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文彥博書法>> 文彥博百科介紹字帖

文彥博百科介紹

簡介

  文彥博的祖先源於春秋時期齊國陳公子完,卒謚“敬仲”,後世以謚為氏;五代時,曾
文彥博_文彥博介紹_書法字典

文彥博畫像

祖父文崇遠為避後晉高祖石敬瑭諱,改其氏為“文”;後漢高祖劉知遠又復其舊氏“敬”;北宋太宗時,以避宋翼祖趙敬廟諱,又改為“文”。 文彥博世祖數輩受封蔭,曾祖父文崇遠為燕國公,祖父文銳為周國公,父文洎為魏國公。彥博有八子卅九孫,數人入朝為官,皆歷要官。二子出仕江西,榮極一時。

忠烈賢相

  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九日  那么今天講宋朝名臣文彥博老居士,他做過丞相,大將軍。他才真
文彥博_文彥博介紹_書法字典

文彥博半身像

是一個非凡的人,文彥博──“彥”字當“好”字講,聰明好學的意思;“博”就是博學多聞,學得很多。他的字叫“寬夫”,就是寬宏大量的一個人。所以他學問很廣博,為人又寬大,又聰明。  他是北宋山西介休人,相貌生得很圓滿,儀容俊朗;俊朗就是很有光輝的樣子。為什麼他有光輝呢?因為他這個人沒有陰謀,所以很俊朗。並且他對人和藹可親,不是很冷,也不是很熱,人人見到他都有一種親切感,不是儼然不可侵犯的樣子。他為人也是很公平正直,又光明磊落;光明就是沒有隱私,磊落就是很正直。他“忠心耿耿”,這並不是耿耿於懷的意思,而是說他又忠又直。他歷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朝廷上他是很公正的,大公無私,和誰也不結黨,不循私;那么他是不是盡看別人的黨私不對呢?也不是。他對人人都有緣,所以做宰相做了五十多年,出將入相,名震四夷,世人稱為賢相,受封為潞國公。  文彥博晚年信佛,選擇淨土法門,棲心安養,專門念佛,無論早晚和行住坐臥之間,不曾有稍微的懈怠。他曾經發願說:  願我常精進 勤修一切善 願我了心宗 廣度諸含識  他說願我常常精進,不懶惰,“勤修一切善”,就是對人有利益的事情就去做。凡是利人的事情就是善,損人的事情就是惡;“一切善”就是“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也就是再小的善,他也不放過機會去做,即使是再小的惡,他也不做。“願我了心宗”:願我明白心的妙處;心宗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心理學,了解人、物以及一切含靈、一切眾生,各有各的性質,各有各的行為,各有各的思想。明白這個了,就能廣度諸含識。所以“了心宗”就是明白一切眾生的心理學。  因為他修念佛法門,所以成立一個淨土會,大眾一起念佛。那么方才有人說這個淨土會就是居士會,這不是居士會,這淨土會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包括了;蓮社也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的,並不是單單在家人在那兒念佛,出家人就不可以參加的。淨土會、蓮社,和居士林是不同的;凡是蓮社,好像廬山遠公大師所提倡的蓮社,是僧俗都有,甚至於四眾弟子都有。並不是像現在成立一個居士會,就單單居士參加,沒有出家人。若把淨土會或蓮社講成居士林,那就不合乎法了。  那么文彥博居在京城,和淨嚴法師集合十萬人,舉行淨土法會。當時的士大夫大多因此而受到化度,盛況空前,古今無二。他修淨土法門,專門念佛。  淨土法門人人可修,所謂:  但行不學,十修九到;若學不行,十無一到;行學兩全,十修十到;不行不學,萬無一到。  “但行不學,十修九到”,你要是專門實行,不貪多,不會學學這個,又學學那個,而是去多行,則十個人當中有九個人能到。“若學不行,十無一到”,若只注重博學多聞,而不去實行,十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到。要是“行學兩全,十修十到”;要是“不行不學,萬無一到”,又不學習又不修行,就沒有人可以生到極樂世界。所以修行要注重躬行實踐,若不躬行實踐,懂得再多也沒有用。大家應該知道這一點,這是很要緊的。 哲宗皇帝十歲的時候,受業於程伊川。程伊川就是程子,在宋朝有點小名氣;他有點裝模作樣,像一個老學究的樣子,行路都要走四方步,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很講究禮法。因此哲宗雖然是皇帝,對老師也有一種敬畏之心。那文彥博呢?當時他年紀已經有九十歲,對皇帝仍然必恭必敬,絲毫不茍,不會馬馬虎虎,倚老賣老地說:“我要休息休息,我要坐一坐。”沒有這樣。 因為他忠心耿耿,所以對皇帝不敢有絲毫懈怠,甚至只要有皇帝在,他終日常常站著。這意思並不是說程伊川怎么樣嚴,他就怎么樣寬;而是說他尊敬國主──國家的君主,不像一般人上無天子,下無臣,那么目中無人。所以他雖然年紀老,還是守臣子的禮序。殿考進士的時候,皇帝主考,他是副考官,在旁幫助皇帝。因為皇帝坐著的時候,他就不坐,哲宗就對他說:“太師,你年紀這么大了,請你坐一坐,休息休息。”他仍然不就坐。 他著有《潞公集》,活到九十二歲,大約是無疾而終。死後皇帝賜諡號,這個諡號由文武百官共同商量,於是用“忠烈”兩個字,代表來他一生的功業。  以下八句,是用來形容他的德行──  贊曰  儀態修偉,行為謙恭:他的儀態很高大,很雄偉,那行為呢?很謙恭的,不是不近人情的樣子。就像一般人讚嘆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文彥博有聖人的德行,所以行
文彥博_文彥博介紹_書法字典

文彥博像

為謙恭。  純忠純正,允武允文:他的忠心是一點夾雜也沒有的,有正直無私這種很精純的忠心。他也頗有武略,“允”字即“信”的意思,也就是說,信他真有了武略,又信他真有了文才;所謂“文可安邦,武能定國”,允武允文。  功蓋天地,德被蒸民:他的功勞超過天地,因為他的所做所為沒有什麼不圓滿的地方。蒸是眾多的意思,“蒸民”即老百姓。他的德行能加諸到老百姓身上,灌輸到老百姓心裡。  古今無有,不亞聖人:你推察推察古往今來的丞相,能這樣允文允武、純忠純正的,是很少的。他真是有聖人的德行,不亞於聖人,和聖人差不多。  又說偈曰  乘願再來化娑婆:他不是偶然來的,他是要來救眾生的,所以他是乘著往昔的願力,本著菩薩心腸而來的。來到這兒做什麼呢?他要來教化娑婆世界的人,令娑婆眾生明白佛法,令這堪忍世界的眾生都得度。  豈畏艱苦與折磨:因為他是乘願再來的,所以不畏艱苦。難道他來的時候,不知道娑婆世界眾生難度嗎?他知道!你教眾生善法,眾生不容易接受;你若教他惡法,他不學而通,不學而能,所以是很難度的。這是艱苦的任務,也是很不容易做的工作,裡頭有種種的逆緣,所以種種的折磨,種種的逆境都會碰到的。但是他不怕,因為他來的時候,就已經有心理的準備,不怕這一些問題。因為這樣,所以他腳步站得穩,思想很純潔的。所以他就能──  治國安邦平天下:他用他的才幹治國安邦,把天下治理得很太平。  修身齊家度邪魔:他能修身,修身一定要先正心;他又能齊家,把家庭管理好。然後就把邪魔外道、牛鬼蛇神、魑魅魍魎,都度來信佛、念佛、修持佛法。  造福人群利萬物:他以他的德行造福人群,利益萬物。  棲心淨業念彌陀:他在晚年的時候,專心行持佛法。因為他覺得用別的法門來不及了,所以棲心淨業,成立淨土會,影響大家來念佛。當時參加這個盛會的人,多數是達官貴人,包括已退休、未退休的士大夫,盛況空前。以他的影響力,感化很多人,大家想:“老丞相都念佛了,我們更應該學習佛法。”所以大家都念阿彌陀佛,當時他的影響力就有這么大。  九十高齡歸來去:他九十二歲高齡時,就要歸去極樂世界了。因為他是有來歷的,大概是從那個地方來的,所以現在又回到那個地方去。  蓮花朵朵蜜多羅:因為他影響很多人都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極樂世界裡的蓮花一定開的很多,大家都一起同登彼岸,皆共成佛道。

家族

  宋至道二年(996)九月三日,享年五十三歲,可知其應生於後晉開運元年(944)。
文彥博_文彥博介紹_書法字典

宋太宗

文銳原配為戶部郎中王丕之女,有子三人,長子文洎(即文彥博之父),次子文淳,曾為郊社齋郎,三子文淵未仕而亡。王氏早逝,文銳續娶郭氏,有子一人,名文渭。文洎“以儒學進,歷十三官,所至以強直勤敏、振利攘害,名聞達不可掩。判三司開拆磨勘司,終主客郎中、河東轉運使。”  文洎娶妻耿氏,耿氏早亡,只留一子即文彥博。續娶申氏,申氏生一子二女,子文彥若舉進士第,長女嫁曾任天章閣待制鞠詠之子鞠齊卿,次女嫁殿中丞元吉之子進士成偉。文彥博娶陳貫之女。

生平

  文彥博生於1006年九月二十九日(10月23日),死於1097年6月16日少年時期與張升(後官至參知政事樞密使)、高若納(後官至參知政事)從潁昌史(火召)學習經術,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及第,先後任翼城知縣、絳州通判、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家族

  先祖本姓敬,為避後晉高祖石敬塘之諱,取“敬”反文旁改姓文。後晉亡後,複姓敬,至北宋立國避翼祖(趙敬)廟諱又改姓為“文”。  其曾祖父與尚為河東節度使的石敬塘有“豐沛之舊”,實為其幕僚。天福初,石敬塘與唐末帝爭奪政權,遣使向契丹求援,在遼太宗的鼎力協助下,石敬塘被立為皇帝,但其曾祖父並未因此而飛黃騰達,“雖幄中之助居多,而綿上之蓋薄方。”僅授代州崞縣令,後稍遷至并州太谷縣令,以嵐州錄事參軍終結其官宦生涯。

果斷處理事情

  文彥博遇事沉著、冷靜,處理事情也非常果斷,且多為國家社稷著想。當時西部邊境有軍事行動,常有將官臨陣先退、望敵不進的情況發生。文彥博上奏朝廷雲;“此事於太平年間尚屬無妨,
文彥博_文彥博介紹_書法字典

宋仁宗

若遇戰亂年代,何所濟之?平時將權不專、兵法不峻耳。”宋仁宗採用了他的意見。文彥博曾與樞密使龐籍討論淘汰冗兵減省冗費事,朝中大臣多認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因為朝廷過去害怕在災荒年間發生災民暴動,便在災區大規模徵兵,以減其勢;分若減省冗兵,恐怕所減之人聚為盜賊,危害社會安定。仁宗也遲疑不決,文彥博決然地說,“分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發生,臣請為國而死!”朝廷接納了文彥博的意見,如其言,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文彥博以直使館任河東轉運副使,河東路所管轄的麟州,與西夏相鄰,運餉道路迂迴繞遠且難走,在銀城河外有唐朝時所修故道,廢已久無人治理。文彥博上任,親自帶人修復故道,使運餉路途近而好走,在麟州城裡積聚很多糧草,西夏元昊率軍來進攻,看到有準備,遂撤去。

平息王則起義

  慶曆七年(1047年),文彥博任樞密副使。十一月,貝州王則起義,八年春正月,朝廷任命文彥博宣撫河北,去平息王則起義。文彥博至貝州城下,一面讓官軍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裡。閏正月,官軍攻入城中,王則被捕,起義被平息。文彥博以功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大學士。  皇祐元年(1049年)八月,文彥博為昭文館大學土,三年,因御史唐介揭發文彥博曾送蜀錦給張貴妃,十月,被罷官。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文彥博再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土。以後,又去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做地方官。英宗時,文彥博任樞密使。神宗即位,王安石開始變法,文彥博與王安石所持論有異,對其中市易、青苗諸法傷民弊端多所論及,因反對變法,文彥博被改任地方官,後以大師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經司馬光推薦,文彥博出任平章軍國重事,五年,以太師充護國軍、山南西道節度等使復致仕。紹至四年(1097年),章淳秉政,雲文彥博與司馬光曾反對王安石變法,降為太子太保,也就在這一年,文彥博去世,時年92歲。宋徽宗崇寧(1102——1106年)間,蔡京為右相,將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人稱為“元佑黨人”,刻元佑黨人碑,禁止元佑學術。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彥博才又被追復太師,謚忠烈。

著書寫詩工書法

  文彥博著有《大饗明堂紀要》二卷、《藥準》一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0卷,收入《山右叢書》中。文彥博也愛寫詩、詞,但所留甚少,且多與政治有關,如《雙泉》云:“長劍並彈霜氣豪,白虹半折秋雲高。濯纓洗耳更何處,世人回看輕鴻毛。”又如《題榆次縣鼓樓》:“置向譙樓一任撾,撾多撾少不知他。如今幸有黃(糹由)被,努出頭來放早衙。”文彥博工書法,黃庭堅雲“潞公書極似蘇靈芝公”“今觀《到洛為兒子赴許昌》帖,筆執清勁,真不愧古人!”

歷史評價

  文彥博歷仁、英、神、哲四朝,任將相50年,執政於國家承平之時,史稱:“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至和以來,共定大計,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彥博於輔助朝政,平雪冤獄,處處為百姓著想,雖多所建樹,但文彥博為維護封建統治,也參與了鎮壓農民起義的行動。總體說來,文彥博在北宋王朝中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人物傳記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傳第七十二  原文  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晉高祖及宋翼祖諱改焉。少與張昪、高若訥從潁昌史炤學,炤母異之,曰:“貴人也。”待之甚厚。及進士第,知翼城縣,通判絳州,為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  西方用兵,偏校有監陳先退、望敵不進者,大將守著令皆申覆。彥博言:“此可施之平居無事時爾。今擁兵數十萬,而將權不專,兵法不峻,將何以濟?”仁宗嘉納之。黃德和之誣劉平降虜也,以金帶賂平奴,使附己說以證。平家二百口皆械繫。詔彥博置獄於河中,鞫治得實。德和黨援盛,謀翻其獄,至遣他御史來。彥博拒不納,曰:“朝廷慮獄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還,事或弗成,彥博執其咎。”德和並奴卒就誅。以直史館為河東轉運副使。麟州餉道回遠,銀城河外有唐時故道,廢弗治,彥博父洎為轉運使日,將復之,未及而卒。彥博嗣成父志,益儲粟。元昊來寇,圍城十日,知有備,解去。遷天章閣待制、都轉運使,連進龍圖閣、樞密直學士、知秦州,改益州。嘗擊球鈐轄廨,聞外喧甚,乃卒長杖一卒,不伏。呼入問狀,令引出與杖,又不受,復呼入斬之,竟球乃歸。召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貝州王則反,明鎬討之,久不克。彥博請行,命為宣撫使,旬日賊潰,檻則送京師。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薦張環、韓維、王安石等恬退守道,乞褒勸以厲風俗。與樞密使龐籍議省兵,凡汰為民及給半廩者合八萬,論者紛然,謂必聚為盜,帝亦疑焉。彥博曰:“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脫有難,臣請死之。”其策訖行,歸兵亦無事。進昭文館大學士。御史唐介劾其在蜀日以奇錦結宮掖,因之登用。介既貶,彥博亦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許州,改忠武軍節度使、知永興軍。至和二年,復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與富弼同拜,士大夫皆以得人為慶,語見《弼傳》。  三年正月,帝方受朝,疾暴作,扶入禁中。彥博呼內侍史志聰問狀,對曰:“禁密不敢漏言。”彥博叱之曰:“爾曹出入禁闥,不令宰相如天子起居,欲何為邪?自今疾勢增損必以告,不爾,當行軍法。”又與同列劉沆、富弼謀啟醮大慶殿,因留宿殿廬。志聰曰:“無故事。”彥博曰:“此豈論故事時邪?”知開封府王素夜叩宮門上變,不使入;明旦言,有禁卒告都虞候欲為亂。沆欲捕治,彥博召都指揮使許懷德,問都虞候何如人,懷德稱其願可保。彥博曰:“然則卒有怨,誣之耳。當亟誅之以靖眾。”乃請沆判狀尾,斬于軍門。  先是,弼用朝士李仲昌策,自澶州商胡河穿六漯渠,入橫壠故道。北京留守賈昌朝素惡弼,陰約內侍武繼隆,令司天官二人俟執政聚時,於殿庭抗言國家不當穿河於北方,致上體不安。彥博知其意有所在,然未有以制之,後數日,二人又上言,請皇后同聽政,亦繼隆所教也。史志聰以其狀白執政。彥博視而懷之,不以示同列,而有喜色,徐召二人詰之曰:“汝今日有所言乎?”曰:“然。”  彥博曰:“天文變異,汝職所當言也。何得輒預國家大事?汝罪當族!”二人懼,色變。彥博曰:“觀汝直狂愚耳,未忍治汝罪,自今無得復然。”二人退,乃出狀示同列。同列皆憤怒曰:“奴敢爾僣言,何不斬之?”彥博曰:“斬之,則事  彰灼,於中宮不安。”眾皆曰:“善。”既而議遣司天官定六漯方位,復使二人往。繼隆白請留之,彥博曰:“彼本不敢妄言,有教之者耳。”繼隆默不敢對。二人至六漯,恐治前罪,更言六漯在東北,非正北也。帝疾愈,彥博等始歸第。當是時,京師業業,賴彥博、弼持重,眾心以安。沆密白帝曰:“陛下違豫時,彥博擅斬告反者。”彥博聞之,以沆判呈,帝意乃解。御史吳中復乞召還唐介。彥博因言,介頃為御史,言臣事多中臣病,其間雖有風聞之誤,然當時責之太深,請如中復奏。時以彥博為厚德。久之,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封潞國公,改鎮保平、判大名府。又改鎮成德,遷尚書左僕射、判太原府。俄復鎮保平、判河南。丁母憂,英宗即位,起復成德軍節度使,三上表乞終喪,許之。初,仁宗之不豫也,彥博與富弼等乞立儲嗣。仁宗許焉,而後宮將有就館者,故其事緩。已而彥博去位,其後弼亦以憂去。彥博既服闋,復以故官判河南,有詔入覲。英宗曰:“朕之立,卿之力也。”彥博竦然對曰:“陛下入繼大統,乃先帝聖意,皇太后協贊之力,臣何聞力之有?兼陛下登儲纂極之時,臣方在外,皆韓琦等承聖志受顧命,臣無與焉。”帝曰:“備聞始議,卿於朕有恩。”彥博遜避不敢當。帝曰:“暫煩西行,即召還矣。”尋除侍中,徙鎮淮南、判永興軍,入為樞密使、劍南西川節度使。  熙寧二年,相陳昇之,詔:“彥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彥博下,以稱遇賢之意。”彥博曰:“國朝樞密使,無位宰相上者,獨曹利用嘗在王曾、張知白上。臣忝知禮義,不敢效利用所為,以紊朝著。”固辭乃止。夏人犯大順,慶帥李復圭以陳圖方略授鈐轄李信等,趣使出戰。及敗,乃妄奏信罪。彥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誅信等,秦人冤之。慶州兵亂,彥博言於帝曰:“朝廷行事,務合人心,宜兼采眾論,以靜重為先。陛下厲精求治,而人心未安,蓋更張之過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舉之敝爾。”安石知為己發,奮然排之曰:“求去民害,何為不可?若萬事隳脞,乃西晉之風,何益於治?”御史張商英欲附安石,摭樞密使他事以搖彥博,坐不實貶。彥博在樞府九年,又以極論市易司監賣果實,損國體斂民怨,為安石所惡,力引去。拜司空、河東節度使、判河陽,徙大名府。身雖在外,而帝眷有加。  時監司多新進少年,轉運判官汪輔之輒奏彥博不事事,帝批其奏以付彥博曰:“以侍中舊德,故煩臥護北門,細務不必勞心。輔之小臣,敢爾無禮,將別有處置。”未幾,罷去。初,選人有李公義者,請以鐵龍爪治河,宦者黃懷信沿其制  為浚川杷,天下指笑以為兒戲,安石獨信之,遣都水丞范子淵行其法。子淵奏用杷之功,水悉歸故道,退出民田數萬頃。詔大名核實,彥博言:“河非杷可浚,雖甚愚之人,皆知無益,臣不敢雷同罔上。”疏至,帝不悅,復遣知制誥熊本等行視,如彥博言。子淵乃請覲,言本等見安石罷,意彥博復相,故傅會其說。御史蔡確亦論本奉使無狀。本等皆得罪,獨彥博勿問。尋加司徒。  元豐三年,拜太尉,復判河南。於是王同老言至和中議儲嗣事,彥博適入朝,神宗問之,彥博以前對英宗者復於帝曰:“先帝天命所在,神器有歸,實仁祖知子之明,慈聖擁佑之力,臣等何功?”帝曰:“雖雲天命,亦系人謀。卿深厚不伐善,陰德如丙吉,真定策社稷臣也。”彥博曰:“如周勃、霍光,是為定策。  自至和以來,中外之臣獻言甚眾,臣等雖嘗有請,弗果行。其後韓琦等訖就大事,蓋琦功也。”帝曰:“發端為難,是時仁祖意已定,嘉祐之末,止申前詔爾。正如丙吉、霍光,不相掩也。”遂加彥博兩鎮節度使,辭不拜。將行,賜宴瓊林苑,  兩遣中謁者遺詩祖道,當世榮之。  王中正經制邊事,所過稱受密旨募禁兵,將之而西。彥博以無詔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請老,以太師致仕,居洛陽。元祐初,司馬光薦彥博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輔。宣仁後將用為三省長官,而言事者以為不可,及命平章軍國重事,六日一朝,一月兩赴經筵,恩禮甚渥。然彥博無歲不求退,居五年,復致仕。紹聖初,章惇秉政,言者論彥博朋附司馬光,詆毀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崇寧中,預元祐黨籍。後特命出籍,追復太師,謚曰忠烈。  彥博逮事四朝,任將相五十年,名聞四夷。元祐間,契丹使耶律永昌、劉霄來聘,蘇軾館客,與使入覲,望見彥博於殿門外,卻立改容曰:“此潞公也邪?”問其年,曰:“何壯也!?軾曰:“使者見其容,未聞其語。其綜理庶務,雖精練少年有不如;其貫穿古今,雖專門名家有不逮。”使者拱手曰:“天下異人也。”既歸洛,西羌首領溫溪心有名馬,請於邊吏,願以饋彥博,詔許之。其為外國所敬如此。  彥博雖窮貴極富,而平居接物謙下,尊德樂善,如恐不及。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顥兄弟皆以道自重,賓接之如布衣交。與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會故事,置酒賦詩相樂,序齒不序官,為堂,繪像其中,謂之“洛陽耆英會”,好事者莫不慕之。神宗導洛通汴,而主者遏絕洛水,不使入城中,洛人頗患苦之。彥博因中使劉惟簡至洛,語其故,惟簡以聞。詔令通行如初,遂為洛城無窮之利。  彥博八子,皆歷要官。第六子及甫,初以大理評事直史館,與邢恕相善。元祐初,為吏部員外郎,以直龍圖閣知同州。彥博平章軍國,及甫由右司員外郎引嫌改衛尉、光祿少卿。彥博再致仕,及甫知河陽,召為太僕卿,權工部侍郎,罷為集賢殿修撰、提舉明道宮。蔡渭、邢恕持及甫私書造梁燾、劉摯之謗,逮詣詔獄,及甫有憾於元祐,從而實之,亦坐奪職。未幾,復之,卒。

與包拯的友誼

同榜高中及第

  據他二人《宋史》本傳記載,他倆都在天聖五年(一○二七年)考中進士,名
文彥博_文彥博介紹_書法字典

相關書籍

列前茅。  主考官劉筠,曾任廬州太守,對年輕的包拯頗為賞識,言傳身教,期承衣缽。他曾三次主管考試,這是最後一次。他認為開科取士,主要是選拔經世治國的政治人才,不是物色一些文人雅士,因而把傳統的以詩賦為主、策論為次的評分比例顛倒。所以這一次登榜的韓琦、文彥博、包拯、趙概、吳奎、陳旭等,日後都成了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曾位至權要,執掌國命。著名的「嘉佑盛世」,就是以他們為中堅所締造的。 包拯進士及第後,辭官居家養親十年,當他首任天長縣令時,文彥博等已青雲直上、身居高位了。

政治風波

  慶曆三年(一○四三年),韓琦輔助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而包拯才由端州調進御史台任監察御史。皇佑二年(一○五○年),文彥博、宋庠為相,包拯由陝西再度調回朝廷,在諫院任職。諫院和御史台合稱「台諫」,其成員由皇帝直接選拔和任命,不由宰執推薦,他們也不得進入「二府」活動。從職責上看,包拯與文彥博應該保持距離,有一定的對抗性和制約作用。 這時候,宋仁宗正寵幸張貴妃,為取得她的歡心,一次授予她的伯父和養父三司使張堯佐宣徽使、淮康節度使 、景靈宮使、同群牧制置使四項要職,朝野上下無不震驚,因而引發出一場政治風波。包拯率先上章諫阻,彈劾張堯佐無功食祿,竊居高位,不知羞恥,同時批評宰相曲意阿循,使皇上做了「私昵後宮」的錯事。這裡說的宰相,實際上就是指文彥博、宋庠。包拯一馬當先,諫官吳奎、陳旭、御史中丞王舉正、御史張擇行、唐介也紛紛慷慨陳詞,竭力勸阻。在辯論時,包拯“音吐激憤,唾濺帝面”(朱弁《曲洧舊聞》卷一)。張貴妃見勢不妙,連忙告知張堯佐,主動辭去宣徽使、景靈宮使。宋仁宗的困境得以解除,還落個樂聞直諫的美名。台諫官員感到抗爭
文彥博_文彥博介紹_書法字典

包拯墓

取得了重大勝利,張堯佐也給人留下自願退讓的好印象。 過了八個月,張堯佐再次被擢升宣徽使,離開朝廷,調往河陽。包拯、吳奎明知聖心難移,並沒有堅決反對。唐介仍然凌厲進攻,更把矛頭指向文彥博,說他當益州(成都)太守時,用金絲間織的「燈籠錦」獻給張貴妃,才進入「二府」;平定貝州動亂,生擒賊酋王則,當了宰相,是占了前帥明鎬的功勞。又說吳奎交結文彥博,互張聲勢等等。特別是說「文彥博因貴妃而得執政」的話,等於宣告宋仁宗愛聽「枕頭狀」和「牝雞司晨」,宋仁宗自然龍顏震怒,當即把唐介逐出朝廷,貶往英州(今廣東英德縣)。同時文彥博也離開相位,出知許州,諫官吳奎調往密州,以息事寧人,所以結果是兩敗俱傷。  做為諫院領導人的包拯見吳奎調出,削弱了諫院力量,便奏請挽留吳奎,同時指責唐介「輕妄之詞,誣罔天聽」。宋仁宗看了卻說:「介昨言奎、拯皆陰結文彥博,今觀此奏,則非誣也。」(《續資治通鑑長編》)堅持調走吳奎。包拯情不自安,連續寫了七份報告要求調到外地,表明自己心跡。宋仁宗以他在諫院供職不到兩年為由,沒有批准。從這次風波中可以看出包拯、文彥博、吳奎三人關係確實不錯,但並不像唐介所說的「陰結」,而是「陽結」。因包拯早就向宋仁宗說過,諫官御史「不之二府」的傳統做法有「疑下」之嫌,不如開誠布公、「不避二府」、團結報國為好。

深厚友誼

  文彥博著的《潞公集》里,有〈寄友人包兼濟拯〉的律詩一首:  締交何止號如龍,發篋疇年絳帳同。  方領聚游多雅致,幅巾佳論有清風。  名高闕里二三子,學繼台城百六公。①  別後愈知昆氣大,可能持久在江東。②  (原註:①「每策事則生之條疏常多」,②生意詩有「枕戈待旦」之句)  這首詩的字裡行間,充滿了他倆深厚的友誼。他倆同過學,一同遊山玩水,談古論今,風流倜儻,歲月崢嶸。包拯學識淵博,能言善辯,為時人所仰慕。包拯字希仁,小說中說他字「希文」,無人知有「兼濟」之名,詩題用「兼濟」二字,足見相知之深。原詩沒有註明寫作時間,筆者從詩的末句中,揭示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至和二年(一○五五年),包拯因保舉不當,承擔責任,官降一級,由淮南路的大州廬州(今安徽省會合肥市),貶到江東路的偏僻小郡池州(今安徽貴池市),心情自然不快。這時,文彥博再度為相,朝廷上發生一件大事,宋仁宗忽然患了神經性疾病,精神恍惚,不能理政。文彥博憂心忡忡,藉祈禱名義阻官員進入宮中,以防有變。>  訊息傳到池州,包拯十分焦慮。池州山澗石縫間生長一種名貴中藥石菖蒲,治療昏厥、癲癇、驚風等神經性疾病有特效。包拯特製一銀盒,專人送往京師。宋仁宗病癒後,深為感動,下了一道詔書褒獎與答謝包拯。詔書是歐陽修撰的稿:「汝識遠言忠,身外心內,乃因時物,來效貢儀,深體誠勤,益增嘆尚。」(《歐陽文忠公文集》)接著京師洪水泛濫,歐陽修上了〈再論水災狀〉的奏本,指出水災之興,是由於賢士屈在下位。他列舉了包拯、張瓖、呂公著、王安石等四人,讚譽包拯「清節美行,著自貧賤;讜言正論,聞於朝廷;自列侍從,良多補益」,要求皇帝重用他們。 身為宰相的文彥博,對於包拯獻藥,仁宗答謝,歐陽修薦賢,當然歷歷在目。看來也在這個時候,包拯給文彥博寫過一首詩,引用東晉愛國將領劉琨「枕戈待旦」之語,表達自己熱心報國的情懷,文彥博自然心領神會。他是高層人事變更的重要決策人之一,無論公誼私交,都不得不考慮包拯的任用問題。但這屬於上層機密,不宜向包拯明言,所以採用答詩的形式,含蓄而藝術地回答:「可能持久在江東?」潛台詞是,耐心等著吧,像你這樣有才幹、胸懷大志的人,是不會長期滯留在江東的。果然,包拯在池州只待了八個月,便升調到江東路的政治中心江寧府(今南京市)。在江寧府才一百二十天,短暫的過渡一下,便回到開封府的大堂,與文彥博再次同朝 。戲曲里說包拯有個大靠山皇太后,那是不真實的,真實的靠山是文彥博。有的戲曲里虛構一個宰相王延齡,處處支持包拯,頗有點像文彥博的影子。>

撰文追憶

  嘉佑三年(一○五八年),文彥博出判河南,包拯升任御史中丞,他倆第二次分手,也是最後一次分手。再過四年,包拯便與世長辭了。元佑三年(一○八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年逾八旬,第四次為相的文彥博寫了〈舉包綬〉一文,收在《潞公集》里。包綬乳名包綖,包拯病故時,他才五歲,宋仁宗弔唁時發現,慘愴良久,當即賜給包綬一個太常寺太祝的官銜,如今已三十一歲了。文彥博說:「故樞密副使包拯,身備忠孝,秉節清勁,直道立朝,中外嚴憚,先帝以其德望之重,擢為輔臣,未竟其才,不久薨謝。」「(包綬)能世其家,恬靜自守,不苟求進」。「包拯之後,惟綬一身,孤立不倚」。文彥博對包綬的關心,正是對故交的緬懷與盡責。

歷史與小說的巧合

  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以文彥博平定王則的故事為背景,創作了二十回本的長篇小說《平妖傳》,後來馮夢龍又改為四十回本。歷史上文彥博平王則那年,包拯正任陝西轉運使,與此事沒有瓜葛。但兩種《平妖傳》都寫包拯時任開封府尹,與文彥博關係密切,有一本還說是包拯推薦文彥博當領兵元帥。把十年後的官位,拉到十年前的事件中去,是小說家常用的虛構手法,但是把包拯與文彥博在文學作品裡拉在一起,既是首創的,也是唯一的。在這一點上,小說與歷史卻是非常的巧合,令人想像到宋、元之間,也許有著包、文兩家的故事流傳。以上所述的歷史記載、詩詞往返、奏章保舉、小說塑造,都只能反映兩人工作關係,配合默契。私人情誼,過從甚密,怎么也透露不出他倆還是兒女親家。直到一九七三年,合肥發掘包拯家族墓群,出土了包拯及其夫人董氏、長媳崔氏、次子包綬、次媳文氏、長孫包永年等六人墓誌,才揭示出包、文兩家姻眷關係的全部秘密。>

東床佳婿

  在包拯墓誌里有兩位姓文的人:文\ 和文勛。墓誌寫明包拯的小女兒嫁給國子監主簿文\ 。包拯去世,包綬幼小,朝廷調任文\ 為廬州保信軍節度推官,護送包拯靈柩和家小由開封返回廬州合肥,於次年八月四日安葬。包拯墓誌蓋的十六個篆字,是文勛寫的,落款是「甥、將仕郎、守溫州瑞安縣令文勛篆蓋」。「甥」顯然是晚輩至親,但文勛、文 與文彥博有甚么關係卻沒有交代。 包夫人董氏比包拯晚六年去世,文\ 已升任常州團練判官,是他派人請廣州知州張田給董氏墓誌撰稿。董氏墓誌蓋也是文勛篆寫的,落款為「外生、將仕郎、守海州懷仁縣令」。「外生」與「甥」,稱謂相同,他倆與文彥博的關係,仍不
文彥博_文彥博介紹_書法字典

包拯

明朗,誰也不會聯想到文彥博。崔氏墓誌有了新的進展。她比包拯晚三十二年去世,她的墓誌蓋仍是文勛的篆字,文勛的現職是「承議郎、充福建路轉運判官」。墓誌的撰稿人錢勰,書寫人為「朝奉郎、充集賢殿修撰、權管勾西京留司、御史台、騎都尉、賜紫金魚袋文及甫書」。文彥博有八子,文及甫為第六子,成就最大,官至三品,所以他的名字寫進文彥博的傳里。文及甫的出現,人們才有把握地把包家與文彥博多少掛一點。 包綬墓誌里有「再娶故相太師潞國公之女文氏」之句,所謂「故相太師潞國公」是文彥博的最高官銜,為「尊者諱」,稱其官以代其名。它開門見山地道出了包綬是文彥博的東床佳婿。 文氏墓誌寫得更精采了:

文氏墓誌的發現

  蓬萊縣君文氏,世為河東汾州人,河東節度使守太師潞國公之女,今朝奉郎包公名 綬之夫人也。天聖初,夫人王父、贈尚書令兼中書令諱洎,與朝奉公王父、贈太保諱令 儀,同官閣中,時潞國公與皇舅樞密副使孝肅公諱拯、方業進士,相友甚厚。未幾,同 登天聖五年甲科。逮嘉佑間,繼以才猷,直至參知政事,而包氏、文氏仕契亦再世矣。 嘗願相與姻締,故以夫人歸焉。  把包、文兩家三代由交往到聯姻的過程說得明明白白。包令儀、文洎的官銜是因包拯、文彥博顯貴後追封的,生前官位並不高,包令儀只是七品的虞部員外郎。從「嘗願相與姻締」之語分析,可以認定文\ 是文彥博的兒子,文氏許給包綬,是文彥博實踐自己的諾言,對包拯的回報。從兒女年齡看,聯姻應是嘉佑初年他倆第二次同朝時的事。這雖是我國「門當戶對」的傳統習俗,實際上也是一種政治聯姻。文勛善畫山水,工書法,篆書尤負盛名,蘇軾、黃庭堅、米芾、李之儀對他都有很高的評價。 《米海岳書史》中寫道:「文勛、字安國,官至太府寺丞。善山水,畫西方變相,其作方界,略不抒思,善論難劇談,篆字用筆,意在隸前,得汲冢、魯壁、周鼓、泰山之妙。」包拯去世,他以縣令給執政大臣篆寫墓誌蓋,沒有親戚關係和篆書特長是不容易做到的。他篆寫包拯、包夫人、崔氏三個人的墓誌蓋,時間跨度達三十八年,不是近親,怎會如此熱心不減當年?宋代起名,兄弟間喜用同一偏旁部首的字,如「蘇軾、蘇轍」,「宋郊、宋祁」,文\ 、文勛,墓誌作文\ 、文勛均從「力」字,可能也是文彥博的兒子。此外,宋代還有認義子的習俗,文彥博在益州時,就曾認以畫竹著稱的文與可為義子。文彥博是政治世家,文勛雖然從政,但終以書畫見長,也有可能是文彥博的義子。

相關事件

  文\ 護送包拯靈柩到合肥,建設了包拯墓,留在合肥工作。六年後,他的岳母包夫人董氏染病,他的妻子、董氏的小女兒與嫂嫂崔氏親奉湯藥,不離寢席,這時包綬才十一歲,董氏的喪事都是文\ 操辦的,可見文\ 已定居合肥。古代崇尚幾代同堂,他們兩家人口都不多,說不定類似抬贅,吃著一口鍋的茶飯哩!由於文\ 定居合肥,後來文氏嫁給包綬,來到合肥,同兄嫂住在一起,就不會感到陌生和孤寂了。 包綬去世後二十四年,金兵進入中原,占領開封,滅亡北宋,繼續揮兵南下。一○二九年,奪取廬州,包家成為重點打擊對象,包拯墓慘遭發掘,包氏住宅悉被焚毀。包、文兩家子孫逃往何處?棲息何方?杳無音訊。從包綬夫婦墓誌上看,可推斷這時的當家人為包耆年、包景年。

通婚第三代

  一九七三年,我(程如峰,下同)參與清理包拯家族墓群,目睹包拯及其親屬十餘人的遺骨出土。尊重包拯後裔的意見,我們一同把遺骨送往肥東縣解集鄉的大包村重新安葬。大包村位於龍山北麓,距古代著名的軍事要塞峴口關僅一公里,距包拯誕生地包村有四公里。全村近七百人,一百四十戶都姓包,有三、五戶外姓也是包家的女婿。村頭有座古老的包氏宗祠,它的奇特之處,是廣為流傳的「包家祠堂門朝北」。據說它面對北宋首都開封,寄託包拯後代光復故國的悲壯情思。 大包村附近有個叫文集的小鎮,靈車來到這天,剛好逢集,鎮上熱熱鬧鬧。包拯後裔尊敬祖先,買了很多爆竹燃放,趕集的人競相觀看,把靈車圍得水泄不通,只好用放爆竹開道。  這在「文革」時期是禁止的,所以弄得後來包拯遺骨沒有葬身之地。走了幾百公尺便到了大包村。文集,尚有幾戶姓文的人家。當我們談到包拯與文彥博是親家時,兩姓沒有一個人知道。詢問他們有無家譜時,都說「有,被『掃四舊』掃光了」。  後來,我在舒城山區發現一部《包氏宗譜》裡面沒有包拯與文彥博聯姻的記載。我又在舒城縣文化館看到一部《文氏宗譜》,喜出望外,原來是漢武帝時,以「文翁治蜀」著稱的文翁故里、舒城文家沖的家譜。文彥博是山西汾州介休縣人,該譜也有他的名字,可是他的父輩與兒輩均不符史實,自然也沒有與包家聯姻的字樣,不足為憑。查無實據,是否就排除了文集與大包村的淵源關係呢?不,大包村毫無疑問是包拯的後代,問題是文集的文家是否為文彥博之子文 的後代。為此,我特地從多人墓誌分析,文\ 肯定是定居合肥,沒有他遷。包、文兩家通婚在第三代,第四代就遭遇金兵南下,他們之間的親情依然濃厚。

千載緊相依

  在南宋時期,宋金以淮河為界。廬州,人稱「邊城」,金兵四次進入廬州。廬州城下,戰火紛飛,長期的拉鋸戰,搞得「邊城一片離索」。兩家第四代子孫,拋去被毀滅的城中故居,相率回到包拯故里距城 四十公里的偏僻山區,逃避戰亂,重新安家立業。雙方住處仍密邇相連,村舍相望,不是很自然的嗎?文彥博四次為相,八個兒子個個為官,在政治聲勢、經濟實力和經營管理上,文家可能長期優於包家,因而住所形成集鎮,名曰「文集」。某個時期文家衰落了,但「文集」之名相沿未改。大包村與文集的現狀,清晰地表明了包、文兩家一千年來由結合而緊密相依,世代友好。可是近十年來,國道穿過大包村,文集水泥路四通八達,樓房參差,包氏宗祠成為旅遊景點,真是今非昔比了。

文彥博評傳

基本信息

  著者:侯小寶  責任編輯:高慶梅
文彥博_文彥博介紹_書法字典

文彥博評傳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定價:25元  開本:T32開  出版時間:2010-02-25  頁碼:264  頁字數:207 千字  書號:ISBN978-7-5614-4734-5  分類號:I2

內容簡介

  這部評傳,力圖在梳理和傳述文彥博人生歷程的基礎上,以“知人論世”的態度將其置於北宋中葉廣闊的時代背景中予以審視,對他的政治理想、思想主張、文學成就等進行較為全面地探討和品評。 書稿內容豐富,考據得當。作者學術態度嚴謹,行文流暢。本書可為後來的文彥博研究者提供詳細的資料,具有較高的出版價值。

目錄

  第一章 家世淵源與早期政治進取  一、家世淵源  二、風華初現  三、基層歷練  第二章 斷獄御戎屢建奇功  一、明察秋毫,雪冤誅奸  二、掌河東漕司,復麟州故道  三、主持秦州軍政,固防守邊  四、知益州成都府  第三章 陟二府幾更節鉞  一、平息貝州兵變  二、死諫裁汰冗兵  三、復大饗明堂禮樂  四、金奇錦事件  第四章 輾轉許青移鎮西北  一、許州任上的悠遊生活  二、題詩范書《伯夷頌》  三、移節永興軍,智弭陝西鐵錢事  第五章 二次拜相屢建懋勛  一、至和拜相  二、援立定策,首議建儲  三、與包拯的交誼  四、在狄青任職上的立場
文彥博_文彥博介紹_書法字典

文彥博

五、罷相守洛,封潞國公  第六章 針對熙寧新法的態度和論爭  一、“琴瑟不調,解而更張”的提議  二、“節儉”與“興利”之爭  三、關於“祖宗之法”的論爭  四、針對御遼、朋黨與市易法的論辯  第七章 離京外任恩眷有加  一、河陽的政務生活與詩文唱和  二、移鎮大名府  三、與黃庭堅、蘇軾的交誼  四、異稟雄豪,奸狂不容  五、熙寧間的備邊策略  第八章 退居洛陽德望尊崇  一、西都舊士女,白首佇瞻公  二、解紱還舊廬,恩寵禮遇隆  第九章 復出安邦留名青史  一、元祜更化與答咨訪詔  二、拜平章軍國重事,序位宰臣之上  三、復致仕後的生活  四、名冠黨籍與政和賜謚  第十章 文彥博的著述情況及版本概述  一、文彥博著述概覽  二、《文潞公集》刊行過程中可考的版本系統  三、《文潞公集》現存的主要版本  第十一章 西崑餘緒,宋調新聲:文彥博詩歌論略  一、追步溫李,詩學西崑:文彥博早年的詩歌創作  二、轉益多師,兼合眾美:文彥博詩歌的多元繼承  三、承唐啟宋,繼往開來:文彥博詩歌的創新及影響  第十二章 文彥博與洛陽耆宿詩會論略  一、文彥博發起洛陽耆宿詩會的背景及簡況  二、文彥博洛陽耆宿詩會思想、政治、文化內涵  三、文彥博洛陽耆宿詩會對宋代及後世詩壇的影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