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洭水
△洭水出桂陽縣盧聚。
水出桂陽縣西北上驛山盧溪,為盧溪水,東南流逕桂陽縣故城,謂之洭水。
《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陽,南至四會是也。洭水又東南流,嶠水注之,水
出萌渚嶠之溪,溪水下流,歷峽南出,是峽謂之貞女峽。峽西岸高岩,名貞女山。
山下際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狀如女子,故名貞女峽。古來相傳,有數女取螺
於此,遇風雨書晦,忽化為石。斯誠巨異,難以聞信。但啟生石中,執呱空桑,
抑斯類矣。物之變化,寧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東南入陽山縣,
右合漣口,水源出縣西北一百一十里石塘村,村之流水側,有豫章木,本徑可二
丈,其株根猶存,伐之積載,而斧跡若新。羽族飛翔不息,其旁眾枝,飛散遠集,
鄉亦不測所如,惟見一枝,猶在含洭水矣。漣水東南流注於洭。洭水又東
南流,而左與斟水合。水導源近出東岩下,xue6*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
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逕陽山縣故城西,耆舊傳曰,往昔縣長臨縣,
輒遷擢超級,太史逕觀言地勢使然。掘斷連岡,流血成川,城因傾阤,遂即傾
敗。閣下大鼓,飛上臨武,乃之桂陽,追號聖鼓,自陽山達乎桂陽之武步驛,所
至循聖鼓道也。其道如塹,迄於鼓城矣。洭水又逕陽山縣南,縣故含洭縣之
桃鄉,孫皓分立為縣也。洭水又東南流也。
△東南過含洭縣。
應劭曰:洭水東北入沅。瓚注《漢書》沅在武陵,去洭遠,又隔湘水,
不得入沅。洭水東南,左合翁水。水出東北利山湖,湖水廣圓五里,潔逾凡水,
西南流注於洭,謂之翁水山。口已下,東岸有聖鼓杖,即陽山之鼓杖也。橫在
川側,雖衝波所激,未嘗移動。百鳥翔鳴,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輒
有虐疾。洭水又東南,左合陶水,水東出堯山。山盤紆數百里,有赭嵒迭起,
冠以青林,與雲霞亂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舊雲,堯行
宮所。陶水西逕縣北,右注洭水。洭水又逕含洭縣西。王歆之《始興記》
曰:縣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岡。鹹康中,郡民張魴為縣,有善政,白鹿來游,
故城及岡並即名焉。
△南出洭浦關為桂水。
關在中宿縣。洭水出關,左合溱水,謂之洭口。《山海經》謂之湟水。
徐廣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陽,通四會,亦曰漼水也。漢武帝元鼎五年,
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征南越,出桂陽,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別名也。
○深水
△深水出桂陽盧聚。
呂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導源盧溪,西入營水,亂流營波,同注湘津。許
慎云:深水出桂陽南平縣也。《經》書桂陽者,縣本隸桂陽郡也。後割屬始興。
縣有盧溪、盧聚山,在南平縣之南,九疑山東也。
△西北過零陵營道縣南,又東北過營浦縣南,又西北過泉陵縣,西北七里至
燕室丘,入於湘。
水上有燕室丘,亦因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測,號曰龍淵
○鍾水
△鍾水出桂陽南平縣都山,北過其縣東,又東北過宋渚亭,又北過鍾亭,與
漼水合。
都山即都龐之嶠也,五嶺之第三嶺也。鍾水即嶠水也。庾仲初曰:嶠水南入
始興漼水,注于海。北入桂陽湘水注於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聲相近,
故字隨讀變,《經》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陽縣北界山,山壁高聳,三面特峻,石
泉懸注瀑布而下。北逕南平縣,而東北流屆鍾亭,右會鍾水,通為桂水也。故應
劭曰:桂水出桂陽,東北入湘。
△又北過魏寧縣之東。
魏寧,故陽安也。晉太康元年改曰晉寧。縣在桂陽郡東一百二十里。縣南西
二面,阻帶清溪,桂水無出縣東理,蓋縣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
△又東北入於湘。
○耒水
△耒水出桂陽郴縣南山。
耒水發源出汝城縣東烏龍白騎山,西北流逕其縣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
瀨,各數百步,濬流奔急,竹節相次,亦為行旅氵斥涉之艱難也。又西北逕晉寧
縣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縣東黃皮山,西南流歷縣南,又西北注於耒水。
汝城縣在郡東三百餘里,山又在縣東,耒水無出南山理也。
△北過其縣之西
縣有淥水,出縣東俠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於耒,謂之程鄉溪,郡置酒官,
醞于山下,名曰程酒,獻同酃也。耒水又西,黃水注之。水出縣西黃岑山,山
則騎田之嶠,五嶺之第二嶺也。黃水東北流。按盛弘之云:眾山水出注於大溪,
號曰橫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乾,俗亦謂之為貪泉,飲者輒冒於財賄,同於廣
州石門貪流矣。廉介為二千石,則不飲之。昔吳隱之挹而不亂,貪豈謂能汙其真
乎?蓋亦惡其名也。劉澄之謂為一涯溪,通四會殊為孟浪而不悉也。庾仲初云:
嶠水南入始興溱水,注海。即黃岑水入武溪者也。北水入桂陽湘水,注於大江,
即是水也。左則千秋水注之。水出西南萬歲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鍾乳。山上悉
生靈壽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側民居,號萬歲村。其水下合黃水,黃水又東北
逕其縣東,右合除泉水。水出縣南湘陂村,村有圓水。廣圓可二百步,一邊暖,
一邊冷。冷處極清綠,淺則見石,深則見底。暖處水白且濁,玄素既殊,涼暖亦
異,厥名除泉,其猶江乘之半湯泉也。水盛則瀉黃溪,水耗則津徑輟流。郴,舊
縣也,桂陽郡治也,漢高帝二年分長沙置。《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
王莽更名南平,縣曰宣風。項羽遷義帝所築也。縣南有義帝冢,內有石虎,因呼
為白彪郡。《東觀漢記》曰:茨充,字子何,為桂陽太守,民惰懶,少粗履,足
多剖裂。充教作履,今江南知織履,皆充之教也。黃溪東有馬嶺山,高六百餘丈,
廣圓四十許里。漢末,有郡民蘇耽,棲游此山。《桂陽列仙傳》云:耽,郴縣人。
少孤,養母至孝。言語虛無,時人謂之痴。常與眾兒共牧牛,更直為帥,錄牛無
散。每至耽為帥,牛輒徘徊左右,不逐自還。眾兒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耽
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辭母云:受性應仙,當違供養。涕泗。又說:年將大疫,
死者略半,穿一井飲水,可得無恙。如是有哭聲甚哀。後見耽,乘白馬,還此山
中,百姓為立壇祠,民安歲登,民因名為馬嶺山。黃水又北流注於耒水,謂之郴
口。耒水又西逕華山之陰,亦曰華石山,孤峰特聳。枕帶雙流。東則黃溪、耒水
之交會也。耒水東流沿注,不得北過其縣西也。兩岸連山,石泉懸溜,行者輒徘
留念,情不極已也。
△又北過便縣之西
縣故惠帝封長沙王子吳淺為侯國,王莽之便屏也。縣界有溫泉水,在郴縣之
西北,左右有田數十畮,資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種,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
冷,不能生苗。溫水所溉,年可三登。其餘波散流入於耒水也。
△又西北過耒陽縣之東。
耒陽,舊縣也,蓋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東傍耒水,水東肥南,有
郡故城。縣有溪水,東出侯計山,其水清澈,冬溫夏冷。西流謂之肥川。川之北
有盧塘。塘池八頃,其深不測,有大魚,常至五月,輒一奮躍,水涌數丈,波襄
四陸,細魚奔迸,隨水登岸,不可勝計。又云:大魚將欲鼓作,諸魚皆浮聚。水
側注。西北逕蔡洲,洲西即蔡倫故宅。傍有蔡子池。倫,漢黃門,順帝之世,搗
故魚網為紙,用代簡素,自其始也。
△又北過酃縣東。
縣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資以給釀,酒甚醇美,謂之酃酒,歲
常貢之。湖邊尚有酃縣故治,西北去臨承縣一十五里。從省隸。《十三州志》曰:
大別水南出耒陽縣太山,北至酃縣入湖也。
△北入於湘。
耒水西北至臨承縣,而左注湘水,謂之耒口也。
○洣水
△洣水出荼陵縣上鄉,西北過其縣西。
水出江州安成郡廣興縣太平山西北流,逕荼陵縣之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
長沙定王子節侯訴之邑也。王莽更名聲鄉矣。洣水又屈而過其縣,西北流注也。
《地理志》謂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過攸縣南。
攸水出東南安成郡安復縣封侯山,西北流逕攸縣北,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
名縣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則為攸輿侯,即《地理志》所謂攸縣者
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縣,入於洣水也。
△又西北過陰山縣南。
縣本陽山縣也,縣東北猶有陽山故城,即長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勢王,
故塹山堙谷,改曰陰山縣。縣上有容水,自侯曇山xia6*注洣水,謂之容口。水有
大穴,容一百石,水出於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逕其縣東,又西逕歷口。
縣有歷水,xia6*注洣水。謂之歷口。洣水又西北,與洋湖水會。水出縣西北樂
藪岡下洋湖,湖去岡七里,湖水xia6*注洣,謂之洋湖口。洣水東北有峨山,縣
東北又有武陽、龍尾山,並仙者羽化之處。上有仙人及龍馬跡,於其處得遺永,
雖神棲白雲,屬想芳流,藉念泉鄉,遺詠在茲。覽其餘誦,依然息遠,匪直邈想
霞蹤,愛其文詠可念,故端牘抽札,以詮其詠。其略曰:登武陽,觀樂藪,峨嶺
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駕白駒,臨天水,心踟躕,千載後,不知如。蓋勝賞神鄉,
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於湘。
○漉水
△漉水出醴陵縣東漉山,西過其縣南。
醴陵縣,高后四年,封長沙相侯越為國。縣南臨淥水,水東出安城萍鄉翁陵
山。余謂漉、淥聲相近,後人藉便,以淥為稱,雖翁陵名異,而即麓是同。屈從
縣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於湘。
○瀏水
△瀏水出臨湘縣東南瀏陽縣,西北過其縣,東北與澇溪水合。
瀏水出縣東江州豫章縣首裨山,導源西北流,逕其縣南,縣憑溪以即名也。
又西北注於臨湘縣也。西入於湘。
○氵買水
△氵買水出豫章艾縣。
《春秋左氏傳》曰:吳公子慶忌諫夫差,不納,居於艾是也。王莽更名治翰。
△西過長沙羅縣西。
羅子自枝江徙此,世猶謂之為羅侯也。氵買水又西流,積而為陂,謂之町湖
也。
△又西至累石山,入於湘水。
累石山在北,亦謂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狀,故俗人藉以名之。山在羅口
北。氵買水又在羅水南,流注於湘,謂之東町口者也。
○贛水
△贛水出豫章南野縣西,北過贛縣東。
《山海經》曰:贛水出聶都山,東北流注於江,入彭澤西也。班固稱南野縣,
彭水所發,東入湖漢水。庾仲初謂大庾嶠水,北入豫章,注於江者也。《地理志》
曰:豫章水出贛縣西南,而北入江。蓋控引眾流,總成一川,雖稱謂有殊,言歸
一水矣。故《後漢·郡國志》曰:贛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為其地名。
雖十川均流,而此源最遠,故獨受名焉。劉澄之曰: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
縣治二水之間。二水合贛字,因以名縣焉。是為謬也,劉氏專以字說水,而不知
遠失其實矣。豫章水導源東北流,逕南野縣北。贛川石阻,水急行難,傾波委注,
六十餘里。又北逕贛縣東,縣即南康郡治,晉太康五年分廬江立。豫章水右會湖
漢水,水出雩都縣。導源西北流,逕金雞石,其石孤竦臨水。耆老云:時見金雞
出於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漢水又西北逕贛縣東,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過廬陵縣西。
廬陵縣,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稱:戶水西出長沙安成縣。武帝元
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蒼為侯國,即王莽之用成也。吳寶鼎中立,以為發城郡,
東至廬陵入湖漢水也。
△又東北過石陽縣西。
漢和帝永平九年,分廬陵立。漢獻帝初平二年,吳長沙桓王立廬陵郡,治此。
豫章水又逕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青半黃,黃者如灰汁,取作飲粥,悉皆
金色,而甚芬香。
△又東北過漢平縣南。又東北過新淦縣西。
牽水西出宜春縣,漢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成為侯國。王莽之脩曉
也。牽水又東逕吳平縣,舊漢平也。晉太康元年改為吳平矣。牽水又東逕新淦縣,
即王莽之偶亭——而注於豫章水。湖漢及贛,並通稱也。又淦水出其縣下,注於
贛水。
△又北過南昌縣西。
旴水出南城縣西北流逕南昌縣南,西注贛水。又有濁水注之,水出康樂縣,
故陽樂也。濁水又東逕望蔡縣,縣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晉太康元年,改為望
蔡縣。濁水又東逕建成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更
名之曰多聚也。縣出燃石。《異物志》曰:石色黃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熱,以
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則冷,灌之則熱,如此無窮。元康中,雷孔章入洛,
齎石以示張公。張公曰:此謂燃石。於是乃知其名。濁水又東至南昌縣東流入於
贛水。
贛水又歷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吳嘉禾中,太守長沙徐熙於墓隧種松。太守
南陽謝景於墓側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於碑傍立思賢亭。松大合抱,亭
世脩治,至今謂之聘君亭也。贛水又北歷南塘,塘之東有孺子宅,際湖南小洲上。
孺子名穉,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黃瓊辟,不就。桓帝問尚書令陳蕃:徐
穉、袁閎誰為先後?蕃答稱:袁生公族,不鏤自雕。至於徐穉,傑出薄域,
故宜為先。桓帝備禮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憂,穉往吊之,置生芻而於
廬前而去。眾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詩》云: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吾無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贛水又逕谷鹿洲,舊作大艑處。贛水又北逕南昌
縣故城西,於《春秋》屬楚,即令尹子盪師於豫章者也。秦以為廬江南部。漢高
祖六年,始命灌嬰定豫章置南昌縣。以為豫章郡治,此即灌嬰所築也。王莽更名
縣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劉歆云:湖漢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陳蕃為太守,
署徐穉為功曹。蕃在郡不接賓客,惟穉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此即懸榻
處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晉又名為豫章。城之南門曰松陽門,門內有樟樹,高
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垂蔭數畝。應劭《漢官儀》曰:豫章樟樹生
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樹嘗中枯,逮晉永嘉中,一旦更茂,豐蔚如初,鹹以為中
宗之詳也。《禮·斗威儀》曰:君政訟平,豫樟常為生。太興中,元皇果興大業
於南。故郭景純《南郊賦》云:弊樟擢秀於祖邑是也。以宣王祖為豫章故也。贛
水北出,際西北,歷度支步,是晉度支校尉立府處,步即水渚民。贛水又逕郡北,
為津步,步有故守賈萌廟,萌與安成侯張普爭地,為普所害,即日靈見津渚,故
民為立廟焉。水之西岸有磐石,謂之石頭,津步之處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
疊嶂四周,杳邃有趣。晉隆安末,沙門竺曇顯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遠而至者相
繼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底,舊說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
六里有風雨池,言山高瀨激,激著樹木。霏散遠灑若雨。西有鸞岡,洪崖先生乘
鸞所憩泊也。岡西有鶴嶺,雲王子喬控鶴所逕過也。有二崖,號曰大蕭、小蕭,
言蕭史所游萃處也。雷次宗云:此乃擊風捕影之論。據實本所未辨,聊記奇聞,
以廣井魚之聽矣。又按謝莊詩,莊嘗游豫章,觀井賦詩。言鸞岡四周有水,謂之
鸞陂。似非虛論矣。東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緣回折至南塘,本
通大江,增減與江水同。漢永元中,太守張躬築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
增減,水至清深,魚甚肥美。每於夏月,江水溢塘而過,居民多被水害。至宋景
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開塘為水門,水盛則閉之,內多則洩之。自是居民
少患矣。
贛水又東北逕王步,步側有城,雲是孫奮為齊王鎮此,城之。今謂之王步,
蓋齊王之渚步也。郡東南二十餘里,又有一城,號曰齊王城。築道相通,蓋其離
宮也。
贛水又北逕南昌左尉廨西,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為南昌尉,居此。後福一旦
舍妻子,去九江,傳雲得仙。
贛水又北逕龍沙西,沙甚潔白,高峻而阤,有龍形,連亘五里中,舊俗九
月九日升高處也。昔有人於此沙,得故冢刻塼,題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
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沒於水,所謂筮短龜長也。
贛水又逕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孫策所築也。
贛水又歷釣圻邸閣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舊夏月,邸閣前洲
沒,去浦遠,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運出之力,於渚次聚石為洲,長六十餘丈。
洲里可容數十舫。
贛水又北逕鄡陽縣,王莽之豫章縣也。餘水注之。水東出餘汗縣,王莽名
之曰治乾也。餘水北至鄡陽縣注贛水。
贛水又與鄱水合,水出鄱陽縣東,西逕其縣南武陽鄉也。地有黃金采,王莽
改曰鄉亭。孫權以建安十五年,分為鄱陽郡。鄱水又西流,注於贛。又有繚水入
焉。其水導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昬立。繚水東逕新吳縣,漢中平中立。
繚水又逕海昬縣,王莽更名宜生。——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海昬江,分為二水。
縣東津上有亭,為濟渡之要。其水東北逕昌邑城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
漢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別注,
入於修水也。
△又北過彭澤縣西。
修水出艾縣西。東北逕豫寧縣,故西安也,晉太康元年更從今名。修水又東
北逕永修縣,漢靈帝中平二年立。修水又東北注贛水,其水總納十川,同溱一瀆,
俱注於彭蠡也。
△北入於江。
大江南贛水,總納洪流,東西四十里,清澤遠漲,綠波凝淨,而會注於江川。
○廬江水
△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於江。
《山海經》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廬山賦·敘》曰:廬山,彭澤
之山也。雖非五嶽之數,穹窿嵯峨,實峻極之名山也。孫放《廬山賦》曰:尋陽
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開山圖》曰:山四方,
周四百餘里,疊鄣之岩萬仞,懷靈抱異,苞諸仙跡。《豫章舊志》曰:廬俗,字
君孝,本姓匡,父東野王,共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而亡。漢封俗於鄡陽,曰
越廬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術,遂寓精於宮庭之山。故世謂之廬山。漢武帝南巡,
睹山以為神靈,封俗大明公。元法師《廬山記》曰:殷、周之際,匡俗先生,受
道仙人,共游此山,時人謂其所止為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廬
山匡俗,字子孝,本東里子,出周武王時,生而神靈,屢逃徵聘,廬於此山,時
人敬事之。俗後仙化,空廬猶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烏號。世稱廬
君,故山取號焉。斯耳傳之談,非實證也。故《豫章記》以廬為姓,因廬以氏,
周氏、遠師,或托廬墓為辭,假憑廬以托稱。二證既違,三情互爽。按《山海經》
創志大禹,記錄遠矣。故《海內東經》曰: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是曰
廬江之名,山水相依,互舉殊稱,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強引此類,用
成章名耳。又按張華《博物志·曹著傳》,其神自雲姓徐,受封廬山。後吳猛經
過,山神迎猛,猛語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盡,不宜久居非據。猛又
贈詩云:仰矚列仙館,俯察王神宅,曠載暢幽懷,傾蓋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
亦有換轉,理難詳矣。吳猛,隱山得道者也。《尋陽記》曰:廬山上有三石樑,
長數十丈,廣不盈尺,杳然無底。吳猛將弟子登山,過此梁,見一翁坐桂樹下,
以玉杯承甘露漿與猛。又至一處,見數人,為猛設玉膏。猛弟子竊一寶,欲以來
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寶還,手牽弟子,令閉眼相引而過。其山川明淨,
風澤清曠,氣爽節和,土沃民逸。嘉遯之士,繼響窟岩。龍潛鳳采之賢,往者忘
歸矣。秦始皇、漢武帝及太史公司馬遷鹹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鍾、彭焉。廬山之
北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高竦,其狀若門,因有石門之目焉。水導雙石之
中,懸流飛澍,近三百許步,下散漫十數步,上望之連天,若曳飛練於霄中矣。
下有磐石,可坐數十人。冠軍將軍劉敬宣,每登陟焉。其水歷澗,逕龍泉精舍南,
太元中,沙門釋慧遠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嶺,即彭蠡澤西天子鄣也。峰隥
險峻,人跡罕及。嶺南有大道,順山而下,有若畫焉。傳雲匡先生所通至江道。
岩上有宮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極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廟,號曰宮亭廟,
故彭湖亦有宮亭之稱焉。余按《爾雅》云:大山曰宮。宮之為名,蓋起於此,不
必一由三宮也。山廟甚神,能分風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過必敬祀而後得
去。故曹毗詠云:分風為貳,擘流為兩。昔吳郡太守張公直自守征還,道由廬山。
子女觀祠,婢指女戲妃像人。其妻夜夢致聘,怖而遽發,明引中流,而船不行。
合船驚懼,曰:愛一女而合門受禍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於江。其妻布席水
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進。公直方知史女,怒妻曰:吾何面目於當世也。
復下己女於水中。將渡,遙見二女於岸側。傍有一吏立,曰:吾廬君主簿,敬君
之義,悉還二女。故乾寶書之於《感應》焉。
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見人形晨光初散,則延
曜入石,豪細必察,故名石鏡焉。又有二泉,常懸注,若白雲帶山。《廬山記》
曰:白水在黃龍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掛流三四百丈,飛湍林表,望若懸素。
注處悉成巨井,其深不測。其水下入江淵。廬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糹面然。
與霄漢連線。秦始皇三十七年,嘆斯岳遠,遂記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
志其丈尺里數,今猶得刻石之號焉。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餘步,高五丈,上生
竹木。傳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
矗然高峻,特為環異。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詳也。
耆舊雲;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歲月已久,莫能辨之
也。
上一篇:卷三十八
下一篇:卷四十
目錄:水經注
卷三十九_水經注原文_國學 史部0

猜你喜歡

卷三十九_水經注原文_國學 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