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正文

話說“制怒”

民族英雄林則徐寫“制怒”兩字牌匾,掛在廳堂,作為“座右銘”。

影片《林則徐》中有這樣的精彩鏡頭:廣東海關監督豫坤和洋人內外勾結破壞禁菸,林則徐聽後怒不可遏,把茶碗摔碎,當他一抬頭,“制怒”二字映入眼帘,他於是沉住氣,控制住了情緒。第二天,他若無其事地接待豫坤,經過巧妙周旋,終於讓豫坤乖乖地交出了修建虎門炮台的銀兩。這一情節藝術地再現了林則徐制怒的意志力。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 * 。聞一多先生明知凶多吉少,卻毅然在民眾大會上慷慨陳詞,怒對反動派的 * ,把生死置之度外,最後倒在血泊中,表現了大無畏的民族精神。這“怒”是為公理正義,情之所至,不得不發,實為凜然正氣也。倘若面對 * 勢力,畏懼害怕,一味忍讓,那就缺了膽氣、少了骨氣。

怒,有益也有害。為個人恩怨,動輒發怒,就不理智。由著性子,小事生煙,大事冒火,於事無補,還可能鑄成大錯。“發怒是禍水,衝動是魔鬼”。於個人小事常發怒,很傷身,為公眾之事常發怒,會壞事。在正常情況下,遇到矛盾和問題,冷靜理智,以柔克剛,方為上策。林則徐也許是體驗了暴怒的危害,所以下大決心“制怒”。

有人本是平頭百姓,性情很平和。當了“官”後,就判若兩人,慣於以勢壓人,動輒訓斥部下,好耍官威,這是舊官場的遺風;有的暴富之後,財大氣粗,不可一世,動不動就發飆,這是土財主的德行;不少人發怒,是不能駕馭事物規律,少了應對的辦法,於是,急躁情緒冒了出來。一般地說,急性子的人容易發怒,沉不住氣,說出不該說的話,做出不該做的事,甚至失態傷人傷己,事後追悔莫及。當然了,容不得不同意見,受不了一點委屈,也免不了經常動氣發怒。

在一般情況下,發怒是喪失理智的表現,淡定則是一種智慧。其實,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異往往在於心理素質。凡成功者,像林則徐那樣,有著超乎常人的意志力,遇到委屈、壓力或陷入困境,能沉住氣、忍得住,“每臨大事有靜氣”。這裡的“忍”是一種修養之忍,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智謀,是圓融無害的處世智慧。理智的領導者應當儘量少怒,一般不怒,善於制怒。避免因怒決斷,怒而行事。

“三思方舉步”,戒急、戒氣、戒躁,這是抑制發怒的妙法。“制怒”是一份修養。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經過長期的磨礪,才能像林則徐那樣“制怒”:“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來源:福州日報 2015-05-31 18:34:49
話說“制怒”_話說“制怒”作文0

金文欽相關文章: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