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先秦>> 金文《大盂鼎》欣賞正文

金文《大盂鼎》欣賞

作者:大盂鼎 書體:篆書

《大盂鼎》,西周康王(公元前11世紀一前l0世紀)時期的金文,為西周初期重器、道光初年(1821一1830年)出土於陝西郡縣禮村,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內壁銘文19行,291宇,器通高l01.8厘米、口徑77厘米。內容為康王追述商亡周興之由,命盂要引以為戒,效法祖先,盡心輔佐周室的故事。後人將其與《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四大國寶”。

從流傳下來的書法(文字)遺蹟上看,早在先秦就因材料的不同出現了像契刻書(殷商甲骨),鑄造書(商周青銅銘文)、朱墨書(春秋戰國)等三種書寫藝術形態——刀到、鑄造、用筆書寫——由此產生書法審美視野中的諸如“刀味”、“金石氣”,“筆味”、“書卷氣”等審美品格。

堅實肥厚的典範——《大盂鼎》

在大篆體系中,甲骨文的刀刻和金文的鑄造形成了審美意象上的巨大反差。甲骨文因用刀在堅硬的龜甲獸骨上刻劃(有不書而刻、先書再到、書而未刻等方式),線條方折、尖細、勁挺,成形方式非常簡單、金文的製作方式卻複雜的多,雖然有一例為不經書寫而是直接用刀在青銅器上刻寫文字、這是少例,需要高級工匠才能完成。更多的程式是銘文與青銅器一起鑄造而成,“要經過書——刻——鑄——清砂等四道工藝過程,用毛筆寫好銘文,刻成字模,或一字一模,或數字一模,合成全文鑲嵌在青銅器鑄造時所製成的陶范上。

陶范分內范和外范兩部分。鑲嵌在內范上的字模,鑄成的銘文在器物內壁;在外范上的字模,銘文即在器物的外壁,有的銘文也鑄在器物的蓋、柄、耳、口、環、足等部位。”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