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的哭泣

“牡丹”自古就有許多文人墨客為它的美麗所折服,唐朝的大詩人李白曾有詩云“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可見其何等的嬌艷華貴。不過,如今牡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大不如從前了,人們反到特別看重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風亮潔,特別欣賞梅花的嶙峋傲骨,菊花的清雅不俗,於是牡丹的美麗就成為了高尚精神品格的替代品,更有甚者竟然將她的嬌媚作為反面例子來“以警後人”。尚且不提是出於怎樣的理由,就因為別人的美麗而肆意詆毀實在令人憤慨,這樣的作法在我看來也不過是嫉妒的粉飾罷了。

然而,牡丹花也並不是那樣的嬌柔,除了自身的美麗之外她也有自己的個性。關於她曾經有這樣的一個傳說:唐時,一個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氣,武則天到後苑遊玩,只見天寒地凍,百花雕謝,萬物蕭條,心裡十分懊惱:若一夜之間,百花齊放,該多好,以我堂堂武則天之威,想那百花豈敢違旨!想到這,她面對百花下詔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武則天詔令一出,百花仙子驚慌失措,聚集一堂商量對策。有的說:“這寒冬臘月要我們開花,不合時令,怎辦到?有的說:“武后的聖旨怎么違背呢?不然,一定會落個悲慘的下場。”眾花仙默然,她們都目睹過武則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種種行為,怎么辦呢?第二天,一場大紛紛揚揚從天而降,儘管狂風呼嘯,滴水成冰,但眾花仙還是不敢違命。只見後苑中,五顏六色的花朵真的頂風冒雪,綻開了花蕊。武則天目睹此情此景,高興極了,突然,一片荒涼的花圃映入眼帘,武則天的臉一下子沉了下來“這是什麼花?怎敢違背朕的聖旨?”大家一看,原來全是牡丹花。武則天聞聽大怒:“馬上把這些膽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貶到洛陽去。”誰知,這些牡丹到洛陽,隨便埋入土中,馬上就長出綠葉,開出的花嬌艷無比。武則天聞訊,氣急敗壞,派人即刻趕赴洛陽,要一把將牡丹花全部燒死。無情的大火映紅了天空,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掙扎,呻吟,然而,人們卻驚奇發現,牡丹雖枝幹已焦黑,但那盛開的花朵卻更加奪目。牡丹花就這樣獲得了“焦骨牡丹”的稱號,牡丹仙子也以其凜然正氣,被眾花仙擁戴為“百花之王”。也正式從那以後,牡丹就在洛陽生根開花,名甲天下。

史實也好,傳說也罷,無不是在稱頌牡丹的倔強與不屈的品格,她能扎身洛陽洛陽而不絕亦可見其頑強。試問,有那種花,有如此的品性呢?面對強權毅然不動,身處險境毫不退縮,試問,有幾位男子,丈夫有此重膽氣,威逼之下正氣凜然,難道這不該讓人們崇敬嗎?

誠然,牡丹的確是一種女性話的花,然而卻有著豪情與正義感,實在是令人讚嘆不已。她美麗,卻因此招來非議,她倔強,險些卻也因此帶來了殺身之禍。唉,寫到此處不禁為這世間的不公而悲嘆。於是,也才發覺有太多的人因嫉妒他人而將心靈變的扭曲。別人發財,就想著定是“不義之財”;人家高升,就想著定然是“徇私舞弊”;人家出名,還想著定將會“身敗名列”。整天想的是找別人的不是,這樣的人豈不是更加的可悲。如此之人,舉不勝舉,牡丹不是第一個受害者,也不會是最後的一個,他們只能在默默的承擔著一切的痛苦與不解,默默的承受著孤獨與壓力。

在秋風裡,牡丹在寂寞中哭泣,為自己,也為同樣痛苦的人,更為那些尚未醒悟的人哭泣……

 

牡丹花的哭泣_牡丹花的哭泣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