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的“嘴”

是誰賦予你這樣一張“嘴”,使我情不自禁地戀上它,又是誰讓它如此不甘寂寞,重複著那一曲秋日的戀歌。

不是知音,哪聽得這般如痴如醉;不是伯樂,又哪聽得那般頻頻點頭,如同酥潤的細輕輕親吻著你的感觀,牽動著你的情緒,讓你徹徹底底被它征服,它便是秋天的“嘴”---秋蟬。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到:“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眾觀古今,多少詩人給秋蟬著就許多形象,隋入唐的虞世南在《蟬》中寫到:“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把秋蟬“居高自遠”寫了出來,鑄就了蟬的清高自居的形象。而“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獄詠蟬》說:“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則把自己的思鄉之情寄託秋蟬的身上,寫出了孤獨、寂寞的悉愁意。

蟬不是天使,卻有一雙黑色的翅膀;蟬不是百靈,但也有著一副迷人的喉,蟬是可愛的精靈,蟬是秋的“嘴”。它每一次總向我們訴說著,訴說著秋的無奈、秋的心碎、秋的奉獻、秋的感動,那一聲聲的秋鳴,一句句的秋贊,把真正的秋說給我們聽,即便是那一輪秋月,也不能和它相比。

“蟬聲無一添煩,自是愁人在斷腸。”的確,楊萬里在《聽蟬》里寫到:“蟬聲”並不能繪我們增添任何情緒,而是我們強加是的,秋蟬也並不是憂愁的天使,悲秋的精靈,真正懂它的,也許只有秋風、秋葉,或者秋菊,秋天所創造的秋,而秋蟬是秋的“嘴”,《古詩十九首》寫:“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秋蟬告訴人們,時令變換,秋天已到,這便是秋蟬。

恍惚間,我仿佛就是那隻扶在樹桿上的秋蟬,一縷月光柔柔地撫上我的黑色外衣,我開始用自己的靈魂,訴說著秋的故事。也許某一天,你發現我的離去,你是否會覺得秋夜太過冷清。

 

戀上你的“嘴”_戀上你的“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