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王思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王思,字宜學,正德六年進士,授編修。九年春,帝狎虎而傷,思上封事曰:“孝宗皇帝之子惟陛下一人,當為天下萬世自重。近者道路傳言,虎逸於柙,驚及聖躬。臣聞之,且駭且懼。陛下即位以來,於茲九年。朝寧不勤政,太廟不親享。兩宮曠於問安,經筵倦於聽講。揆厥所自, 蓋有二端:嗜酒而荒其志,好勇而輕其身。由是,戒懼之心日忘,縱恣之欲日進,好惡由乎喜怒,政令出於多門。紀綱積弛。國是不立。士氣摧折,人心危疑。上天示警,日食地震。宗社之憂,凜若朝夕。即不幸變起倉卒,何以備之?此臣所大憂也。”疏入,留中者數日,忽傳旨降遠方雜職,遂謫潮州三河驛丞。 
思年少氣銳,每眾中指切人是非。已悔之,自斂為質訥。及被謫,怡然就道。夜過瀧水,舟飄巨石上,緣石坐浩歌。家人後至,聞歌聲乃艤舟以濟。王守仁講學贛州,思從之游。及守仁討宸濠,檄思贊軍議。 
世宗嗣位,召復故官,仍加俸一級。思疏辭,且言:“陛下欲作敢言之氣,以防壅蔽之奸,莫若省覽奏章,召見大臣,勿使邪僻阿徇之說蠱惑聖聽,則堯、舜之治可成。不然,縱加恩於先朝譴責之臣,抑末矣。”帝不允,因命近日遷俸者,皆不得辭。尋充經筵講官。嘉靖三年與同官屢爭“大禮”,不報。時張璁等為學士,思羞與同列,疏乞罷歸。不許。其年七月,偕廷臣伏左順門哭諫。帝大怒,系之詔獄,杖三十。逾旬再杖之思與同官王相給事中張原等凡十有七人皆病創先後卒隆慶初各蔭一子贈官有差思贈右諭德。 
思志行邁流俗,與李中、鄒守益善。高陵呂柟亟稱之,嘗曰:“聞過而喜似季路,欲寡未能似伯玉,則改齋其人也。”改齋者,思別號也。 
(節選自《明史·王思傳》) 

譯文/翻譯:

王思,字宜學,正德六年考取進士,被授任編修。正德九年春天,皇帝因親近老虎而受傷,王思呈上密封的奏章說:“孝宗皇帝的兒子只有陛下一個人,您應當為了天下萬世保重自己。近來眾人紛紛說,老虎從木籠中逃出,驚到您。我聽了這些話,又驚又怕。陛下就帝位以來,到現在有九年了。朝廷,不勤於政務;太廟,不親自祭獻。對兩宮缺少問安,講席之時倦於聽講。揣度其根源,大概有兩個原因:喜好喝酒而荒廢自己的志向,偏好勇猛而輕賤自己的身體。因此,警惕之心日益忘卻,肆意放縱的欲望一天超過一天。喜歡人和討厭人都出於自己的喜與怒,國家政令由多家發出。法度長期鬆懈,國家的重大政策不制定。讀書人的風氣受挫,民心危險疑懼。上天發出了警告,又是日食又是地震。國家的憂患,恐怕就在朝夕之間。假如不幸之事在倉促之間發生,用什麼來防備它呢?這是我最擔心的事啊。”奏章送入朝廷,留置於宮禁中幾天,忽然傳出聖旨要把他貶官到遠方擔任雜職,於是被貶為潮州三河驛丞。 
王思年輕氣盛,每每在眾人之中指摘別人的過錯。他後來對這種做法後悔了,就收斂自己,變得質實木訥。等到被貶謫,他就安適自在地上路了。在晚上路過瀧水,船飄到了大石上,他攀爬到石頭上坐著放聲高歌。家人後來趕到,聽著歌聲才把船停好渡他過河。王守仁在贛州講學,王思跟從他學習。等到王守仁征討朱宸濠,發布公文召王思參與軍事謀劃。 
世宗繼位,徵召王思並恢復原來的官職,還增加一級俸祿。王思上疏推辭,並且說:“陛下想要振作正直敢言的風氣,來防止隔絕蒙蔽您的奸邪之徒,不如審閱奏章,召見大臣,不讓乖謬不正、迎合曲從的話蠱惑聖聽,那么堯、舜那樣的安定太平就可以成就了。不這樣(去做),縱使對先朝被申斥的大臣施加恩德,也是末節啊。”皇帝不允許,於是命令近日升遷加俸的人,都不能推辭。不久,王思充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和同僚多次爭“大禮”,皇帝不回復。當時張璁等為學士,王思以和他們同等位次為羞,上疏請求辭官回家。朝廷不準許。那一年七月,王思偕同朝廷大臣趴在左順門哭著勸諫。皇帝很生氣,把他們收押在詔獄,每人杖責三十大板。過了十天,再次杖責他們。王思和同僚王相,給事中張原等,總共十七人,都受了傷先後去世。隆慶初年,各自蔭及一個兒子,贈官有所不同。王思被贈右諭德。 
王思志向操行超越世俗之人,和李中、鄒守益交好。高陵呂柟屢次稱讚他,曾說:“聽到有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高興,就像季路;總想減少自己的過錯卻無法完全做到,就像蘧伯玉,就是改齋這個人啊。”改齋,是王思的別號。 
《明史·王思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明史·王思傳》原文及翻譯0
《明史·王思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