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與鄧肅

糍粑,以糯米為主料,配以豆類、糖、薯、芝麻等佐料,具有糯米的營養價值和醫療效果。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及澱粉等,為溫補強壯品。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

那么,美食糍粑怎么會和宋代賢臣鄧肅扯上關係呢?

糍粑與鄧肅_糍粑與鄧肅作文

此事還得從鄧肅生平說起。鄧肅(1128-1169年)字志宏,號栟櫚先生,宋南劍州沙縣人,其夫人墓現在三元荊東。他10歲就能吟作詩賦,禮待賓客,警敏能文,擅長談論。13歲時,先拜閩學四賢楊時之婿陳知默為師,深得鍾愛,被擇為陳婿。17歲時,再拜師羅從彥,品學兼優。正和元年20歲,其詩文已經名揚海內。26歲考入太學,因義膽忠心,剛正不阿,品學兼優,深得楊龜山先生賞識,成為太學生中的佼佼者。民間傳說,當年的三元岩前黃楊岩(萬壽岩)下,有個翠雲院,閩學四賢都在此講學過。而年少的鄧肅也在此求學,現留存其《黃楊岩》詩一首“……靈岩知有老龍潛,挽出人間作淋”。又云:當時的名儒楊龜山先生很喜歡、賞識鄧肅的才華,並在生活上關心他。據說楊龜山老先生不僅學問淵博,才高八斗,而且深諳食療。他胃脾欠佳,後來藉助多食糯糍之方,治癒胃脾痼疾;而鄧肅胃脾亦有毛病,楊老先生將此方傳授於他,結果也痊癒了。從此,名臣鄧肅的故事便和美食糍粑結了緣,在民間流傳開來了。

宋徽宗時,興石綱徭役,江南百姓苦不堪言,鄧肅寫下憂國憂民的花石綱詩十一章,批判地方官搜求擾民,以詩“但願君王安百姓,圃中無日不春風”諫勸皇帝。當朝權臣見詩大怒,竟將鄧肅屏(開除)出太學。鄧肅義無反顧,揮筆寫下“填海我如精衛,擋車人笑螳螂。六合群黎有補,一身萬段何妨”的詩句,表現了崇高的氣節。在李綱的舉薦下,欽宗在便殿召見鄧肅,賜他以進士出身,補承務郎,授鴻臚寺主簿。靖康二年,二帝北擄。張邦昌僭位,鄧肅一心報國,奔赴高宗處效力,被擢為左正言。他以國事為重,為輔朝政。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敢於犯顏直諫,上奏二十八疏,頗有見地,且皆切中時弊,多被採納。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高宗罷李綱相,鄧肅上《論留李綱疏》,觸怒高宗,被免去左正言之職,謫貶回鄉。

忠諫似魏徵,遭遇如杜甫的鄧肅,歸鄉後隱居在栟櫚山,過著艱苦的生活,一家八口人,連粗菜淡飯也無法保證,甚至到了靠僧人救濟的地步。他在詩中寫道“……天宇如許大,八口無處藏。空山四十日,畫餅充飢腸……”此時,岩前鄉民聞訊,不顧自己生活窮困,紛紛給他伸出援救之手,送來了便於儲存的“芝麻糍粑”,幫他解除了餓餒之急。紹興二年(1132年),奉母避寇於福唐(今福清市)。五月初九病逝,時年僅42歲,後歸葬沙縣鄧墩故里。《宋史》將鄧肅短暫一生,以忠於職守的名臣諫吏列傳垂名,遺著有《栟櫚集》、《揮塵後錄》傳世。

往事越千年,栟櫚山依然叢山疊翠,鬱鬱蒼蒼;黃楊岩仍舊傲然聳立,雄視史溪,但舊貌變新顏了。當年名不見經傳的黃楊岩自然村,如今已變成沙溪流域繁榮昌盛的岩前鎮,作為沙溪流域文化遺產之一的鄧肅文化,理所當然地引起人們的關注、承繼和弘揚。

來源:三明日報 2017-09-24 17:52:12
糍粑與鄧肅_糍粑與鄧肅作文