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張維屏書法>> 張維屏百科介紹字帖

張維屏百科介紹

人物簡介

  張維屏(1780-1859年),字子樹,號南山,又號松心子,晚號珠海老漁,廣東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人。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進士,因厭倦官場黑暗,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辭官歸里,隱居“聽松園”,閉戶著述。道光十八年(1838年),被聘為學海堂學長。  張維屏少時就有詩才,聞名鄉里。鴉片戰爭爆發後,張維屏目睹英國對中國的野蠻侵略,激發了愛國熱情,寫出了歌頌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的《三元里》,讚揚陳連升、葛雲飛、陳化成捐軀報國的《三將軍歌》等。這些詩篇在當時流傳很廣,影響很大,成為鼓舞愛國主義的有力武器,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鴉片戰爭史的可貴資料。已故的著名文學家阿英(錢杏邨)曾稱讚張維屏的這些詩是鴉片戰爭中“最具有燦爛不朽光輝”的“英雄史詩”(阿英《鴉片戰爭文學集 》)。

生平事跡

  張維屏(1780~1859年10月13日) 清代官員、詩人。字子樹,號南山,因癖愛松,又號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漁、
張維屏

張維屏

唱霞漁者,廣東番禺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道光二年(1822)成進士。此後在湖北、江西任州縣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府。為官清廉,終因不耐官場的腐敗,於道光十六年(1836)辭官歸里。   其父曾任四會縣學訓導,張維屏從小接受親職教育,少年時即以能詩名,13歲時名列番禺縣童子試榜首,知縣吳政達讚賞其才華,取《毛詩序》“南山有台,樂得賢也”之意賜名“南山”。張維屏於嘉慶九年(1804)中舉後,首次進京赴考,詩壇大家翁方綱閱其詩作,驚呼“詩壇大敵至矣!”再度赴試時,翁方綱為他和黃培芳、譚敬昭等三位嶺南詩人之詩集作《粵東三子詩序》,從此“粵東三子”的文名得到顯揚。張維屏曾與林伯桐、黃喬松、譚敬昭、梁佩蘭、黃培芳、孔繼勛築雲泉山館於白雲山,人稱“七子詩壇。”  道光二年(1822),43歲的張維屏四度會試終成進士,署湖北黃梅知縣。他勤政愛民,蒞任第二年夏天,江水決堤,他親自乘小舟勘察水情,散發乾糧賑災,竟被洪水沖走,幸掛樹梢而不死。老百姓為之歌曰:“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道光四年(1824)調任廣濟知縣,他不願向百姓徵收漕糧,引疾求退未成,調署襄樊同知。過三年,返粵丁父憂,次年遷家回清水濠故里。道光九年(1829),他被聘為學海堂學長。居家數年,致力於教育事業。道光十年(1830),張維屏丁憂服闋,同林則徐、黃爵滋、龔自珍等在北京結“宣南詩社”。後又出任了幾年的地方官員,但他最終看透官場腐敗,產生“一官無補蒼生,不如歸去”的念頭,終在道光十六年(1836)五十七歲時告病辭歸廣州,賃居河南花地潘氏別業東園。他將所築小園名為“聽松園”,於松濤間悉心著述講學、遊園吟詩。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在廣東禁菸時專門拜訪,徵求禁菸對策。鴉片戰爭爆發後,張維屏寫下反對外敵侵略、讚頌人民抗戰的不朽詩篇,其中《三元里》和《三將軍歌》最為著名。鹹豐九年(1859)九月十八日(10月13日)病逝於清水濠,葬於廣州城東北銀坑嶺,臨終留下時人爭傳之絕筆:  煙雲過眼總成空,留得心精紙墨中。書未刻完人已逝,八旬回首惜匆匆。  偶墮塵寰八十年,飄然歸去在羅天。松溪花棣常游處,或者詩魂系畫船。

謳歌抗英

  清道光十九年(1839),欽差大臣林則徐奉旨到廣東查禁鴉片,一到廣州即出城到花地訪晤卸任歸里的張維屏,又邀請他到衙署共商禁菸大計。張維屏此時的身份是學海堂學長,又受聘主講東莞寶安書院。出於維持寧靜生活的願望,他勸林則徐“毋開邊釁”。然而,不久英國侵略軍發動鴉片戰爭的炮聲粉碎了他的和平美夢,張維屏疾書《書憤》詩,表示了“鯫生惟痛憤,灑涕向江流”的激憤心情。他關注這場戰爭,創作了《三元里》、《三將軍歌》等長詩,真實記述了廣州人民抗英鬥爭的史實,成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輝煌的史詩。?  張維屏是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字子樹,又字南山,號松心子。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出生於廣州清水濠。18歲時遷居天成路西側的賢樂里。附近的聚賢坊,是為紀念南園前後五先生而取名的。張維屏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成長,13歲時名列番禺縣童子試榜首,知縣吳政達讚賞其才華,取《毛詩序》“南山有台,樂得賢也”之意賜名“南山”。從15歲開始,他寫有詩收入在以後結集的《松心詩集》。張維屏首次進京赴考,詩壇大家翁方綱閱其詩作,驚呼“詩壇大敵至矣!”再度赴試時,翁方綱為他和黃培芳、譚敬昭等三位嶺南詩人之詩集作《粵東三子詩序》,從此“粵東三子”的文名得到顯揚。?  張維屏活躍於廣州詩壇,他與一班詩友在白雲山麓築雲泉山館,據蒲澗廉泉之勝為吟喔雅集之所,時人稱之為“七子詩壇”。兩廣總督阮元曾邀集張維屏等飽學之士到節署共商纂《皇清經解》、修《廣東通志》、建學海堂等修文興教之大事。道光二年(1822),43歲的張維屏四度會試終於中了進士,署湖北黃梅知縣。他勤政愛民,蒞任第二年夏天,江水決堤,他親自乘小舟勘察水情,散發乾糧賑災,竟被洪水沖走,幸掛樹梢而不死。老百姓為之歌曰:“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道光四年(1824)調任廣濟知縣,他不願向百姓徵收漕糧,引疾求退未成,調署襄樊同知。過了三年,返粵丁父憂,次年遷家回清水濠故里。道光九年(1829),他被聘為學海堂學長。居家數年,致力於教育事業。道光十年(1830),張維屏丁憂服闋,又出任了幾年的地方官員,但他濟世救民的強烈願望已為“一官無補蒼生,不如歸去”的念頭所代替,終於在道光十六年(1836)告病辭歸廣州,賃居河南花地潘氏別業東園。他將所築小園名為“聽松園”,於松濤間悉心著述講學、遊園吟詩。形勢的發展卻容不得他安於教書賦詩。在廣州人民英勇抗擊英軍的鬥爭中,他以花甲之年的一介書生,雖沒直接參加戰鬥,卻以詩寫史旗幟鮮明地站立在人民一邊。他創作了敘事長詩《三元里》,真實地記錄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場人民民眾反帝反侵略武裝鬥爭的過程,熱情歌頌了中國人民團結禦侮的英雄氣概和偉大力量,同時對投降媚外的清政府投降派給予深刻的揭露。《三元里》展現了場面感人的壯麗的歷史畫卷:?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  家家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婦女齊心亦鍵兒,犁鋤在手皆兵器。?  ……?  張維屏在此時所寫的另一首著名詩篇《三將軍歌》,詳細記述了先後在廣州、定海、吳淞犧牲的抗英愛國將領陳連升、葛雲飛、陳化成,充滿激情地歌頌了他們為國捐軀的壯烈業績,同時遣責了一些人畏敵逃循的可恥行為。  ?  戰爭的結果,以主戰派受過而降下帷幕。林則徐被革職乘船離開廣州,船過花地,張維屏聞訊在此等候送行,並邀請林則徐到潘氏東園一行。他的心和林則徐是相通的。當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簽訂的訊息傳來時,張維屏憤而寫下“城下尋盟古所羞”,“野鷹且莫夸頭角,會見神鵬下碧空”的詩句。在反英軍入城鬥爭中,他與梁廷柟、何玉成等愛國士紳一道組織團練、鄉勇。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月初六,年屆古稀的張維屏在聽松廬冒雨檢閱清水濠壯丁800餘人的操練。張維屏的詩寫出廣州人民團結禦侮的心聲:?  古雲眾志自成城,但執戈矛便是兵。制勝可能收後效?預防都說有先聲。?  鹹豐七年(1857),英法聯軍燃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炮彈落到張維屏座旁。連一個安身之地都成問題,張維屏只好徙居城西泌沖。次年十二月,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張維屏的詩記下了侵略者鐵蹄下的廣州慘景:?  十家九戶閉柴荊,白晝巡街有鬼兵。八十老人談異事,廣州城裡少人行。?  鹹豐九年(1859),八十歲老人張維屏病逝於清水濠,葬於廣州城東北銀坑嶺,臨終留下時人爭傳之絕筆:?  煙雲過眼總成空,留得心精紙墨中。書未刻完人已逝,八旬回首惜匆匆。?  偶墮塵寰八十年,飄然歸去在羅天。松溪花棣常游處,或者詩魂系畫船。?  張維屏留給後人十分豐富的文學遺產,著述十種,詩作二千餘首。其詩名遠播海外,高麗、琉球、越南都有人來向他索詩集購書。維屏多才多藝,既通醫學,又精書法。據說高麗、小呂宋得其翰墨者視為至寶。今廣州羅崗羅峰寺內尚存有張維屏撰寫的對聯:  行雲流水見真性,明月清風來故人。

文學成就

  張維屏在嘉慶、道光年間以詩著稱,與黃培芳、譚敬昭號稱“粵東三子”。鴉片戰爭前,他受到詩壇耆宿翁方綱、曾燠
張維屏像

張維屏像

的賞識,又與宣南詩社中成員交往唱酬,詩篇內容大多是山水、閒情、贈答,夾雜一些壯志蹉跎的感慨。只有少數反映現實的篇章。如“體近謠諺”的《縣言》組詩等,暴露了吏胥貪婪毒狠的面目;《黃梅大水行》、《催科》等,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關懷。鴉片戰爭期間,是他詩情最激昂的時期,寫下了《三將軍歌》、《江海》、《書憤》、《孤坐》、《海門》、《雨前》等一系列愛國詩篇,表彰抗戰,指斥投降。特別是《三元里》,是這一時期詩壇少見的歌詠人民自發反帝鬥爭的佳篇。  張維屏認為“詩固出於性情”(《陳清端公詩集序》),寫詩當如造物之自然。他的詩以明白曉暢的語言寫真情實景,於白描筆墨中又時見含蓄凝鍊。故林昌彝說他“警煉異常”(《射鷹樓詩話》卷十三)。他引新事物入詩,如寫火輪船、世界地圖等,表現了近代詩突破傳統題材、展拓詩境的趨向。張維屏古文也有一定成就。惲敬稱譽他為“嶺外柳仲塗”(《送惲子居還常州》詩注)。他批評當時古文兩大病,即“陳言”與“贗古”,提出“不拘成見,不囿偏隅,隨感而通,因物以付,如風行水,如水行地”(《復龔定庵舍人書》)。他的文章不拘體格,隨意揮灑,如《釋涉川片雲行草序》就雲生髮,《十二石山齋記》依石立論,都表現出“意新格創”(許應騤評《情釋》語)的特色。  張維屏著有《張南山全集》,匯集詩人各種著述刻本。其中《松心詩略》,亦稱《松心十錄》,共10集,是其門人選全詩十之二三而成,為今傳張詩最多之本。道光末年刻文有《松心文鈔》10卷、《松心駢體文鈔》。尚有《聽松廬詩話》、《藝談錄》、《國朝詩人征略》等有關談詩及文獻掌故著作。

著作詳介

  《國朝詩人征略》是張維屏在嘉慶、道光年間所著的大型詩話彙編。全書分《國朝詩人征略》(即 《初編》)和《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兩編。《初編》編定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六十卷,收入清代詩人929家。《二編》編定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十四卷,收入清代詩人258家,中重出者數人,增補者又約十餘人。本書以詩人為條目,每條下大抵包括五部分內容:  一、其人的字號、里貫、生平上要經歷及著作;  二、輯錄自諸家文集、詩話、志乘、說部中有關的軼事及詩評;  三、摘錄作者自撰的《聽松廬文鈔》 、《聽松廬詩話》、《松軒隨筆》、《松心目錄》中有關的評述;  四、其人重要詩作的標題;  五、其人詩作佳句摘錄。  《征略》的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詩人所編撰,保存了不少不見於其他載籍的詩人資料,尤其是廣東 詩人的資料,甚為詳盡,頗具文獻價值;第二部分徵引諸書,取材宏富,無曼衍之病,是較 為完備 的詩人資料彙編,其中所引的一些著作,現已希見或失傳,故更為可貴;第三部分是全書的精華,大量引錄作者的著作,進行又體而微的評介,有不少精到之論,且所引錄的四種著作,如《松軒隨筆》、《松心目錄》並無單行本,賴此書得以流傳。第四部分可視為作者所編清詩選的選目,足供後世選家採錄;第五部分所引詩頗為精審,佳句後每附評語,可供學詩者取法。《國朝詩人征略》這種體例為張維屏所獨創。勸一以說,此書是集“傳”、“論”、“選”於 體的,不能簡單地把它歸到“ 資料彙編”的一類
張維屏書法

張維屏書法

中。在多達五六百種清代詩話著作中,《征略》無疑 是最具特色的,其卷帳之浩繁、內容之豐富,超過了同時代許多詩話著作,至今仍是研究清代詩人的十分寶貴的參考文獻。由於它採錄面廣,便於檢索,也可供文學愛燈者翻檢閱讀。張氏在《自序》中說此書足以“增廣聞見,陶冶性靈”,當非虛語。本書編定及出版後,即受到當時學者的關注。龔自珍在道光三年(1823)讀到本書,激賞之, 為作《張南山國朝詩征序》,認為本書是“詩與史”之結合,以“選詩”為“作史”,“故其門庭也遠,其意思也橘,其體裁也賅”。譚獻在《復堂日記》中謂欲撰《國朝詩錄》,並刪正《國朝詩 別裁》、《國朝正雅集》、《湖海詩傳》等書,嘆息“張南山《詩人征略》未在行筐”,無從檢索 。符茵森《寄心庵詩話》謂“《詩人征略》一書,搜羅宏富,考訂詳明”,何曰愈《退庵詩話》稱是書“尤為有功文獻”邱烯萎《五百洞天揮廖》稱“《征略》一作,傳世及遠,獨享盛名”,徐世昌《晚晴簃詩匯》謂此書“餾抓詳備,有功文獻”,劉聲木《蒼楚齋隨筆》亦稱其“搜羅宏富,辨論詳備,眉目清晰,便人檢索,體例亦未嘗不善”。今人所編辭書,如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文學大辭典》、黃山書社《中國近代文學大辭典》等對此書均有專條介紹。  《國朝詩人征略》兩編,也是研究張維屏政治思想及文學理論的重要文獻。作者在帕序》中稱:“蓋以人言,則智愚賢否,等有不齊:以詩言,則凡作詩之人,皆得謂之詩人。詩以人而重,人不以詩 而輕也。”又謂本書“意在知人,本非選詩”,故其搜羅至為廣泛,大臣名將,碩彥通儒,布衣隱士,僧道女流等皆得以入傳,“其中或因題,或因事,或已所欲言,或人所未言,意欲無所不有, 不專論詩之工拙也。”可見作者的本意是在於“人”而不在於“詩”。《征略》中所載大量名臣名 儒事略,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要務。軍事方面,如收西北、平叛亂、辦鄉兵、製造槍炮火藥等 ;經濟方面,如治河、開礦、賑災、錢法等;教育方面,如建書院,興義學等,皆—一網羅。在其中可體現作者經世之志。雖然如此,張維屏畢竟是位傑出的詩人,手眼俱高,對詩歌的欣賞、鑑別、選擇別有會心之處,第三部分中的評論,如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所說的:“於尚論中寓闡幽意。”其中不少表達了張氏的論詩宗旨,在《征略》兩編中,作者多次強調寫詩須要有性情,要有真性情:“人有性情 ,詩於是作。”“詩安有定格哉!但有真才、真學、 真性情,其詩自有佳處。”書中選錄了王士禎、袁枚等詩人具有“性情”的作品,並加以評述。《征略》對一些重要作家的評論尤有見地。如評王士禎云:“阮亭先生詩,同時譽之者固多,身後毀之者亦不少。推其致毀,蓋有兩端:一則標舉神韻,易流為空調;一則過求典雅,易掩卻性靈。然合全集觀之,入蜀後詩骨愈蒼,詩境愈熟,懦染大筆,積健為雄,直同香象渡河,豈獨羚羊掛角。識曲聽真,要當分別觀之。”張氏激賞漁洋入蜀後詩,可謂獨具隻眼。錢仲聯主編的《清詩紀事》中,大量引錄張維屏《征略》兩編中的議論,由此也可見此書的重要價值。   《征略》兩編中所采的名篇佳句,更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道、鹹以還,選清詩者,當以此書為主要的參考用書,如徐世昌的《晚晴耪詩匯》、吳翌鳳的《國朝詩》以及今人的一些選本,都可看到 張氏的影響。《征略》中所摘的聯語,甚為精到,為人所愛重。詩人陳融謂自己在臨池作書時,“每伸紙尋聯語,輒檢《詩人征略》則得之。”(《讀嶺南人詩絕句})) 然而,《征略》兩編尚有不足的地方,由於篇幅宏巨,資料蒐集一時未能完備,全書至付刻時尚未完 成,甚至有卷而無目,有目而無內容者。如《初編》卷五十六,缺邵詠、邵詩、袁棠、盂佐舜、俞廷柏、趙繼曾、陳鴻壽,卷五十七缺錢林、屠悼、陳傳經、胡豹文,卷五十八缺黃玉衡、王衍梅、 劉廣禮,卷五十九缺朱依真、何彬、何元、顧日新、方繩武、招茂章、汪家檀、張仁,卷六十缺邱 士超、汪繼熊、蔡廷榕、鄭瀕若、凌湘衡、甄大民、程謙佑。陳裴之、黃喬松、黃照文。《二編》 卷十二。卷十四、卷十六、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八、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 十三、卷四十二、卷六十,皆有卷而無目。全書的編次亦較雜亂,詳略失當。如阿桂本非詩人,書 中卻以洋洋數千言介紹其生平功業,極為不倫。此外,所引諸書,每有刪節,難兔割裂之嫌。儘管有上述這些缺點,對全書來說,還是暇不掩瑜的。《國朝詩人征略》初編六十卷,有道光十年(1830)“粵東省城超華齋”刊本,即《張南山全集 》中的一種。又有“粵東省城西湖街富文齋刊刷”本。《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六十四卷,有道光二十年(1840)“粵東省城超華齋”刻本。張維屏的《國朝詩人征略》陳永正兩編尚有不足的地方,由於篇幅宏巨,資料蒐集一時未能完備,全書至付刻時尚未完成,甚至有卷而無目,有目而無內容者。如《初編》卷五十六,缺邵詠、邵詩、袁棠、盂佐舜、俞廷柏、趙繼曾、陳鴻壽,卷五十七缺錢林、屠悼、陳傳經、胡豹文,卷五十八缺黃玉衡、王衍梅、劉廣禮,卷五十九缺朱依真、 何彬、何元、顧日新、方繩武、招茂章、汪家檀、張仁,卷六十缺邱士超、汪繼熊、蔡廷榕、鄭瀕 若、凌湘衡、甄大民、程謙佑。陳裴之、黃喬松、黃照文。《二編》卷十二。卷十四、卷十六、卷 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八、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四十二、卷六十,皆有卷而無目。全書的編次亦較雜亂,詳略失當。如阿桂本非詩人,書中卻以洋洋數千言介紹其生平功業,極為不倫。此外,所引諸書,每有刪節,難兔割裂之嫌。儘管有上述這些缺點,對全書來說,還是暇不掩瑜的。《國朝詩人征略》初編六十卷,有道光十年(1830)“粵東省城超華齋”刊本,即《張南山全集 》中的一種。又有“粵東省城西湖街富文齋刊刷”本。《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六十四卷,有道光二十年(1840)“粵東省城超華齋”刻本。

詩作選摘

  【新雷】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木棉】  攀枝一樹艷東風,日在珊瑚頂上紅。春到嶺南花不少,眾芳叢里識英雄。   【三元里】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  家室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  鄉分遠近旗斑斕,什隊百隊沿溪山。眾夷相視忽變色,黑旗死仗難生還。  夷兵所恃惟槍炮,人心合處天心到。晴空驟雨忽傾盆,凶夷無所施其暴。  豈特火器無所施,夷足不慣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躑躅,高者岡阜愁顛擠。  中有夷酋貌尤醜,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長狄喉,十日猶懸郅支首。  紛然欲遁無雙翅,殲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網開,枯魚竟得攸然逝。  魏絳和戎且解憂,風人慷慨賦同仇,如何全盛金甌日,卻類金繒歲幣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