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與憂愁

作者:不詳  (字數:1000字作文)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一境界是智者真實的寫照。他們的智將他們高高托起,常人站於平地,他們立與高樓高山之上。站得高,看得遠,於是許多常人不能擁有的思緒如一江純水向他們湧來,包括一些無盡的憂愁。

王國維說:“夫詩人對於宇宙人生,入而為仕,出而為隱,獨一不可。入而為仕,故有高致;出而為隱,故有生氣。”以為智慧,他們將紅塵看透,不汲汲於功名,也正是因為這樣,選擇才更加困難。入仕,還是出仕?無數智者在此徘徊,無數智者發出像劉禹錫一樣的感慨“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弄扁舟”,既想一番作為報效祖國,又不想受世俗之溫蠖,智慧的屈原因“離憂”太多,終選擇沉淵。他愁,愁庸人所不能見的楚國不妙的前景。太過智慧,離憂越多。

出仕之智者,愁。他們看到常人所不能見的事情之本質,他們看透浮華背後隱藏的問題。魏徵在鼎盛的貞觀之治時期,奉上《諫太宗十思疏》,提到一條“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他用常人不可及的智慧,洞察了民心的重要性。范仲淹官至宰相,常念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什麼在別人歌頌太平大宗的時候,他卻在憂愁?智慧與憂愁成正比,他如此,魏徵如此,屈原更如此。

有人選擇隱。智者常說“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竹林七賢是隱於山的智者。他們的智慧不迷戀於紅塵,他們的心性決定他們不與世俗接觸。智慧永遠伴隨著憂愁,不論你是隱還是仕。否則,何來的“阮籍猖狂,豈笑窮命之哭”,何來嵇康被斬於市,《廣陵散》從此不存?

大隱隱於市者,他們離群索居,他們遺世獨立。身處鬧世,然而他們的心澄澈,卻不代表他們沒有憂愁。張愛玲是典型的女智者,她從不與外人過多接觸,她心性高傲,不喜受物之汶汶。但是,她的文字,是一首憂愁流淌著的歌,字裡行間透著憂愁,憂愁編織著她的所有,我能讀到隱約,她的憂愁有一種寂寞,她寫著一篇篇寂寞文章。

古往今來之智者,無論出世入世;入世無論為仕或隱於市,他們的憂愁,總伴著他們的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高瞻遠矚,一眼望盡人世之真諦,事物本質。看得太清,憂愁也便“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於是智慧和憂愁一道,如一江春水,向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