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桓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人也。少學長安,事博士九江朱普。貧窶無資,常客傭以自給,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至王莽篡位乃歸。會朱普卒,榮奔喪九江,負土成墳,因留教授,徒眾數百人。莽敗,天下亂。榮抱其經書與弟子逃匿山谷,雖常飢困而講論不極,後復客授江淮間。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餘,始辟大司徒府。時,顯宗始立為皇太子,選求明經,乃擢榮弟子豫章何湯為虎賁中郎將,以《尚書》授太子。世祖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對曰:“事沛國桓榮。”帝即召榮,令說《尚書》,甚善之。拜為議郎,賜錢十萬,入使授太子。每朝會,輒令榮於公卿前敷奏經書。帝稱善。曰:“得生幾晚!”會歐陽博士缺,帝欲用榮。榮叩頭讓曰:“臣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從事皋弘。”帝曰:“俞①,往,女諧。”因拜榮為博士,引閎、弘為議郎。
車駕幸大學,會諸博士論難於前,榮被服儒衣,溫恭有蘊藉,辯明經義,每以禮讓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賞賜。後榮入會庭中,詔賜奇果,受者皆懷之,榮獨舉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見敬厚,常令止宿太zi6*宮。
榮嘗寢病,太子朝夕遣中傅問病,賜以珍羞、帷、帳、奴婢。謂曰:“如有不諱,無憂家室也。”後病癒,復入侍講。
二十八年,大會百官,詔問誰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執金吾原鹿侯陰識可。博士張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為陰氏乎?為天下乎?即為陰氏,則陰侯可;為天下,則固宜用天下之賢才。”帝稱善,曰:“欲置傅者,以輔太子也。今博士不難正朕,況太子乎?”即拜佚為太子太傅②,而以榮為少傅,賜以輜車、乘馬。榮大會諸生,陳其車馬、印綬,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三十年,拜為太常。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飢厄,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榮笑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嘆曰:“我農家子,豈意學之為利乃若是哉!”(節選自《後漢書•桓榮丁鴻列傳》)
【注】①俞:嘆詞,表示允許。②太傅:與下文的“少傅”都是教授太子的官員。
10. 對下列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世祖從容問湯本師為誰 本:原來的
B.每以禮讓相厭厭:滿足
C.今博士不難正朕難:困難
D.今日所蒙 蒙: 得到的,受到的
11. 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桓榮“為推崇古事而堅持講誦或勉勵後生”的一組是()
①貧窶無資,常客傭以自給,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
②榮抱其經書與弟子逃匿山谷,雖常飢困而講論不輟,後復客授江淮間。
③榮叩頭讓曰:“臣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從事皋弘。”
④每以禮讓相厭,不以辭長勝人。
⑤榮大會諸生,陳其車馬、印緩,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⑥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飢厄,而榮講誦不息。
A.①③④ B.②⑤⑥C.②③④D.③④⑥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世宗令桓榮講解《尚書》,覺得他講得好就授予他議郎一職,賞賜十萬錢,並讓他教授太子,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適逢歐陽博士一職空缺,世宗想要任用桓榮,可是桓榮卻謙虛地推薦了他的兩位同門。
B.世宗到太學視察,看到桓榮與各位博士辯論時溫文恭讓,以理服人,就特別地加以賞賜。有一次,在朝中宴會時,詔賜群臣奇果,大家都接受並揣到懷裡,只有桓榮依古禮舉雙手行叩拜禮後才接受。
C.博士張佚不妄揣聖意堅持為天下選材,得到世宗稱讚,被封為太傅。桓榮也被封少傅,並被賜予車馬。桓榮廣聚門生,陳列車馬、印綬來鼓勵他們學習古學。
D.早年時,桓榮雖然家境困厄可依然堅持講誦學習古學。他的族人榮元卿嘲笑他生逢亂世學無所用,後來桓榮以學致官,他的族人桓元卿揶揄道:我是農家孩子,靠雙手勞動,不像你,靠讀書取利。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榮嘗寢病,太子朝夕遣中傅問病,賜以珍羞、帷、帳、奴婢。(5分)
(2) 即為陰氏,則陰侯可;為天下,則固宜用天下之賢才。(5分)
參考答案
10、C難:意動用法,以……為難。
11、B (①是說桓榮雖然生活艱苦,但仍然堅持學習。不是堅持“講誦”。③“同門生”不是指學生而是指師出同門。④是說桓榮持古禮待人,不是“講誦”。②⑤⑥都表明桓榮“為推崇古禮而堅持講誦或勉勵後生”。)
12、D桓元卿不是揶揄桓榮,而是感慨、羨慕桓榮因讀書而獲取的成功。
13、(10分)
(1)譯文:桓榮曾經臥病在床,太子每天早晚派中傅詢問病情,還拿美味、帷、帳、奴婢來賞賜他。
【 5分,“寢病”1分;“朝夕”1分;“賜以……”句式1分;全句翻譯通順2分 。】
(2)譯文:假如是為了陰氏,那么陰識可以作太子師;假如為天下,那么本來就應該任用天下賢才。
二:
1.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十五年不家園 窺:注意,留心
B.雖常飢困而講論不 輟:停止,中止
C.始大司徒府 辟:被徵召,被任命
D.榮叩頭曰 讓:責備,責問
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能體現桓榮“刻苦自勵,教學不怠”的一組是 ( )
①常客傭以自給,精力不倦 ③量常飢困而講論不輟
③臣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閎 ④榮被服儒衣,溫恭有蘊藉
⑤榮獨舉手捧之以拜 ⑥與族人桓元卿同飢厄,而榮講誦不息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⑤⑥
3.下列對文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桓榮年輕時求學長安,拜博士九江朱普為師。老師死後,他奔喪九江,背土築墳。並留在九江教授學生數百人。
B.桓榮六十多歲時才做官,後來被命令教授太子,皇帝每次朝會都會讓他在公卿面前講述經書,同他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C.桓榮深得皇帝信任,敢於進諫。在誰能做太子的老師問題上,他不懼權貴,據理力爭,最後,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見,並賞賜他很多財物。
D.桓榮後來被任命為太子少傅,皇帝賜予他車馬等財物,他認為這些都是研習古事的功勞。
4.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欲置傅者,以輔太子也。今博士不難正朕,況太子乎?
(2)我農家子,豈意學業之為利乃若是哉!
參考答案
1.D讓:謙讓,推辭
2.B③是桓榮謙虛 ④是桓榮有儒士風範 ⑤是桓榮做事有禮
3.C與皇帝據理力爭的是博士張佚。
4.(1)想要設定太傅的目的,是用來輔助太子的。現在博士都不以糾正我為難事,何況太子呢?采分點:欲:想要置:設定以:用來難:意動正:糾正整體1分
(2)我是農家的子弟(指見識淺薄),哪裡想到學習竟能獲得像這樣的好處啊。采分點:意:想到,料到利:利益,好處若是:像這樣整體1分
參考譯文:
桓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人。年少時到長安求學,為博士九江人朱普做事。桓榮貧窮如洗毫無資財,常常為他人做傭工來養活自己,精力充沛,十五年沒有回故鄉的想法。到王莽篡位時才回來。正趕上朱普去世,桓榮到九江奔喪,背土堆成墳丘,後來就留下來教書,弟子有數百人。王莽失敗後,天下大亂。桓榮抱著他的經書同弟子們一起逃到山谷中躲藏起來,雖然常常飢餓睏乏也不停止講習討論,後來客居江淮一帶授徒。
建武十九年,桓榮年六十多歲,才在大司徒府任職。當時顯宗剛剛被立為皇太子,選求通曉經籍的人,就提拔桓榮的弟子豫章何湯為虎賁中郎將,用《尚書》教授太子。世祖隨意地詢問何湯原來的老師是誰,何湯回答說:“師從沛國的桓榮。”帝隨即召見桓榮,讓他解說《尚書》,十分欣賞他。桓榮被拜為議郎,賜錢十萬,讓他入宮教授太子。每次朝會,世宗便讓桓榮在公卿之前講述經書。帝大加稱讚,說:“得到您差點晚了!”正遇上歐陽博士空缺,帝想任桓榮為博士。桓榮叩頭推辭說:“我的經術膚淺,不如我的同學郎中彭閎、揚州從事皋弘。”帝說:“好,你去請他們吧,你能協調這一官職。”於是拜桓榮為博士,舉薦的彭閎、皋弘為議郎。
帝曾親臨太學,正遇上諸位博士在太學前辯論,桓榮穿著儒服,溫和謙恭而且寬厚有涵養,分辯說明經書的要義,每每用禮義謙讓使人心滿意足,不憑藉辭令盛氣凌人,在場的儒生沒有趕得上他的,世宗大加稱讚。後來桓榮入朝參加宴會,帝下詔賜給諸臣珍奇的果子,接受的人都將它揣在懷中,只有桓榮雙手捧著果子拜謝。帝笑著指著他說:“這是真正的儒生啊!”由此更加敬重厚待他,常常讓他在太zi6*宮中過夜。桓榮曾經臥病在床,太子每天早晚派中傅探問病情,還拿美味、帷、帳、奴婢來賞賜他。並對他說:“如有不測,無需擔心家人啊。”後來桓榮病好了,就又進宮為太子教授學業。
建武二十八年,皇帝大會百官,下詔詢問誰可以做太子的太傅(老師)。群臣推測皇帝的意思,都說太子舅舅執金吾原鹿侯陰識合適。只有博士張佚正色說道:“現在陛下立太子,是為了陰氏,還是為天下?假如是為了陰氏,則陰識可以作太子師;假如為天下,那么本來就應該任用天下賢才。”光武帝稱讚張佚說得好,說:“想要設定太傅的目的,是用來輔助太子的。現在博士都不以糾正我為難事,何況太子呢? ”於是拜張佚為太子太傅,並以桓榮為太子少傅,還拿車馬賜給桓榮。桓榮廣聚門生,陳列他的車馬、印綬,說:“今天蒙受的賞賜,都是研習古事的功勞啊,(你們)能不努力嗎?”
建武三十年,桓榮被拜為太常。桓榮當初遭受社會動亂,與同族人桓元卿同處於飢餓困頓之中,可是桓榮還是讀書不停,元卿譏笑桓榮說:“你只是白費力氣自討苦吃罷了,什麼時候能再用上啊!”桓榮笑著沒有回答他。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嘆道:“我就像農家人一樣目光短淺,哪裡想得到學習竟能獲得如此的好處啊!”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桓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桓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