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明朝>> 張瑞圖楷書《王蒼坪墓誌》正文

張瑞圖楷書《王蒼坪墓誌》

作者:張瑞圖 書體:楷書

張瑞圖楷書《王蒼坪墓誌》

張瑞圖《王蒼坪墓誌》志蓋(篆書) 鄲城縣博物館藏

張瑞圖楷書《王蒼坪墓誌》

張瑞圖《王蒼坪墓誌》志蓋(楷書) 鄲城縣博物館藏

《王蒼坪墓誌》簡介

《王蒼坪墓誌》,全稱《大明奉訓大夫刑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前奉政大夫宗人府經歷司經歷蒼坪王公墓志銘》,1958年出土於河南省鄲城縣虎崗鄉梁新莊,隨後即被附近王老家村民以先祖遺物重埋入土,1984年鄲城縣文化館再次發掘,現存放於鄲城縣博物館.

王蒼坪,名敬,字祈永,明末鹿邑王老家(今屬鄲城縣)人,清康熙、乾隆、光緒纂修的《鹿邑縣誌》均有其傳。光緒《鹿邑縣誌》載:“王敬,字祈永,號蒼坪,萬曆十六年舉人,官陝西鳳翔縣知縣,……授山東平州知州,……遷宗人府經歷,尋升刑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卒於官。”志文記載與此完全相符。

《王蒼坪墓誌》刻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志石、志蓋俱全,出土時二石對合,以鐵條緊箍,志石、志蓋系用兩塊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青石刻成,每塊長107cm,寬93cm,厚18cm,一面磨去四邊角,呈長稜錐台形,邊無飾,為明代墓誌的標準形制。志蓋正面陰刻“大明奉訓大夫刑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前奉政大夫宗人府經歷司經歷蒼坪王公墓志銘”36個楷書大字,背面陰刻與正面內容相同的36個篆書大字。志石正面陰刻楷書銘文,無界格,豎有列,橫無行,共32行,行最多62字,字徑不足2cm。志石保存基本完好,個別字因搬運中碰撞稍有殘損。志石標明了墓主、撰書者及刻工之姓名。志文首行內容與志蓋同,內容為“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尚書前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實錄副總裁經筵講官上海董其昌撰”,第三行內容為“賜進士及第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總裁兩朝實錄同知經筵日講晉江張瑞圖篆蓋並書”,董其昌、張瑞圖二人名下還分別刻有“董氏玄宰”、“張瑞圖印”印章二枚,前為陰刻,後為陽刻。志文中記述,王蒼坪與董其昌為故交,王死後,其“二子請孟學士狀而間關三千里請余(董其昌)志”。根據志文內容及書法風格、墓主人身份等推斷,此墓誌當為董其昌撰文、張瑞圖書丹無疑。一塊墓誌,兩位大家文書輝映,可謂珠聯璧合,為歷代墓誌中所罕見。加上該墓誌集張瑞圖傳世較少的小楷、大楷、篆書於一體,更顯得彌足珍貴。志文共1500餘字,行文講究,對仗工整,詞句高雅,除詳細記述王蒼坪的藉貫、世系、生平,歌頌其功績外,還涉及到山東白蓮教起義等事件,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張瑞圖以行草書名世,傳世作品也以行草書為多,楷書作品較為少見,大楷、篆書更是罕見,但均別具一格,卓然不凡。從墓主人王蒼坪的卒年和刊石年份等推斷,書丹時張瑞圖應在56歲至58歲之間,正處於其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加之志文出於當朝大員、書畫大家董其昌之手,張瑞圖書丹時當尤為持重,《王蒼坪墓誌》中的小楷率真自然、大楷爽朗清健、篆書,當為其各書體的代表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尾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