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中述》閱讀答案及翻譯

中述
歐陽修
①君子所求於人者薄,而辨是與非也無所苟。孔子罪宰予曰:“於予與何誅①!”罪冉求曰:“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②。”二子得罪於聖人,若當絕也,及為科③以列其門弟子,取者不過數人,於宰予有辭命之善則取之,於冉求有政事之善則取之,不以不善而廢其善。孔子豈阿其所好哉?所求於人者簿也。管仲功施天下,孔子小之。門弟子三千人,孔子獨稱顏回為好學,問其餘,則未為好學者。閔損、原憲、曾子之徒不與焉;冉求、宰子之得罪又如此。孔子豈不樂道人之善哉?辨是與非無所苟也。所求於人者薄,所以取人者犀。 ②蓋辨是與非者無所苟,所以明聖人之道。如宰予、冉求二子之不得列其善,則士之難全者眾矣;惡足以取人善乎?如管仲無所貶,則從政者若是而止矣;七十子之徒皆稱好學,則好學者若是而止矣,惡足以明聖人之道乎?取人如此,則吾之自取者重,而人之所處者易。明道如此,則吾之與人其所由可知矣。
③故薄於責人,而非匿其過,不苟於論人,所以求其全。聖人之道,本乎中④而已。
【注】①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②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③為科:評定等級。④中:指中庸。
1.從第①段看,宰予的“是與非”是指。(2分)
2.對“如管仲無所貶,則從政者若是而止矣”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假如不去貶斥管仲,那么從政的人做到他這樣才能停下來。
B.假如不去批評管仲,那么從政的人做到他這樣才能停下來。
C.假如不去批評管仲,那么從政的人做到他這樣就會停下來。
D.假如不去貶斥管仲,那么從政的人做到他這樣就會停下來。
3.對第①段理解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開門見山地提出君子評判人和事的具體態度和方法。
B.孔子評判弟子與管仲的典型材料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C.畫線句藉助反問句,排除了對孔子做法誤解的可能。
D.運用並列式結構,使本段的論證條理清晰結構嚴謹。
4.第③段畫線句子的作用是(2分)
5.簡述“聖人之道,本乎中而已”在孔子身上的表現。(3分)
參考答案
1.是:擅長辭令的長處;非:白天睡覺的缺點。(每個點1分)
2.C
3.D
4.內容上看,是對上文論述內容的補充;形式上看,使論證更加嚴密。(每個點1分)
5.文中的“聖人之道,本乎中而已”是指聖人評判人事的態度和方法是建立在中庸的基礎之上的。(1分)孔子雖然批評宰予和冉求,但仍然取其“善”,不因其缺點而忽視他們的長處。(1分)這種不偏不倚評判符合中庸思想。(1分)
【參考譯文】
君子要求別人的東西很少,但分辨是非時卻一點不馬虎。孔子指責宰予時說:“對於宰予這樣的人我能批評他什麼呢?”指責冉有又說:“你們敲著鼓去攻擊他就行了。”這兩個人得罪了聖人,孔子好像和他們決裂了,等到評定學生等級時,挑選的不過幾個人,因為宰予善長辭令而被他選中,冉有善長政事也被選中,並不因為他們的缺點而忽略他們的長處。難道這是孔子討好他喜歡的人嗎?只不過是由於對別人的要求很少而已。管仲的功績造福於天下,但孔子卻輕視他。有三千名學生,只表揚顏回好學,問到其他人,他就說,沒聽說誰是好學的。閔損、原憲、曾子等人都不在好學之列。冉求、宰予又這樣得罪了孔子,難道孔子不喜歡談論別人的長處嗎?只不過分辨是非一點不馬虎,要求別人的很少,別人向他學習的卻很多。
分辨是非不馬虎可以闡明聖人之道。假如像宰予、冉求這樣的人都不可列入好的一類,那么就難找到十全十美的人了,哪能發現別人的長處呢?假如對管仲不去批評,那么從政的人只要做到這種地步就會停止,七十子都被稱讚好學,那么好學的人只要像他們那樣學習就會停下來,怎么能解釋聖人之道呢?這樣選取人的長處,我自己可以學習的就會很多,人們處世就會容易。像這樣明白道理,那么我和別人運用的方法就很清楚了。
因此說對別人要求少,並非掩蓋他的過失,談論別人不馬虎,才可以要求他全面。聖人之道,建立在中庸的基礎上。《春秋》的大義難道比這還容易嗎?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歐陽修《中述》閱讀答案及翻譯0
歐陽修《中述》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