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
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
府。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
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
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
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
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
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
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天有四時五行,
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
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
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
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
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
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
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
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
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
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
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
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
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
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
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
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
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
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
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
鹹傷血,甘勝鹹。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
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
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
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
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
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
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
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
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
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
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
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
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
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
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
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
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
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
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
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
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
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
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
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
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
在皮者,汗而發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
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
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
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
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
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
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
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
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
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
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
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
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
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
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
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雩重>々,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
成也。
○陰陽別論篇第七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
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
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
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
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
死不治。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卷二_黃帝內經素問原文_國學 子部;其傳為索澤,其傳
為頹疝。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二陽一陰發
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
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所謂生陽死陰者,肝
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陽者,腫四支。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
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
陽結謂之喉痹。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
謂之崩。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
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上一篇:卷一
下一篇:卷三
目錄:黃帝內經素問
卷二_黃帝內經素問原文_國學 子部0

猜你喜歡

卷二_黃帝內經素問原文_國學 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