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王珣書法>> 王珣百科介紹字帖

王珣百科介紹

  王珣(349~400年)字元琳,小字法護。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
王珣墨跡

王珣墨跡

侄。王珣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卒於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年)。  弱冠時為桓溫掾,與謝玄一起為桓溫敬重,嘗稱“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後轉為主簿,和郗超一起深為桓溫信賴。本為謝氏婿,與謝安不和,導致當時王謝二族交惡。謝安去世後,仍往哭謝安,並被孝武帝倚仗,歷任要職。孝武帝司馬曜,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累官左僕射,加征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追贈車騎將軍、開府,謚曰獻穆。史稱其“好聚財物”。有五子:王弘、王虞、王柳、王孺、王曇首,宋世並有高名。  董其昌評其書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晉書》本傳

  珣字元琳。弱冠與陳郡謝玄為桓溫掾,俱為溫所敬重,嘗謂之曰:“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珣轉主簿。時溫經略中夏,竟無寧歲,軍中機務並委珣焉。文武數萬人,悉識其面。從討袁真,封東亭侯,轉大司馬參軍、琅邪王友、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  珣兄弟皆謝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安既與珣絕婚,又離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釁。時希安旨,乃出珣為豫章太守,不之官。除散騎常侍,不拜。遷秘書監。安卒後,遷侍中,孝武深杖之。轉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在郡為士庶所悅。征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轉左僕射,加征虜將軍,復領太
王珣墨跡

王珣墨跡

子詹事。  時帝雅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並以才學文章見昵於帝。及王國寶自媚於會稽王道子,而與珣等不協,帝慮晏駕後怨隙必生,故出恭、恢為方伯,而委珣端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謚議,皆珣所草。  隆安初,國寶用事,謀黜舊臣,遷珣尚書令。王恭赴山陵,欲殺國寶,珣止之曰:“國寶雖終為禍亂,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發,必大失朝野之望。況擁強兵,竊發於京輦,誰謂非逆!國寶若遂不改,惡布天下,然後順時望除之,亦無尤不濟也。”恭乃止。既而謂珣曰:“比來視君,一似胡廣。”旬曰:“王陵廷爭,陳平慎默,但問歲終何如耳。”恭尋起兵,國寶將殺珣等,僅而得免,語在國寶傳。二年,恭復舉兵,假珣節,進衛將軍、都督琅邪水陸軍事。事平,上所假節,加散騎常侍。  四年,以疾解職。歲余,卒,時年五十二。追贈車騎將軍、開府,謚曰獻穆。桓玄與會稽王道子書曰:“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雖逼嫌謗,才用不盡;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時事艱難,忽爾喪失,嘆懼之深,豈但風流相悼而已!其崎嶇九折,風霜備經,雖賴明公神鑒,亦識會居之故也。卒以壽終,殆無所哀。但情發去來,置之未易耳。”玄輔政,改贈司徒。  初,珣既與謝安有隙,在東聞安薨,便出京師,詣族弟獻之,曰:“吾欲哭謝公。”獻之驚曰:“所望於法護。”於是直前哭之甚慟。法護,珣小字也。珣五子:弘、虞、柳、孺、曇首,宋世並有高名。

《伯遠帖》

  王珣真跡《伯遠帖》的年代僅次於陸機的《平復帖》,堪稱無上至寶,其書體為
《伯遠帖》

《伯遠帖》

成熟的行草,運筆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灑脫,確實是晉人特有的風神,堪與二王爭輝,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紙本,行書,縱25.1厘米,橫17.2厘米,其紙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貴。其歷來為後世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伯遠帖》是王珣給親友的一通書函。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它的筆畫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此帖經北宋內府收藏,著錄於《宣和書譜》,明代董其昌等都曾收藏,《書畫記》、《平生狀觀》、《墨緣匯觀》有著錄。乾隆年間入內府,乾隆皇帝弘曆視其為無上之寶,將此帖與《快雪時晴帖》 、 《中秋帖》藏於養心殿西暖閣,專設三希堂,以盡賞玩珍寶之美意。  辛亥革命後,清室覆亡,遜帝溥儀攜文物出逃,《伯遠》、《中秋》二帖正在其內。1937年,二帖售予袁世凱的差官郭葆昌。郭氏是一位古玩商,常將書畫、名瓷賣出海外,牟取厚利。事為張伯駒先生所知,生怕二希流落海外,即請惠古齋的柳春農居間,願以高價收購二希,郭氏要求搭賣李白《上陽台帖》、唐寅 《孟蜀宮妓圖》軸等,議價20萬元,先付6萬,餘款以一年為期結清。  不料當年夏天,盧溝橋事變,金融凍結,餘款至次年不能付,只能以二希退還。  抗日戰爭勝利後,郭葆昌已歿,張伯駒向郭氏之子郭昭俊重提舊事,要價黃金一千兩,而且不能還價。往返磋商,尚未有成議,時宋子文以行政院長來京視察,郭子將二希向宋行賄,謀得中央銀行北京分行襄理之職。這一事件在上海的《新民晚報》“造型”副刊被揭露,一時傳說紛紜,引起文藝界正義之士的強烈不滿。宋子文畏物議,不得已將二希退予郭子。  《新民晚報·藝壇通訊》載云:“希世珍品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前由袁世凱差官郭世五(即郭葆昌)之兒獻於宋子文,據悉宋不敢收,已還郭子,刻原件存中南銀行,郭子仍待價而沽,國寶之下落如此!”  又至北京解放前夕,郭子從上海取出二希,攜逃至香港轉台灣。《新民晚報》又載云:“王珣、王獻之二帖,今由郭昭俊自中南銀行取出,攜至台北,將求善價。此種國寶竟容私人如此匿逃,又竟無人管,怪極!”  新中國成立以後,儘管千頭萬緒,百廢待興,但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物的收藏,周恩來總理並親自過問此事。時郭子居香港,二希押於英國某銀行,流落海外,幾乎已成定局。但因為人民政府千方百計、不惜一切代價的努力,終於以重金將這兩件無價的希世國寶,重新收回故宮博物院中。

世說新語

  古文  王珣、郗超並有奇才,為大司馬所眷拔。珣為主簿,超為記室參軍。超為人多須,珣狀短小,於時荊州為之語曰:“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王東亭與謝公交惡。王在東聞謝喪,便出都詣子敬道:“欲哭謝公。”子敬始臥,聞其言,便驚起曰:“所望於法護。”王於是往哭。督帥刁約不聽前,曰:“官平生在時,不見此客。”王亦不與語,直前哭,甚慟,不執末婢手而退。  白話  王珣與郗超都有傑出的才能,受到大司馬桓溫的提拔。王珣擔任了主簿,郗超擔任了記室參軍。郗超的鬍鬚濃密,王珣的形體矮小。當時荊州地方給他們編了歌謠說:“大鬍子參軍,矮個子主簿。能令桓公喜,能令桓公發怒。”   東亭侯王珣和謝安雙方結了仇(王珣原娶謝安弟弟謝萬的女兒,王殉弟弟王珉亦娶謝安的女兒,後因猜忌產生摩擦,都離了婚,兩家便成了仇人)。王殉在東邊聽說謝安去世,就到京都去見王子敬(王獻之)說他想去哭吊謝安。子敬起初還躺著,聽了他的話,就驚訝地起來說:“這是我對你的希望。”王於是就去哭吊。謝安帳下的督帥刁約不讓他上前,說:“大人活著的時候,從來不見這個客人。”王珣也不理他,徑直上前哭吊,哭得非常傷心,結果沒有按常禮握謝琰(小名末婢)的手就退出來了。
返回
王珣_王珣介紹_書法字典小程式
王珣_王珣介紹_書法字典
王珣_王珣介紹_書法字典糾錯
王珣_王珣介紹_書法字典

王珣_王珣介紹_書法字典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
王珣_王珣介紹_書法字典 載入中....

書法推薦

精彩推薦

上拉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