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 書法字典>>趙慎書法>> 趙慎百科介紹字帖

趙慎百科介紹

人物簡介

  
宋孝宗

宋孝宗

太祖少子秦王德芳生英國公惟憲,惟憲生新興侯從郁,從郁生華陰侯世將,世將生慶國公令譮(huà),令譮生子偁(chēng),是為秀王。趙子偁即孝宗生父,生母張氏。於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其他宗族中選擇後繼者。宋孝宗被普遍認為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是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長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遜位,讓位與兒子宋光宗趙惇。紹熙五年(1194年)病逝,終年68歲。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

生平

  孝宗登基後,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復名將岳飛諡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剝奪秦檜的官爵,並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宋孝宗被迫於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乾道”,並又任用王淮理財備戰。乾道年間,由於沒有戰事的干擾,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於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   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高宗病卒,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又禪位於太子,太子即位後,是為宋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閒居重華殿,繼續為高宗服喪。光宗與孝宗不和,長期不去探望孝宗。為此,孝宗悶悶不樂而起病。最終在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6月,孝宗逝於臨安重華殿。   孝宗是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

南宋能力最強的皇帝—宋孝宗

  宋孝宗趙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孫,趙德芳的後人。高宗在揚州逃跑時因為受到了驚嚇,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獨子又在苗劉之變後死去。而英宗系的後人,在靖康之變後基本被金一網
宋孝宗

宋孝宗

打盡,全都押往北方。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國的使臣回來後說,金太宗長得酷似宋太祖,傳說太祖要回來奪皇位。於是高宗說,太祖大公無私,有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其後人衰微,朕準備將皇位傳給太祖的後人。於是從太祖的後人中選拔,最後只剩下一胖一瘦兩個小孩。高宗開始中意胖小孩,兩個孩子在宮中站著,突然來了一隻貓,瘦孩沒動,胖孩子卻伸腳去踢貓。這件事,讓高宗對胖孩子好感頓消,讓兩個小孩都留了下來,胖小孩名叫趙琢,而瘦小孩,便是趙昚。   留在宮中的趙昚,從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長大後封公,後來被進封為郡王。這位天資聰明的準皇儲卻和權臣秦檜關係很僵。主要是趙昚比較厭惡秦的屈辱求和。而秦也顧忌趙昚能力太強。趙昚的生父病故,秦檜於是上奏要求趙昚守制3年,因為趙昚的皇太子身份並未確定,所以這個要求並不過分。但秦是想藉機免去他的皇儲身份。但高宗顯然不為秦所動,守孝期滿,趙昚就繼續回宮。後來,秦檜病重,是趙昚及時得到訊息,通知了高宗,高宗親自去相府探視,粉碎了秦和他的爪牙準備讓秦檜兒子秦禧當宰相的企圖。   趙昚被養在宮中將盡20年,卻一直未被確定太子的名份。主要原因有3。首先就是高宗還是抱有幻想,想自己爭取再生個兒子出來。其次秦檜的強烈反對。再次是高宗的生母韋太后不喜歡趙昚,而喜歡另一個養育在宮中的趙琢。直到韋太后死去。高宗使出了最後一招,給兩位準繼承人每人送去美女10名,過了一陣又把她們召回。經過檢查,發現給趙琢的那10個都已經不是處女,而給趙昚的那10個依舊都是完璧(趙昚是聽從了史浩的意見)於是,確立了趙昚的皇太子地位。   2年後,金海陵王南侵,高宗又準備下海逃命,皇太子趙昚上書,要求自己率兵迎敵。事先不知情的史浩知道後大驚,知道趙昚犯了大忌,趕快讓皇太子上書謝罪,並要求隨皇帝一起出征。金兵退走後。高宗決定禪位給趙昚,自己退居太上皇。

登位後

  36歲的孝宗即位後,頗有番作為,他給岳飛平反,又將秦檜時期製造的冤假錯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戰派,重新拜張浚為相。並且整頓吏治,重用主戰派,積極備戰。在軍事上,1嚴
宋孝宗

宋孝宗

肅軍紀2培養軍事人才3提高軍隊戰鬥力在孝宗派遣使者,想通過外交努力收回河南地,改變不平等地位失敗後。孝宗在經過和主和派的激烈鬥爭後,決定北伐。張浚坐鎮揚州。20多年前的張浚也是負責對金作戰的全局籌劃工作,當時他手下的將領有岳飛,韓世忠,劉琦這樣的名將。而20多年後,當年意氣風發的張浚也老了,手下的將領也只有李顯忠和鄒宏淵了。宋軍初戰告捷,收復了靈州和宿州。但金國很快在河南調集了兵力,反攻。因為李鄒不和,宿州失守,接著宋軍又在符離潰敗,北伐失敗。主和派看到戰爭失敗,又重開求和論調,於是主和派開始占上風。主戰派不甘妥協,堅決作戰。孝宗試探了金國的議和條件,覺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時,宋在北伐失敗後,已無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機繼續進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後,孝宗答應了金國稍做退讓的議和條件,就是將完顏亮入侵後,宋收復的唐,鄧,海,泗四州還給金國。改宋對金稱臣為叔侄之國,將歲貢改為歲幣,數量比以前減少20萬。將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讓給金。

功勞

  此時的南宋,內部問題多多,士風日下。官俸和軍費占了國家大量的財政收入。於是政府加重稅,又使農民造反。一批支持孝宗恢復的老臣相繼去世,又使其輔弼無人。而且他的生母,皇后,太子都相繼謝世,家庭生活也不幸福。孝宗雖然被迫向金屈服,但無時無刻不想著恢復。但張浚,陳康伯死後,卻沒有符合孝宗自己意圖的人當宰相。最後選用了陳俊卿和虞允文,但他倆雖然都是主戰派但卻不和。最後陳去職。而且孝宗重用自己當皇子的舊人,龍大淵和曾覿。遭到大臣們的反對,這兩個小人,以善於察言觀色,討得皇帝歡心,人品都不佳。最後孝宗被迫,把他倆外放出去。   孝宗為了恢復,首先從整頓內政入手,安定民心,改變以往賑災方式,就是社倉法。又改變鹽鈔,將官府拖欠鹽商的錢還給鹽商,又放寬了鹽的專賣。孝宗又取消了很多加耗。大力削減冗官,又嚴格控制萌補任子,以前不加考核的官員兒子即可當官的情況沒有了。對官吏還經常考察實際才能,不合格的都予以革職。

改革財政

  改革財政,增加紙幣,出售官田。   在軍事上,整軍興武,孝宗在五年間,舉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閱兵,還積極選拔將領,自己也學習騎射。南宋的軍隊戰力有很大的提高。又先後派遣使臣范成大和趙雄,出使金國。首先是要回河南,其次是改變宋朝皇帝接受金國使臣遞交國書時,親自下殿去取的禮儀。這兩條都遭到了金世宗的拒絕。在孝宗想和平達到目的未能實現後,只好寄託於武力解決了,於是又開始整軍備戰。他準備讓虞允文率一軍從川陝主攻,自己親領一軍在淮南出師,兵分兩路伐金。正當他等待虞允文的訊息時,虞允文卻在四川病死。致使孝宗的計畫成為泡影。   虞允文的死,對孝宗打擊很大。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北伐了。為政求穩,漸趨於保守。對與金的禮節問題也不再強求力爭。將全部精力全都轉移到內政建設上。可能他想將這個任務(恢復)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吧。太上皇高宗病死後,孝宗也倦政了,兩年後傳位光宗。在當了5年太上皇之後,孝宗病死。

對宋孝宗的看法

  宋孝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後人說,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後人,一反高宗時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線,一心想恢復中原,他的這種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稱道的。秦檜為相十餘年,將朝中的主戰派,迫害,打壓殆盡。所以孝宗帥不過張浚這樣志大才疏之輩,將不過李顯忠,鄒宏淵。手下只有一個虞允文可堪大用。還要和主和派鬥爭,特別是孝宗當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著,一直影響著他。高宗堅決反對主戰,甚至對孝宗說,大哥,等我百年之後,你再為之。以孝順著稱的孝宗不可能一點都不聽。孝宗為人勤政,節儉,孝宗朝是南宋國力最強的時候。可惜孝宗碰上了小堯舜金世宗這樣的明君,金國雖然對宋採取守勢,但沒有內亂。宋和金此時屬於絕對的均勢,平衡沒有被打破。所以都無法消滅對方。相比兩宋的其他皇帝,孝宗更讓人同情些。

最節儉的皇帝

  最節儉的皇帝——宋孝宗趙昚  宋孝宗趙昚(shèn)是南宋第二位皇帝,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他以身作則崇尚節儉,史稱宋孝宗“性恭儉”,就是恭謹儉約的意思,宋高宗稱讚他“勤儉過於古帝王”。宋孝宗即位之初,就不肯用樂。他日常生活的花費很少,常穿舊衣服,不大興土木。平時也很少賞賜大臣,宮中的收入多年都沒有動用,以至於內庫穿錢幣的繩索都腐爛了。宋孝宗認為“我其他沒有太大的作為,只是能夠節儉。”他經常告訴身邊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風俗的表率,應該修養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風俗。”宋孝宗不但節儉,而且尊佛崇道,除奸邪褒忠良,昭雪冤案,勵精圖治,使南宋出現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節儉需要首先節制自己的欲望和貪念,這樣才能保持節操,培養德行,所以自古有德之士莫不推崇“儉以養德。”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的說法,意思是: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而且人的福德是有限的,珍貴的,所以更不可不珍惜。

經歷

  隆興元年(1163)——淳熙十六年(1189)   孝宗趙昚,原名伯琮,為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代自真宗開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傳承,到高宗時,由於獨子趙旉夭亡,大臣們建議從太祖的後代里選立繼承人。紹興二年,6歲的趙伯琮幸運地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36歲時被立為太子,改名為昚,同年登基。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孝宗是南宋最有作為的君主。他不甘偏安,力圖恢復中原,同時改革內政,希望重振國勢,高宗時瀰漫朝野的妥協求和之風曾一度有所扭轉。然而,面對高宗的處處牽制、主和派的極力阻撓、主戰派的人才凋零等內外不利因素,孝宗深感力不從心,中興大業最終不得不付之東流。戰與和:收拾舊山河的艱難曲折   孝宗抗擊金兵的雄心,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有所表現。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南侵,朝中多數大臣主張逃跑,時年35歲的孝宗十分氣憤,主動上書,請求領兵與金兵決戰。但經史浩的提醒,為了避免高宗疑心,他再次上書,請求在高宗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孝心與忠心。即位後,孝宗表面上不便對高宗妥協求和的政策明確表示反對,但在處理政事時,他一反高宗的做法,平反岳飛冤案,驅逐秦檜黨人,起用一批被高宗貶黜的大臣,還積極聯絡北方抗金義軍。紹興三十二年七月,也就是孝宗即位後的第二個月,他頒布手諭,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大計。   張浚,高宗時為知樞密院事,堅持抗金,先後率軍轉戰川陝、兩淮等地,多有戰功,在南宋朝野間享有盛譽,金人也十分畏懼他。秦檜當政,張浚遭到排擠,被迫離開朝廷。孝宗久聞張浚的威名,內心早已非常仰慕,如今要恢復中原,主持大局的最佳人選非張浚莫屬。新皇帝銳意進取,力圖中興,對自己又如此尊敬與信賴,令壓抑已久的張浚興奮不已。他建議孝宗親赴建康,以招攬中原百姓之心;陳兵兩淮,進軍山東,聲援西線川陝軍隊。同時,他還向孝宗舉薦了一批力主抗戰的人才,如虞允文、陳俊卿、汪應辰、王十朋等,孝宗都一一予以起用。一時間,曾經瀰漫朝野的妥協退讓氣氛為之一掃而空,主戰派力量大大增強。   隆興元年(1163),孝宗任命張浚為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負責抗金前線的軍事指揮。此前,金人向南宋索取海、泗、唐、鄧、商五州之地及歲幣,被張浚拒絕。金朝屯兵虹縣、靈壁,擺出一副馬上要進攻南宋的架勢,南北局勢驟然緊張起來。張浚主張先發制人,立即進行北伐。此議一出,馬上招來了主和派的強烈反對,右丞相史浩就是其中的代表。

師生關係

  史浩曾是孝宗的老師,師生之間關係融洽,孝宗即位之初的一些改弦更張之舉,如為岳飛父子平反昭雪、聯絡中原豪傑等,都得到過他的積極支持,他還向孝宗推薦了陸游等一批有識之士。但是,史浩的這些做法並不是為了恢復中原,而是為了維持南宋偏安一隅的現狀。他認為,北伐勞師費財,南宋又兵弱將庸,主動出兵是冒險之舉,退守長江以北,靜觀金人之變,才是最穩妥之計。他與張浚辯論五日,最終也沒能說服張浚。此時的孝宗正是初生牛犢,銳氣十足,雖然他曾一度在史浩的阻攔下有所猶豫,但經過張浚的鼓勵和支持,又堅定了決心。當年四月,孝宗為了避開主和派的干擾,繞過三省、樞密院,直接命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

隆興北伐——初期

  北伐初期,宋軍接連取得勝利,李顯忠攻克靈壁、宿州,邵宏淵攻克虹縣,金將蒲察徒穆、大周仁、蕭琦等先後投降,北方人民紛紛回響,歸附者絡繹不絕。捷報傳到臨安,孝宗大喜,升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然而,就在宋軍節節勝利的時候,軍隊內部的種種問題也暴露出來。首先是將領之間不和,邵宏淵為人心胸狹隘,爭強好勝,孝宗任其為招討副使,位在李顯忠之下,對此他耿耿於懷。而張浚對這一問題又處理不當,聽任邵宏淵不受李顯忠節制,使宋軍無法協調行動,統一指揮。其次,面對勝利,主帥李顯忠產生了輕敵心理。攻克宿州後,他既不謀進取,也不作防守,終日與部下飲酒作樂。當有人報告說金軍萬餘人向宿州逼近時,他竟不以為然地說:“區區萬人,何足掛齒!”此外,李顯忠在犒賞軍士時有失公平,士兵三人才分得1000錢,每人平均只得300餘錢,無法調動士兵們的作戰積極性,邵宏淵又趁機暗中起鬨鼓譟,士卒怨怒,宋軍一度高昂的士氣大為削弱。   就在宋軍主將失和、軍心浮動的時候,金人已經從前期倉促應戰的慌亂中調整過來,調兵遣將,準備反擊。孝宗和張浚對北伐面臨的潛在危險也已有所覺察,以時值盛夏、人馬疲乏、不宜連續作戰為由,急令宋軍撤退。然而,詔書尚未到達軍中,金軍已抵宿州城下。隆興元年五月二十二日,金軍向宋軍發動進攻。李顯忠通知邵宏淵出兵,夾擊金軍,邵宏淵卻按兵不動,李顯忠只得獨自率軍出戰。戰鬥間隙,邵宏淵裝模作樣地出城巡視,對士兵們說:“天氣如此炎熱,就是手不離扇尚不得涼爽,更何況要在烈日曝曬下穿著厚重的鎧甲作戰?”言外之意是宋軍幾乎沒有獲勝的機會。宋軍的二號統帥人物表現出如此悲觀的情緒,使得宋軍人無鬥志,軍心渙散。當晚,中軍統制官周宏、邵宏淵之子邵世雄等將領各帶所部逃遁,宋軍頓時大亂,金人趁機大舉攻城。李顯忠率領部下奮力抵抗,而邵宏淵當此緊急關頭,仍不肯與李顯忠合力守城,極力主張棄城撤退。李顯忠知道邵宏淵對自己心存嫉恨,不會援手,僅憑自己所部孤軍守城已不可能,只得放棄宿州,連夜南撤。二十三日,宋軍剛剛退到符離,就被追擊的金兵趕上。在金兵的圍攻下,宋軍再無抵抗之力,士兵們丟盔棄甲,驚慌逃竄,連同隨軍民夫在內的13萬人馬傷亡殆盡,糧草物資也拱手送與了金軍。李顯忠、邵宏淵二將在亂軍中逃脫,僥倖保住了性命。至此,歷時僅20天的北伐以宋軍潰敗而告終,這也是孝宗在位期間惟一的一次北伐,雖然失敗,但畢竟是南宋歷史上第一次主動出擊,與以前窮於應付金人的進攻絕然不同。

隆興北伐——中期

  北伐失敗給主和派留下了攻擊主戰派的口實,他們再度活躍起來,紛紛上書彈劾張浚,要求與金人重開和議。對於恢復故國的大業,孝宗是不肯輕言放棄的。符離兵敗之初,他曾寬慰張浚說:“抗金之事,朕還要全倚仗你,你千萬不可畏懼人言而心懷猶豫。北伐的事情當初是朕與你共同決定的,現在也應該共同承擔責任。”孝宗勇於承擔責任,既無形中保護了張浚,也表明君臣之間志同道合的決心。雖然迫於主和派的壓力,孝宗曾一度降任張浚為江淮東西路宣撫使,但不久就讓其官復原職,後又升其為右丞相,表示對他仍然信賴。然而,北伐的慘敗,畢竟使孝宗的勃勃雄心受到不小的打擊,他逐漸從高漲的熱情中冷靜下來,意識到中興計畫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作為權宜之策,議和也並不是毫不可取。因此,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疏遠主和派,甚至重新起用秦檜餘黨湯思退為相,準備與金朝議和。   隆興元年八月,金人向南宋提出割海、泗、唐、鄧四州之地,納幣稱臣,以及遣還中原歸附之民等要求,揚言若宋廷不允,即揮師南下。孝宗雖不反對暫時與金妥協,但認為在議和條件上不能過於遷就,應力爭在平等的基礎上達成和議。九月,孝宗不顧張浚等主戰派的反對,派盧仲賢出使金朝議和。盧仲賢臨行之時,孝宗告誡他切不可答應金人割四州之地的要求,而湯思退卻惟恐和議不成,私下授意盧仲賢可以割讓四州。結果,盧仲賢到宿州金營後,在金人的威脅下,竟不敢有半句爭辯,表示願意接受金人的要求。孝宗聞知大怒,將盧仲賢革職,發配郴州管制。和談遂陷入僵局。   此時,德壽宮的太上皇高宗也不斷地向孝宗施加壓力。言談之間,高宗對孝宗的所作所為早已表現出不滿。孝宗赴德壽宮問安,常常興致勃勃地談論起恢復大計,而高宗最聽不慣的恰恰就是這種言論,一次,他終於忍不住粗暴地打斷孝宗的話,不耐煩地說:“還是等我百歲之後,你再談論這事吧!”這無異於向孝宗發出了最嚴厲的警告,要他斷了恢復中原的念頭。其實,早在北伐之時,高宗就對孝宗處處牽制,現在好容易有了再次和談、維持偏安的機會,他更是以為萬萬不能錯過,極力敦促孝宗答應金人要求,儘快達成和議。對於這位選中自己繼承皇位的養父,孝宗一直心存感激,因而總是儘量順從他的意願。主和派有高宗作靠山,便時時抬出高宗來壓制孝宗,氣焰更加囂張。同時,他們又極力鼓吹金強宋弱,只有求和才是良策。在這種情況下,孝宗的態度開始左右搖擺。他曾一度因不肯屈從金人的割地要求,有過再次開戰的打算,但對戰事實在是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一旦金人表示願意與南宋繼續和談,他又不得不加以考慮。   在這種矛盾心態下,隆興二年三月到七月,孝宗下令撤去江淮守備,主動放棄四州之地,並同意了張浚的辭職請求。八月,南宋再派魏杞赴金議和。湯思退等人擔心孝宗態度再有反覆,竟秘密派人到金營,通知金人發兵南下,用武力脅迫孝宗。金人有了這些吃裡扒外的幫凶,更加有恃無恐,他們扣留魏杞,進而要求南宋再割讓商、秦二州,否則便舉兵南侵。十月,金人對南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孝宗任命湯思退都督江淮兵馬,但湯思退拒絕赴任,江淮前線的宋軍主力又已全部撤回,金軍幾乎沒有遇到有力的抵抗,楚州、濠州、滁州相繼陷落,金兵已臨長江以北。南宋朝野上下輿論譁然,紛紛聲討主和派媚敵賣國的無恥行徑。孝宗罷去湯思退,押赴永州管制。太學生張觀等72人又上書孝宗,請斬湯思退等人以謝天下,湯思退在赴永州途中聽說此事,憂懼而死。

隆興北伐——後期

  在金朝的軍事壓力下,孝宗不得不作出讓步。隆興二年十一月,南宋派王抃前往金營求和,提出新的和議條款,基本滿足了金人的無理要求。此時在位的金朝皇帝世宗吸取完顏亮南侵的教訓,主張“南北講好,與民休息”,既然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好處,軍事手段就適可而止,同意和議條款。十二月,宋、金正式簽訂和約,史稱“隆興和議”。   孝宗雖然迫於時勢,與金人媾和,但內心恢復中原的強烈渴望並沒有因此而消失。鑒於張浚倉促北伐而導致失敗,孝宗對用兵之事變得謹慎了許多,集中精力進行各種必要的戰前準備,等待時機,再圖恢復。   孝宗首先大力整頓軍政,提高軍隊戰鬥力。從乾道二年(1166)底到乾道六年,他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閱兵活動,這是南宋建立以來前所未有的舉動,對鼓舞士氣、振奮民心有其積極作用。除親自校閱軍隊外,孝宗還規定各地駐軍每年春、秋兩季要集中演習,對於練兵成績突出的將佐,予以破格提升,武藝出眾的士卒也會獲得重賞。中央禁軍兵員冗濫,無法充當作戰主力,孝宗對其進行揀選,裁汰老弱,補充強壯,使正規軍的戰鬥力得以迅速提高。在以往的對金作戰中,民兵是一支重要力量,但常常得不到朝廷的重視。如在淮東地區,原有一種叫萬弩手的民兵組織,在抵禦金兵南侵時發揮過很大的作用,但卻在乾道元年被遣散。乾道五年,孝宗重新恢復了淮東萬弩手,改名為神勁軍,規定每年八月到次年二月集中訓練,為兩淮前線增添了一支生力軍。

隆興北伐——再次發起

  孝宗要再次北伐,將帥人選的問題亟待解決,而此時可以依賴的主戰派大臣卻越來越少。張浚、吳璘等人相繼去世,孝宗最終把領導北伐的重任寄託到了堅持抗金的虞允文身上。完顏亮南侵時,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曾大敗金兵,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而且他力主以武力恢復中原,與孝宗的心意不謀而合。乾道三年,孝宗任命虞允文為知樞密院事,並接替吳璘出任四川宣撫使。虞允文在四川練兵講武,發展經濟,卓有成效,鞏固了南宋的西北防線,為再次北伐時出兵川陝打下了基礎。   乾道五年八月,孝宗召虞允文入朝,升其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掌握軍政大權。虞允文一方面在財力、物力、兵力上積極為北伐作好準備,另一方面,他建議孝宗遣使赴金,要求修改隆興和約中部分侮辱性的條款,一是要求金朝歸還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寢之地,二是改變宋帝站立接受金朝國書的禮儀。對於孝宗來說,祖宗陵寢長期淪於敵手,每次金使南來,自己必須下榻起立接受國書,他內心早已視為奇恥大辱。因此,他立即同意虞允文的建議,於乾道六年閏五月,派范成大使金,提出歸還河南陵寢之地和更改接受國書禮儀的要求。金世宗斷然拒絕宋方的要求,金朝群臣也都對南宋擅自破壞和議憤憤不平,儘管范成大與金人據理力爭,毫無懼色,最後還是無功而返。

隆興北伐——總結

  虞允文雖然是北伐的堅定支持者,但實際上他心中顧慮重重。孝宗在隆興和議簽定前,對於和戰的態度總是搖擺不定,最終在太上皇的逼迫和主和派的壓力下,接受了屈辱的和約,對此,虞允文記憶猶新。一旦再次北伐,他擔心孝宗又會像上次那樣改變主意,使北伐半途而廢。而且,孝宗對東宮舊人曾覿等奸佞之輩十分寵幸,這也令虞允文意識到了潛在的危機。萬一北伐不利,自己勢必遭到朝野上下的圍攻,甚至會有殺身之禍。乾道八年九月,他辭去相位,再次出任四川宣撫使。臨行之前,孝宗要求他到四川後立刻出兵,與江淮軍隊會師於河南,虞允文憂心忡忡地說:“我擔心陛下屆時未必能夠配合。”孝宗當即表示:“如果你出兵而朕猶豫,就是朕有負於你;如果朕已舉兵而你不動,就是你有負於朕!”然而,孝宗這番慷慨激昂的話並沒有打消虞允文的顧慮。他到四川後,雖然積極備戰,但卻一再推遲出兵時間。乾道九年十月,孝宗手詔虞允文,催促他早日出師,虞允文以“軍需未備”為由,要孝宗“待時而動”,實際上拒絕了孝宗的要求,從而使孝宗恢復中原的計畫又一次落空。   應該說,虞允文的擔心不無道理,正當他在四川任上時,孝宗任命了堅決反戰的梁克家為宰相,讓這樣的人物主持朝政,勢必會對虞允文的行動有所牽制和阻礙。淳熙元年(1174)二月,虞允文因操勞過度,得病去世,這對孝宗的中興大計和信心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南宋再也找不出像虞允文那樣堅決主戰又有才能的大臣,主戰派不少干將已經亡故,尚還在世的大臣也日趨消極保守,更不要說主和派官員了。面對朝廷上下安於現狀的主流意識,孝宗既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自己恢復中原的遠大抱負無從施展,昔日的銳氣漸漸消磨下去,暮氣日重。到了淳熙年間(1174~1189),也就是孝宗在位的後期,他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無事”、偏安一隅的昇平景象之中。

得與失:孝宗重振皇權的努力

  孝宗在積極處理對外關係的同時,更注重強化內部統治機能。高宗後期,秦檜獨攬朝政,黨羽遍布朝廷,相權的膨脹對皇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孝宗曾親身感受到秦檜的專橫跋扈,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大臣擅權的局面,他採取了各種措施以加強皇權。   孝宗即位以後,“躬攬權綱,不以責任臣下”,大至軍政國事,小至州縣獄案,他都要親自過問。無論是在積極進取的隆興、乾道時期,還是在消沉保守的淳熙時期,孝宗一直保持著這種事必躬親的作風。這固然是為了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但作為一個皇帝,自始至終能夠孜孜不倦地處理政事,還是十分難得的。   孝宗即位之初,就開始著手革除南宋初期以來政治上的種種弊端。他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加大對貪官污吏的懲治力度,嚴格官吏的考核,甚至親自任免地方中下級官吏。南宋建立以後,財政一直拮据,孝宗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還常召負責財政的官吏進宮,詳細詢問各項支出和收入,認真核查具體賬目,稍有出入,就一定要刨根問底。為了改變民貧國弱的局面,孝宗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不僅每年都親自過問各地的收成情況,而且還十分關注新的農作物品種。一次,范成大進呈一種叫“劫麥”的新品種,孝宗特命人先在御苑試種,發現其穗實飽滿,才在江淮各地大面積推廣。   孝宗的勤政確實達到了集中皇權的目的,許多原本該由臣下處理的政務,現在都要他親自裁定,臣子們只好俯首聽命,少有自己的主見。然而,這種勤政對南宋政治卻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孝宗理政之細,已經到了煩瑣的程度,他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細枝末節上,反而忽視了治國的大政方針。一些大臣曾勸過孝宗要先抓住國家大政,雖然孝宗也認為他們言之有理,但一遇到具體問題,又依然故我。在重大決策上,孝宗常常事先不經深思熟慮,就貿然施行,稍有挫折,又馬上收回成命,他在位期間,朝令夕改、猶豫反覆的情況多次出現,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張浚北伐、隆興和議中的表現,恢復中原的計畫最終落空與孝宗的這種為政作風也不無關聯,有人評價他“志大才疏”,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正因為孝宗的集權,使以宰相為首的朝廷難有作為。孝宗在位28年,先後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參知政事更是有34人之多,如此頻繁地更換宰臣,這在宋朝歷史上是很少見的。每位宰臣在任時間幾乎都不長,可見孝宗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權臣的出現。他為樹立起君主的絕對權威,有時甚至聽信片面之辭,不經過調查核實,就將宰臣免職。乾道二年,有人檢舉參知政事葉顒(yóng)受賄,而檢舉之人與葉顒素來就有矛盾,孝宗在真相尚未明了之前,就將葉顒免職,後來經有關官員查證,並沒有發現葉顒受賄的確鑿證據,孝宗才意識到錯怪了葉顒,重新召其入朝。淳熙二年,朝廷選派使臣赴金求河南陵寢地,宰相葉衡推薦湯邦彥,湯邦彥膽小如鼠,他懷疑這是宰相要自己去送命,因此懷恨在心,向孝宗上書告密,說葉衡曾有詆毀孝宗的言論,孝宗大怒,當日就罷去了葉衡的相位,並將其貶往郴州。宰相是百官之首,孝宗卻輕易罷免,反映出他對宰臣們缺乏真正的信任。   在宰臣的具體人選上,孝宗恢復了宋代立國以來“異論相攪”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間存在不同的政見,以此來讓他們互相牽制。宰臣們不能團結合作,雖有利於皇帝控制朝政,但這種局面卻給孝宗的中興大業帶來了極其嚴重的負面效應。隆興元年十二月,孝宗以湯思退為左丞相,張浚為右丞相,讓主和派重新執掌了大權,他們趁機大肆破壞張浚辛苦經營的江淮防線,最後迫使孝宗屈辱求和。乾道年間,孝宗再謀北伐。他先是任命葉顒為左丞相,魏杞為右丞相,前者素來主張恢復,後者卻始終反戰主和,一年之後,孝宗就覺得他們意見分歧,很難成事,罷去了他們的相位。但是,孝宗並沒有改變用人方法,乾道八年,在他任用虞允文為左丞相的同時,又將反對用兵的梁克家升為右丞相,結果使虞允文心存顧慮,遲遲不肯從四川出兵。

乾道元寶

  除了內部的互相牽制,孝宗還利用宰臣之外的政治力量來制約宰臣,就是重用自己未當皇帝前的部屬們。這些部屬往往倚仗孝宗的寵幸禍亂朝政,被士大夫們指斥為“近習”。他們由於長期跟隨孝宗,和他關係密切。相對於其他朝臣,孝宗對他們更為信任,遂重用他們以為耳目,這構成了孝宗朝政治的又一特點。   孝宗的近習比較有名的有曾覿、龍大淵、張說等人。曾覿、龍大淵原是孝宗為建王時的低級僚屬,因善於察言觀色,深得孝宗歡心。孝宗一登上皇位,立即破格提升二人,讓他們參與軍機大政。朝臣們紛紛上章反對,抨擊二人不學無術、見識淺薄,仗著孝宗的恩寵,必將“搖唇鼓舌,變亂是非”。孝宗非但不聽勸諫,還將反對的大臣降職免官。曾、龍二人從此更無所忌憚。乾道三年(1167),參知政事陳俊卿抓住曾、龍二人不法行為的證據,彈劾他們偷聽、泄漏機密政事,孝宗一時激憤,將曾、龍驅逐出朝。實際上,孝宗心裡對二人還是念念不忘的。乾道四年,龍大淵死於任上。接到龍大淵的死訊,孝宗又想召曾覿回朝,但朝臣們已經猜到了孝宗的心思,不等詔書下達,反對的奏章就紛至沓來。乾道六年,反對最力的陳俊卿罷相,孝宗立刻召回了曾覿,對其恩寵有加。曾覿一時間權勢顯赫,朝中文武官員多出其門。直到淳熙六年(1179),出守建康府的陳俊卿兩次面見孝宗,一再指出近習結黨營私的危害。孝宗對朋黨一向嚴於防範,經陳俊卿的提醒,才開始對曾覿等人稍有疏遠。

其它評價

  張說本以父蔭入仕,後因娶高宗吳皇后之妹,遂受重用。乾道七年,孝宗任其為簽書樞密院事,進入執政之列。朝議大嘩,同知樞密院事劉珙恥於與張說共事,憤然辭職,中書舍人范成大拒絕草詔,孝宗只得暫時收回成命。一年之後,孝宗再次命張說參與樞密院事,儘管這次朝臣們依然激烈反對,但孝宗不為所動,將持有異議的李衡、王希呂、周必大、莫濟等人一併免職,強行發布了對張說的任命詔書,再也沒有人敢公開議論這件事了。張說之所以能夠得到孝宗的器重,除了他的外戚身份外,還與他在抗金恢復上的態度有關。當時孝宗正在籌備再次北伐,而朝中大臣要么明確反對,要么猶豫觀望,張說對北伐積極贊同,是除虞允文外,少數幾個支持出兵的大臣之一,因此,孝宗堅持起用張說,希望他能協助自己和虞允文,早日恢復中原。然而,張說既無才識,又無德行。他上任之後,便與曾覿等人互相勾結,倚恃恩寵,為所欲為,使孝宗大失所望。淳熙元年,孝宗罷免張說,將其貶謫撫州。

社會評價

  綜觀孝宗一朝,對外力圖中興恢復,最後卻徒勞無功;在內重新樹立起了皇權的威嚴,但吏治腐敗、民亂迭起的狀況卻沒有得到根本好轉。淳熙後期,孝宗已經深感力不從心,開始厭倦煩瑣的政事,打算讓位於太子,但礙於太上皇高宗還健在,一時無法施行。淳熙十四年十月,高宗病逝,孝宗決定服喪三年,以“守孝”為名退位。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宋孝宗正式傳位於太子趙惇,是為光宗,自己退居重華宮,做起了太上皇。

家庭情況

  七世祖  宋太祖趙匡胤  六世祖  秦王趙德芳    趙子偁   養父  宋高宗  生母  張氏

后妃

  成穆皇后 郭氏   成恭皇后 夏氏   成肅皇后 謝氏:光宗年間為皇太后,寧宗為太皇太后,嘉泰 三年崩   蔡貴妃,初入宮為紅霞帔,封和義郡夫人,晉婉容。淳熙十年冬,晉貴妃。十二年秋薨逝。   李賢妃,初入宮為典字,轉通義郡夫人,晉婕妤。淳熙十年卒,追贈賢妃。

  莊文太子趙愭(乾道三年薨)   魏惠憲王趙愷(次子)   宋光宗 趙惇(三子)   邵悼肅王趙恪    嘉國公主,紹興三十二年卒。   次女出生五個月而夭折,還未來得及冊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