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張照書法>> 張照百科介紹字帖

張照百科介紹

清朝大臣

人物簡介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進士,改庶吉士。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官刑部尚
張照_張照介紹_書法字典

張照像

書,以預修《大清會典》,書成,加一級。十三年,為撫定苗疆大臣,無功,革職拿問,諭靳。尋赦之,命在武英殿修書處行走。乾隆七年,歷官至刑部尚書,供奉內廷。九年十二月,丁父憂,奔喪至徐州,卒於途中。諡文敏。乾隆時大書法家,常為乾隆皇帝代筆,擅長行楷書,是書“館閣體”能手。性地高明,深通釋典,詩多禪語。書法初從董其昌入手,繼乃出入顏、米,天骨開張,氣魄渾厚。兼能畫蘭,間寫墨梅,疏花細蕊,極其秀雅。嘗作白描大士像,寥寥數筆,而法相自佳。著天瓶齋書畫題跋、得天居士集,刻有天瓶齋帖。卒年五十五。照通法律,工書法,尤精音律。嘗與莊親王奉敕查明《律呂正義》源委;又參修《一統志》。亦作曲,著有《月令承應》、《法官雅奏》、《九九大慶及《勸善金科》十本,《昇平寶筏》十本,《曲錄》均為供奉內廷搬演而作。

個人成就

  
張照_張照介紹_書法字典

張照作品

張照,初名默,字得天、長卿,號涇南、梧窗、天瓶居士。清松江府婁縣人,家住秀野橋西。天資聰敏,通釋氏之教,其作詩豪放好驅使禪語。能詩,善畫,通音律,精鑑賞,尤工書法。19歲成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參與修篡《大清會典》及《一統志》。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總理苗疆事務經略大臣,赴雲南,以“無功”被劾,革職擬斬後得寬免,命在武英殿修書處行走。乾隆七年(1742年)又升為刑部尚書,精曉法律,曾修訂過一些比較合理的刑事條例。乾隆六年(1741年),奉命與莊親王查明《律呂正義》源委,續修《律呂正義》後編。嗣後主持為平署編纂宮廷大戲,作有雜劇《月令應承》、《九九大慶》等;並作傳奇《勸善金科》、《昇平寶筏》,規模宏大,各有240齣,供宮廷搬演,開“連台本戲”之先河。戲曲研究家星煜評價張照的戲劇創作說:“他是中國連續劇的創始者,無可爭議”。“事實上《勸善金科》和《昇平寶筏》對崑劇、京劇以及各種地方戲的影響遠比人們所想像的大得多”,“如果當年張照沒有編寫這兩部240齣的連續劇,我們所看到的楊小樓、鄭長泰、蓋叫天、張翼鵬的悟空戲(猴戲)就不會有那么豐富多彩”。乾隆九年(1744年),奉命與梁詩正等鑑別宮廷所藏曆代書畫,分類編成《石渠寶笈》(44卷),並主持編纂《秘殿珠林》(24卷)。

書法造詣

  書法早年學董其昌,得母舅王鴻緒親授(王是董其昌再傳弟子);後又學米芾,並受趙孟頫較大影響。但不一意守師法,而是努力創新,特別是率真之作,更顯得變化多端,精彩動人。楷書字型秀媚婉麗,平正圓潤,乃清代“館閣體”代表。草書筆畫轉折多變,結字聚散適宜,氣勢貫通,渾樸雄健。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愛,康熙評他的書法說:“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後一個,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於作,精神貫注深,非人所能學。”曾書寫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被鐫刻於岳陽樓上。

擅長領域

  人稱“名樓、妙文、好字”,合為“三絕”。手跡有《行書東坡詩》(現藏故宮博物院)、《臨米貼》(藏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其畫最長於畫墨梅,疏花細蕊,極其雅秀。用墨乾濕得宜,發枝布乾亦極灑脫,備極閒逸,筆墨秀雋傳神。所繪白描《大土像》,寥寥數筆,法相自佳,又有《梅花圖》(藏故宮博物院)。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因父喪回籍,至徐州宿遷縣,卒於旅次。謚“文敏”。

與天津有緣

  乾隆七
張照_張照介紹_書法字典

張照作品

年(1742),他曾扈蹕登盤山,“恭謁山陵”,躋於峰巔,入雲罩,攀靈塔,得覽山川諸奇。乾隆覽勝  張照後,諭旨對雲罩寺“葺修其垣墉,新其楝字”。對舍利塔“重加甃石,衛護神物,標靈茲山”。並命張照撰寫了《重修盤山雲罩寺舍利塔碑記》,勒石而立。盤山第一次留下了張照的手跡。水西莊主人查為仁與張照為相契詩友,彼此慕名,一度客聚莊園,詩酒唱和,燈窗夜話,“相與研覃,名士風流”。乾隆初年,蓮坡的《花影庵集》稿成,張照為其寫了一篇熱情洋溢、充滿禪意的序言。當他捧起案頭的《花影庵集》時,“酒酣快讀,嘆曰:‘此我朝唐子畏矣!’”乾隆六年(1741),張照有《題游盤山雜詩後》七絕一首:“人人賈勇余攻愧,一字不堪為與對。酒深夜靜讀君詩,君是前朝唐子畏。”再次將查氏比著明朝著名文人唐伯虎(自署“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可見其對蓮坡敬重之情。 張照-張照軼事  清代才子張照是“雲間三文敏”之一,在九峰三泖幾乎無人不知,他有三個“三”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一是他藝術造詣有“三精”,詩畫精湛,音律精通,書法精妙。他的書法秀媚婉麗,平正圓潤,為清代“館閣體”的代表人物。第二個“三”是說他科舉及第,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都在朝廷當大官,是個典型的“三朝元老”。康熙對他的書法尤為推崇,有詩讚曰:“羲之後一人,舍照誰能若。”還有個“三”,是說張照當年官至刑部尚書,一次因辦事無功被革職查辦,差點丟了性命。打這以後,他每次上朝前都要在家中燒三炷香,祈求佛祖保佑。在張照的故鄉秀野橋邊還流傳著不少關於他的趣事逸聞。

名字的故事

  張照幼時口齒伶俐,機智聰敏,但其父卻嫌兒子平日說話太多,於是在張照五歲時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張默”。有一天,是個喜慶的日子,張家高朋滿座,熱鬧非凡。那一天,小張默的伯父、在京城做官的張集也特地趕來賀喜。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免不了推杯換盞,高談闊論。言談間,小張默聽得有個客人在評論張集的名字,認為“集”字不好,建議“集”字添上“馬”字旁。張默不解,當即便向客人討教。客人解釋說,“集”字拆開來是“佳”、“木”二字。古話說:“良禽擇佳木而棲,賢臣擇明主而仕。”“佳木”通常用來比喻“明主”,臣子取名怎么敢用“佳木”呢?小張默一聽,原來取名字還講究那么多名堂!轉而一想,父親給我取名“張默”,這“默”字拆開來是“黑”、“犬”二字,往後別人必然會拿我的名字開玩笑,說我是一條沉默的黑狗!於是,他天天纏著父親要求改名,父親拗不過他,斟酌再三,認為他的想法也不無道理,最後同意把“默”字改為“照”字。這樣,“張默”終於一改成名,日後成了清代書壇永不沉默的“張照”。

豆腐乾上做文章

  張照兒時便顯露出過人的天賦,但其父擔心他“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讓他專心苦讀,不要急於考秀才。張照12歲那年,松江府鄉試舉行在即,他便央求母親讓他去試試身手。但張母記得他父親的叮嚀,好說歹說都不肯放行。  張照見狀便托稱自己整日悶在書房,沒有作文的靈感,想四處走走散下心。母親一下子就看穿了他打的如意算盤,表面上點頭應允,實際她知道考場設在近東門的察院場,就故意囑咐老管家陪他朝西走,順便去姨母家走走親戚。  張照只得在老管家的陪同下,悶悶不樂地往西來到錢涇橋畔看望了姨丈姨母,之後又繼續朝大倉橋方向走去。那時,只聽一陣鑼聲從西邊傳來。一會兒,一頂官轎在差役的前呼後擁下,向東面緩緩行了過來。張照想或許官老爺能帶我去考場,馬上從大倉橋上飛奔而下。碰巧,那頂大轎里坐的恰是鄉試的主考官。當轎子抬近豆腐店門前時,小張照早己鑽過人群,一個箭步竄到轎前,用兩手緊緊握住轎槓,把身子吊在下面。轎子頓時偏向了一邊,轎子裡的主考官身子一晃,驚出一身冷汗,等他回過神來掀開帘子一看,見轎槓上掛著個眉清目秀的少年,煞是奇怪,忙吩咐停轎。張照這才鬆手,來到轎前,躬身稟告,今日攔轎實乃事出有因,只為趕考不及才無奈出此下策。主考一聽,怒氣消了大半,便想考考這個少年的才學究竟如何。他抬頭向四周一望,正看到豆腐店貨架上堆著許多豆腐乾,就喚來貼身跟班,俯身囑咐一番。那衙役便到豆腐店買了一塊白花花的豆腐乾,叫店家橫剖一刀,一分為二,又轉身來到張照面前說:“主考老爺讓你在兩片豆腐乾上,以《攔轎》為題作文一篇,時間最遲不得超過半支香。” 張照從衣襟里掏出筆墨,不慌不忙,低頭凝思片刻,隨即揮毫不消半支香時間就交出了文章。主考官托起兩片豆腐乾,臉上露出了笑容,暗暗稱讚這孩子是奇才,立即大聲吩咐,隨轎赴考。揭榜之日,張照果然榜上有名。從此,倉橋豆腐乾的名聲也因張照的緣故而傳開了。

練習書法

  張照早年摹習董其昌,後又兼參王羲之、米芾、趙孟頫等諸家書法,卓然成家。不過,他的書法啟蒙老師則是他的舅舅、康熙
張照_張照介紹_書法字典

張照書法

年間曾任戶部尚書的書法家王鴻緒。在王鴻緒的指導下,張照先是描紅,然後臨摹名家碑帖。張照常聽舅舅講起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墨池洗硯”和王獻之習字十八缸的故事,很欽佩王氏父子勤學苦練的精神,並暗下決心要以他們為榜樣。不管是三九嚴冬還是三伏酷夏,張照每天都彎腰直臂,握緊毛筆,認真習字。有時候,張照還將鐵尺或沙袋綁在手臂上,以增強臂力和腕力。那時候,張家並不富裕,張照就以棕把蘸水在青磚上練字,每天要寫上幾千字方才罷休。天長日久,張照練字的青磚中間居然凹陷下去,一塊塊青磚就像是一方方硯台似的,而張照練字用壞的一支支棕把筆丟棄在屋外,壘得也像小山一樣。為了練就一身真功夫,張照不僅以“破萬卷”的精神堅持苦練,而且還對王羲之《書論》、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以及米芾《書史》等有關理論著作認真研習,以獲得理論上的提高。在舊時,名家繪畫寫字,某些技法通常是秘不示人。如王鴻緒,即便是張照的親舅舅,但有時寫字也要避開張照。為此,少年張照曾藏在舅舅王鴻緒樓上三天,偷看舅舅的執筆運筆方法,回家後反覆揣摩,直到心領神會為止。到了十四五歲時,張照的書法已博取顏真卿、米芾、董其昌、王鴻緒等眾家之長,顯示出不俗的功力,並獲得了少年書法家的美譽。

左右手都能揮毫

  張照不但書藝造詣頗深,而且右手左手兼能揮毫,因而被稱為“造化手”。他很早就注意到,一般人用右手幹的事,“左撇子”們用左手照樣也能幹好,在學堂里學珠算,左手撥算盤,右手記數字,這時候,左手的作用似乎要大一些。更重要的是,不少優秀的左手書作品甚至呈現出某些特殊的風格。這一切都促使他用左手握起了毛筆,鑽研雙手揮毫的技藝。張照用左手寫字,俯仰起伏,運筆流暢,向來為人稱道,然而最風光的卻是他墜馬傷臂那一次。據清代阮葵生《茶餘客話》記載,當年他隨乾隆皇帝出巡,不料從馬上摔下來,右臂幾乎折斷。後來他向皇上進《荷葉唱和詩》時,便用左手寫楷書,字字凝鍊含蓄,沒有一筆僵死的筆劃,“上大悅”。說起張照的左手書法,據清葛虛存《清代名人逸事》記載,民間曾流傳過一則趣聞,說張照的祖上敬佛虔誠,多年來在朱家閣指松庵中供養一位斷了右臂的和尚。這斷臂和尚是個得道高僧,其別具一格的左手書法更是聞名遐邇。巧的是,斷臂和尚圓寂那天,正是張照誕生的日子;而且,斷臂和尚與張照又都是左手書法的高手,於是,張照乃斷臂和尚轉世的說法也就不脛而走,越傳越神。

岳陽樓屏風

  聞名天下的岳陽樓上的《岳陽樓記》雕屏就是出自張
張照_張照介紹_書法字典

張照書法

照的手筆。說到這件屏風,還有一段傳奇故事。清乾隆初年,湖南嶽州府對岳陽樓作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保養。由於年代久遠,昔日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雕刻家邵竦刻字的屏風已光彩盡失。正在岳州知府黃凝道擔憂之際,他聽說刑部大臣張照從故鄉松江省親返回京城,隨即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押運糧草西行,途經岳州府,心中不禁一陣竊喜:張照書法氣魄渾厚,超凡脫俗,實乃我朝第一書法大家。若能請他為岳陽樓重新題屏,豈不是一件美事!翌日,張照果然解運糧草來到岳州,不料這一天突然狂風驟起,暴雨傾盆,洞庭湖上一時無法行船。於是,黃知府乘機為張照接風,在岳陽樓上飲酒賦詩,一邊故意連聲嘆息:“今樓有人重修,記卻無人重書了!”這一招“激將法”果然靈驗,張照慨然應允願為代筆。這一邊,黃知府早有準備,立即叫人送上文房四寶。張照乘興揮毫,筆如蛟龍戲水、猛虎穿山,一篇《岳陽樓記》一揮而就。黃知府立即挑選名工巧匠,選用最上等的十二塊紫檀木,日夜趕刻,不到一月功夫,這篇佳文佳字便鐫刻完畢。光彩奪目的新雕屏嵌於樓中,頓時令岳陽樓增輝不少。不想道光年間岳州來了個貪官魏知府,此人對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雕屏垂涎已久。為將這塊鎮樓之寶竊為己有,魏知府便用重金請得一位民間藝雕高手,花了一年半時間精心臨摹,秘密仿製雕屏贗品,企圖偷梁換柱。這位藝人知道魏知府的企圖後,為了讓後人分辨真贗,特意在“居廟堂之高”的“居”字上暗暗做了手腳,將一撇寫得較短,看上去像一把鋒利的匕首;而且雕屏贗品的“居”字與右邊一行的“心”字靠得十分近,使後人對魏知府產生“居心不良”的聯想。不久,魏知府趁調離岳州之機偷偷掉包,將贗品掛在岳陽樓大廳,攜帶家小和張照的雕屏真品,連夜出逃。誰知官船行至洞庭湖上,風暴驟起,波浪滔天,官船頃刻間被風浪掀翻,落水的魏知府死死抱住雕屏想逃命,不料雕屏是由堅實的紫檀木製成的,掉到水裡一個勁往下沉,結果魏知府與雕屏一起沉入了湖底。後來,湖水乾淺,雕屏才被當地漁民打撈上來。此時,第八塊屏上的“歌互”二字和第十塊上的“樂”字已不慎被損壞。當地名士吳敏樹聞訊後,用120兩紋銀從漁民手中將雕屏買回,又花了三年時間臨摹張照手書原稿,才補上被損壞的三個字。北伐戰爭後岳陽樓再次重修時,吳氏後人將珍藏多年的雕屏慷慨獻出。這件張照題寫的珍貴屏風終於完璧歸趙,回到了岳陽樓。

著作

  亦作曲,著有《月令承應》、《法官雅奏》、《九九大慶。及《勸善金科》十本,《昇平寶筏》十本,《曲錄》均為供奉內廷搬演而作。

生平

  
張照_張照介紹_書法字典

張照(1691—1745)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清朝大臣。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南書房行走。雍正初,累遷侍講學士。聖祖訓士民二十四條,世宗為之注,題曰聖諭廣訓,照疏請下學官,令學童誦習。復三遷刑部侍郎。十一年,授左都御史,遷刑部尚書,疏請更定律例數事。大學士鄂爾泰初為雲貴總督,定亂苗,稍收其地,置流官。既而苗復叛,揚威將軍哈元生、副將軍董芳討之,不以時定。上責鄂爾泰措置不當,照素忤鄂爾泰,因請行。  十三年五月,上命照為撫定苗疆大臣。照至貴州,議劃施秉以上為上游,用雲南、貴州兵,專屬元生;以下為下游,用湖廣、廣東兵,專屬芳:令諸軍互易地就所劃。元生、芳遂議村落道路皆別上下界,文移辨難。照致書元生等,令劾鄂爾泰。會高宗即位,召照還,以湖廣總督張廣泗往代。上怒照挾私誤軍興,廣泗復劾照謬妄,元生等並發照致書令劾鄂爾泰事,遂奪職逮下獄。  乾隆元年,廷議當斬,上特命免死釋出獄,令在武英殿修書處行走。二年,起內閣學士,南書房行走。五年,復授刑部侍郎。照言:“律例新有更定,校刻頒行諸行省,期以一年。舊輕新重者,待新書至日遵行,不必駁改;舊重新輕者,刑部即引新書更正。庶一年內薄海內外早被恩光。”特旨允行。上以朝會樂章句讀不協節奏,慮壇廟樂章亦復如是,命莊親王允祿及照遵聖祖所定律呂正義,考察原委。尋合疏言:“律呂正義編摩未備,請續纂後編。壇廟朝會樂章,考定宮商字譜,備載於篇,使律呂克諧,尋考易曉。民間俗樂,亦宜一體釐正。”下部議行。七年,疏請矜恤軍流罪人妻孥,罪人發各邊鎮給旗丁為奴,其在籍子孫到配所省視,旗丁不得並沒為奴。尋擢刑部尚書,兼領樂部。民間貸錢徵息,子母互相權,謂之“印子錢”。雍正間,八旗佐領等有以印子錢朘所部旗丁者,世宗諭禁革。都統李禧因請貸錢者得自陳,免其償,並治貸者罪。至是,照言印子錢宜禁,如止重利放債,依違禁取利本律治罪,禧所議宜罷不用,從之。九年十二月,父匯卒於家,照方有疾,十年正月,奔喪,上勉令節哀,毋致毀瘠。至徐州,卒,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諡文敏。  照敏於學,富文藻,尤工書。其以苗疆得罪,高宗知照為鄂爾泰所惡,不欲深罪照,滋門戶恩怨。重惜照才,復顯用。及照卒,見照獄中所題白雲亭詩意怨望,又指照集憤嫉語,諭諸大臣以照已死不追罪。後數年,一統志奏進,錄國朝松江府人物不及照,上復命補入,謂:“照雖不醇,而資學明敏,書法精工,為海內所共推,瑕瑜不掩,其文採風流不當泯沒也。”  照通法律,工書法,尤精音律。嘗與莊親王奉敕查明《律呂正義》源委;又參修《一統志》。亦作曲,著有《月令承應》、《法官雅奏》、《九九大慶。及《勸善金科》十本,《昇平寶筏》十本,《曲錄》均為供奉內廷搬演而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