稱“統一說”)。   明清時期對古典文學文法的研究日趨深入縝密,而與此同時王士禎王漁洋的“神韻說”卻又別開生面,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文法研究所執著的具體的文本形式,對古典作品藝術價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更加玄奧的層面。   然而,究竟應當怎樣理解王漁洋的神韻說在古典文學形式觀念的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卻還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王漁洋自己在說明他的神韻說理論時說,他最喜歡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個字;有時又標舉出嚴羽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八個字來說明神韻的含義
王士禛放鷳圖(局部)

王士禛放鷳圖(局部)

。從他的神韻說觀念和這些解釋中很容易得出這樣的觀點:神韻是指作品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某種情思內涵而不是形式方面的特點。翁方綱為了澄清神韻說的玄虛之論,在專析神韻說的《神韻論》文中把神韻解釋為“下筆如有神”的“神”,“熟精文選理”的“理”,乃至格調、肌理等,而最終歸之為“君形者”,似認為神韻屬於內蘊方面的東西。現代學者錢鍾書先生在談及神韻時說,神韻“非詩品中之一品,而為各品之恰到好處,至善盡美”,也就是入神之意。 用“君形者”、“神”或神氣、入神來解釋神韻,都意味著是從作品內蘊的角度來理解神韻的。這樣理解當然不錯,因為“神韻”之“神”肯定與內在的精神意蘊相關。但這樣解釋的結果,“神韻”的“韻”字似乎還沒有落到實處。當代學者吳調公先生則對神韻說中的“神韻”一詞作了更細緻的分析:   神與韻,原來是渾然一體。但細細分析起來,卻有一個由“神”生“韻”的過程。哪怕這變化很倏忽、很隱約,但卻分明包含著歌德所強調的一種“灌注”過程。既有詩人主觀“精神”的傾注,也有因灌注的需要從而有待於涵茹式地渟蓄或噴薄式地張揚,形成一種洋溢著“生氣”的載體。   總的說來,神韻論者比古代各種詩論家都更為注意“韻”,注意帶著內在節奏感的心靈的流動。   吳調公先生不僅指出了神韻說所包含的“神”和“韻”,即內在的精神與外在的節奏兩個方面,而且強調了神韻說的重心是在“韻”的方面,即“帶著內在節奏感的心靈的流動”。   如果把嚴羽看作神韻說的先驅之一,那么應當說他所說的“別材”、“別趣”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興趣”還只是指示了一種模糊惝恍的意蘊,還沒有將神韻的問題真正鍥入到文本分析的實處,因而還沒有構成關於藝術形式問題的觀念。王漁洋則不同,他的神韻說已成為可認知甚至可效法的東西,也就是說已經形式化了。翁方綱批評人們把神韻誤當作王漁洋的發明:“詩以神韻為心得之秘,此義非自漁洋始言之也,是乃自古詩家之要眇處,古人不言而漁洋始明著之也。” 為什麼人們會把古已有之的東西當成是王漁洋的發明呢?除了因為王漁洋特標舉出神韻說的名目以立門戶外,更重要的是王漁洋談論的神韻雖標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實際上卻有路徑可尋。

代表作品

  提起清人王士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三柳”——“《秋柳》詩”、
王士禎編 唐賢三昧集上中下

王士禎編 唐賢三昧集上中下

“秋柳詩社”、“秋柳園”。   王士禎是清初傑出的詩人。他自幼聰慧過人,尤喜賦詩。他少年時在濟南居住,向以濟南人自稱,一生寫有許多詠濟南山水風光的詩作。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一個秋日的下午,濟南大明湖上,王士禎正和幾個文友觀覽遊玩。此時,天氣漸涼,大明湖岸邊的垂柳,已是翠褪黃顯,乍染秋色了。王士禎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觸動,遂賦出了著名的《秋柳》詩四首: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愁生陌上黃聰曲,夢遠江南烏夜村。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娟娟涼露欲為霜,萬縷千條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婦鏡,江乾黃竹女兒箱。空憐板渚隋堤水,不見琅琊大道王。若過洛陽風景地,含情重問水豐坊。”  “東風作絮糝春衣,太息蕭條景物非。扶荔宮中花事盡,靈和殿里昔人希,相逢南雁皆愁侶,好語西烏莫夜飛。往日風流問枚書,梁園回首素心違。”  “桃根桃葉正相連,眺盡平蕪欲化煙。秋色向人猶旖旎,春閨曾與致纏綿。新愁帝子悲今日,舊事公孫憶往年。記否青門珠絡鼓,松柏相映夕陽邊。”  這四首《秋柳》詩,意韻含蓄,境界優美,詠物與寓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更叫人嘆絕的,是全詩句句寫柳,卻通篇不見一個“柳”字,表現出詩人深厚的藝術提煉功底。  王士禎寫《秋柳》四首時,才24歲,在這之前,他已經高中進士,並以眾多詩作聲名在外,然而真正使他舉國“文”名的,卻是這《秋柳》四首。此詩傳開,影響巨大,大江南北一時應和者甚眾,連顧炎武也由京抵濟,作《賦得秋柳》唱和。由於各地眾名家對《秋柳》詩的唱和,因此產生了享譽當時文壇的文社——“秋柳詩社”。“秋柳詩社”在中國文學史上留有彩色的印記。  《秋柳》詩四首,究竟是在大明湖什麼地方作成的呢?王士禎在其《菜根堂詩集序》中云:“順治丁酉秋,予客濟南,諸名士雲集明湖。一日會飲水面亭,亭下楊柳千餘株,披拂水際,葉始微黃,乍染秋色,若有搖落之態。予悵然有感,賦詩四首。”這裡清楚地說明,《秋柳》詩是在大明湖水面亭所作。據考證,所謂“水面亭”,全名應該是“天心水面亭”,位在當今大明湖南岸稼軒祠附近,早已毀佚。   由於《秋柳》詩是王士禎的成名代表作,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詩人,就把大明湖東北岸匯泉堂附近的一處館舍院落命名為“秋柳園”。(亦有人說秋柳園就是王士禎少年時在濟南的故居。)舊時的秋柳園土牆木棟,柳絲裊裊,是個幽靜清寧的地方。如今,秋柳園早已湮沒,但其遺址風光依舊,從這裡看去,水光粼粼,荷紅芙綠,岸柳披拂,明湖風光盡收眼底。作為濟南重要的人文景觀,秋柳園在濟南的人文史上有著顯著的位置。

部份詩詞

秦淮雜詩

  (二十首選—)  傅壽清歌沙嫩簫,紅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見青溪長板橋。

真州絕句

  (六首選一)  江乾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鱸魚。

初春濟南作

  山郡逢春復乍晴,陂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後千峰半入城。

秋柳

  (四首選—)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  愁生陌上黃聰曲,夢遠江南烏夜村。  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高郵雨泊

  寒雨秦郵夜泊船,南湖新漲水連天。  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浣溪沙·紅橋

  其一  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西望雷塘何處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煙芳草舊迷樓。  其二   白鳥朱荷引畫橈,垂楊影里見紅橋,欲尋往事已魂消。  遙指平山山外路,斷鴻無數水迢迢,新愁分付廣陵潮。

息齋夜宿即事懷故園

  夜來微雨歇,河漢在西堂。螢火出深碧,池荷聞暗香。  開窗鄰竹樹,高枕憶滄浪。此夕南枝鳥,無因到故鄉。

蝶戀花·和漱玉詞

  涼夜沉沉花漏凍,欹枕無眠,漸覺荒雞動。此際閒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憶共錦衾無半縫,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往事迢迢徒入夢,銀箏斷續連珠弄。

題秋江獨釣圖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王士禎紀念館

  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折薈,鋒熔袖坐落在所趕桓台縣新城鎮闡訴譯新立村岡二姓街北,是走賢為尺漫祭明代揮點王重光慮沂而建。  該祠初建於1588年(躬炬明把杉萬曆十六年)建成,當時規模宏大,但現存面積只有原來蹈謎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長88敞葬米,東西寬43米宮零乎,繹將占地3784平方米。卡爾汁院內有正堂5楹縫找,中間3間出廈。狗狠長22宋陝米,高14米,進深9.65米,全為磚木結構,物炒瓴瓦起貓蛇脊,木椽單檐。父嬌堂內有合抱圓木柱8森識根,頂部棟樑上飾屏波有彩繪,呀輕創內壁牆上鑲嵌石碣85塊,尺漫保存完好垃載。碑文集歷代書法名家鍾繇凱先、王羲之、王釘命獻之開僧、歐陽洵、柳公權、芭此虞世南的建巴字刻愛沓廉成,真、草躋旨轟、隸、甚柑參篆諸體俱備擬潰。堂烹旁內還有王重光刀詞核及其屬下王、張揭皖二指揮的碑刻彩繪像。後堂3間,燦霧稱為“復營罕司馬祠”,原蹈謎是拾赫明末兵部尚書王象乾的祠堂,現拓為王士禎紀念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