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國中作文>> 中考滿分作文>> 國中語文總複習之寫作篇正文

國中語文總複習之寫作篇

作者:中考網  (字數:10800字作文)

 簡介:
為有材源滾滾來――記敘文材料的積累

記敘文的材料指的就是記敘文中所敘的事件。材料是一篇記敘文成敗的關鍵:切題、新穎的材料使文章耐讀並使讀者產生愉悅的感覺,這種感覺在大量批閱作文試卷時尤其顯得重要;反之,陳舊、雷同的材料則使閱卷者產生倦怠、沉悶的感覺,喚不起閱讀欲望,只會給評分帶來負面影響。

有的同學在寫作時,常常出現這種情況:一看見題目就發慌,感到沒什麼可寫的,坐在那裡冥思苦想,無從下手。還有的同學片面地認為:初三的生活單調枯燥,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根本沒有材料,更別提挖掘材料的深意、寫成好文章了。

那么,怎樣才能使同學們看到題目後感到有東西可寫呢?怎樣才能使作文的材料切題而新穎呢?答案是要同學們從材料的積累入手。積累材料主要有兩方面的要求。

一、多角度

到了初三,同學們應該分兩組梳理以往習作的材料或生活經歷:

(一)寫事

考場作文大部分是寫事的記敘文,即便是寫人,也避免不了記敘有關人物的事件。因此,事件的梳理非常重要。

●家庭方面

家庭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值得挖掘的素材都來自家庭。比如:家人的聚會、旅遊、釣魚、年夜飯、農家樂等集體活動;還有家人教你學本領、幫你化解矛盾等。請看下面選材於家庭生活的一個作文片段:

年三十的下午,我走在去姥姥家的胡同里,為了抵禦寒風的侵襲,我在心裡勾勒著一桌熱氣騰騰的年夜飯。迎面走來一個人,身姿挺拔,步伐穩健,正是姥爺。“姥爺,您怎么在這兒啊,等多久了?”我疑惑地問。“沒多久,沒多久,我怕你走丟了。”姥爺微笑地答道。走丟?這條路我走了不下百次,怎么會丟呢?我心裡暗暗好笑。

一進屋,嗬,好豐盛的一桌菜!油亮亮的醬肘子,綠油油的青菜,黃燦燦的炸蝦……“姥爺,才三點飯就做好了,不都涼了?”我說。“不會不會,菜還沒齊,你姥姥拿烤鴨去了。奇怪,都快兩個小時了,還沒回來……”姥爺有些著急了。

正說著,“呼――”一陣冷風直灌進門來,我打了個哆嗦,姥姥邁著蹣跚的步伐晃進門來。一進門,愛說愛笑的姥姥就侃上了:“嗨,賣烤鴨的小伙子昨兒說保證供應,我今兒去了一看,嚯,二十多人排著隊呢!這現削現賣,我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吶……”姥爺接著說:“我說不早嘛,你還說做飯早了……”我沒回答,心裡卻仿佛有什麼異樣的東西在涌動……

7點半,年夜飯終於開始,當然沒有我想像中的熱氣騰騰。但我心裡卻覺得很溫暖。我腦海中不斷湧現這樣的畫面:凜冽的寒風中,一位瘦削的老人為了等到孫女,在胡同口不知站了多久;一位矮胖的老人為了孫女吃上熱氣騰騰的烤鴨,在全聚德門口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在並不溫暖的家中,兩位老人不知忙了多久,才張羅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我突然理解了,這一桌涼涼的年夜飯,凝聚了外祖父母對孫女無微不至的愛啊!

●學校方面

校園生活是同學們熟悉的生活,因此往往在寫記敘文時表現學校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這無可厚非。只是希望同學們儘量不要過多地涉及文化課的學習內容,因為考場作文中寫學習的內容過濫。建議大家從實驗課、體育課、手工課、勞技課的角度積累課堂學習的材料;從春遊、秋遊、參觀、科技節、藝術節、運動會、軍訓生活、文體活動、十四歲生日等角度積累素材,這樣材料才新穎、獨到。

請看下面的作文片段,思考一下作者怎樣處理所積累的校園生活的素材:

14歲那年,我參加了學校的啞劇班。一次元旦聯歡會,我有幸參加了啞劇《慶新年》的演出,小演員的家長都被邀請到禮堂觀看錶演,我的母親也同我一起去了。

那一天,觀看演出的人很多,但我們這些小演員一點也不緊張,因而演出非常成功。當我和媽媽高興地走在回家路上時,我突然問媽媽:“演出好看嗎?”

“非常好。”媽媽微笑著說。“那,您知道舞台上哪個大頭娃娃是我嗎?”“知道,是左邊第三個,對不對?”我很驚奇,本來嘛,舞台上共有十個大頭娃娃,服裝、頭飾都一模一樣,連動作都被教練調教得如出一轍,媽媽是怎么認出我的呢?我看著媽媽,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親切地說:“你表演時,是不是讓東西扎了?演出快結束時,我看見左邊第三個人微微甩了甩手,你平時被東西扎了,就是這個樣子。”聽了母親的話,我心中突然萌起一種難言的感情,既有感動又有佩服……我低下頭看看母親拉住我的那隻手,心想:如果有十位母親同時伸出手,我能判斷出哪只手的紋絡是屬於她的嗎?

母親的愛和兒女的愛的出發點、延伸線、著落面是不同的。母親是海,而我只是一艘小小的船,永遠也駛不出她的海。如果有一天,母親突然提起你小時候不經意間做過的事,請不要驚異於她的記憶。我發現,在母親面前,沒有奇蹟。因為,這一切都是來源於母親對兒女們深沉的愛。

●社會方面

除了家庭和學校,同學們積累素材的角度就是社會方面了。其實報刊、電視、網路等媒體上的新聞經常給我們提供素材,比如:郊遊、廟會、燈展、桃花節、西瓜節、竹文化節等遊藝活動;志願者、文明交通崗、清掃白色垃圾等公益活動;圖展銷會、文化一條街、街心花園見聞等文化生活……

下面是寫廟會上採訪皮影戲演員的片段:

皮影身上連著六根線,至少要兩個人操作,一人管上半身,一人管下半身,銜接配合絲絲入扣,容不得半點差錯。……路寶剛嘆了一口氣說:“現在皮子都漲價,一張皮幾千塊,可一張皮頂多做兩三個皮影。一場戲光道具就要一萬多元,我上哪兒找這一萬多塊呀!現在兒童藝術都不景氣,小孩兒都被外國卡通片迷上了。到廟會看場皮影要兩塊錢門票,好些家長就不願意去了,拉著孩子到一邊買冰棍去了。”

(二)寫人

寫人也是記敘文著墨的對象。從寫人的角度看,無外乎寫自己、寫他人、寫人與人的關係。積累素材也應該從這三方面入手。最好從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方面積累一些素材,比如琴棋書畫、集郵集幣等課餘生活;還可以從自己的性格和經歷方面積累素材,比如聰明、堅強、勇敢;“我”的故事、“我”成功了。積累描寫他人的素材首先要確定對象,可以是父母、親友、鄰居、老師、同學,甚至是路遇的陌生人,將這些人的愛好、特長、性格作為素材積累的內容。積累人與人方面的素材並不需要另起爐灶,以上所有的人、事方面的素材一般都發生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朋友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鄰里之間,所以可以不必專門蒐集,只要在寫作時注意表述的角度就沒有問題。

請看下面寫人的例文:

說起奶奶,她最大的特點要數熱愛勞動了。平時在家沒事的時候,她總是喜歡拿起抹布,這兒擦擦,那兒抹抹,乾起活兒來又快又利索。父母和爺爺沒少勸她,讓她好好享清福,可她卻只當耳旁風,依舊樂此不疲。

每到周末,父親都會把爺爺奶奶接到家中來,讓家人團聚。每當這時,奶奶總是在家裡四處看看,檢查一下髒亂情況,然後準備開始“幹活”。只見她的身影從廚房、客廳忙到臥室、衛生間,洗碗、掃地、拖地一項也不落。我看著豆大的汗珠從奶奶的臉上淌下來,滴落在地板上,不禁問道:“奶奶,您幹這么多活兒,不累嗎?”奶奶擦擦汗,慈祥地看著我,說:“有啥累的?這個‘豬圈’總得有人歸整吧!而且你看我現在,沒啥大病,還不都是因為勞動?勞動鍛鍊身體啊!”嘿!奶奶把勞動當作樂事了,令我這個“懶人”十分佩服。

老家要裝修新房子了,爺爺奶奶回到老家,去照管新房子。家裡明明請了施工隊,可奶奶還是坐不住,成天“監督”這施工隊,時不時幫著打打下手。她三天兩頭地給我們打電話,告訴我們施工進程,並驕傲地匯報自己的勞動成果。有一天,奶奶完成了一項“壯舉”。爺爺打電話對我說:“今天你奶奶可厲害了!她看負責粉刷的師傅不見了,就自己架著梯子爬到上面,把半個房頂給刷了!我們都嚇壞了,可她跟沒事人兒似的,還覺得自己身手敏捷呢!”我想像著當時的畫面,不禁哈哈大笑。

勞動給奶奶帶來了快樂,使她的身體越來越好,而這樣健康向上的奶奶也給我們家帶來不少歡樂。

二、專業化

除了從多角度積累素材外,還要特別注意“專業化”的要求。所謂“專業化”,指的是對素材要有類似內行人的知識,以便在文章中細緻入微地描寫,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同樣記敘過年生活,南方與北方有明顯不同,春節與元宵節也不同;同樣寫旅遊,大連的海邊與青島八大關不同,頤和園與故宮也不同;同樣寫養花,養君子蘭與養水仙絕對不同;若寫攝影方面的愛好,就應該積累光圈、角度、距離等拍攝知識;若寫集郵,就應該明確紀念郵票、特種郵票的不同……總之,應該深入了解素材包含的知識。

梳理升入國中以來的有積極意義的事例並分類歸納,這一點對初三學生來講很有必要。許多被遺忘的事情中有不少是好的寫作題材,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素材的積累並不難。

取捨之間的竅門

記敘文材料的選擇

根據多角度和專業化的要求,同學們可能已經積累了不少記敘文的材料,但是這些材料不是“萬能”的。因此,面對不同的題目,我們需要對材料作出選擇。下面我們以一道作文題為例,談談記敘文選材的方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中發生的事情往往折射出社會的風貌、時代的特色。在你的家庭生活中,發生過許許多多的事情,請你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圍繞家庭生活,以“家事寫真”為題目,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記敘文。注意寫出真情實感。

從命題的提示語來看,選材的難度較大:一是因為能達到“折射出社會的風貌、時代的特色”的材料才是最佳的,二是因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圍繞家庭生活”來選材,同學們易局限於家庭中發生的事,地點過窄。其實,命題並未要求地點,而是“家庭生活”即可。同學們應該能夠從提示語中判斷:命題者限制了什麼,沒限制什麼,才能遊刃有餘地寫作。

-選材提示一

可以從家庭生活的不同角度選材:可寫精神生活,可寫物質生活;可寫家人,可寫家事;可寫喜事,可寫悲事;可寫大事,可寫小事……

-選材提示二

扣住“社會風貌、時代特色”來選材:一定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能夠代表相當一部分人的共同經歷。如:到郊區種菜,家庭卡拉Ok演唱比賽,在街心健身器材上鍛鍊等。

-選材提示三

事件不必拘泥於家中,可以寫家人旅行,可以寫市場購物,可以寫運動健身,可以寫走訪故鄉……

下面的例文在選材上別有新意,我們不妨讀一讀。

家事寫真

我和媽媽在同一把傘下走著,我的心中感慨萬千……

一天下午放學後,天空忽然變得烏雲密布。我剛一到家,只聽“嘩”的一聲,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真幸運啊!”我暗自慶幸著。忽然,我想起今天媽媽上班時沒有帶雨具。雖然媽媽坐公車上下班,但是這樣大的雨,僅僅從單位到車站這段路,就能把她淋成“落湯雞”了。我給媽媽的單位打了個電話,得知媽媽今天要加班到七點多。我望著窗外的雨,看樣子一時半會兒停不了。我眼前忽然閃過以前媽媽給我送傘的情景……對!我要去給媽媽送傘。於是,我抄上一把雨傘,衝出家門。

很快,我乘上了媽媽每天都要坐的22路公共汽車。或許是由於下雨的緣故,由西四到新街口這條本不寬闊的馬路變得更加擁擠。車子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原來就有暈車的毛病,這一折騰,我的老毛病又犯了。我覺得胃裡翻江倒海一般。我大口吸氣,可越是這樣越覺得憋悶。我只覺得頭重腳輕,胃裡的東西往上涌。

終於到站了。我趕緊下車,彎著腰扶著路旁的一棵小樹吐了……雨水打在我的身上,我忙直起身。忽然,我看見自己要換乘的27路車正駛向不遠處的車站。我真想再休息一會兒啊!可是我又怕錯過媽媽的下班時間。我看看錶,已經快七點了。我不由握緊雨傘,咬咬牙,向車站的方向跑去……

終於到了媽媽的單位。我看到三樓有一間辦公室還亮著燈。我長舒了一口氣,因為我知道那是媽媽所在的財務科。

我真想衝進去給媽媽送傘,可是媽媽的單位紀律嚴明,不是什麼人都能進入的,我只好在寒風中等待媽媽。陰冷的風吹透了我單薄的衣服,我不禁打了個寒顫。

忽然,我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是媽媽!我趕緊迎了過去。“你怎么來了?等很久了吧?看,你的身上都濕了!”媽媽關切地望著我,臉上漾起滿足的笑容。“沒有,就一會兒。咱們趕緊回家吧。”我一把攬過媽媽的腰說。

我和媽媽就這樣在同一把傘下走著。看著媽媽臉上還未散去的笑容,寒冷和剛才暈車那種難受的感覺全都煙消雲散了。我不禁自問:“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可是這種回報親情、關愛父母的事情我曾做過幾件?大雨滂沱時我給父母送過幾次傘?當父母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到家時,我是否曾給父母端上一杯熱茶?那么,就讓我把這件事作為一個開端,從此開始,多關心父母,回報父母吧。

我一邊這樣想著,一邊把傘又向媽媽那邊斜了一點。

上文通過描寫“送傘”的家庭真事,寫出青年人對關愛父母的問題的深刻反思,選材具有時代特色、有典型意義。“多關心父母,回報父母”的主題弘揚了中華傳統美德,使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細節上注意前後文的銜接和聯繫,通過細節表現中心,小中見大。同樣寫家庭發生的事情,大多數同學往往寫父母如何關愛自己,上文則另闢蹊徑,寫出一片新天地。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優秀記敘文材料的選擇有四個要求,即切題、真實、新穎和有意義。反之,則是我們需要淘汰的材料。

寫議論文怎樣選論據

同學們,在你確定所選擇的論據符合確鑿、典型和新鮮這三個標準後,還要注意選擇論據角度的不同、多樣,這樣才會使文章的論證嚴密、全面。

一般說來,選擇論據的常見角度有四個:

古今古代和當代的事例

例:在《談骨氣》一文中,為了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觀點,作者先後列舉了南宋末年文天祥抗金、古代齊國窮人不食嗟來之食和現代民主戰士聞一多不畏強權的事例,用從古至今的事實有力地證明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論點。

正反正面和反面的事例

例:“發憤”,辭書上解釋為下定決心努力。其實,它更包含著一種在壓抑和困頓之中振奮興起、有所作為的意思。歷艱困而發奮,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缺少的可貴精神。兩千四百多年前,弱小的越國在吳國的進攻下,兵敗國破。而越王勾踐含垢忍辱,臥薪嘗膽;越國人民齊心併力,終於積二十年之努力,擊破強敵,興復祖國,給秀麗的會稽山水留下了“報仇恥之鄉”的美名。逃亡南方的東晉貴族,聚合新亭,眼望淪陷的大好河山,相對而泣,又何嘗為國家和民族爭來一絲益處?只徒然給浩浩長江蒙上一層恥辱;給後世英雄,留下無窮感慨罷了。

這段文字為了證明“歷艱困而發奮,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缺少的可貴精神”的觀點,先後舉了勾踐滅吳的正面例子和亡國的東晉貴族哭泣逃亡的反面例子,將他們面對亡國的同樣處境,做法卻截然相反的事實作對比,使觀點的論證更全面。

中外中國和外國的事例

例:《才能來自勤奮學習》一文中,先後列舉了外國的牛頓終身勤奮,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愛迪生刻苦鑽研,高斯忘我地醉心於科研,居里夫人堅忍不拔地工作的事例。接著,又列舉了我國的白居易刻苦學習,李時珍勤奮工作,鄭板橋刻苦學畫的事例,充分證明了觀點: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類別不同方面的事例

從行業不同的角度選擇,可以分別舉科學家、藝術家和文學家等的論據。

從論據不同的類型角度選擇,可以是概括的事實論據,也可以是具體的事實論據。如:諒解在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唐太宗李世民諒解、重用魏徵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皇位之爭中,魏徵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門之變後,魏徵成了李世民的階下囚。這時,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殺他的頭。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賞魏徵的才幹和人品,於是便諒解並重用了他,讓他做了宰相,幫助自己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這裡雖然有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尊賢愛才的一面,但我們不能不認識到這也與他寬宏大度、善於諒解他人分不開。再往前翻一翻歷史的畫卷,齊桓公諒解並重用曾險些射死自己的管仲,從而成就霸業;藺相如諒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頗,留下“將相和”的美談……相反,那些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之人,又有哪一個能做出一番事業呢?

李世民的例子為具體的事實論據,齊桓公和藺相如以及“那些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之人”的事例則是概括的事實論據,都證明了“諒解十分重要”。

論據類型不同還指可以兼用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例如,論述“規則”的論題,可以用《孟子》中的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來論證,也可以用下面的事實作論據:北京電視台《現在行動》專欄最近辦了一期節目:在北京南中軸路上尋找一名“文明過街人”,條件是這個行人必須完全遵守交通規則。令人遺憾的是:三天過去了,5000多個過路人沒有一個做到。

從自然和社會的角度選擇,更顯新意。比如論證“團結的重要”,就可以用這樣的例子:“在新疆天山的冰川附近,生長著許多雪松和雲杉。這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幾乎所有的雪松樹梢都被風折斷,而雲杉卻大都安然無恙。從質地來講,雪松比雲杉堅韌得多,應該更能抵禦狂風才對,為什麼反而是它們被折斷了呢?科考隊員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雪松在高原上大都是孤立的,即使成林也稀稀落落。大風一來,就把它們壓倒折斷了。而雲杉大都是成林的,密密地站在一起。風來的時候,它們一起組成一面強大的防風牆,再大的風也對它們無可奈何。團結的力量實實在在。團結,使柔弱的雲杉戰勝了風暴,贏得了勝利。”

可見,寫議論文在確定觀點、明確標準後,確實要注意從幾個不同角度選擇論據來論證。當然,在一篇議論文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選擇論據的角度宜擇其一種或兩種,並且在文中用恰當的語言體現出清晰的選擇角度,這樣才使文章的結構清晰、論證也才有說服力。

選材求真實寫法須靈活

――國中語文總複習之寫作篇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培訓中心特約撰稿人高石曾

一、學習《考試說明》,明確寫作要求

在今年的《語文課標卷考試說明》中,有關寫作部分的考試內容和目標有如下要求:

1.根據題意和要求寫作。中心明確,思想健康,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2.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順序和詳略。

3.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套用文。

4.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上述4條中,第1條側重寫作內容方面的要求。考生考試作文要做到切題意、中心明、內容實、感情真,此外還要條理清(這是表達上的要求);第2條是寫作方法上的要求。考生應做到重敘述,巧描寫,抒情議論不可缺,順序安排好,詳略要得當;第3條是對四種常用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套用文)寫作的具體要求;最後一條特彆強調對常用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考生寫作時要掌握頓號、逗號、分號、句號的不同用法,避免全文一逗到底,也要區分表達不同語氣的句號、問號和嘆號,還要注意省略號、破折號、引號的書寫格式。

二、學會積累,使作文有內容可寫

考生寫作文經常感到沒有內容可寫,所以複習時不是背幾篇範文,就是把自己的陳年舊事拿來應付一下,這樣生搬硬套的結果,寫作成績不會理想。那么,究竟應該怎樣複習呢?

首先應該學會積累。從日常生活中積累自己熟悉的材料,選取那些個人親身經歷過的人和事,寫你的所見所聞所感。

◆積累可以從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三方面來進行

學校生活可包括《我最愛學的一門課程》、《我最愛讀的一本書》、《課間十分鐘》、《自習課上》、《在運動場上》、《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秋遊》、《軍訓》、《公益勞動》、《新年聯歡》等。

家庭生活可包括《小區晨練》、《廚房獻藝》、《探望長輩》、《除夕守歲》、《郊外踏青》等。

社會生活可包括《上學路上》、《街頭見聞》、《社區活動》、《劇場觀戲》、《欣賞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多哈亞運》、《鄰里之間》、《熱門話題》等。

◆積累還可以從文章體裁、寫作內容入手

寫人文章可包括《我最熟悉的一個人》和《最值得我學習的一個人》,《對我幫助最大的一個人》和《與我最要好的一個人》等等。

敘事文章可包括《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和《最難忘的一件事》,《最新鮮的一件事》和《最有趣的一件事》,《最高興的一件事》和《最苦惱(或“心煩”)的一件事》,《身邊好事無限多》和《我做的一件好事》等等。

寫景文章可包括《春雨》(貴如油),《夏日》(炎炎似火燒),《秋風》(掃落葉),《冬雪》(一片白)――前面是作文題目,後面括弧內是景物特點。還有《校園的早晨》、《夕陽西下》、《雨後彩虹》、《中秋的明月》等等。

狀物文章可包括《我的生日禮物》、《我的文具盒》、《我的臥室(或“我的小天地”)》、《我的相冊》、《我飼養的小動物》等等。

以上列出的文題,只不過是以點帶面,幫助同學們打開思路,通過細心觀察周圍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回憶國中階段的生活片斷,蒐集整理可供寫作的材料,分門別類地記在本上。這樣的積累,就可以保證中考作文有內容可寫。

三、學會審題,使內容符合題意

有了大量材料,不是寫應試作文就可以信手拈來,而是要根據題意從積累的材料中加以選取。這其中審題是關鍵,那么如何審好題呢?

中考“審題”中的“題”指的是“試題”。在作文試卷上,作文的題目、供給作文的材料、作文的指導語和作文要求等,都是試題的組成部分,而“審題”指的就是看懂這些方面的內容。只有領悟了試題的要求,把握住了試題所限定的條件,又明確了作文的範圍和文體,才算是看懂了試題。

▲命題作文的審題

這類題應該對構成題目的詞語仔細推敲,準確理解隱含在詞語中的作文要求、限制條件和選材範圍。如《我最敬愛的一個人》這個題目的中心語是“人”,表明是寫人文章,其定語“一個”限制了寫人的數量,“我最敬愛”限制了選材範圍,寫的人必須是自己的長輩,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而且也表明了文章應以第一人稱“我”來寫。

再如《我最熟悉的一個人》和《我最懷念的一個人》兩個題目。同樣是寫人文章,寫人數量都是“一個”,而且都要使用第一人稱;但它們在關鍵字語上有所不同:“最熟悉”是指現在自己和他接觸最多、對他的情況知道得最清楚,所寫的這個人可以是長輩,也可以是平輩;而“最懷念”是指過去自己和他接觸多,可現在因各種原因不在一起卻十分想念,所寫的這個人一般是自己的親人,或者是值得尊敬的師長。

▲填充式題目的審題

這類題應該弄清楚題目的結構,了解所給部分應是短語的什麼成分,而需要填寫的部分又是短語的什麼成分;同時要藉助試題中指導語的內容理解題意。如去年中考大綱卷的作文題目是勞動,下面還有指導語:勞動,是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勞動伴隨著人們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勞動帶給人們的有許多許多……請結合自己的經歷或感受,寫一篇文章。考生審這個題目時,要參照指導語的提示:第①句詮釋勞動的內涵,特彆強調勞動的作用,第②句說明勞動和人們的密切關係,第③句用“許多許多”來表明勞動帶給人們的好處之多。由此,可以聯想到勞動帶給我的快樂,勞動對我的作用(勞動使我學會了本領,勞動鍛鍊了我的意志,等等);同時思考題目中所給的“勞動”一詞可充當什麼成分:如果充當主語,便可以在其後填寫上勞動對我的一些作用等內容。如果充當定語,就可以填寫為《勞動後的快樂》,《勞動中的困難(或“苦惱”)》等。要特別注意的是,題目中填充進去的自擬部分,應該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或感受最深的,最有可寫的,而且寫起來也最有把握的內容;寫這樣補充完整的作文題目才能做到中心明確、內容切題。

▲給材料作文的審題

這種題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給了材料,又提出要求,並且出了作文題目的,如去年中考課標B卷的作文題;另一種是給了材料,提了要求,讓自擬題目的,如去年中考課標A卷的作文題。無論哪一種給材料作文的審題,都要求考生既要看懂提供的材料,又要領會試題的要求;然後才能根據提供的材料,按照試題要求,或自擬題目,或選用所給的作文題進行寫作。

給材料作文的方式不外乎是提供文字材料或供給圖畫(一幅或幾幅),所要求的文體也不限(可以寫記敘文,也可以寫簡單的議論文或說明文),但有一點要注意:必須以所給材料為依據,絕不能離開材料而另起爐灶。因此,這類作文的審題要點有三:一是看懂材料,準確把握材料的意思,二是明確作文要求(文體、文題、字數等等),三是確定自己的作文如何使用或照應所提供的材料。

四、學會借鑑,把作文寫得更生動

《語文考試說明》中明確指出“以規定的‘現代文文章示例’(見附錄一)及與之水平相當的閱讀材料為考試內容”。由此看來,同學們不僅可以通過“文章示例”掌握閱讀方法,還可以從中學習寫作方法。根據作文的內容,靈活地借鑑課文的寫法,就可以把文章寫得更加生動。

●寫人文章,一般都要抓住特徵來寫人物的容貌、衣著、言語,以及姓名的由來。如魏巍同志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一段人物介紹:“在漢江北岸,我遇到一個青年戰士,他今年才二十一歲,名叫馬玉祥,是黑龍江青岡縣人。他長著一副微黑透紅的臉膛,高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那樣淳樸可愛。不過因為他才從陣地上下來,顯得稍微疲勞些,眼裡的紅絲還沒有退淨。他原來是炮兵連的”。這短短的百餘字,就寫了一位志願軍戰士的姓名、年齡、籍貫、單位、職務以及他的外貌,值得同學們寫作時學習。

●敘事文章,要把記敘的要素交代清楚。如冰心的《小橘燈》開頭寫道“這是十幾年以前的事了。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慶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個鄉村的鄉公所樓上……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著一張條子,說是她臨時有事出去,叫我等著她”。寥寥幾句話,就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原因記敘得清清楚楚。

●無論寫人還是敘事,都要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如魯迅先生的《故鄉》中,為了表達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作者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來寫“我”坐在船上遠離故鄉時的感受。這裡有敘述(“我躺著……又大家隔膜起來”)也有抒情(“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有描寫(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也有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由此更好地表達了中心。

●此外,人稱的使用,在文中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如魏巍的《我的老師》第10段中這樣寫道“每逢放假的時候,我們就更不願離開她。我還記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看她收拾這樣那樣東西的情景。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裡,對你是多么的依戀!至於暑假,對於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么漫長!”開頭兩句話使用的是第一人稱“我們”“我”,第3句就改用了第二人稱,直呼“蔡老師”,更好地表達了自己對老師的依戀之情,使讀者感到親切自然。

總之,同學們複習規定的課文時,要有意識地學習文中的寫法,靈活地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中,把文章寫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