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魂

作者:不詳  (字數:1800字作文)

曲巷弓橋鳴翠蟬,花繁如錦籠綠煙。

乃一聲春歸處,夢回千次水江南。

在我貪婪的眼睛裡,江南本就是一卷長詩:風輕輕地逗著斷斷續續的鈴,輕輕地挑撥著叮叮咚咚的琴。如詩如畫得讓人神醉情馳。喧鬧之餘,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美麗

說起魂,江南擁有太多,讓人一時間一言難盡。我想桃花潭應是其中的一處吧!提起桃花潭,可能也就是因了李白的那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在暮春時節為我們編織著過往的難分難捨和別情依依。然而,就是桃花潭這個淡淡的影子,卻代表了江南的情和江南的韻。儘管有時潭上的蒙煙細語纏綿得讓人難以招架,但還是阻擋不了遊人去潭邊尋找自己心中的那份迷離的夢。江水不倦地流,小漩渦似一朵朵水青色的小蓮花,開在多少有些禪意的墨青色的江面上。

這裡的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會。由於歷史的沉澱太多太深,茫茫一片,會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捧可掬的水。桃花潭裡的水說多也不算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遠遠望去,似乎有一葉小舟,攸地滑進煙雨,滑進迷離的別離。汪倫和李白都隱進乳白色的厚厚的簾幕,只有那潮濕的渡船蒼黑著,在平靜的江面上靜靜地若有所思,呼嘯飄逸千年的詩酒氣氛。

或許正是桃花潭留住了李白永遠的小舟,和在踏歌的節奏中濡潤出的生命嫣紅的桃花,後人才記住了桃花潭,因此桃花潭也就成了江南的魂。

對於青樓,我們不能忽視它對江南的影響。離開了它,或許江南只是一堆呆板的屍骨,沒有血肉與呼吸,在這裡裎。“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我是極度羨慕杜牧的,前唐盛世的餘威不在,他卻能在這個溫柔鄉里過幾天舒心的日子。或許江南根本就不讓過往的文人負什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因此,也就隨了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的心愿,還給了他一個薄倖名。再者就是“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落第後自封“白衣卿相”,出沒於這些奢靡的風華中,煙花巷陌還高吟著“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在江南女子特有的溫柔懷抱里風流倜儻。似乎正是江南女子的這種“小家碧玉”,才蘊育出了這么一批批不倒的“文人”,要不為什麼幾百年後風流的乾隆不厭其煩地數下江南呢?恐怕不會只是貪圖這裡的水村山郭吧!

青樓太多,承載的“文客”也就難以勝數了,就連我們“一w煙雨任平生”的蘇大文豪都曾暫居於此,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否認它是江南的魂呢?無論怎么說,青樓的頂端浮動著太多的人,讓過往的客人都未曾後退,儘管那一座座浸透著胭脂氣息的樓里寥無一人,只能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在迴廊里迴響。但是他們卻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從清晰到漫漶,由從漫漶到清晰。

如果說,江南的文化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么江南文人的碑石實實在在占據了邈遠的時間。勁厲的寒風在時斷時續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夕照、荒涼的曠野溶成一氣,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歲月、過往文人的驚悸。古碑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他們生前的汩汩清流。誰都沒有離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地平躺著,袒示著濕淋淋的生命。

把生塞進去,把死塞進去,把煙火熏醉的秦磚漢瓦也塞進去;把忠孝疊上去,把功名疊上去,然後世代相傳,於是也就成了江南的魂。這也正是江南文化魂的特別之處:是非功過,自由歷史評說,不至於緬懷憑弔,或千人唾棄。千古功過可漫滅於古蹟,漫滅於記憶,惟獨不能漫滅與永恆的存在!

滿腹經綸被車輪馬蹄搗碎,脆亮的吆喝填滿了疏朗的胸襟,唯有了魂的江南,文采華章才從江南的朝報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靈,並蔚成方圓,與殿闕對峙,與史官爭辯,為普天皇上留下了一脈異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了一成傲氣,三分自信。華夏文明,才不會全然暗喑。

江南的魂簡單、粗糙,是一種毫不彎曲的憨直,是對塞北荒漠與水草交接的占據和對千年風沙的接受與滑落!

正是有了魂,才讓江南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站在君臨萬物的高度上,才在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中叩問著無窮的歷史!

有了魂,能不憶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