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虞世南書法>> 虞世南百科介紹字帖

虞世南百科介紹

  
虞世南像

虞世南像

人物簡介

  虞世南(558—638年7月11日),北周(558年—581年)、隋(581年—618年)、唐(618年—638年),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餘姚(今屬浙江省)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字,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其書法剛柔並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  虞世南,隋大業初授秘書郎。入唐,太宗引為秦府參軍,弘文館學士。貞觀七年(633)轉秘書監,賜爵水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秘監”或“虞水興”。唐大宗嘗稱其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譽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諡文懿《舊唐書》卷七十二及《新唐書》卷一百零二之本傳云:“世南性沉靜寡慾,篤志勤學。……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由是聲名藉甚。”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書後品》列其書為上之下品,評云:“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云之上”。《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述書賦》云:“永興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宣和書譜》卷八以為世南晚年正書與王羲之相後先,又以歐、虞相論曰:“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傳世墨跡有碑刻《孔子廟堂碑》、《破邪論》等,舊摹墨跡本《汝南公主墓志銘》等。書法理論著作有《筆髓論》、《書旨述》。編有《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群書理要》五十卷、《兔園集》十卷等,另有詩文集十卷行於世,今存《虞秘監集》四卷。

人物生平

  虞世南身體文弱,博聞強志。少年時與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學廣識的顧野王為師。十餘年勤學不倦,學到緊要處,累旬不盥櫛。尤喜書法,與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友善。智永精王羲之書法,虞
虞世南題跋像

虞世南題跋像

世南在智永的精心傳授下,妙得其體,圓融遒麗,外柔內剛,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傳統。他與當時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書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優者。他寫的《孔子廟堂碑》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讚賞。唐太宗非常喜愛虞世南的字,並經常臨寫。相傳有一天,唐太宗書“戩”字,但戈字還沒有寫好,正好虞世南進見,即提筆補寫了一個“戈”字。唐太宗將兩人合寫的“戩”字給魏徵看,說:“朕學世南,尚近似否? ”魏徵看後說:“戈字頗逼真。”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道:“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 虞世南一生經歷了南朝的陳、隋和初唐三個時代。陳文帝知世南博學,召為法曹參軍。陳朝滅亡,與兄世基同入長安,做了隋朝秘書郎,後遷起居舍人。當時世基任內史侍郎,權傾當朝,榮華無比,妻子所用被服,尤勝王侯。虞世南雖與世基同住,仍以勤儉務本。隋滅後,李世民聞虞世南之名,引為秦府參軍,又授宏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後來又擔任著作郎。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風上書寫《列女傳》,沒有臨本,虞世南在朝堂上一口氣默寫出來,不錯一字,贏得朝中文士的欽佩。   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於政事,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隴右山崩,唐太宗問“天變”。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說:“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義不修,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闕,雖有災星何損於時。然願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唐太宗聽後斂容反省。他一再勸阻唐太宗築陵墓厚葬,使唐太宗有所收斂。他還嚴正勸阻唐太宗不要恣於游
虞世南半身像

虞世南半身像

獵而疏於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著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說:“你們如果都象虞世南那樣剛正忠烈,天下何憂不理。”   虞世南年逾古稀後,屢次上表求退,不許,被封為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五月壬申(二十五)日(7月11日)卒於長安,享年八十歲。唐太宗十分悲傷,痛哭流涕,說:“虞世南對我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我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延上下,無復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都尚書,諡文懿。太宗還命畫圖象掛在宮中凌煙閣。   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虞世南的書法代表作是正書碑刻《孔子廟堂碑》,還編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類書《北堂書鈔》共一百六十卷,摘錄了唐初能見到的各種古書。這些古書現在大多失傳了,但《北堂書鈔》為保存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重在貢獻。他死後,將慈谿鳴鶴鎮故宅改建定水寺,寺內有虞世南畫像。他的子孫便遷居長安去了。

文學造詣

  其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
虞世南頭像

虞世南頭像

。  仕隋為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或“虞秘監”。授青光祿大夫,諡文懿。沉靜寡慾,精思讀書,至累旬不盥櫛。文章婉縟,見稱於僕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太宗踐祚,歷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卒諡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手詔魏王泰曰:“世南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中無復人矣。”其書法剛柔並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因是近臣,故侍宴應詔的作品較多。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後三首詠物詩(即《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世南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三十六)。

精通書法

  
虞世南全身像

虞世南全身像

虞世南是跟從王羲之的七世孫、隋朝書法家智永禪師學習書法的。他的字用筆圓潤,外柔內剛,結構疏朗,氣韻秀健。傳說唐太宗學書就是以虞世南為師。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難寫。有一天,他寫字時寫到“戩(jian剪)”字,只寫了“晉”的半邊,讓虞世南寫另外半邊的“戈”。寫成以後,唐太宗讓魏徵來鑑賞,魏徵看了說:“今窺(看的意思)聖作,惟戩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讚嘆魏徵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書法了。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等。初唐的書法家繼歐、虞之後的是褚遂良和薛稷。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慨嘆地說:“世南死,沒有人能夠同我談論書法了。”

傳世作品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原碑立於唐貞觀初年。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
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

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書法用筆俊朗圓潤,字形稍呈狹長而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一片平和潤雅之象。宋黃庭堅有詩讚曰:“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汝南公主墓誌此帖無款,傳為虞世南書,亦有人認為是舊摹本。紙本,行書18 行,共222字 。  此帖書法溫潤圓秀,用筆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臨之說。明王世貞評此書:“瀟散虛和,姿態風流,有筆外意。”明李東陽也說此帖:“筆勢圓活,戈法獨存。”所謂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書法所悟到的一種獨特筆法。相傳唐太宗臨右軍書法,寫到“戩”字時,虛其“戈”令世南
昭仁寺碑

昭仁寺碑

補之,然後拿給魏徵 看。魏徵說,聖上之書惟“戈法”逼真。可見虞世南書法造詣之深了。   《汝南公主墓誌》前幾行確實與虞世南的楷書風格相一致,具備了含蓄深沉,外柔內剛,凜然不可犯的風度。可惜後半部則流於荒率,疑為偽作,不無道理。此帖現藏上海博物館。  除了以上兩件作品其他尚有《昭仁寺碑》、《破邪論序》、以及散見於刻帖的《大運帖》、《用筆賦》、《書指述》、《演連珠》、《景緯成象》、《孔有新制帖》、《積時帖》、《朝會帖》、《瘦朽帖》、《臨樂毅論帖》、《潘六帖》、《世南伏奉三日疏》、《醒滯帖》等。這些碑帖中,有些是偽作,有些是集碑文鉤摹而成,可信的為數甚少。

代表詩集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註:垂緌(sui):下垂的帽帶,此指蟬低頭。  賦得臨池竹應制    蔥翠梢雲質,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風影,流搖防露枝。  龍鱗漾嶰谷,鳳翅拂漣漪。
虞世南

虞世南

欲識凌冬性,唯有歲寒知。  奉和詠風應魏王教  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樑。  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  從軍行二首(一作擬古)    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  冀馬樓蘭將,燕犀上谷兵。  劍寒花不落,弓曉月逾明。  凜凜嚴霜節,冰壯黃河絕。  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飛雪。  全兵值月滿,精騎乘膠折。  結髮早驅馳,辛苦事旌麾。  馬凍重關冷,輪摧九折危。  獨有西山將,年年屬數奇。  烽火發金微,連營出武威。  孤城塞雲起,絕陣虜塵飛。  俠客吸龍劍,惡少縵胡衣。  朝摩骨都壘,夜解谷蠡圍。  蕭關遠無極,蒲海廣難依。  沙磴離旌斷,晴川候馬歸。  交河梁已畢,燕山旆欲揮。  方知萬里相,侯服見光輝。  擬飲馬長城窟  馳馬渡河乾,流深馬渡難。  前逢錦車使,都護在樓蘭。  輕騎猶銜勒,疑兵尚解鞍。  溫池下絕澗,棧道接危巒。  拓地勛未賞,亡城律豈寬。  有月關猶暗,經春隴尚寒。  雲昏無復影,冰合不聞湍。  懷君不可遇,聊持報一餐。  出塞  上將三略遠,元戎九命尊。  緬懷古人節,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氣,塞北有遊魂。  揚桴上隴坂,勒騎下平原。  誓將絕沙漠,悠然去玉門。  輕齎不遑舍,驚策騖戎軒。  凜凜邊風急,蕭蕭征馬煩。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霧鋒黯無色,霜旗凍不翻。  耿介倚長劍,日落風塵昏。  結客少年場行  韓魏多奇節,倜儻遺聲利。  共矜然諾心,各負縱橫志。  結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綠沉明月弦,金絡浮雲轡。  吹簫入吳市,擊築游燕肆。  尋源博望侯,結客遠相求。  少年懷一顧,長驅背隴頭。  焰焰戈霜動,耿耿劍虹浮。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雲起龍沙暗,木落雁門秋。  輕生殉知己,非是為身謀。  怨歌行  紫殿秋風冷,雕甍落日沉。  裁紈淒斷曲,織素別離心。  掖庭羞改畫,長門不惜金。  寵移恩稍薄,情疏恨轉深。  香銷翠羽帳,弦斷鳳凰琴。  鏡前紅粉歇,階上綠苔侵。  誰言掩歌扇,翻作白頭吟。  中婦織流黃  寒閨織素錦,含怨斂雙蛾。  綜新交縷澀,經脆斷絲多。  衣香逐舉袖,釧動應鳴梭。  還恐裁縫罷,無信達交河。  門有車馬客    陳遵重交結,田蚡擅豪華。  曲台臨上路,高軒抵狹斜。  赭汗千金馬,繡軸五香車。  白鶴隨飛蓋,朱鷺入鳴笳。  夏蓮開劍水,春桃發綬花。  高談辯飛兔,摛藻握靈蛇。  逢恩出毛羽,失路委泥沙。  曖曖風煙晚,路長歸騎遠。  日斜青瑣第,塵飛金谷苑。  危弦促柱奏巴渝,遺簪墮珥解羅襦。  如何守直道,翻使谷名愚。  飛來雙白鶴    飛來雙白鶴,奮翼遠凌煙。  俱棲集紫蓋,一舉背青田。  颺影過伊洛,流聲入管弦。  鳴群倒景外,刷羽閬風前。  映海疑浮雪,拂澗瀉飛泉。  燕雀寧知去,蜉蝣不識還。  何言別儔侶,從此間山川。  顧步已相失,裴回各自憐。  危心猶警露,哀響詎聞天。  無因振六翮,輕舉復隨仙。  奉和幽山雨後應令  肅城鄰上苑,黃山邇桂宮。  雨歇連峰翠,煙開竟野通。  排虛翔戲鳥,跨水落長虹。  日下林全暗,雲收嶺半空。  山泉鳴石澗,地籟響岩風。  賦得吳都    畫野通淮泗,星躔應鬥牛。  玉牒宏圖表,黃旗美氣浮。  三分開霸業,萬里宅神州。  高台臨茂苑,飛閣跨澄流。  江濤如素蓋,海氣似朱樓。  吳趨自有樂,還似鏡中游。  賦得慎罰  帝圖光往冊,上德表鴻名。  道冠二儀始,風高三代英。  樂和知化洽,訟息表刑清。  罰輕猶在念,勿喜尚留情。  明慎全無枉,哀矜在好生。  五疵過亦察,二辟理彌精。  幪巾示廉恥,嘉石務詳平。  每削繁苛性,常深惻隱誠。  政寬思濟猛,疑罪必從輕。  於張懲不濫,陳郭憲無傾。  刑措諒斯在,歡然仰頌聲。  奉和詠日午  高天淨秋色,長漢轉曦車。  玉樹陰初正,桐圭影未斜。  翠蓋飛圓彩,明鏡發輕花。  再中良表瑞,共仰璧暉賒。  發營逢雨應詔  豫游欣勝地,皇澤乃先天。  油雲陰御道,膏雨潤公田。  隴麥沾逾翠,山花濕更然。  稼穡良所重,方復悅豐年。  侍宴應詔賦韻得前字  芬芳禁林晚,容與桂舟前。  橫空一鳥度,照水百花然。  綠野明斜日,青山澹晚煙。  濫陪終宴賞,握管類窺天。  侍宴歸雁堂  歌堂面淥水,舞館接金塘。  竹開霜後翠,梅動雪前香。  鳧歸初命侶,雁起欲分行。  刷羽同棲集,懷恩愧稻粱。  凌晨早朝  萬瓦宵光曙,重檐夕霧收。  玉花停夜燭,金壺送曉籌。  日暉青瑣殿,霞生結綺樓。  重門應啟路,通籍引王侯。  初晴應教  初日明燕館,新溜滿梁池。  歸雲半入嶺,殘滴尚懸枝。  春夜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詠舞    繁弦奏淥水,長袖轉回鸞。  一雙俱應節,還似鏡中看。  詠螢  的歷流光小,飄颻弱翅輕。  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秋雁(一作褚亮詩)    日暮霜風急,羽翮轉難任。  為有傳書意,聯翩入上林。  奉和月夜觀星應令  早秋炎景暮,初弦月彩新。  清風滌暑氣,零露淨囂塵。  薄霧銷輕縠,鮮雲卷夕鱗。  休光灼前曜,瑞彩接重輪。  緣情摛聖藻,並作命徐陳。  宿草誠渝濫,吹噓偶搢紳。  天文豈易述,徒知仰北辰。  和鑾輿頓戲下(一作追從鑾輿夕頓戲下應令)  重輪依紫極,前耀奉丹霄。  天經戀宸扆,帝命扈仙鑣。  乘星開鶴禁,帶月下虹橋。  銀書含曉色,金輅轉晨飆。  霧澈軒營近,塵暗苑城遙。  蓮花分秀萼,竹箭下驚潮。  撫己慚龍乾,承恩集鳳條。  瑤山盛風樂,抽簡薦徒謠。  奉和至壽春應令  瑤山盛風樂,南巡務逸游。  如何事巡撫,民瘼諒斯求。  文鶴揚輕蓋,蒼龍飾桂舟。  泛沫縈沙嶼,寒澌擁急流。  路指八仙館,途經百尺樓。  眷言昔游踐,回駕且淹留。  後車喧鳳吹,前旌映彩旒。  龍驂駐六馬,飛閣上三休。  調諧金石奏,歡洽羽觴浮。  天文徒可仰,何以廁琳球。  奉和幸江都應詔    南國行周化,稽山秘夏圖。  百王豈殊軌,千載協前謨。  肆覲遵時豫,順動悅來蘇。  安流進玉軸,戒道翼金吾。  龍旂煥辰象,鳳吹溢川塗。  封唐昔敷錫,分陝被荊吳。  沐道鹹知讓,慕義久成都。  冬律初飛管,陽鳥正銜蘆。  嚴飆肅林薄,曖景澹江湖。  鴻私浹幽遠,厚澤潤凋枯。  虞琴起歌詠,漢築動巴歈。  多幸沾行葦,無庸類散樗。  奉和獻歲宴宮臣  履端初起節,長苑命高筵。  肆夏喧金奏,重潤響朱弦。  春光催柳色,日彩泛槐煙。  微臣同濫吹,謬得仰鈞天。  奉和出潁至淮應令  良晨喜利涉,解纜入淮潯。  寒流泛鷁首,霜吹響哀吟。  潛鱗波里躍,水鳥浪前沉。  邗溝非復遠,悵望悅宸襟。  應詔嘲司花女  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  緣憨卻得君王惜,長把花枝傍輦行。

唐初四大家

  
姓名生卒簡介代表作
歐陽詢公元557年—公元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人,唐人楷書第一,字型被稱為“歐體”。 《九成宮醴泉銘》
虞世南公元558年—公元638年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餘姚人。《孔子廟堂碑》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錢塘人。博涉經史,工於隸楷。《雁塔聖教序》
薛稷公元649年—公元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陰人。工書法,師承褚遂良,善繪畫。《中嶽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