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張珪書法>> 張珪百科介紹字帖

張珪百科介紹

一、金代張珪

  [金]正隆(一一五六至一一六一)間人,工畫人物,形貌端正,衣裙清勁,筆法從戰掣中來,尤極生動。勾勒直欲駕軼前輩。事見《圖繪寶鑑》、《畫史會要》、《繪事備考》

二、元代張珪

人物簡介

  張珪(一二六三至一三一七)字公端,自號潛庵,衞州人。大德三年(一二九九)拜江南行台御史,延祐二年(一三一五)拜中書平章政事,封蔡國公。工書法,端重嚴勁,腕力尤健。卒年六十五。事見《元史本傳》、《道園學古錄》。

史籍記載

  姚燧,字端甫,世系見燧伯父樞傳。父格。燧生三歲而孤,育於伯父樞。樞隱居蘇門,謂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楊奐馳書止之曰:“燧,令器也,長自有成爾,何以急為!”且許醮以女。年十三,見許衡於蘇門。十八,始受學於長安。時未嘗為文,視流輩所作,惟見其不如古人,則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讀韓退之文,試習為之,人謂有作者風。稍就正于衡,衡亦賞其辭,且戒之曰:“弓矢為物,以待盜也;使盜得之,亦將待人。文章固發聞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將何以應人之見役者哉!非其人而與之,與非其人而拒之,鈞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至元七年,衡以國子祭酒教貴胄,奏召舊弟子十二人,燧自太原驛致館下。   燧年三十八,始為秦王府文學。未幾,授奉議大夫,兼提舉陝西、四川、中興等路學校。十二年,以秦王命,安輯庸蜀。明年,漢嘉新附,入諭其民。又奉命招王立於合州。又明年,撫循夔府。凡三使蜀,皆稱職。十七年,除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錄囚延安,逮系詿誤,皆縱釋之,人服其明決。調山南湖北道。按部澧州,興學賑民,孜孜如弗及。二十三年,自湖北奉旨趨朝。明年,為翰林直學士。二十七年,授大司農丞。元貞元年,以翰林學士召修《世祖實錄》。初置檢閱官,究核故事,燧與侍讀高道凝總裁之,書成。大德五年,授中憲大夫、江東廉訪使,移病太平。九年,拜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參知政事。   至大元年,仁宗居籓邸,開宮師府,燧年已七十,遣正字呂洙,如漢征四皓故事,起燧為太子賓客。未幾,除承旨學士,尋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諭燧,燧拜辭,謝曰:“昔臣先伯父樞嘗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榮祿大夫、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四年,得告南歸,中書以承旨召;明年,復召。燧以病,俱不赴。卒於家,年七十六。謚曰文。   燧先在蘇門山時,讀《通鑑綱目》,嘗病國統散於逐年,不能一覽而得其離合之概,至告病江東,著《國統離合表》若干卷,年經而國緯之,如《史記》諸《表》,將附朱熹《凡例》之後,復取徽、建二本校仇,得三誤焉,序於《表》首。略曰:“其一,建安二十五年,徽本作‘延康元年’。《凡例》:中歲改元,在興廢存亡之際,以前為正。當從建本,於建安二十五年下,注‘改元延康’。其二,章武三年,徽本大書‘三年,後主禪建興元年’,建本無‘三年’,則昭烈為無終。徽、建皆曰‘後主’,於君臣父子之教,所害甚大,是起十四卷、盡十六卷,凡曰後主者,皆失於刊正也。當於三年下注‘帝禪建興元年’,明年大書‘帝禪建興二年’,庶前後無齟齬也。其三,天寶十五載注‘肅宗皇帝至德元載’,明年惟曰‘二載’,為無始。當大書‘二載’上加‘肅宗皇帝至德’,使上同於開元。三者鈞失,而建安之取,至德之去,統固在也。若章武之距建興,才三年耳,遽有帝父主子之異,豈不於統大有關乎!”詳見《序篇》。   燧之學,有得於許衡,由窮理致知,反躬實踐,為世名儒。為文閎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盛大,有西漢風,宋末弊習,為之一變。蓋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謂世無知燧者,曰:“豈惟知之,讀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猶寡。”燧曰:“世固有厭空桑而思聞鼓缶者乎,然文章以道輕重,道以文章輕重。彼復有班孟堅者出,表古今人物,九品中必以一等置歐陽子,則為去聖賢也有級而不遠,其文雖無謝、尹之知,不害於行後。豈有一言幾乎古,而不聞之將來乎!”當時孝子順孫,欲發揮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傳信;其不得者,每為愧恥。故三十年間,國朝名臣世勛、顯行盛德,皆燧所書。每來謁文,必其行業可嘉,然後許可,辭無溢美。又稍廣置燕樂,燧則為之喜而援筆大書,否則弗易得也。時高麗瀋陽王父子,連姻帝室,傾貲結朝臣。一日,欲求燧詩文,燧靳不與,至奉旨,乃與之。王贈謝幣帛、金玉、名畫五十篚,盛陳致燧。燧即分散諸屬官及史胥侍從,止留金銀,付翰林院為公用器皿,燧一無所取。人問之,燧曰:“彼籓邦小國,唯以貨利為重,吾能輕之,使知大朝不以是為意”。其器識豪邁過人類如此。然頗恃才,輕視趙孟頫、元明善輩,故君子以是少之。平生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行於世。子三:塤,圻,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