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文人賞菊時

“秋來誰為韶華主,總領群芳是菊花”。菊,濃縮了秋天的精華,在落葉飄零時分,衝破肅殺的風霜,攜一身淡雅花香而至。於是,在這個百花凋零的秋天,秋菊盈園,傲霜怒放,高潔清雅,給蕭索的的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那大而純白的美容菊,似玉雕般的臘光菊,艷麗的桃花菊,黃白相間的萬壽菊,翡翠般的綠菊,黃燦燦的金絲菊,讓人應接不暇,美不勝收。

把菊花和文人掛鈎,源於五柳先生——東晉著名文學大師陶淵明。這位被人世代尊稱的“菊神”的田園詩人,愛菊愛得熱烈,愛菊愛得深沉。在他筆下,菊花是眾多美好精神的化身,他讚美菊花不屈不撓,故有“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他欽佩菊花淡泊明志,故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將菊之美、菊之脫俗作為人生的寄託和追求,故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菊花對於陶淵明,不單單是文人舞文弄騷的載體,陶潛將她們作為崇高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淡泊,詩人,高風亮節、隱於田園,有什麼能比這更和諧呢?不過可惜的是,陶潛愛的九華菊現在已經難以看到。不過先生的詩句猶如磐石般在歷史的大風大浪中屹立不倒,以致後人讀到他的詩句,自然而然地愛上菊花,並將菊花視為君子之節、逸士之操的象徵。

秋季,是菊花的狂歡節,“秋菊獨有傲霜骨,敢將黃花迎風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讚頌菊花的不勝枚舉。為什麼呢?菊花沒有牡丹的富麗尊貴,沒有蘭花名貴難尋,卻一枝獨秀地成為了文化象徵——菊文化,這個不腐不蠹的文化分 * 么火熱,和紅學一樣吸引人們一生一世地研究、挖掘。於我,出於單純的喜愛,出於淡淡的文人氣質,出於揚州這個菊花滿地的城市。

菊花,在眾多愛菊者心裡有各種各樣的形象,首推隱士形象。自從被陶潛先生垂青之後,菊花就成了“花之隱者”。這裡面還有個小典故,據載,陶公任彭澤令時,京城有督察前來視察,按官禮,縣令要整冠束帶迎接。陶公早就聽聞聞這個督察是個欺上壓下、無惡不作的貪官,他對夫人說:“我能為五斗米俸祿對這樣的人折腰嗎?”於是,他掛印棄官,回到田園,種菊自娛。東籬下悠然採菊的他,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吟頌起菊花,菊花從此也被賦予了超凡脫俗的隱者風範和隱士的靈性。

再推菊之憂鬱傷感形象。這要提及宋代的著名女詩人——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丈夫去世後,李清照獨自一人帶著萬卷詩到處躲避戰亂,然而戰爭是無情的,炮火無眼,飽含心血和深刻記憶的書卷被燒搶,被毀壞,一個女人怎能承擔?金秋的菊花就成了她抒 * 思的對象,一個“瘦”字,再現了菊花的悲傷,抒發內心對久別丈夫的無盡的思念。

再道菊花的傲骨。“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講得的菊沒有落花的淒涼,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謝,多數品種的菊花直至枯萎都守護著本體,不離不棄。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黃花”。寒霜降落,百花凋謝之際,唯菊花傲霜怒放,競鬥芳菲,或倚、或傾、或仰、或俯;似歌、似舞、似笑、似語,使秋日生機勃勃,勝似春光,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奮發向上的力量。白居易《詠菊》:“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陸游贊菊:“紛紛零落中,見此數枝黃。高情守幽貞,大節凜介剛。”。唐太宗李世民感慨菊花:“還將今歲色,復結後年芳”菊花志在高遠、不屈不撓的氣質叫人著實喜愛,橫生敬意。

菊花還是花中的鬥士,這也是我最喜愛的形象。周杰倫主演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如雷貫耳,其實是出自於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不第後賦菊》,這位農民又為菊花加上一層神秘色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其實黃巢的勃勃雄心早有體現,“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好一派叱吒風雲,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和改天換地、扭轉乾坤的政治抱負。在他眼裡,菊花是飽經滄桑的勇敢堅強的鬥士,為民請命,替天行道。南宋女詞人朱淑貞詠菊表現了對於世俗禮教的抗爭精神,表現了對獨立人格的追求。她的婚姻不幸,但是她敢於離經叛道,她的詠菊詩寫到“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中共 * 人毛 * 就寫過很多詠菊詩,他的《採桑子·重陽》里有“戰地黃花分外香”,“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毛 * 把菊花置於一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 * 的激進的革命觀和必勝的信念。

詩人大多愛菊,菊也被譽為花中“四君子”之一,和梅、蘭、竹、菊都被賦予深刻的文化內涵:梅花獨步早春,不染世塵;蘭花清心似水,高雅脫俗;青竹挺拔剛健,有節有氣;菊花凌霜不凋,氣韻高潔。同時,菊花還在我國十大名花中榮居第三。“黃花晚節香”,菊花秀拔挺立,傲寒凌霜,“避桃李之嬌艷,絕松柏之堅心”,具有謙和、真誠、質樸和傲霜的美德和不屈不撓、孤標亮節、高雅傲霜精神。讓文人騷客憐愛不已。最早攜菊花入詩的是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離騷》里就寫到“朝飲木蘭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明代沈周看到繁華冷淡,籬根盡秋中瑟瑟的菊花說:“西風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他願意代替陶公照顧菊花,讚嘆菊花。白居易途經杭州、洛陽、蘇州看到三處菊花同色黃,於晚年不禁感嘆“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元稹開門見山地詠菊:“秋絲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杜甫回憶冬季時大聲吟誦:“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蘇軾也有他自己獨特的愛菊方式,他筆下的菊花是“輕肌弱骨散幽葩”,像是個弱不禁風的女子,需要精心的呵護,只能遠觀不可褻玩。

不只是現實中的文人愛菊,《紅樓夢》中水做的兒女也愛菊。《紅樓夢》里菊花詩可為一絕。寶釵的《憶菊》寄託了她對寶玉的相思之苦,念念心隨歸雁遠,寥寥坐聽晚砧痴。誰憐我為黃花病,慰語重陽會有期。瀟湘妃子黛玉的《詠菊》隱含了她對自己尷尬境遇的自嘲。毫端蘊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寶玉的《訪菊》也滿含對黛玉的深切的愛。黃花若解憐詩客,休負今朝拄杖頭。

菊花還有很多的傳奇故事,宋朝時候有“王蘇改詩”的故事,說是蘇東坡拜見王安石,王安石恰好不在,案頭有一首《殘菊》詩只寫了頭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了暗自好笑,菊花即使乾枯,也不會落瓣,於是他詩興大發,續寫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回來後,讀過蘇東坡有嘲笑之意的續句以後,覺得蘇東坡觀察不夠全面而心生不悅,最終二人政見不和,蘇東坡被貶黃州。黃州後的一天,正值風交加,蘇與友人在菊園賞菊,親眼看到了落英繽紛,“滿地鋪金”的場面。這時才懂得了當初錯批了王安石,暗嘆自己見識淺薄。

為什麼文人愛菊?菊花冷艷幽香,深黃淺白,占斷西風裡;菊花花型豐富,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搖曳多姿,難以形容。有位詩人專門描摹菊影:秋光疊疊復重重,潛度偷移三徑中。窗隔疏燈描遠近,籬篩破月鎖玲瓏。寒芳留照魂應駐,霜印傳神夢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憑誰醉眼認朦朧?但這都是外在的,膚淺的。文人特別是我國的文人與菊花惺惺相惜。他們一方面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另一方面,又在理想破滅、“道不行”時“乘桴浮於海”時寄情山水,隱居世外桃源來尋求精神的休憩與解脫。正如曹芹在《紅樓夢》中寫的那樣,“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菊花獨特的傲氣他們也為後世與他們一樣的失意文人營造了一個精神解脫的世界。所以,人們把菊花定位為一種不從流俗、不媚世好、卓然獨立的高尚品格。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我要向白菊學習在塵世中固守清純和高潔;向紫菊學習,不放棄色彩和浪漫;向墨菊學習,以血為墨,在獨立和孤傲中堅強。賞菊時節,瘦西湖一游,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輕肌弱骨讓我回味三日而味不絕。

江蘇省溧陽中學高二 史璞頔

 

史璞頔相關文章:

精彩推薦:


自是文人賞菊時_自是文人賞菊時作文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