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秦漢>> 東漢隸書《熹平石經》正文

東漢隸書《熹平石經》

作者:蔡邕 書體:隸書

蔡邕隸書《熹平石經》

蔡邕隸書《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殘石 漢熹十四年( 175年)碑陽高31厘米,寬66厘米;碑陰高33厘米,寬61厘米

1929年河南洛陽故城大郊村出土,1952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東漢熹平四年,議郎蔡邕和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等人,鑒於當時儒家經籍輾轉傳抄,多生謬弊,乃“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後漢書·蔡邕傳》),於是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經刻制工程。至光和六年告成,歷時凡九年。因始於熹平年間,故稱《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的書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製,書丹者自當是如蔡邕一流的國手。試以《周易》經石為例,略作分析。其結體方正,字字中規入矩,一絲不苟,點畫布置之勻稱工穩,可謂無懈可擊。用筆方圓兼備,剛柔相濟,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宮殿廟堂。梁武帝《書評》云:“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觀此可信。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說:“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了最高境界。……石經是兩漢書法的總結。”當為的論。近年也有人譏其過於方整,而冠之以“館閣派”。其實,它整飭而不板刻,靜穆而有生氣,和明清以來風行的拘謹呆滯的“館閣”字,不可同日而語。惟其如此,《熹平石經》集漢隸之大成,不但在當時被奉為書法的典範,而且流風所及,至深且遠。漢字字型由隸變楷的過渡,《熹平石經》起了橋樑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