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論弓矢》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唐太宗論弓矢
原文
上①謂②太子少師③蕭瑀曰:“朕④少好⑤弓矢⑥,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⑦,乃曰‘皆⑧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⑨,則脈理皆邪⑩,弓雖動而發矢不直。’朕始(15)悟向⑾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⑿,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⒀,數延見⒁,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閱讀練習
【注釋】:①近以示弓工: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②脈理皆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脈理,指木紋。③數延見:經常召見。數(shuo),屢次。
一,解釋加點的詞
1.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 ) 4.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 )
5.聯少好弓矢( )( )
二,翻譯
1.自謂無以加.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見,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三,唐太宗說: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
1.識之猶未能盡指的是什麼 
2.從這段話評價唐太宗的為政.
參考答案
一、1.教皇太子讀書的官員  2.從前 3.不正  4.事務 5.皇帝自稱 箭
二、
1.自認為沒有比這些更好的了。
2.於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省值班休息,經常召見,詢問民間百姓的疾苦、國家政事的得失。
三、
1.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
2.這段話說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視自己的不足,而且善於觸類旁通,從自己的不足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以此來改進自己的執政手段,這樣他治天下可以說“雖不中,亦不遠矣”。這也是形成唐代貞觀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7.解釋加點的詞(2分)
1.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2.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 )
8.選出與“問以民間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項2分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諫之路也
C.皆以美於徐公 D.咨臣以當世之事
9.翻譯(2分)
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
10.從這段選文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樣一位君主?(2分)
11.唐太宗“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見,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於是得來了“貞觀盛世”,聯繫我們所學課文,請再舉出這樣一個例子。
參考答案:
7 ⑴從前 原來 ⑵ 事物
8D
9我憑弓箭平定天下,辨別它還不能詳盡,何況天下的事務,能夠都知道嗎?
10 唐太宗是一位不但能正視自己的不足,而且善於觸類旁通,從自己的不足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以此來改進自己的執政手段的賢明君主。(意思對即可)
11《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齊威王虛心納諫,廣開言路,使國家強盛起來。
注釋
①上:皇上,這裡指李世民。
②謂:對...說,告訴。
③太子少師:指教皇太子讀書的老師。
④朕:皇上的自稱,我。
⑤好:愛好。
⑥矢:箭。
⑦近以示弓工: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⑧皆:全、都。
⑨直:筆直
⑩脈理皆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脈理,指木紋。邪:不正。
⑾向:從前的。
⑿務:事務。
⒀更宿中書內省: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休息。更:輪流。中書內省,屬朝廷決策的機構。
⒁ 數延見:多次邀請(這些官員)覲見。數(shuò),屢次。延,邀請。
15.始:才。
16、直:豎直。
譯文
皇上對教太子讀書的官員蕭璃說:“我小時候喜好弓箭,擁有好弓十幾把,自己覺得沒有比這些再好的了,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卻說‘都不是好弓’,我就問他原因.他說:‘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頭的紋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會直.’我才想到熟悉的東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壞.我靠著弓騎平定四方統一全國,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況且天下事物,豈能全都知道?”於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換住在中書省,多次邀請(這些官員)覲見,問他們民間的疾苦,政治上的得與失。
賞析
唐太宗是一位什麼樣的君主?
他以民為主,聰明,虛心受教,他不高高在上,關心民間疾苦,關心人民,善於治理國家,並且明智,能辨別是非,盡職盡責,善於自省,善於納諫,非常開明,是一個能為百姓著想的君主,舉一反三。是一個在生活中能夠學習道理並且實踐的人。
唐太宗的為政
唐太宗認為民是治國之本。他說:“欲為君者,能以德和民。”這段話說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視自己的不足,而且善於觸類旁通,從自己的不足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以此來改進自己的執政手段,這樣他治天下可以說“雖不中,亦不遠矣”。這也是形成唐代貞觀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本文所揭示的他的英明主要表現在:
1、善於自省
2、善於納諫
3、關心百姓疾苦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唐太宗論弓矢》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0
《唐太宗論弓矢》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