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訓,始名仲言,字子訓”閱讀答案及句子翻譯

李訓,始名仲言,字子訓。擢進士第,補太學助教。從父逢吉為宰相,以仲言陰險善謀事,厚昵之。鄭注佐昭義府,仲言慨然曰:“當世操權力者皆齪齪,吾聞注好士,有中助,可與共事。”因往見注,相得甚歡。時逢吉方留守,怏怏不樂,思復用,知與注善,付金幣百萬,使西至京師厚結注。注喜,介之謁王守澄。守澄善遇之,即以注術、仲言經義並薦於帝。仲言持詭辯,激卬可聽,善鉤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內望族,既見識擢,志望不淺。始,宋申錫謀誅守澄不克,宦尹益橫,帝愈憤恥。而憲祖之弒罪人傑得雖外假借內不堪欲夷絕其類顧在位臣持祿取容無仗節死難者注陰知帝指,屢建密計,引仲言葉力。仲言數進講,至閹寺,必感憤申重,以激帝心。帝見其言縱橫,謂果可任,遂不疑,而待遇莫與比,因改名訓。訓本挾奇進,及大權在己,銳意去惡,故與帝言天下事,無不如所欲。與注相朋比,務報恩復仇,嘗所惡者,悉陷黨中。遷貶無闋日,班列幾空,中外震畏。帝為下詔開諭,群情稍安。訓一歲至宰相,謂遭時,其志可行。訓時時進賢才偉望,以悅士心,人皆惑之。嘗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賦,耗國衣食,請行業不如令者還為民。既執政,自白罷,因以市恩。始,注先顯,訓藉以進,及勢相埒,賴寵爭功,不兩立。然方事未集,乃出注使鎮鳳翔,外為助援,內實猜克,待逞,且殺之。及訓既敗,乃奔鳳翔,為盩厔將所執,械而東。訓恐為宦人酷辱,祈監者曰:“得我者有賞,不如持首去。”乃斬之。
(節選自《新唐書》)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憲祖之弒/罪人未得/雖外假借/內不堪/欲夷絕其類/顧在位臣持祿取容/無仗節死難者/
B.而憲祖之弒罪人/未得/雖外假借/內不堪欲/夷絕其類/顧在位臣持祿取容/無仗節死難者/
C.而憲祖之弒罪人/未得/雖外假借/內不堪/欲夷絕其類/顧在位臣持祿取容無仗/節死難者/
D.而憲祖之弒/罪人未得/雖外假借/內不堪欲/夷絕其類/顧在位臣持祿取容無仗/節死難者/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宰相是古時輔佐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行政長官,正式官名在各朝多有不同。
B.宦尹即宦官,是供皇族役使之人。因與權力中心接近,常有宦官專權的情形。
C.班列指朝議時官吏的行列位次,依資歷、聲望在位置上有前後、左右的區別。
D.浮屠也稱浮圖或佛圖,是梵語(古印度語)音譯,可以指佛、佛教徒或佛塔。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訓善於謀事,受到逢吉厚愛。他聽說鄭注喜好士人,且宮中有人相助,於是前往攀附;李逢吉知道二人交好,送他百萬金幣,讓他以厚禮結交鄭注。
B.李訓言詞中聽,切中皇帝心意。他有詭辯之才,言詞慷慨激昂,為皇帝講解詩書文史時,談到宦官都會感慨憤怒,藉此激勵皇帝,從而得到皇帝的信任
C.李訓官至宰相,籠絡天下人心。他常引薦有聲望的賢才來取悅士人,人們都受到迷惑:他曾提議讓所有浮屠都還俗為民,執政後又主動請求停息此事。
D.李訓賴寵爭功,與鄭注不相合。他依靠鄭注的幫助入宮,二人權力相當後卻勢不兩立;他出於猜忌之心,找藉口讓鄭注離京鎮守鳳翔,想要殺死鄭注。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以身儒者,海內望族,既見識擢,志望不淺。
(2)與注相朋比,務報恩復仇,嘗所惡者,悉陷黨中。
參考答案
10.(3分)A
11.(3分)C
12.(3分)C
13.(1)(5分)李訓因為自己是儒生,出身於天下有名望的家族,受到賞識提拔後,志向很高。
(2)(5分)李訓與鄭注互相勾結,致力於報恩復仇,對曾經厭惡的人,都陷害說他們是結黨。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李訓,始名仲言,字子訓”閱讀答案及句子翻譯0
“李訓,始名仲言,字子訓”閱讀答案及句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