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高中生作文>> 高一作文>> 議論文>> 《小徑分岔的花園》的敘事結構和多重含義正文

《小徑分岔的花園》的敘事結構和多重含義

作者:不詳  (字數:1500字作文)

《小徑分岔的花園》是博爾赫斯1941年出版的短片故事集的同名小說,是他關於時間命題最直白的小說,體現了作者的東方文化情結。

背景是一戰的歐洲,體裁是一份犯人的獄中面供詞,情節發生在1916年的英國。講述的是余準博士作為德軍的間諜,面臨著英國特工馬登的追殺。因為余準掌握了一項軍事絕密情報(法國小城艾伯特有個威脅德國軍隊的英國炮兵陣地),但又與德國上司的正常聯繫中斷,所以在逃命之餘得出靈感,殺死一個和艾伯特城名字相同的人,期望德國上司通過報紙破譯謀殺案的秘密以達到傳遞情報的目的。余準隨機尋找到的目標是一個在中國呆過多年的漢學家——史蒂芬·艾伯特。史蒂芬·艾伯特潛心研究的恰恰是余準曾祖父彭冣未完成的一部名為《小徑分岔的花園》的小說。這部小說就是彭冣要建的迷宮,謎底是“時間”。余準殺死艾伯特後被捕入獄,他的德國上司果真從謀殺案中猜出其計謀,把艾伯特城炸成廢墟。

小說構思巧妙,具有“迷宮之美”。小說一開始巧妙地用極為現實主義的準確描述的細節作為開頭,好像敘述歷史一樣極為真實。這種第三人稱隱身敘述者的敘述就是“超敘述層”。“超敘述層”敘述的目的是為了引出“主敘述層”,它精心布置一個騙局,為主敘述層營造一個貌似真實的歷史背景。隨後以難以覺察或者突如其來的方式向著虛幻轉化或者消失在哲學、神學、宇宙學的思辨當中。小說的主體部分,就是余準的獄中供詞。“主敘述層”是由第一人稱敘述的間諜故事。這一部分作者運用懸念和巧合達到極致境界。一共套用了三層故事,分別是間諜余準的故事、漢學家史蒂芬·艾伯特的故事、古代雲南總督彭冣的故事。彭冣的故事我們稱之為“次敘述層”。是漢學家史蒂芬·艾伯特用第一人稱敘述出來的,回扣了本篇小說的題目。這個關於“時間的迷宮”的故事才是小說的核心。三個故事交叉進行,多種巧合重疊在一起。敘事中有敘事,如同迷宮中的道路,分岔中有分岔,情節交叉進行,環環相扣,循環不已。類似於《一千零一夜》、《水滸傳》的框架式結構。而故事的結局又讓讀者沉浸在更大的迷霧當中。仿佛一個新的“迷宮”留在了讀者的心中。

博爾赫斯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一邊津津樂道地破迷解謎,可是一邊又不斷地對謎底加以遮蔽。“讀者在這種層層布置的迷霧中不斷地迷失方向。”直到小說的結尾,方才悟到作者的匠心。

博爾赫斯把他對時間問題的哲理思考表現在了小說中。“小徑分岔的花園”既是彭冣小說中描述的虛擬花園又是以明虛齋為中心的現實花園。實際上是彭冣無邊無際的時間花園。其中小徑的交叉指的是時間而非空間的分岔,即“眾多可能性的並存導致不同的將來和結局同時存在”。時間是多維的,偶然的,交叉的,非線性的,最終是無限的。主人公的每一種選擇都有一種結局,這種選擇具有不可逆轉性,一旦選擇了就無法回頭,無所謂最佳與最糟。彭冣的花園、艾伯特的花園和余準記憶中的花園,三個花園在不同的時空中相望、映照,組成“花園的迷宮”。余準是一個逃亡者,也是一個謀殺者,一個害怕死亡而又冷酷地製造死亡的軍事間諜,是一個陷入人生無常迷宮的悲劇角色,又是一個陶醉於營造迷宮的喜劇演員。博爾赫斯把他對於時間的思考與虛構的敘事模式完美地結合在這篇小說中。將其稱作“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力作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