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虞允文書法>> 虞允文百科介紹字帖

虞允文百科介紹

個人簡介

  虞允文原籍四川仁壽,宋亡後為避戰亂,遷居崇仁二都(今江西省崇仁縣石莊鄉)。南宋大臣,抗金名將。虞允文事見《誠齋集》卷一二○《虞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三有傳。  虞允文身材雄偉,身高六尺四寸(近兩米),史稱其“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早年以文學入仕,到了中晚年,抓住機會,在宋金風雲中,大展才華,終成一代名相,千古流芳。  父虞祺,北宋末政和年間進士,仕至潼川府路轉運判官。虞允文幼時聰明,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歷任通判、知州等四川地方官。紹興二十八年,改任秘書丞,開始到朝廷任
虞允文塑像

虞允文塑像

職。不久兼任國史院編修官,歷吏部員外郎、兼右司員外郎。紹興三十年(1160),以守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借工部尚書銜任賀金正旦使,回朝後任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紹興三十一年(1161),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被派往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市)犒師,正值金海陵王大軍謀由採石渡江。虞允文見形勢危急,毅然把散處沿江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組織起來,挫敗金軍渡江南侵的計畫,贏得了採石大捷。金海陵王移兵揚州,虞允文又趕赴鎮江府(今江蘇鎮江)阻截。金軍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極高聲譽。“采石之戰”是南宋唯一的一次擊敗金軍渡江的戰役,在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次年,虞允文任川陝宣諭使,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州郡數處。  乾道三年(1167),召為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四川名將吳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五年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綜理軍政事務,後因病於淳熙元年(1174)二月辭世,享年65歲。其墓在四川仁壽縣於丞鄉。  淳熙四年(1177),宋孝宗詔贈虞允文太傅,謚“忠肅”。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復中原的斗心,從此不再打算收復中原。但虞允文的報國事跡仍廣為人傳頌,名留青史。  毛澤東亦曾在《續通鑑紀事本末》批道“偉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

人物生平

自幼好學

  虞允文自幼勤奮好學,《宋史》稱其“六歲誦九經,七歲能屬文”,讀書於“瑞竹園”(仁壽縣城東面)。紹
連環畫《虞允文》

連環畫《虞允文》

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及第,獲委任為通判彭州,權知黎州、渠州。時秦檜當權,允文一如同四川書生皆不獲重用。秦檜死後,終於獲得中書舍人趙逵推薦,就任秘書丞,官至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採石大捷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被派往採石(今屬安徽省馬鞍山市)犒師,正值金
采石之戰

采石之戰

海陵王大軍謀由採石渡江。原來負責督軍的主帥李顯忠還未趕到,虞允文見形勢危急,親自督師,向當時軍心散漫的士兵演說:“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若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於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這番演說成功把士兵團結起來,並大大振奮了軍心。他並隨即把散處沿江各處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統合起來,以1.8萬兵力與15萬金軍決戰於采石磯,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  隨後,金海陵王移兵揚州,虞允文又趕赴鎮江府(今江蘇省鎮江市)阻截。金軍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極高聲譽。

經略四川

  虞允文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委任為川陝宣諭使,並與大將吳璘商議收復中原的大業,再次北伐中原,曾收復陝西六郡。可惜在宋孝宗即位後,因誤信奸臣史浩、湯思退的讒言,要求前線宋軍退兵,以致功敗垂成。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允文被召回臨安,任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在乾道三年(1167年)四川名將吳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五年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大力提拔賢良之士,如:胡銓、周必大、王十朋、趙汝愚、晁公武、李燾等人。乾道八年(1172年),改任為左丞相兼樞密使,但他隨即要求鎮撫四川,以圖光復大業,同年秋,授少保、武安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職務,封為“雍國公”,上命其再度赴四川總理軍政事務。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時間裡,不斷籌劃由四川出師北伐,以圖光復中原,最終積勞成疾,淳熙元年(1174年)以病卒。  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詔贈虞允文太傅,謚忠肅。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復中原的斗心,從此不再打算收復中原。但虞允文的報國事跡仍廣為人傳頌,名留青史。毛澤東亦曾在《續通鑑紀事本末》批道“偉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  虞允文曾為唐書及五代史加注,並著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傳頌於世。

力主北伐

  虞允文身材雄偉,身高六尺四寸,換算過來,在當前幾近2米,這在文人中無疑是非常讓人矚目的。史稱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
虞允文

虞允文

紹興和議以後,高宗、孝宗兩朝的將相們,對於和戰,爭論不休,個人主張不一,同樣是主戰,虞允文、辛棄疾顯然要比張浚謹慎;同樣是和,陳康伯、陳俊卿、史浩、湯思退又不一樣。陳康伯更偏重於戰和,而陳俊卿、史浩則偏於守和,湯思退則是毫無原則的求和。同樣的人,在不同的階段,主張也不一,典型的如陳俊卿,早年比較有進取心,到後來,意見則經常跟虞允文相左,所為偏於保守。  虞允文入柄中樞以後,宋軍並沒有過硬的實力與很好的機會進行大規模的北伐,取得全面的實質性的勝利。然而虞允文極力主張恢復,原因何在?我想陳亮的一席話, 也許可以表明虞允文的心跡,這段材料,不見於《宋史》,而是《永樂大典》引錄於《元統一志》,鄧廣銘先生曾撰考證其真偽,發表於1996年第二期的北京大學學報上,這段話是陳亮跟虞允文說的,陳稱:“故相張魏公薨已數年,老將在淮上唯李顯忠 ,又多疾;在關西唯吳拱,又地遠;自余文臣諸子鄧,是肉食可鄙之流;禁衛諸軍鄧,是海鮮啖飽之輩,公忠貫日月,採石之勛已著,而規恢之任在公一身,若遷延歲月,而不是究是國,何以系中原之望?何以雪祖宗二百年之辱?何以副上宵旰之託?當丞相有可治之時而不能為,則後之人安能為此哉!”。陳亮點出了虞允文所面臨的形勢與困難,強調了了他身上的責任。

詩詞文賦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類散文,採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軍事第一剳子》 、《江上軍事第二剳子》、《江上軍事第三剳子》、《奏還汪應辰知衢州詞頭疏》, 充分顯示其膽略忠勇,明代學者張時泰將虞允文比為岳飛,實非過譽。後來虞允文入 川為川陝宣諭使,虞允文作《論用吳璘以圖恢復疏》、《論鞏州未下可憂疏》、《論 營田之利弊》等奏疏。隆興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論今日可
虞允文作品

虞允文作品

戰之機有九疏》,分析天下時局,對比敵我雙方,希望孝宗無為因循,盡力戰備,抓住可戰之機,勵行可 戰之實,文章首先說堅持抗戰,收復中原,是天地之大經,《春秋》之大義,接著 從宋金雙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權是否鞏固、國內是否安定、民心向背、地利、天時、 人才等九方面進行論述。乾道三年,虞允文出為四川宣撫使,作《論明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良交感惟信與誠疏》、《謝賜御書漢崔寔政論疏》、《論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盜賊之備疏》等 。  虞允文著述頗豐,楊萬里《虞公神道碑》說他終生好學,食必觀書,為文立成, 不雕而工。虞允文著有《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唐書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議》二十三卷、《內外製》十五卷、《詩文集》十卷、監修《續會要》三百卷,《宋詩紀要》收錄其詩兩首,《宋代蜀文輯存》收錄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還有兩篇早年之作比較有名,一是《辨鳥賦》,一 是《誅蚊賦》。  虞允文為至孝之人,母親去世以後,又伺候父親七年,他作《辨鳥賦 》,以鳥烏私情,傳人間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膽,有李密《陳情表》之感人 力量。《誅蚊賦》以蚊蚋為毒人間,喻金逞威於河內,主張除惡務盡,不復使無 用之物,無窮之毒,存於世間。

傳世丹青

  虞允文不僅詩文出色,還是一很有成就的書法家。明代書法家吳寬評論說:虞忠肅手帖,詞語詳雅,氣
虞允文作品

虞允文作品

象雍容。明代文藝評論家王世貞也說:《停雲館帖》第六卷 ,為南宋名臣書,如虞雍公之儼雅,皆有可采。  虞允文的書法,筆致含蓄,於奇崛 處見儼雅;情趣天成,於不經意處顯功夫,在宋代書壇是比較有個性的,他傳世的墨跡有《適造帖》、《鈞堂帖》等。

史籍記載

  《宋史》卷三八三·列傳第一百四十二·虞允文傳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人。父祺,登政和進士第,仕至太常博士、潼川路轉運判
虞允文像

虞允文像

官。允文六歲誦《九經》,七歲能屬文。以父任入官。丁母憂,哀毀骨立。既葬,朝夕哭墓側,墓有枯桑,兩烏來巢。念父之鰥且疾,七年不調,跬步不忍離左右。父死,紹興二十三年始登進士第,通判彭州,權知黎州、渠州。  秦檜當國,蜀士多屏棄。檜死,高宗欲收用之,中書舍人趙達首薦允文,召對,謂人君必畏天,必安民,必法祖宗。又論士風之弊,以文章進必抑其輕浮,以言語進必黜其巧偽,以政事進必去其苛刻,庶可任重致遠。且極論四川財賦科納之弊。上嘉納之。  除秘書丞,累遷禮部郎官。金主亮修汴,已有南侵意。王綸還,言敵恭順和好。湯思退再拜賀,置邊備不問。及金使施宜生頗泄敵情,張燾密奏之。亮又隱畫工圖臨安湖山以歸。亮賦詩,情益露。允文上疏言:“金必敗盟,兵出有五道,願詔大臣豫思備御。”時三十年正月也。十月,借工部尚書充賀正使,與館伴賓射,一發破的,眾驚異之。允文見運糧造舟者多,辭歸,亮曰:“我將看花洛陽。”允文還,奏所見及亮語,申言淮、海之備。  除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三衙管軍以宦寺充承受,允文言:“自古人主大權,不移於奸臣,則落於近幸。秦檜盜權十有八年,檜死,權歸陛下。邇來三衙交結中官,宣和、明受厥鑒未遠。”上大悟,立罷之。  金使王全、高景山來賀生辰,口傳亮悖慢語,欲得淮南地,索將相大臣議事。於是召三衙大將趙密等議舉兵,侍從、台諫集議。宰臣陳康伯傳上旨:“今日更不問和與守,直問戰當如何。”遣成閔為京、湖制置使,將禁衛五萬御襄、漢上流。允文曰:“兵來不除道,敵為虛聲以分我兵,成其出淮奸謀爾。”不聽,卒遣閔。七月,金主亮徙汴,允文復語康伯:“閔軍約程在江、池,宜令到池者駐池,到江者駐江。若敵兵出上流,則荊湖之軍捍於前,江、池之軍援於後;若出淮西,則池之軍出巢縣,江州軍出無為,可為淮西援,是一軍而兩用之。”康伯然其說,而閔軍竟屯武昌。  九月,金主命李通為大都督,造浮梁於淮水上。金主自將,兵號百萬,氈帳相望,鉦鼓之聲不絕。十月,自渦口渡淮。先是,劉錡措置淮東,王權措置淮西。至是,權首棄廬州,錡亦回揚州,中外震恐。上欲航海,陳康伯力贊親征。是月戊午,樞臣葉義問督江、淮軍,允文參謀軍事。權又自和州遁歸,錡回鎮江,盡失兩淮矣。  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軍臨採石,而別以兵爭瓜洲。朝命成閔代錡、李顯忠代權,錡、權皆召。義問被旨,命允文往蕪湖趣顯忠交權軍,且犒師採石,時權軍猶在採石。丙子,允文至採石,權已去,顯忠未來,敵騎充斥。我師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權敗兵也。允文謂坐待顯忠則誤國事,遂立招諸將,勉以忠義,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眾曰:“今既有主,請死戰。”或曰:“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連環畫《采石磯大捷》

連環畫《采石磯大捷》

至江濱,見江北已築高台,對植絳旗二、繡旗二,中建黃屋,亮踞坐其下。諜者言,前一日刑白黑馬祭天,與眾盟,以明日濟江,晨炊玉麟堂,先濟者予黃金一兩。時敵兵實四十萬,馬倍之,宋軍才一萬八千。允文乃命諸將列大陣不動,分戈船為五,其二並東西岸而行,其一駐中流,藏精兵待戰,其二藏小港,備不測。部分甫畢,敵已大呼,亮操小紅旗麾數百艘絕江而來,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軍,軍小卻。允文入陣中,撫時俊之背曰:“汝膽略聞四方,立陣後則兒女子爾。”俊即揮雙刀出,士殊死戰。中流官軍亦以海鰍船沖敵,舟皆平沉,敵半死半戰,日暮未退。會有潰軍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從山後轉出,敵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勁弓尾擊追射,大敗之,殭屍凡四千餘,殺萬戶二人,俘千戶五人及生女真五百餘人。敵兵不死於江者,亮悉敲殺之,怒其不出江也。以捷聞,犒將士,謂之曰:“敵今敗,明必復來。”夜半,部分諸將,分海舟縋上流,別遣兵截楊林口。丁丑,果至,因夾擊之,復大戰,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聞。既而敵遣偽詔來諭王權,似有宿約。允文曰:“此反間也。”仍復書言:“權已置典憲,新將李世輔也,願一戰以決雌雄。”亮得書大怒,遂焚龍鳳車,斬梁漢臣及造舟者二人,乃趨瓜洲。漢臣,教亮濟江者也。  顯忠至自蕪湖,允文語之曰:“敵入揚州,必與瓜洲兵合,京口無備,我當往,公能分兵相助乎?”顯忠分李捧軍萬六千往京口,葉義問亦命楊存中將所部來會。允文還建康,即上疏言:“敵敗於採石,將徼幸於瓜洲。今我精兵聚京口,持重待之,可一戰而勝。乞少緩六飛之發。”  甲申,至京口。敵屯重兵滁河,造三閘儲水,深數尺,塞瓜洲口。時楊存中、成閔、邵宏淵諸軍皆聚京口,不下二十萬,惟海鰍船不滿百,戈船半之。允文謂遇風則使戰船,無風則使戰艦,數少恐不足用。遂聚材治鐵,改修馬船為戰艦,且借之平江,命張深守滁河口,扼大江之沖,以苗定駐下蜀為援。庚寅,亮至瓜洲,允文與存中臨江按試,命戰士踏車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迴轉如飛,敵持滿以待,相顧駭愕。亮笑曰:“紙船耳。”一將跪奏:南軍有備,未可輕,願駐揚州,徐圖進取。亮怒,欲斬之,哀謝良久,杖之五十。乙未,亮為其下所殺。  初,亮在瓜洲,聞李寶由海道入膠西,成閔諸軍方順流而下,亮愈怒。還揚州,召諸將約三日濟江,否則盡殺之。諸將謀曰:“進有渰殺之禍,退有敲殺之憂,奈何?”有萬戴者曰:“殺郎主,與南宋通和歸鄉則生矣。”眾曰:“諾。”亮有紫茸細軍,不臨陣,恆以自衛,眾患之,有蕭遮巴者紿之曰:“淮東子女玉帛皆聚海陵。”且嗾使往,細軍去而亮死。  丙申,敵人退屯三十里,遣使議和。己亥,奏聞。召入對,上慰藉嘉嘆,謂陳俊卿曰:“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詔免扈從,往兩淮措置。允文至鎮江,奏收兩淮三策,不報。  明年正月,上至建康。尋議迴鑾,詔以楊存中充江淮、荊襄路宣撫使,允文副之。給、舍繳存中除命,於是允文充川陝宣諭使。陛辭,言:“金亮既誅,新主初立,彼國方亂,天相我恢復也。和則海內氣沮,戰則海內氣伸。”上以為然。允文至蜀,與大將吳璘議經略中原,璘進取鳳翔,復鞏州。金治兵爭陝西新復州郡,蜀士欲棄之,允文持不可。  孝宗受禪,朝臣有言西事者,謂官軍進討,東不可過寶雞,北不可過德順,且欲用忠義人守新復州郡,官軍退守蜀口。允文爭之不得,吳璘遂歸河池,蓋用參知政事史浩議,欲盡棄陝西,台諫袁季、任古附和其說。允文再上疏,大略言:“恢復莫先於陝西,陝西五路新復州縣又繫於德順之存亡,一旦棄之,則窺蜀之路愈多,西和、階、成,利害至重。”前後凡十五疏,且移書陳康伯,康伯牽於同列,不能回也。上將召允文問陝西事,執政忌其來,以顯謨閣直學士知夔州,尋又命奏事。  隆興元年入對,史浩既素主棄地,及拜相,亟行之,且親為詔,有曰:“棄雞肋之無多,免鋃心之未已。”允文入對言:“今日有八可戰。”上問及棄地,允文以笏畫地,陳其利害。上曰:“此史浩誤朕。”以敷文閣待制知太平州,尋除兵部尚書、湖北京西宣撫使,改制置使。  時朝廷遣盧仲賢使金議和,湯思退又欲棄唐、鄧、海、泗,手詔謂唐、鄧非險要,可置度外,允文五上疏力爭。思退怒,即奏曰:“此皆以利害不切於己,大言誤國,以邀美名。宗社大事,豈同戲劇。”上意遂定。思退陽請召允文,實欲去之也。允文上印,猶以四州不可棄為請,乞致仕。詔以顯謨閣學士知平江府。思退竟決和議,割唐、鄧。  二年,金兵復至,思退貶,上悔不用允文言。陳俊卿亦薦允文堪大用,除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乾道元年,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是秋,金遣完顏仲有所議,偃蹇不敬,允文請斬之,廷有異論,不果。會錢端禮受李宏玉帶,事連允文,為御史章服所論,罷政,奉祠西歸。  三年二月,召至闕,除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吳璘卒,議擇代,上諭允文曰:“吳璘既卒,汪應辰恐不習軍事,無以易卿。凡事不宜效張浚迂闊,軍前事,卿一一親臨之。”即拜資政殿大學士、四川宣撫使,尋詔依舊知樞密院事。歸蜀一月,召至闕,不數月復使蜀。太上賜御書《聖主得賢臣頌》,上又為之制跋,陛辭,復以所御雙履及甲冑賜焉。  過郢,奏築黃鷹山城。過襄陽,奏修府城。八月至漢中,又往沔陽。九月,至益昌。先被手詔戒九事,洎至蜀,悉奉而行,尤以軍政為急。又奏閱實諸軍,第其壯怯為三,上備戰,中下備輜重,老者少者不預。汰兵凡萬人,減緡錢四百萬。汰去兵有勞績者,置員闕處之。興、洋義士,民兵也,紹興初以七萬計,大散之戰,將不授甲,驅之先官軍,死亡略盡。命利帥晁公武核實,得二萬三千九百餘人。又得陝西弓箭手法,參紹興制為一書,俾將吏守之。以馬政付張松,奏依舊制分茶馬為川、秦司。  初在樞府,蕭遮巴以刷軍中人為言,允文嘗奏諭三衙撫存之。至是,金、洋、興元歸正人二萬,遮道訴系縲之苦,允文分給官田,俾鹹振業。欲結敵將姜挺、白沂,遵御札募鞏人王嗣祖結外蕃以圖金人,又得蕃僧六彪者偕往,竟無成說。時邛、蜀十四郡告飢,荒政凡六十五事,劍倅獻羨錢五萬,卻之。  五年八月,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允文多薦知名士,如洪适、汪應辰。及為相,籍人才為三等,有所見聞即記之,號《材館錄》。凡所舉,上皆收用,如胡銓、周必大、王十朋、趙汝愚、晁公武、李燾其尤章明者也。上以兵冗財匱為憂,允文與陳俊卿議革三衙雜役,汰冗籍,三軍無怨言。  六年,陳俊卿以奏留龔茂良忤上意,上震怒甚,俊卿待命浙江亭,兩日不報。允文請對,極論體貌之道,疊拜榻前,遂命判福州。  詔以范成大為祈請使,為陵寢故。金不從,且諜報欲以三十萬騎奉遷陵寢來歸,中外洶洶,荊、襄將帥皆請增戍。允文謂:“金方懲亮,決不輕動,不過以虛聲撼我耳。”遂奏止之。朝論紛然,允文屹不動,敵卒無他。  自莊文太子斃,儲位未定。允文上疏,且屢懇陳。七年正月,上兩宮尊號,議始定,下詔皇第三子恭王惇立為皇太子,皇子愷以雄武、保寧軍節度使判寧國府。皇太子尋尹臨安。侍衛馬軍司牧地舊在臨安,允文謂地狹不利芻牧,請令就牧鎮江,緩急用騎過江便。三軍有怨語,其後言者以此為言。  胡銓以台評去,允文奏留之經筵。銓薦朱熹,上問允文識熹否?允文謂熹不在程頤下,遂召熹,熹不至。檢鼓院以六條抑上書人,允文力言不可,從之。  會慶節,金使烏林答天錫入見,金主婿也,驕倨甚,固請上降榻問金主起居,上不許,天錫跪不起,侍臣錯愕失措。允文請大駕還禁中,且諭之曰:“大駕既興,難再御殿,使人來且隨班上壽。”金使慚而退。  上以僕射名不正,改為左、右丞相。八年二月,授允文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梁克家為右丞相。允文嘗舉克家自代,上不許。是月,以病乞解機政,又薦克家靖重有宰相器,至是始同相,手詔付允文曰:“朕方欲武臣為樞密,曹勛如何?”允文謂勛人品卑凡,不可用。既而以張說簽書樞密院事,右正言王希呂與台官交劾之。上怒希呂甚,手詔“與遠惡監當。”允文繳回,上益怒。梁克家曰:“希呂論張說,台綱也,左相救希呂,國體也。”上怒稍解,卒薄希呂之罰。  四月,御史蕭之敏劾允文,允文上章待罪。上過德壽宮,太上曰:“採石之功,之敏在何許?毋聽其去。”上為出之敏,且書扇制詩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請召歸以辟言路。上謂其言寬厚,命曾懷書之《時政記》。  上命選諫官,允文以李彥潁、林光朝、王質對,三人皆鯁亮,又以文學推重於時,故薦之,久不報。曾覿薦一人,賜第,擢諫議大夫。允文、克家爭之,不從。允文力求去,授少保、武安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進封雍國公。陛辭,上諭以進取之方,期以某日會河南。允文言:“異時戒內外不相應。”上曰:“若西師出而朕遲回,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回,即卿負朕。”上御正衙,酌酒賦詩以遣之,且賜家廟祭器。  九年至蜀。大軍月給米一石五斗,不足贍其家,允文捐宣司錢三十萬易米,計口增給。立戶馬七條,括民馬,奏選良家子以儲戰用。初,北界有寇鄰者,擁眾數萬在商、虢間,允文秉政日納款,迨至蜀,復遣人致書允文,不報,羈縻之而已。既而鄰謀覺,金密遣人捕之。葉衡奏聞,允文上疏自辨,因請納祿,不報。  上嘗謂允文曰:“丙午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又曰:“朕惟功業不如唐太宗,富庶不如漢文、景。”故允文許上以恢復。使蜀一歲,無進兵期,上賜密詔趣之,允文言軍需未備,上不樂。  淳熙元年薨。後四年,上幸白石大閱,見軍皆少壯,謂輔臣曰:“虞允文行沙汰之效也。”尋詔贈太傅,賜謚忠肅。  允文姿雄偉,長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早以文學致身台閣,晚際時艱,出入將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無二焉。嘗注《唐書》、《五代史》,藏於家。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行於世。  子三人:公亮、公著、杭孫。孫八人,皆好修,唯剛簡最知名,嘉定中,召不至,終利路提點刑獄。

子孫後代

  虞允文有三個兒子,直秘閣虞公亮,知開州虞公著,長寧武寧守虞杭孫。一共有八個孫子,其中虞剛簡最有名,最後官職為利州路提刑,曾與魏了翁講學蜀東門外, 蜀人師尊之,曾孫虞應龍時任太常寺主薄知雷州,修學校,興水利,甚得治譽。虞珪知連州,亦以文學知名,子虞汲,其文清而醇,教授於諸生中,以翰林院編修官致仕,汲子虞集,官至奎章閣學士,與楊載等並稱為元代四大家,詩文名冠一時。

虞允文墓

地理概況

  虞允文墓,別名丞相墳,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西,距縣城16公里,距眉山市32公 里。緊鄰黑龍灘風景區,是黑龍灘旅遊區支線景點。虞允文墓先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後樂山、眉山分家後,成為眉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據《仁壽縣誌》載:“宋虞忠肅公墓,治西三十里玉屏山,建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豎石人石馬作侍,石羊、石豬作供,立華表兩座,四周砌石圍牆護之,舊有祠今廢,墓高五尺,穿心兩丈,墓前抵石 牆界五十二弓,後至山頂五十二弓,左抵山脊六十七弓,右三十二弓四盡。”從記載中可以得知:虞允文墓建墓初期,有墓穴二個,一前一後,有石人、石馬作待,石羊、石豬作供,築有墳台、拜台,立石柱燈桿二座,四周石圍牆護立,寬之數百尺(今已毀)。明嘉靖邑令毛沂、清同治知縣毛緒峰、光緒知縣何肇祥,曾先後三次對虞墓進行維修保護,重建墓碑。  近年來,在虞允文墓附近陸續出土發現了一些實物資料,對研究考證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證據。1997年10月在虞墳15處發現“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殘缺,字跡部分可見。1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30米處出土圓形石碑(殘缺),只見隸刻“丞相”二字,其餘不存。在通過長期取證確認虞允文墓無疑的同時,又新將當
虞允文墓

虞允文墓

年毛澤東同志讀《二十四史》贊虞允文採石英勇抗金題簽的“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跡,鐫刻成碑,立於墓前。  現在的虞允文墓墓冢高3.5米,寬11米,長20米,石砌拜台寬33米,長15米,寬1.3米。現存墓碑為光緒十九年知縣何肇祥重立,高2.3米,寬1.8米,上書““宋丞相虞忠肅公墓,知仁壽縣事何肇祥重建”。墓前闢建有仁壽虞公陵廣場,廣場上塑虞允文像。  虞允文墓地處虞丞鄉玉屏山下,前臨深深峽谷,後倚高崗,巍峨雄秀,墓處山腰,形同椅狀,左右有兩山連綿延伸,形同深架的士兵,虎虎生威,遠對紗帽山,頗有一番王者風範,墓周翠柏青竹,遮日蔽天,步入其間,引人入勝。近年來,接待過中央、省、市級領導,每年都有中小學生掃墓憑弔,是仁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歷代守護

  虞允文墓由世襲護墓人宋氏歷代守護。據說,虞允文死後第四年(1178),宋孝宗下詔,指派宋氏家族開始負責守墓。從那時起,宋家世世代代為虞允文守墓,至今已有830多年的歷史。現在宋家的傳人叫宋克成,是已逾古稀的老人,他的愛人叫李正南,他們的兒子叫宋健彬,他們守墓已有五十多年了。  2011年4月5日清明,細雨紛紛,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42歲的宋健彬跪在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前,從父親宋克成的手中接過那支銹跡斑斑的火藥槍。“現在開始,你就是虞丞相墓的第14代守墓人了,你要吃得下這個苦,把墓守好。”宋克成再三叮囑著宋健彬。  接過父親的火藥槍宋健彬成為了第14代守墓人  2011年4月5日吃過午飯,宋健彬剛回家還未來得及喝口水,就被82歲的父親宋克成喊到了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前。  “我和你媽都老了,我們打算今天把槍和刀傳給你和媳婦。”宋克成一臉嚴肅地給宋健彬說著。下午3時許,為虞允文墓清掃完畢後,宋克成和妻子李正南並排站在墓前,42歲的宋健彬跪在地上,雙手舉過頭頂,畢恭畢敬地從父親手中接過了那支銹跡斑斑的火藥槍。這支槍,宋克成已經扛了15年,“我們曾經用它對抗過盜墓賊,這是守墓人的信物。”宋克成說。  “現在起,你就是虞丞相墓的第14代守墓人了,你要吃得下苦,把墓守好。”簡單的儀式完成後,宋克成牽上狗帶著宋健彬,一邊圍著虞允文的墓地轉,一邊再三叮囑。宋健彬扛著槍,靜靜地跟在父親身後,一臉凝重。“丞相,請您放心,我是宋家的兒,我肯定會一直把您墓地守著。”宋健彬說。  家族世代守墓宋克成(父親)一生只出過一次遠門  虞允文系南宋丞相,其墓位於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明代、清代曾先後三次維修,現存墓碑為光緒十九年重立,高2.3米,寬1.8米。宋克成稱,民間傳說虞丞相採石大捷後,因小人進讒言而被皇帝斬首。事後,皇帝發現錯了,心生愧疚,遂命人鑄造了一個金首,配合虞丞相身體下葬。  金首的傳說讓一些盜墓賊打起了主意。守墓人應運而生,但為什麼是宋家?宋家與虞允文到底是什麼關係?宋克成沒聽祖輩們談過此事,《仁壽縣誌》也無記載,就是這么一代代執著地守下來了。宋克成6歲時父親去世,從那時起,宋克成母親就接替父親成了守墓人。後來,宋克成和妻子又從母親手中接過了看守陵墓的擔子。  宋克成唯一一次出遠門,是在2000年去河北看大女兒。在那裡的一個星期,宋克成天天都心神不定,不是對暫替他守墓的兒子不放心,而是因盜墓賊猖狂而擔心。  祖訓守墓不止也曾遭遇現實考驗  宋氏不絕,守墓不止。這是宋氏家族的一句祖訓。“到今年我們宋家已經守墓837年了,我是第13代守墓人。”宋克成說,自己有1個兒子,5個女兒。2009年,宋克成把在外打工的兒子宋健彬留下,讓他繼續守墓。對此,憨厚的宋健彬面臨著現實的困惑:是外出打工掙錢讓家人生活得更好,還是接過父親守墓的槍?  宋克成陸陸續續給兒子說了四五次,宋健彬也沒有答應,這讓宋克成經常夜不能寐,“這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要是不守,怎么對得起祖宗?怎么對得起虞丞相?”  2011年春節前,宋克成在查看墓地時不小心將腿摔傷,回家過春節的宋健彬下定決心:父親老了,女兒明年就畢業了,經濟壓力減小了,是該自己承擔守墓的責任了。  對於兒子宋健彬的承諾,宋克成大加讚賞,“丞相是一個偉人,以後他就會明白,自己幹的事情多么光榮。”  2011年清明,42歲的宋健彬跪在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前,從父親宋克成的手中接過那支銹跡斑斑的火藥槍。“現在開始,你就是虞丞相墓的第14代守墓人了,你要吃得下這個苦,把墓守好。”宋克成再三叮囑著宋健彬。自此,宋健彬成了虞公墓的第14代守墓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