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姚廣孝書法>> 姚廣孝百科介紹字帖

姚廣孝百科介紹

生平簡介

  姚廣孝,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出生於1335,出生亂世的他從小好學,擅長吟詩作畫,十四歲出家,取名道衍。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
姚廣孝_姚廣孝介紹_書法字典

姚廣孝

,精通陰陽術數。交際廣泛,與文學家宋濂、楊基等交友,又從靈應宮道士席應真習道家《易經》、方術及兵家之學。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說他:“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二十三年(1363)於徑山從愚庵大師潛心於內外典籍之學,成為當時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 因為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后誦經薦福。經人舉薦成為燕王朱棣的重要謀士,隨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慶壽寺。從此經常出入燕王府,參與奪位密謀,成為朱棣的重要謀士。朱棣“靖難”稱兵前,他曾推薦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並通過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堅定信心;又於王府後苑訓練軍士,打制軍器,作好軍事準備;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計擒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靖難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議燕王輕騎挺進,逕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又勸朱棣勿殺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十月,輔佐燕王世子率萬人固高僧軍師姚廣孝墓塔(20張)守北平,擊潰朝廷數十萬北伐之師。此後,仍多贊謀帷幄,終使朱棣奪得皇位。朱棣即位後,初授官僧錄司左善世,收鄭和為菩薩戒弟子,法號福吉祥。永樂二年(1404)再授為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同年八月,姚廣孝回鄉省親訪友,至長洲拜訪其姐,其姐閉而不見,訪其友王賓,賓亦不見,但遙語曰:“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又跑去見其姐,其姐又罵他。廣孝為之惘然,體會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臨死之前他請皇帝釋放建文時的主錄僧溥洽,明成祖答應了他。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慶壽寺,“帝震悼,輟視朝二日”,以僧禮葬,百官弔唁者竟達“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洪熙元年,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庭。  晚年,姚廣孝既厭懼官場爭鬥的兇險,又不甘心放棄畢生事業的追求,故雖然受官,卻未改變僧人身份,主要承擔太子、太孫的輔導講讀,及主持《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等書的修纂,又著《道余錄》專詆程朱,人稱“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學識和修養對皇太孫(明宣宗)有較大影響,對《永樂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是朱棣的唯一朋友。  主要著作有《逃虛集》十卷,續集及補遺各一卷,《逃虛子詩集》、《逃虛類稿》五卷等。

姚廣孝墓塔

  姚廣孝墓塔,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常樂寺村於。
姚廣孝_姚廣孝介紹_書法字典

姚廣孝塔

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為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高約33米。須彌座塔基束腰部分雕壽字紋和花卉,四正面雕假門,四側面雕假窗。塔身往上是九層疊澀檐,各角都懸銅鈴。塔剎鐵制。姚廣孝是明永樂皇帝的謀士。塔前立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廣孝神道碑"一座,碑立於宣德元年(1426),高4米,寬1.1米,厚0.33米。
姚廣孝_姚廣孝介紹_書法字典

姚廣孝塔

《明史》文載

  姚廣孝,長洲人(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湘城人),本醫家子。年十四,度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術數之學。嘗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高僧軍師姚廣孝文獻(14張)  洪武中,詔通儒書僧試禮部。不受官,賜僧服還。經北固山,賦詩懷古。其儕宗泐曰:“此豈釋子語耶?”道衍笑不答。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宗泐時為左善世,舉道衍。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至北平,住持慶壽寺。  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乃進袁珙及卜者金忠。於是成祖意益決。陰選將校,勾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練兵後苑中。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建文元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上變。詔逮府中官屬。都指揮張信輸誠於成祖,成祖遂決策起兵。適大風雨至,檐瓦墮地,成祖色變。道衍曰:“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兵起,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號其眾曰“靖難之師。”道衍輔世子居守。其年十月,成祖襲大寧,李景隆乘間圍北平。道衍守御甚固,擊卻攻者。夜縋壯士擊傷南兵。援師至,內外合擊,斬首無算。景隆、平安等先後敗遁。成祖圍濟南三月,不克。道衍馳書曰:“師老矣,請班師。”乃還。復攻東昌,戰敗,亡大將張玉,復還。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敗盛庸,破房昭西水寨。  道衍語成祖:“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從之。遂連敗諸將於淝河、靈璧,渡江入京師。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錄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永樂二年四月,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贈祖父如其官。帝與語,呼少師而不名。命蓄髮,不肯。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出振蘇、湖。至長洲,以所賜金帛散宗族鄉人。重修《太祖實錄》,廣孝為監修。又與解縉等纂修《永樂大典》。書成,帝褒美之。帝往來兩都、出塞北征,廣孝皆留輔太子於南京。五年四月,皇長孫出閣就學,廣孝侍說書。  十六年三月,入觀,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慶壽寺。車駕臨視者再,語甚歡,賜以金睡壺。問所欲言,廣孝曰:“僧溥洽系久,願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錄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餘年。至是,帝以廣
姚廣孝_姚廣孝介紹_書法字典

姚廣孝塔(局部)

孝言,即命出之。廣孝頓首謝。尋卒。帝震悼,輟視朝二日,命有司治喪,以僧禮葬。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帝親制神道碑誌其功。官其養子繼尚寶少卿。廣孝少好學,工詩。與王賓、高啟、楊孟載友善。宋濂、蘇伯衡亦推獎之。晚著《道余錄》,頗毀先儒,識者鄙焉。其至長洲,候同產姊,姊不納。訪其友王賓,賓亦不見,但遙語曰:“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復往見姊,姊詈之。廣孝惘然。  洪熙元年,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庭。嘉靖九年,世宗諭閣臣曰:“姚廣孝佐命嗣興,勞烈具有。顧系釋氏之徒,班諸功臣,侑食太廟,恐不足尊敬祖宗。”於是尚書李時偕大學士張璁、桂萼等議請移祀大興隆寺,太常春秋致祭。

詩作特色

情深思睿

  姚廣孝詩之特色大致有三;其一,登覽山水、訪師問友之作,常有深摯之情與睿智之思。此一特色,乃是就姚廣孝詩之內容而言。靖難以前的姚廣孝,為一方雲遊僧,行於諸方,與道徒、文士結伴,參禪學道,觀覽勝概。故其於所到之處、所遇之人,作詩以記,抒之以情,寓之以理。譬如“偶來值禪侶,清談忘永夕”;“忘彼區中緣,樂此塵外境”。  因之,在人與事一面,有送別思懷、贈答宴遊之作。如“我住城西寺,君歸湖上山。馬聲知驛路,樹色認鄉關”,寫離別之事。於姚廣孝而言,雲遊經歷一方面增益他在哲學與詩學上的修養與磨礪;另一方面則使他與友人相知相交,結下深厚的情誼。所以,“離人千萬意,都在短亭中”。短亭築在城外,立於路邊,其中融入了客遊人無限之離別意。且在離情別緒里,更平添一分對往昔樂游之追憶。譬如他寫,“去年折花寄鄰叟,今年鄰叟無何有。可憐見花不見人,腸斷東風繞花走。但願東風休作惡,且使北人相與守。一枝送爾表情親,侑花得句何須酒。”乃是寄思念之情於東風,追憶與友人把酒言歡、切磋詩藝之真趣。  姚廣孝居於吳地,位列“北郭十友”之一,與北郭社的成員常有同游、酬唱之樂。他曾寫過《題張山人適樂圃林館十首》,乃是與北郭諸友同詠之作。其中有“去官歸故里,僑隱倚高林。花月尊前友,松風席上琴”一首,言同里張適辭官退隱山林,諸友人相訪之事。當時同往樂圃的,亦有高啟、倪瓚等人,眾人飲酒、吟誦,頗得逍遙情致。而“巷僻無車馬,閒扉掩薜蘿。籠馴傳信鶴,池蓄換書鵝”一首,則是姚廣孝寫樂圃林館幽靜、空寂之味。遠遁山林,避俗世之喧囂,乃是元末明初,文士們嚮往之境。而馴鶴與蓄鵝的閒情逸緻,又增添了一分物我同境之美,恰合了禪者圓融於心之參悟。  在景與理一面,則有登覽、題畫及懷古之作。其中,登覽與題畫之作,多以今之眼光,或繪自然之景,或抒感懷之情,亦或寓哲理之思。如《洞庭謠》,以“七十二峰在其下”,“太湖三萬六千頃”,極寫洞庭的磅礴氣勢,由嵐雲水氣之晦明變化,到陽動開  霽之波平湛湛。山水景物,千態萬狀,盡在三十二句七言詩里了。又如《題畫》一首,寫“小小板橋斜路,深深茅屋人家。竹屋夕陰似雨,桃源春暖多花”,以六言道出山里人家之恬淡與真淳。“小小”、“深深”迭音,竹屋、桃源交融,夕陰似雨,春暖多花,似有自然而然、清麗澄徹之味。另一類題畫詩,如《題倪雲林墨竹》,則常有睹物思人之意。詩中寫“開元寺里長同宿,笠澤湖邊每共過”,即言姚廣孝與倪瓚往昔交往之情誼,淡泊而真摯。  至於懷古之作,亦常有以古之眼光,觀照現世。如《春日過顯忠墓》一首。姚廣孝立於墓冢前,遙想古人昔時龍風姿,一時“四海服威怒”。然轉瞬間,恍惚如夢,萬物皆空,只嘆“焉知大化中,天地同旅寓。事業水上漚,功名草頭露。死生諒莫測,榮華何足顧?”對姚廣孝來說,古人的經歷與事業,譬如浪花捲過,江水浮影,流逝不返。而現實之功名與死生亦輾轉如煙,緣去緣來,終在歷史與自然里歸於空淨,終在永恆中歸於消散。所以於功名、死生、榮華之執念,全可拋棄。這種超越的觀照,既是禪佛之體悟,亦是內心曠達之流露。另外,如《淮安覽古》、《過順德城》等詩,皆如此類,寓古今融通之情致。  由是,拈出姚廣孝詩之第二個特色,乃“兼采眾家,不事拘狹”,有唐宋及漢魏的風格。元代詩人,寫詩常染纖?之習,而姚廣孝好學古人之道,作詩往往有擬古之跡,詩風清新雅淡,亦有高格。譬如“古淡豈易學,五字真吾師”,“蕭梁事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此一特色,與當時文人風氣有關。  姚廣孝既是通曉文藝、善長詩文的僧人,自然與文人交往頗多。元至正二十年(1360)至明洪武七年(1374),是北郭詩社結社的時期。於此十餘年,姚廣孝與社中靈魂人物高啟最相投契,贈答尤多。高啟是元明之際最出色的詩人。按照清人趙翼的說法,其詩“使事典切,琢句渾成,而神韻又極高秀,看來平易,而實則洗鍊功深”。此即是說,高啟作詩,有兼師眾長,待其融於心而渾然自成的特色。而姚廣孝亦“讀古今聖賢書,研究道理,作為詩文,刻意追古”。兩人彼此切磋,漸成相通之作詩、賞詩的標準與理念。譬如,高啟以為作詩“必兼師眾長,隨事摹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矣”。姚廣孝未有此類言說,卻循此躬行實踐。所以,高啟在為姚廣孝《獨庵集》作序時,言其愛廣孝之詩,讀之不厭,更贊其詩“濃淡迭顯”、“圓轉透徹”,“將期於自成而為一大方者也”。可見得,廣孝詩染當時之文風,通達古今,與文人切磋,彼此影響,漸成一派。

禪佛哲理

  姚廣孝詩之另—特色,即詩中有禪佛哲理。詩人寫詩,常於現實之此岸世界,吟詠山水,抒情寫意。而姚廣孝既為禪僧,又作詩人,故詩有禪境,亦有對彼岸圓融世界之悟性。譬如“冥觀了無法,何有寂與喧”,“竹雲時駐影,桂露夕闌香”。  姚廣孝曾作《綠洲曲》,五言四句,寫自然山水之境,不涉佛語,卻入禪味。禪宗以“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為其教義之一,故禪與詩的關係,譬如春與花,“春在於花,全花是春;花在於春,全春是花”。思與詩,融會通達而無滯礙。宋代嚴羽以禪喻詩,言“論詩如論禪”,“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清人王士,亦主詩禪一致,拈出“神韻”二字,以言透徹玲瓏之境。詩境與禪境,並不全同,以禪喻詩亦非以禪說詩。詩之美,在於氣物感人、吟詠情性,以自然之春風秋月、夏暑冬寒,人事之悲歡離合、生活際遇,感發心靈。而禪之深,在徹見自性,于山色雲林,平常生活中,參悟佛之諸法實相。詩之“言有盡而意無窮”,譬如禪之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皆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勝。故禪味入詩,即是於心靈感發之中,了悟人生價值與宗教體驗,以臻審美與圓融之境。  這首詩的開端:“夕陽閣遠樹”,此句所寫之景象,開闊且絢麗,使人自覺地有一種遠眺與醉心之感。“閣”是動態的間隔。夕陽底下,雲蒸霞蔚,譬如紅花映照、金線鑲嵌,彌散於山林遠樹之間。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紅勝火”,寫旦明之景。此處則將日暮之瑰麗,幻化成人境之亭閣樓榭,於寫景中加以造境,別致且有韻味。後一句繼之以“春雲散澄江”,遂使日暮綺麗之景,驀地添了一分疏野與清淡。此句中之“雲”,乃是詩人常用之字。然境之不同,意亦有別。佛之公案曾說,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本是講未悟、初悟與徹悟的三個階段。於“雲”而言,亦應是見雲是雲。《鄭和下西洋》中杜雨露飾演的姚廣孝形象(13張)  然而參禪境界不同、觀物方式之差異,使禪僧詩人在心境上視野上,對雲之體悟有了不同的感受。姚廣孝寫“春雲”,於視野而言,把春之青色著於白雲。春雲如碧,融於夕陽之曼妙,似可以江淹“日暮碧雲合”稱之。而就心境來說,雲有逍遙閒適之意,亦有清寂孤高之味。姚廣孝用一“散”字,卻將悠然自得、心曠神怡之情致,活潑地顯現出來了。雲散於江水,而詩人之情思又散於浮雲,水流雲在,皆是澄澈、明靜了。此一靜慮的心境,正是禪者所修之“不住心”與“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乃是禪者常用之語。姚廣孝於“春雲散澄江”一句,不著一字,卻盡得純粹心靈的澹泊與寧靜。  至於後兩句“不見蕩舟人,空對白鷗雙”,則寫近景。王國維標舉境界,分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由是觀之,姚廣孝“不見蕩舟人,空對白鷗雙”之句,似是入了無我之境,與紛繁外物皆無對立。小舟無人,白鷗雙飛。詩人以超然之心立於空寂之景,似乎觀物而忘我,融會物我合一之境。這與佛之事事無礙、萬物融通的理趣頗為相近。姚廣孝習禪之餘,常游山水,亦于山水中體會佛理圓融之旨趣。又譬如,他曾寫“五仗石邊琴一曲,桃花三月鯉魚飛”,人與境諧協,物與我俱融,乃天然妙合之景。  姚廣孝另有一些明言佛理與禪機之作。譬如“禪翁指示人,又在第二義”,即言第一義不可說。禪宗以為最高的真諦,是任何話語皆無以表達的。若強說之,則會落入言筌。由是引申出類似“無言得真趣,何用覓玄音”此種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教義。禪宗所謂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實是取消了文字的權威性,取消文字於日常事理之中心性與導向性,而代之以本心之感悟。故以禪心觀世,更為真淳與澄澈。  事實上,賞閱姚廣孝詩文,至為重要的乃是以詩觀人。世人議論廣孝,常以異僧詆毀之。其中的原因大抵是他勸導且幫助燕王奪太祖嫡孫之位,既違背了佛法戒律,亦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禮。然而觀其終究不改僧相之舉,則不能單以純粹之功利心定論。由是,以其心中鬱結之感性與知性矛盾去返觀,仿佛恰當些。這種鬱結使姚廣孝在精神修養上,對宇宙、生命秉有一種圓融之理解。而另一面,在現實生活中,又使他對人世充滿了實在而寬闊的真摯情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