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小巷

作者:不詳  (字數:1800字作文)

在北京住了很久,我才漸漸對北京的街道習以為常。馬路總是寬敞的,還用鐵柵欄隔開了,這讓我多少有些不自在。連住在小胡同里的人家也大都關門閉戶的,倒也讓這胡同落了個清靜。每日在這些街道中穿梭的我,不禁念起故鄉的小巷。我有兩年沒去看她,那小巷還好嗎?我無從知曉。終於,在寒假裡,我又回到故鄉,見到那久別的小巷了。

小巷還是兩年前的樣子,一點也沒有變。路面是石塊砌的,雖不是那么平坦,但走起來覺得很自然、很舒服。家鄉常下雨,所以路面總是潮濕的,顏色像肥沃的土壤一般。偶爾還能在那裡看到些鞭炮的屑,這也為小巷添了幾分喜氣。小巷窄窄的,兩側的小販和熙熙攘攘的行人使她更緊湊也更熱鬧了。小販身後還有不少兩層小樓,臨街的是店鋪,第二層通常是店鋪主人的家,再往後就是居民區。建築物都不很新,但總是乾乾淨淨的。

路邊的小販是最令人感到親切的了。沒人問津的時候,他們就聊上幾句,樂樂呵呵的,把這小巷的冬天都熔化了。有人光顧時,不管顧客是否認識,小販都是要先問候一兩句的。這兒的小販都出實價,讓顧客自己掂量,顧客通常也不多還價,便把東西買下了。小販里有多半是賣菜的,他們全都用扁擔挑著兩個竹筐來。菜的品種並不很多,有北京常見的,像葉子青翠的萵筍和甜甜的胡蘿蔔,都被隨意地碼放起來,也有在北京不易尋得到的:碗豆尖沿著竹筐的邊緣擺成了環形,側耳根一小堆一小堆地賣。還有的小販也賣野菜,聽說是山里采來的,那在京城的市場裡就更是稀罕物了。除了菜,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在別的小販那裡買到。煙通常被放在紙箱子上,帶響兒的,不帶響兒的,各式各樣都有。巷口的果攤賣的是時令水果,所以每逢我冬天回來,那兒都擺著甘蔗、臍橙和柚子什麼的。或許是因為家鄉的土厚吧,這些當地人看來稀鬆平常的水果,和北京土產的相比,也就算是絕佳的珍品了。賣汽球的大叔總是捏著一大把系了五顏六色汽球的線,在小巷裡慢慢地來回溜達著,像是等著哪個孩子興沖沖地跑過來,掏出兜里的壓歲錢買上一兩個。還有那個賣米花糖的小販,本是身後米花糖店的老闆,因為閒不住,也出來擺了個小攤。這兒的人樸實得很,這個小老闆也是。你若喜歡芝麻、花生或是別的什麼,他做糖的時候就給你加上一斤,也絕不會多收一分錢的。當天色漸漸暗下來,小販們就都該回去了。誰要走得早些,路過別人的攤子,大家就都招呼一聲,誰要捎個口信什麼的,大家也都幫忙。東西賣得好的,賣得不好的,他們都是這樣待。

這小巷不僅是小販們的天下,街邊的小店也占有一席之地。巷口有一家精緻的超市,地方不大,但商品的種類卻很多,也很新鮮,所以附近的居民總愛到地兒去逛逛。這些天,超市門口又掛上了紅燈籠,就顯得更熱鬧了。從巷口往裡走,可以看到音像店、藥店、小吃店和美髮店,但最多的還是小雜貨店了。無論是零食還是日常用品,像火柴、電筒和筆記本之類,都可以在那裡找到。每個雜貨店最顯眼的地方都擺著一隻大塑膠罐,裡面裝滿了花花綠綠的糖果,所以總有小朋友經不住誘惑,拿出幾個硬幣換糖吃。這些小店的店主都很通融。因為來買東西的大多是熟客,所以真要忘了帶錢也沒關係,先把東西拿走,第二天再把錢送來就行。“做生意嘛,就是和氣生財。那些斤斤計較的,就算不得正經的生意人了。”這可是那兒的店主跟我說的。

家鄉是個多山的地方,所以小巷的兩邊常會有長長的向上或向下的石階,通往別的道路。早上天剛亮的時候,總有許多菜販挑著扁擔從上面的石階走下來。他們一隻手壓住扁擔的前端,另一隻手提著系往後面竹筐的繩子。使扁擔向前傾斜。每下一級台階,他們便順勢地曲伸膝蓋,晃晃悠悠的,看來來很是自在。還有的人也扛著扁擔上下石階,卻不是菜販。他們在扁擔一端繫著一把結實的繩子,通過替爬坡上坎的人搬運重物來賺幾塊錢。我們就管這種職業叫“扁擔兒”。小巷裡的“扁擔兒”並不很多,但還是常常能看見他們三三兩兩的,悠閒地走著。

這就是我故鄉的小巷。但事實上,她遠比我的描述更加動人。一回到北京,我就突然覺得空氣是冷的,光也是冷的。這讓我又想念起故鄉的小巷了。想念小巷的富足、熱鬧與人情味,想念小巷人的熱情、純樸與自在。如今,我的家鄉已修起了極現代化的大型購物中心,大商場和富麗堂皇的酒店也早已不計其數,這小巷遲早也是會改變的吧?但我卻不願她變,不願她被外面的世俗玷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