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青天夜夜心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燈火通明,繁華無限的宋朝,人生大起大落的蘇軾借盈盈月光吟出他的豁達胸襟。

“雲母屏風逐影深,銀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在命運多舛是奏出心弦之音,引人深思。

文人墨客為何獨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呢?

夜幕深垂,一輪明月映著歸巢的鳥雀緩緩上升,將整個大地盡收眼底,一覽無餘。早已擺脫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的人類開始創造文明——躍動的篝火,布滿紋的陶器,象形的文字……。一排排儼然的屋舍旁,幾位少年撈著水中的圓月,目光專著著。天長地久,撈出了“期”、“膽”、“腦”、“胸”、“腎”、“脈”、“胃”……,明月寄託著先人的智慧、希望融在文字中,任憑文人揮毫抒情,恭平民百姓茶餘飯後評頭論足。

多少個花好月圓夜,或與青燈古佛為伴,或“枕上、廁上、馬上”三上發奮,或頭懸樑、錐刺股……,十年寒窗,一朝成名。雖然許多人本意上追名逐利,以至於官場腐敗,肆意排擠志向高遠的仁人志士,徒添許多離愁別緒、義憤填膺,但面隊那一如既往陪伴挑燈夜戰者的明月他們也最終認識到:人之初,性本善。

月不僅將盈盈月光投向人們心底,不冷不暖、不耀眼也不黑暗,只有柔和,而且使社會低層的平民萌生出向善之心、感恩之心。

八月中秋,秋風蕭瑟,家家戶戶大紅燈籠高高掛。一家人圍桌而坐,嘗著圓而香的月餅,頂著圓而白的明月,觸膝而談。紅色的燈光映著紅潤的笑臉,人們敬以虔誠之心,憧憬著未來

華夏五千年,月早已融進民族文化、精魂之中,它不再僅僅以嫦娥奔月的形式存在,更象徵著自強不息、艱苦奮鬥、胸襟廣闊;它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與民族命運息息相關,遂成為仁人志士的良師益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隆重誕生。 * 等國家領導人預見性著重發展科技、經濟。2004年,“嫦娥”探月工程正式啟動,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科研人員充分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繼承富有新時代氣息的民族美德,獨立自主,艱苦奮鬥,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終於,“嫦娥一號”衛星於2007年10月24日成功升空。無論男女老少、學生、工人、農民、商人,都被《中國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欄目中傳來的訊息振奮了。我們為能聽到中國的廣播而驕傲;我們為“嫦娥”衛星的成功升空而驕傲;我們為科研人員的艱苦創新而驕傲;我們更為中華民族而驕傲!

碧海青天夜夜心,我為自己身為學生而驕傲,因為我懂得了歷久彌新的“夜夜心”!

 

碧海青天夜夜心_碧海青天夜夜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