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魏了翁書法>> 魏了翁百科介紹字帖

魏了翁百科介紹

簡介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
魏了翁

魏了翁

江(今屬四川)人。慶元五年(1199)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開禧元年(1205),以武學博士對策,諫開邊事,被劾狂妄,改秘書省正字。明年,遷校書郎,出知嘉定府,以養親歸里,築室白鶴山下,授徒講學。嘉定初,知漢州。歷知眉州、瀘州、潼川府。入朝權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盜名,謫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從之學。紹定四年(1231)復職。五年,進寶章閣待制,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史彌遠卒,召為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兼江淮督府。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諡文靖。《宋史》有傳。南宋後期,學派變為門戶,詩派變為江湖,了翁獨窮經學古,與真德秀齊名。有《鶴山全集》一百零九卷,內有長短句三卷,十九為壽詞,為宋人詞集所罕有。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七以為「皆壽詞之得體者。」張炎《詞源》卷下云:「難莫難於壽詞,倘盡言富貴則塵俗,盡言功名則諛佞,盡言神仙則迂闊虛誕。」至今在重慶潼南還有他修葺的翁亭。

生平概述

  
魏了翁

魏了翁

一一九九年,考取進士,任四川省成都節度判官。一二O二年,任南宋學府中學位最高的人。第二年,任宋時高級官員及庶民秀子弟學校教官。一二O五年,任直學士宮。因敢於直言,受到朝廷最高監察院官員指責,被貶到朝廷一個部門當校對文字官員。第二年,才升任校書郎官。第三年,朝廷招收諸賢,了翁靠真才實學被選中。因他對宰相專權行為不滿,力辭召命。辭官回鄉在白鶴山下築室,開門接收弟子,有眾多有識之士背書籍前來學習。他人住學府,又親自訓督學員,使當時鄰里及四方許人都知道義理這門知識。  經過一段時期後,了翁派遣擔任四川省廣漢縣縣官。到任後,他為民請命,免賦稅,除科弊,善俗為治,政績顯著。後因會境內橋壞,有人被壓死,一個部官吏誣告,了翁被降官一級,到福建省建寧縣主管武夷山沖知觀。才過幾個月,官復原職,擔任四川省眉州縣縣官,在素有文物之幫的眉州做了許多利民的事情,一些好風俗和好傳統得到發揚。文風為之大振。  一二二一年,朝廷提升了翁到四川省二治縣任提點刑獄官。在這十五年期間,他歷任轉運判官;直秘閣官;秘書監官等職務。治績大著,眾人有口皆碑。理宗皇帝執政後,時事多變。了翁積憂成疾,三次上奏要求隱退,都不批准。卻又任起居郎官。那時,因雷聲非時(雷聲按季節,但不是時候而發雷聲)認為異常,皇上心神不定。了翁入對,闡述理學與政見,指出「心」的作用。並為皇上謀求久安長治計策。不久,又為一個降職後死去的官員無處埋葬之事據理力爭,被一個官員指控為首倡異論。朝廷竟以欺世盜名、朋邪謗國罪,把了翁削官三等,後到湖南省靖縣居住。不久,了翁再入朝,宰相想要拉攏,他不與苟同。在三年時間裡,了翁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那時,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幾個省的許多讀書人背著書籍紛前來求教。這一時期,了翁勤勞恭謹,全身心地投入傳授理學知識,並著久九經要義鑼一百卷。成為當時最好的著作。  一二三一年,了翁官復原職,主管福建省寧縣武夷山沖佑觀。第二年改任江西省九江縣提舉官,又任寶章閣待制,四川省三治縣安撫使,安徽省合肥地方官。了翁面對方圓二千里,而武備不修、城郭不治的狀況實感憂心忡忡。特上奏申請綜合整治。在他的努力下,維修了城牆,增置了軍事器才,又訓練牌手,嚴明軍紀,興辦學校,除賦稅,恢復社侖,創立公墓,籌建敬老院。才幾個月時間,百廢俱興。人民歡聲笑語,一片緊榮景象。一二三三年,他任華文閣待制,因各項工作成績突出,皇上表彰他並贈金帶,以資鼓勵。入朝以來,了翁見一些高官顯貴大權獨攬,廢法紀,無綱常,致政權腐敗,不可救藥。他疾惡如仇,在應詔赴任途中,給理宗皇帝上疏日:「時政有十弊,建議皇帝恢復歷來好的傳統,以表新興之大為。」他的整頓朝政十項建議,其中第二、三項關於恢復二府之法規與恢復都堂之紀律,以便聚議及嚴明朝綱和第六項恢復台諫制度,以便公開進退人才等建議,至今仍有非常現實的意義。我們應該以史為鑑。十項建議論述萬餘言,引事實,切時弊,分是非,講利害,皇上讀畢,深受啟發和震動,手拿奏章舉讀成誦。從此,舊典章都得到恢復。  了翁於二三一四年冬十月任禮部尚書兼直學院。他忠於職守,縱論政事,詢察民情,訪問人才,召從臣集議,許多事情做得認真、紮實,不負眾望。回朝六個月前後共上奏廿多章,全是當務之急。皇上欲引了翁參與共商國政事,而嫉妒他人的台伙竭力排斥,使他不能安於在職。第二年十一月,了翁因熟知兵書、兵法,又量力國家,榮幸擔任端明殿學士,參預皇上機要工作、撰寫文書等。又任守宋時最高軍事機關(今國防部)副職。十二月,督視京湖軍馬。恰逢江淮督府長官死去,又把全部政務託付了翁。那時正值元軍侵犯宋境,且戰事失利,朝廷驚慌,皇上憂慮。一次例行朝拜結束後,理宗皇帝面了翁一首親筆的唐人嚴武詩「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贈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遺沙場匹馬還。」和「鶴山書院」四個大字,並贈金帶鞍馬,又命宰相、重臣關外設宴餞行。了翁掌管邊關兵馬戰事後,即以吳潛為參謀官,趙善潮·馬光祖為參議官,重申軍規,嚴明軍紀,並身先士卒,加強練兵,一時軍力大增。由於全軍上下團結一心,奮勇殺敵很快擊敗了元軍。了翁勝不驕,同時提醒將帥們加強警戒並調遣增援部隊,安撫為國捐軀士卒,罷免貪生怕死將領及時向皇上奏明邊防十件事。過了二十多天,了翁被提升當國防部部長。在赴邊關奏事時,因得病提出辭呈。那些存心排擠了翁的人早在那裡窺視,並蠢蠢欲動。他們趁機推波助瀾
魏了翁

魏了翁

,又大造輿論。  一二二六年二月,了翁被召回。前後這些都不是皇上的本意。了翁要求回歸故里,皇上不肯,便改任資政殿學士。一二三七年,改任福州,福建安撫使。一二三七年八月,了翁寫了奏摺向皇上請求回鄉還里,但沒有批准。以病重又寫奏摺給皇上。有一個官員問了翁,了翁穿衣戴帽同他談話。並且說:「我一輩子對自己淡然無所求,沒有任何非份之想。」官員又說:「邊境發生了亂事。」了翁久久苦皺眉額,便口授最後給皇上的奏摺。只過一會兒,一代偉人拱手與世長辭,終年六十歲。十天后,接到皇上頒布魏了翁資政殿大學士、通奉大夫官。這是宋時皇上授予罷職的宰相、大臣以特殊的榮譽。當理宗皇帝接到了翁送來的遺奏,知道他已經去世時,十分悲痛。他不理政事,罷朝以示哀悼。惋惜有用的人才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追謐他為太師,封號為文靖。賜蘇州住宅,並贈奏國公。著作有久鶴山全集鑼、穴九經要義移一百卷穴周易集舉隅移、久周禮井田圖移、穴說古今考移、穴經史染抄鑼和穴師友雅言鑼。從而成為理學專家,一代風範。魏了翁是一座豐碑。我們現在紀念他,就是要崇尚他的高貴品格和偉大精神,研究他留給我們的壯美、博大又淵深的寶貴財富,以弘揚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易學思想

  魏了翁認為“河圖與洛書,發揮道數無遺余”(卷6《四川茶馬牛寶章大季修楊子墨池以書索題詠》)。他肯定河圖洛書的存在,堅信先天圖古已有之,絕非邵雍私意,說:“先天一圖亭亭噹噹
魏了翁頭像

魏了翁頭像

,愈玩愈有味,此決是古來曾有此說,特不知何為漢、唐千餘年間更無一人說有。《參同》中雖略有此意,而方圓圖之妙,則未知古人曾見之否?”卷36《答真侍郎》)“竊意先天一圖自古有之。”(卷65《題馮仰之因重論後》)   魏了翁曾在上封事書中以邵雍說為基礎,詳細論述了先後天圖及其體與用:臣嘗讀《易》,至“天地定位”,則乾與坤對;“山澤通氣”,則艮與兌對;“雷風相薄”,則震與巽對;“水火不相射”,則離與坎對。此為先天八卦之序也。然而語其用,則地天而為《泰》,澤山而為《鹹》,風雷而為《益》,水火而為《既濟》。蓋天道不下濟,則地氣不上躋;山體不內虛,則澤氣不上通;雷不倡則風不和也;火不降則水不升也。於是而為《否》為《損》,為《恆》為《未濟》。又即其大體而言,則水雷山皆乾也,火風澤皆坤也,其要則乾坤坎離。故先天之卦乾南坤北,而其用則乾上而坤下也。後天之卦離南坎北,而其用則離降而坎升也。大率居上者必以下濟為用,在下者必以上躋為功。天地萬物之理,凡莫不然,況乾天也,離日也,皆為君之象。坤地也,坎月也,皆為臣之象。其理顧不曉,然未有乾坤不交而能位天地,坎離不交而能育萬物,君臣不交而能躋斯世於泰和也。(卷17《封事奏體八卦往來之用玩上下交濟之理以盡下情七月二日》)先天八卦乾坤、艮兌、震巽、離坎相對,其用正則《泰》、《鹹》、《益》、《既濟》,反則《否》、《損》、《未濟》。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為體,乾上坤下為用;後天八卦離南坎北為體,離降坎升為用。魏了翁還運用這一原則說明人倫世教,除了君尊臣卑是必然的之外,君臣相交也是效法自然,躋斯世於泰和的必要條件。  魏
魏了翁

魏了翁

了翁又考察河圖、洛書之數的源流,對此不無疑問。河圖、洛書之數古無明文,漢儒以後始謂羲卦本之圖,禹疇本之書。本朝諸儒始有九為圖,十為書;九為書,十為圖之說。二者並行,莫之能正。至朱文公始以九圖十書為劉長民托之陳圖南,辭而辟之,而引邵子為證。然邵子不過曰: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第言圓方,不言九十。河圖、洛書之數的來源並不明確,直到漢儒以後才有伏羲八卦本之河圖,大禹九疇本之洛書之說,而宋朝更出現九圖十書和十圖九書兩種說法。朱熹以十圖九書為是,並以邵雍之說為據,在《易學啟蒙》中反覆辨析。不過,在魏了翁看來,此說也並不可靠。其最大的弱點就在於邵雍本身的說法並不明確,朱熹的證據不可靠。邵雍說:“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范》也。”(第207頁)邵雍只言方圓,不言九十之數,這不能說明河圖洛書孰九孰十。從二圖表象來看,“戴九履一之圖其象圓,五行生成之圖其象方,是九圓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為圖,十為書乎”(卷63《跋司馬子巳先後天諸圖》)?不但如此,朱熹本人也頗有疑問。他說:“《易》、《范》之數,誠相表里,為可疑耳。”又說:“安知圖之不為書,書之不為圖?”(卷63《跋司馬子巳先後天諸圖》)?而近世大儒朱震、張行成都以九為圖十為書。朱震以《列子》作證據,張行成則據依邵子之說為主。二者實難定取捨。?

詩詞節選

蝶戀花

  又見王正班玉瑞。霽月光風,恰與元宵際。橫玉一聲天似水。陽春到處皆生意。  十載賓士今我里。昔□元非,未信今皆是。風月惺惺人自醉。卻將醉眼看榮悴。

朝中措

  次韻同官約瞻叔兄及楊仲博(約)
魏了翁

魏了翁

玳筵綺席繡芙蓉。  客意樂融融。  吟罷風頭擺翠,  醉餘日腳沉紅。  簡書絆我,  賞心無托,  笑口難逢。  夢草閒眠暮雨,  落花獨倚春風。

醉落魄

  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  無邊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覓。  村村簫鼓家家笛。  祈麥祈蠶,  來趁元正七。  翁前子後孫扶掖。  商行賈坐農耕織。  須知此意無今昔。  會得為人,  日日是人日。

水調歌頭

  焦山  鐵瓮古形勢,  相對立金焦。  長江萬里東注,  曉吹卷驚濤。  天際孤雲來去,  水際孤帆上下,  天共水相邀。  遠岫忽明晦,  好景畫難描。  混隋陳,分宋魏,  戰孫曹。  回頭千載陳跡,  痴絕倚亭皋。  惟有汀邊歐鷺,  不管人間興廢,  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飛去,  舉手謝塵囂。

木蘭花慢

  游虎丘,陪倉幕,時魏益齋已被親擢,陳芬窟,李方庵皆將滿秩。  紫騮嘶凍草,  曉雲鎖,岫眉顰。  正蕙雪初消,  松腰玉瘦,憔悴真真。  輕藜漸穿險磴,  步荒苔、猶認瘞花痕。  千古興亡舊恨,  半丘殘日孤雲。  開尊,重吊吳魂。  嵐翠冷,洗微醺。  問幾曾夜宿,  月明起看,劍水星紋。  登臨總成去客,  更軟紅、先有探芳人。  回首滄波故苑,  落梅煙雨黃昏。

念奴嬌

  萬人遮道,撥不斷、爭挽房湖逐客。臣罪既盈應九死,全荷君王矜惻。況是當  年,曾將愚技,十字街頭立。恩波浩蕩,孤忠未報涓滴。  世事應若穿楊,一弦不到,前發皆虛的。自判此生元有分,不管筮違龜食。靴  帽叢中,漁樵席上,無入非吾得。倚湖一笑,夜深群動皆息。

感皇恩

  三峽打頭風,吹回荊步。坎止流行謾隨遇。須臾風靜,重踏西來舊武。世間憂  喜地,分明覷。  喜事雖新,憂端依舊,徒為岷峨且歡舞。陰雲掩映,天末扣閽無路。鞭歸去也,鷗為侶。  柳梢青(郡圃新開雲月湖約客試小舫)  攛掇花枝,趲那天氣,一半春休。未分真休,平湖新漲,稚綠初抽。   等閒作個扁舟。便都把、湖光卷收。世事元來,都緣本有,不在他求。

墓地遺址

  魏了翁墓位於楓橋鎮高景山金盆塢,1960年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因所在地劃人蘇州市區,改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魏了翁(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邛州浦江(今屬四川)人,南宋著名學者。稱鶴山先生。守孝期滿後,先後至漢州、眉州、滬州任職達17年。後入朝為兵部郎中,署工部侍郎。因受朱端誣告,“連降三官”。過了幾年,又復入朝為禮部尚書在此期間,因病到蘇州就醫,在甫里築羅隱庵為別業。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卒,贈太師(一說少師),諡文靖,詔賜第宅於蘇州南宮坊(現書院巷)。元至順元年(1330年)虞集奉敕題“鶴山書院”額於其第宅。魏了翁詩文造詣很深,時值“南來之衰,學派變為門戶,詩派變為江湖,了翁獨窮經學古”,推崇朱熹理學,提出“心者人之太極,而人心又為天地之太極”,強調心的作用,形成一個學派。著有《鶴山集》、《九經要義》、《古今考》、《經外雜鈔》、《師友雅言》等。魏了翁墓原規模宏大,有神道、神道碑、石碑坊。後屢經毀修。清鹹豐元年〔1851年),江蘇布政使倪良用曾為魏墓補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贈太師秦國公諡文靖魏公了翁墓”。後毀。辛亥革命後,吳中保墓會吳蔭培先生重立“宋魏文靖公了翁墓”石碣。“文革”期間,墓碣蕩然無存,連墓的確切位置也無從尋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